顯揚聖教論卷第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標舉義得成立得正解是名證成道理。
此復略有二種.一清淨.二不清淨。
清淨者由 ******************** 五種相.不清淨者由七種相。
五種清淨相者.一現量所得相.二依止現量所得相.三 引自類譬喻相.四成就相.五善清淨言教相。
此中一切行無常性一切行苦性一切 法無我性是諸世間現量所得如是等類是名現量所得相.若一切行刹那性後世 有性淨不淨業不失壞性此依麤無常現量所得依有情種種差别業現量所得及 依苦樂有情淨不淨業現量所得.由此現量所得故比類所不現見法是名依止現 量所得相.若於內外諸行中引一切世間共知共得生滅相引一切世間共知共得 生等苦相引一切世間共知共得不自在相及於外事中引一切世間共知共得興 盛衰壞相如是等類是名引自類譬喻相.卽現量所得相及引自類譬喻相此二於 所成立一向決定故當知卽名成就相.若諸言教是一切智者所說如言涅槃寂靜 如是等類是名善清淨言教相。
此中有五種相能表真實一切智者.何等爲五.一者 若有出現世間一切智者正實聲名流布世界.二者具三十二大丈夫相.三者成就 ******************** 十力斷諸有情所有疑網.四者自稱具足四無所畏不爲一切他論難屈又能摧伏 一切外論.五者於其法律八支聖道及四沙門果等可得.如是出現故妙相故斷疑 故立破故道果故由此五相表是真實一切智者。
如是於證成道理中由現量故比 量故譬喻故成就故至教量故此由五相名爲清淨。
七種不清淨相者.一餘分同類 所得相.二餘分異類所得相.三一切同類所得相.四一切異類所得相.五引異類譬 喻相.六不成就相.七不清淨言教相.若一切法意識所識性是名一切同類所得相. 若相貌若自體若業若法若因若果等同異之相或隨一分更互同異之相是名餘 分同異類所得相.或決定更亙異相是名一切異類所得相.若幷譬喻有餘分同類 所得相及有一切異類所得相由此相於所成立義不決定故說名不成就相.若幷 譬喻有餘分異類所得相及有一切同類所得相由此相於所成立義不決定故亦 名不成就相.由不成就故名不清淨道理觀此觀不清淨故不應修習.不清淨言教 ******************** 相者謂諸言教自性不清淨應知。
法爾道理者.謂若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界 安住無變是名法爾道理。
略廣者.謂先說一句法後後以無量句展轉分别顯了究 竟。
此自體相者.所謂能取若行若緣菩提分法四念住等是名此自體相。
得此果相 者.謂若世間出世間煩惱斷果及所引發世間出世間功德是名得此果相。
此領受 顯了相者.謂由解脫智故卽領受此所得果相及廣爲他顯說其相是名此領受顯 了相。
此障礙法相者.謂若修菩提分法時能爲障礙染汙之法是名此障礙法相。
此 隨順法相者.謂卽於此菩提分法能爲隨順多所作法是名此隨順法相。
此過患相 者.謂能障礙所有過失是名此過患相。
此稱讚相者.謂隨順法所有功德是名此稱 讚相。
隨所有處諸佛世尊以如是等十一種相顯了分别開示諸法.是名摩怛履迦。
復次頌曰. 諸相.與斷滅. 無失壞方便. 彼二果.差别. 是諸經略義。
******************** 論曰.當知諸經義略說有五種.一相二斷滅三無失壞方便四彼二果五相等差别. 此五略說如善生經。
佛告善生.族姓子有二種事俱爲美妙者是美妙相.斷滅有二 種謂欲取斷滅及依事取斷滅者此言兼顯二種無失壞方便.二種無失壞方便者 謂若落鬚髮乃至趣於非家若盡諸漏乃至覺受我生已盡乃至廣說.彼二果者謂 無失壞方便果寂靜性.差别者謂五種寂靜差别.一諸纏寂靜二世間離欲寂靜三 順下分寂靜四順上分寂靜五依事寂靜。
爲顯此故於彼經中說伽他曰.諸苾芻美 妙寂靜離欲漏離欲離繫縛無執受涅槃任持最後身摧伏魔所使。
[一]復次頌曰
略說瑜伽道 緣所聞正法. 奢摩他.與觀. 依影像.成就。
論曰.若略說瑜伽道.當知多聞所攝.正法爲境界.奢摩他毗鉢舍那爲自體.依止影 像及依止事成就。
如薄伽梵說有五種法能攝一切瑜伽行者諸瑜伽地.謂持任明 注:[一]五地見集諭卷六.疑是阿毗達磨經義.故今結歸之也.
********************
鏡及與轉依.當知聞正法是持.所緣是任.止觀是明.影像是鏡.事成就是轉依。
顯揚聖教論卷第二十 ********************
此復略有二種.一清淨.二不清淨。
清淨者由 ******************** 五種相.不清淨者由七種相。
五種清淨相者.一現量所得相.二依止現量所得相.三 引自類譬喻相.四成就相.五善清淨言教相。
此中一切行無常性一切行苦性一切 法無我性是諸世間現量所得如是等類是名現量所得相.若一切行刹那性後世 有性淨不淨業不失壞性此依麤無常現量所得依有情種種差别業現量所得及 依苦樂有情淨不淨業現量所得.由此現量所得故比類所不現見法是名依止現 量所得相.若於內外諸行中引一切世間共知共得生滅相引一切世間共知共得 生等苦相引一切世間共知共得不自在相及於外事中引一切世間共知共得興 盛衰壞相如是等類是名引自類譬喻相.卽現量所得相及引自類譬喻相此二於 所成立一向決定故當知卽名成就相.若諸言教是一切智者所說如言涅槃寂靜 如是等類是名善清淨言教相。
此中有五種相能表真實一切智者.何等爲五.一者 若有出現世間一切智者正實聲名流布世界.二者具三十二大丈夫相.三者成就 ******************** 十力斷諸有情所有疑網.四者自稱具足四無所畏不爲一切他論難屈又能摧伏 一切外論.五者於其法律八支聖道及四沙門果等可得.如是出現故妙相故斷疑 故立破故道果故由此五相表是真實一切智者。
如是於證成道理中由現量故比 量故譬喻故成就故至教量故此由五相名爲清淨。
七種不清淨相者.一餘分同類 所得相.二餘分異類所得相.三一切同類所得相.四一切異類所得相.五引異類譬 喻相.六不成就相.七不清淨言教相.若一切法意識所識性是名一切同類所得相. 若相貌若自體若業若法若因若果等同異之相或隨一分更互同異之相是名餘 分同異類所得相.或決定更亙異相是名一切異類所得相.若幷譬喻有餘分同類 所得相及有一切異類所得相由此相於所成立義不決定故說名不成就相.若幷 譬喻有餘分異類所得相及有一切同類所得相由此相於所成立義不決定故亦 名不成就相.由不成就故名不清淨道理觀此觀不清淨故不應修習.不清淨言教 ******************** 相者謂諸言教自性不清淨應知。
法爾道理者.謂若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界 安住無變是名法爾道理。
略廣者.謂先說一句法後後以無量句展轉分别顯了究 竟。
此自體相者.所謂能取若行若緣菩提分法四念住等是名此自體相。
得此果相 者.謂若世間出世間煩惱斷果及所引發世間出世間功德是名得此果相。
此領受 顯了相者.謂由解脫智故卽領受此所得果相及廣爲他顯說其相是名此領受顯 了相。
此障礙法相者.謂若修菩提分法時能爲障礙染汙之法是名此障礙法相。
此 隨順法相者.謂卽於此菩提分法能爲隨順多所作法是名此隨順法相。
此過患相 者.謂能障礙所有過失是名此過患相。
此稱讚相者.謂隨順法所有功德是名此稱 讚相。
隨所有處諸佛世尊以如是等十一種相顯了分别開示諸法.是名摩怛履迦。
復次頌曰. 諸相.與斷滅. 無失壞方便. 彼二果.差别. 是諸經略義。
******************** 論曰.當知諸經義略說有五種.一相二斷滅三無失壞方便四彼二果五相等差别. 此五略說如善生經。
佛告善生.族姓子有二種事俱爲美妙者是美妙相.斷滅有二 種謂欲取斷滅及依事取斷滅者此言兼顯二種無失壞方便.二種無失壞方便者 謂若落鬚髮乃至趣於非家若盡諸漏乃至覺受我生已盡乃至廣說.彼二果者謂 無失壞方便果寂靜性.差别者謂五種寂靜差别.一諸纏寂靜二世間離欲寂靜三 順下分寂靜四順上分寂靜五依事寂靜。
爲顯此故於彼經中說伽他曰.諸苾芻美 妙寂靜離欲漏離欲離繫縛無執受涅槃任持最後身摧伏魔所使。
論曰.若略說瑜伽道.當知多聞所攝.正法爲境界.奢摩他毗鉢舍那爲自體.依止影 像及依止事成就。
如薄伽梵說有五種法能攝一切瑜伽行者諸瑜伽地.謂持任明 注:
顯揚聖教論卷第二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