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資糧論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聖者龍樹本 比丘自在釋
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
今於諸佛所 合掌而頂敬. 我當如教說 佛菩提資糧。
佛者於一切所應知中得覺此爲佛義.如所應知而知故.又於無智睡眠中覺故.覺 者寤爲義以離無智睡故.又諸釋梵等不覺此覺唯是名聲普遍三界者所能覺故 一切諸佛乃覺此覺.以一切種遍智唯佛所知非諸聲聞獨覺菩薩.以不共法具足 故。
諸者無闕故.謂過去未來現在等。
頂者上分故.合掌者攝手故.敬者向禮故。
我說 者自分别故.如教者彼彼經中種種已說今亦如彼教說故。
佛者離無智故.菩提者 一切智智故。
資糧者能滿菩提法故.譬如世間瓶盈釜盈等盈是滿義如是以滿菩 提法爲菩提資糧.又以持爲義.譬如世間共行日攝於熱月攝於冷攝是持義如是 ******************** 以持菩提法爲菩提資糧言資糧者卽是持義.又以長養爲義.譬如世間有能滿千 或百或十或唯自滿或難自滿菩提資糧亦復如是以長養菩提爲義.又以因爲義. 如舍城車等因中說言舍資糧城資糧車資糧如是於生菩提因緣法中說名菩提 資糧.又以衆分具足爲義.譬如祭祀分中杓火等具足名爲祭祀非不具足亦如身 分頭手足等具足得名爲身非不具足施分亦如是施者施物受者迴向此等具足 名施資糧非不具足戒等資糧亦如是是故衆分具足義是資糧義.如是我說菩提 資糧是能滿者持者長養者菩提因者菩提分具足者皆其義也。
何能說無闕 菩提諸資糧. 唯獨有諸佛 别得無邊覺。
何能者何力也.若聲聞若菩薩少分覺知無力能故.若欲說諸菩提資糧無闕無餘 唯是諸佛别得無邊覺者。
言無邊覺謂非少分覺故.以佛世尊於無邊應知義中覺 知無礙是故佛名無邊覺者.又於欲樂及自疲苦斷常有無等邊見中覺而不著以 ******************** 所覺無邊[一]是故佛名無邊覺者。
問.何故資糧唯佛能說.餘人不能。
答. 佛體無邊德 覺資糧爲根. 是故覺資糧 亦無有邊際。
佛體者卽佛身也.以彼佛體具足無邊功德故說佛體無邊德。
功德者謂可稱讚義 若可稱讚則名功德.又是數數作義譬如數數誦習經書彼則說名作功德者.又是 牢固義譬如作繩或合二爲功或合三爲功.又是增長義譬如息利或增二爲功或 增三爲功.又是依止義譬如諸物各以依止爲功.如是佛體爲戒定等無邊差别功 德依止故說佛體有無邊功德。
覺資糧爲根者彼菩提資糧與佛體無邊功德爲根 本故.根者建立義.菩提者智也.根卽資糧.以彼資糧能建立一切智智是故資糧爲 佛體根本.良由佛體有無邊功德須以無邊功德成彼佛體.是故資糧亦無邊際。
當說彼少分 敬禮佛菩薩. 是諸菩薩等 次佛應供養。
注:[一]原刻宋思溪本作見.今依麗刻再雕大藏本改.
********************
彼諸資糧無邊而智有邊.是以說彼資糧不[一]能無闕.故言當說彼少分敬禮佛菩薩。
問.應禮佛.以一切衆生中最勝故.何義此中亦禮菩薩。
答.是諸菩薩等次佛應供養 故.諸菩薩等從初發心乃至覺場皆應供養.菩薩有七種.一初發心二正修行三得 無生忍四灌頂五一生所繫六最後生七詣覺場.此等菩薩於諸佛後次應供養.以 身口意及外物等而供養之。
初發心者未得地.正修行者乃至七地.得無生忍者住 第八地.灌頂者住第十地.一生所繫者方入兜率陀.最後生者兜率陀處住.詣覺場 者欲受用一切智智。
於七種菩薩中初發心菩薩一切衆生皆應禮敬何況餘者.何 以故.深心寬大故如來教量故.初發心菩薩發菩提心時於十方分無減諸佛土無 減諸衆生無減以慈遍滿發菩提心.若未度衆生我常度之未解脫者我當解脫未 蘇息者我當蘇息未寂滅者我當寂滅.應聲聞者我當令入聲聞乘中應獨覺者我 當令入獨覺乘中應大乘者我當令入大乘之中.欲令衆生悉得寂滅非爲寂滅少 注:[一]能無二字原刻互倒.今依麗刻改.
********************
分衆生.以是深心寬大故一切衆生皆應禮敬。
何者爲如來教量.如世尊說迦葉譬 如新月便應作禮非爲滿月.如是迦葉若信我者應當禮敬諸菩薩等非爲如來.何 以故.從於菩薩出如來故.又聲聞乘中亦說於彼知法者若老若年少應供
佛者於一切所應知中得覺此爲佛義.如所應知而知故.又於無智睡眠中覺故.覺 者寤爲義以離無智睡故.又諸釋梵等不覺此覺唯是名聲普遍三界者所能覺故 一切諸佛乃覺此覺.以一切種遍智唯佛所知非諸聲聞獨覺菩薩.以不共法具足 故。
諸者無闕故.謂過去未來現在等。
頂者上分故.合掌者攝手故.敬者向禮故。
我說 者自分别故.如教者彼彼經中種種已說今亦如彼教說故。
佛者離無智故.菩提者 一切智智故。
資糧者能滿菩提法故.譬如世間瓶盈釜盈等盈是滿義如是以滿菩 提法爲菩提資糧.又以持爲義.譬如世間共行日攝於熱月攝於冷攝是持義如是 ******************** 以持菩提法爲菩提資糧言資糧者卽是持義.又以長養爲義.譬如世間有能滿千 或百或十或唯自滿或難自滿菩提資糧亦復如是以長養菩提爲義.又以因爲義. 如舍城車等因中說言舍資糧城資糧車資糧如是於生菩提因緣法中說名菩提 資糧.又以衆分具足爲義.譬如祭祀分中杓火等具足名爲祭祀非不具足亦如身 分頭手足等具足得名爲身非不具足施分亦如是施者施物受者迴向此等具足 名施資糧非不具足戒等資糧亦如是是故衆分具足義是資糧義.如是我說菩提 資糧是能滿者持者長養者菩提因者菩提分具足者皆其義也。
何能說無闕 菩提諸資糧. 唯獨有諸佛 别得無邊覺。
何能者何力也.若聲聞若菩薩少分覺知無力能故.若欲說諸菩提資糧無闕無餘 唯是諸佛别得無邊覺者。
言無邊覺謂非少分覺故.以佛世尊於無邊應知義中覺 知無礙是故佛名無邊覺者.又於欲樂及自疲苦斷常有無等邊見中覺而不著以 ******************** 所覺無邊
問.何故資糧唯佛能說.餘人不能。
答. 佛體無邊德 覺資糧爲根. 是故覺資糧 亦無有邊際。
佛體者卽佛身也.以彼佛體具足無邊功德故說佛體無邊德。
功德者謂可稱讚義 若可稱讚則名功德.又是數數作義譬如數數誦習經書彼則說名作功德者.又是 牢固義譬如作繩或合二爲功或合三爲功.又是增長義譬如息利或增二爲功或 增三爲功.又是依止義譬如諸物各以依止爲功.如是佛體爲戒定等無邊差别功 德依止故說佛體有無邊功德。
覺資糧爲根者彼菩提資糧與佛體無邊功德爲根 本故.根者建立義.菩提者智也.根卽資糧.以彼資糧能建立一切智智是故資糧爲 佛體根本.良由佛體有無邊功德須以無邊功德成彼佛體.是故資糧亦無邊際。
當說彼少分 敬禮佛菩薩. 是諸菩薩等 次佛應供養。
注:
問.應禮佛.以一切衆生中最勝故.何義此中亦禮菩薩。
答.是諸菩薩等次佛應供養 故.諸菩薩等從初發心乃至覺場皆應供養.菩薩有七種.一初發心二正修行三得 無生忍四灌頂五一生所繫六最後生七詣覺場.此等菩薩於諸佛後次應供養.以 身口意及外物等而供養之。
初發心者未得地.正修行者乃至七地.得無生忍者住 第八地.灌頂者住第十地.一生所繫者方入兜率陀.最後生者兜率陀處住.詣覺場 者欲受用一切智智。
於七種菩薩中初發心菩薩一切衆生皆應禮敬何況餘者.何 以故.深心寬大故如來教量故.初發心菩薩發菩提心時於十方分無減諸佛土無 減諸衆生無減以慈遍滿發菩提心.若未度衆生我常度之未解脫者我當解脫未 蘇息者我當蘇息未寂滅者我當寂滅.應聲聞者我當令入聲聞乘中應獨覺者我 當令入獨覺乘中應大乘者我當令入大乘之中.欲令衆生悉得寂滅非爲寂滅少 注:
何者爲如來教量.如世尊說迦葉譬 如新月便應作禮非爲滿月.如是迦葉若信我者應當禮敬諸菩薩等非爲如來.何 以故.從於菩薩出如來故.又聲聞乘中亦說於彼知法者若老若年少應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