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處其屏教師問障法已.次喚入衆乃至令其蹲踞合掌在羯磨師前一心領受.旣羯
********************
磨竟卽應量影.折四指籌名爲商矩.隨四指影皆號一人.應告日時及五時差别。
應 卽爲說四他勝法.次說四依及四聖作法.若不說者皆得惡作罪.若先說四依者得 越法罪。
有其五事不成近圓.一不稱鄔波馱耶名二不稱己名三不牒僧伽四不作 羯磨五羯磨減少.翻此五非卽名善受.正近圓時轉根爲女此亦成受應送尼寺.尼 近圓時變爲男者遣向僧寺.各依自戒。
又苾芻苾芻尼二衆互秉羯磨.若不問障法. 若無親教師若有而不請.若不受十戒若不秉羯磨.鹹非近圓。
無親教師衆得越法. 得名善受.若知親教師是破戒者不成近圓.如不知者得名善受。
實有障法而自言 無.實無障法而自言有.前不成受大衆無犯.後得近圓衆得越法罪。
正受近圓時雲 我捨學處或雲我不樂受.皆非近圓。
若耳聾若懱戾車.但解語者成受近圓.翻此不 成.衆僧得罪。
若鄔波馱耶及餘足數人作法之時根轉成尼.若聞白方轉此成近圓. 異此不成。
互居空地.亦不成受。
問曰.齊何處所復齊幾人名受近圓。
答曰.一界三人 一時授與.乃至四界人各一二三同時授與.若更多界皆成近圓。
總有十種得近圓 ******************** 法.雲何爲十.一者無師謂佛世尊.二者證智謂五苾芻.三者問許謂鄔陀夷.四者歸 依[一]謂大迦攝波.五者五人謂是邊國律師爲第五.六者十人謂在中方.七者受敬法
謂大世主.八者遣使謂達磨陳那.九者二衆謂兩部俱集.十者善來謂大師親命.是
名爲十。
世尊旣開羯磨受已.餘法皆止惟除善來.由是最後生故。
旣近圓已所有行法次下當說。
小苾芻等應禮大者.若初相見應問夏數及以受時。
時有五别.一謂冬時四月.二謂春時四月.三謂雨時一月.四謂終時一日一夜.五謂 長時三月少一日一夜。
有四種應禮.一是如來一切人天並應緻敬故.二出家者不 禮俗人是彼所敬故.三已近圓苾芻皆應禮敬先受近圓者惟除尼衆彼敬亦爾.四 未近圓者應禮近圓。
有十種不應禮.行徧住等四人.授學人三種.被捨置人諸在家 人及未近圓.是名爲十。
若一羯磨與二三人同時近圓者.便無大小之别互不緻敬. 衆使巡來任他差遣。
禮敬之儀有其二别.一謂五輪著地二謂執捉腨足口雲畔睇。
有說禮大師時五輪至地.若尊及尊類應手膝至地.或時曲躬低頭合掌.或捉腨或 注:[一]此二字原刻作許太.今依麗刻改.
********************
蹲踞合掌.自餘所有同梵行者若但合掌或復低頭或口雲畔睇。
若知他身有穢觸 而爲禮敬.或自身有穢觸而禮他者.俱得惡作.有二種穢觸.一食竟未澡潄穢觸二 便利未洗淨穢觸。
出家苾芻不應懷恨.設有嫌隙者小近大時卽須唱畔睇而禮拜. 大者見禮卽雲願無病惱.如兩不言者俱得惡作。
若大苾芻懷恨而死墮毒蛇中.小 欲懺時應念宿形而行敬法。
若惟著下裙無上衣者不合禮他.亦不受禮.違而行者 俱惡作罪。
大者啑時小雲畔睇.小者若啑大雲何路祇.若不言者俱得惡作.然不應 雲願得長命.若俗老母及莫訶羅願長夀者道時無犯。
闇中禮拜不應至地.口雲畔 睇卽是緻敬。
已辯出家受具禮敬法式.其攝受門徒共相依止今次應說。
旣近圓竟滿十夏已來 在親教師邊受學律藏及餘經論等.若親教師有緣不及自教者應令别仗明德可 委付人依之而住。
次明受依止法.凡欲受依止時當觀彼人性行溫恭有慚有愧是 可信用於諸善品樂修習者應攝受之。
請依止時應整衣一肩禮敬訖.以兩手按彼 ******************** 雙足作如是說.大德存念我某甲今請大德爲依止.願大德爲我作依止.我依大德 故得安隱住.如是三說.師雲爾.弟子雲善或雲極好。
若無依止師.不應輒向餘處人 間遊行。
若滿五夏五法明解識犯非犯知重知輕别解脫經善知通塞.得離本師及 依止師遊方習業。
所到之處經二三日且自停息.次當觀察誰可爲師應就依止.若 無依止不應停住.設阿羅漢亦須依止況復異生。
若所到處五夜已來求依止師求 心不息者.現前利物應與其分.異此不應。
有五法不與依止.一無敬信心二出麤惡 語三親近惡友四性恆懶惰五心無恭順.翻此應與。
應捨依止不捨依止.於前二五 如次應知。
有五事捨依止.一決捨去出界外二謂還俗三親教師至四從此黨向餘 黨五捨依止事.若見鄔波馱耶時卽失依止.若道行時師有心住仍須供侍更相囑 授。
若依止師及以弟子須出遊行中路而返.若經多時意擬重來者還依舊位而作 依止.由心不捨故.設於中間别依止餘人亦不失前依止師位。
若於其處依止師死 更無依止.不應住經第二長淨.亦復不於此處若前若後而作安居.後安居內師命 ******************** 過者應自防心住經兩[一]月.過此已後更不應住。
若住處去阿遮利耶鄔波馱耶有兩 踰膳那半.應當半月半月就其禮問.若五拘盧舍經六七日應往禮問.若去五裡日 日應往.若居界內日别三時而爲禮問。
若阿遮利耶鄔波馱耶於衣鉢等所有營務 皆應先作.此之二師及教授師皆應如法供侍.若依止師及教授師二俱有病應看 何者.若有力能兩處俱看.若無力能應看依止.所以然者若無教授在處得住.若無 依止卽不應住。
若教授師多有弟子應爲番次而作供侍.阿遮利耶有嫌隙處不往 親附.應恭敬心給侍師長.若不請白灑掃等事及料理衣鉢幷教授他皆不應作.若 有客來先不相識者不應卽與按摩解勞。
以要
應 卽爲說四他勝法.次說四依及四聖作法.若不說者皆得惡作罪.若先說四依者得 越法罪。
有其五事不成近圓.一不稱鄔波馱耶名二不稱己名三不牒僧伽四不作 羯磨五羯磨減少.翻此五非卽名善受.正近圓時轉根爲女此亦成受應送尼寺.尼 近圓時變爲男者遣向僧寺.各依自戒。
又苾芻苾芻尼二衆互秉羯磨.若不問障法. 若無親教師若有而不請.若不受十戒若不秉羯磨.鹹非近圓。
無親教師衆得越法. 得名善受.若知親教師是破戒者不成近圓.如不知者得名善受。
實有障法而自言 無.實無障法而自言有.前不成受大衆無犯.後得近圓衆得越法罪。
正受近圓時雲 我捨學處或雲我不樂受.皆非近圓。
若耳聾若懱戾車.但解語者成受近圓.翻此不 成.衆僧得罪。
若鄔波馱耶及餘足數人作法之時根轉成尼.若聞白方轉此成近圓. 異此不成。
互居空地.亦不成受。
問曰.齊何處所復齊幾人名受近圓。
答曰.一界三人 一時授與.乃至四界人各一二三同時授與.若更多界皆成近圓。
總有十種得近圓 ******************** 法.雲何爲十.一者無師謂佛世尊.二者證智謂五苾芻.三者問許謂鄔陀夷.四者歸 依
世尊旣開羯磨受已.餘法皆止惟除善來.由是最後生故。
旣近圓已所有行法次下當說。
小苾芻等應禮大者.若初相見應問夏數及以受時。
時有五别.一謂冬時四月.二謂春時四月.三謂雨時一月.四謂終時一日一夜.五謂 長時三月少一日一夜。
有四種應禮.一是如來一切人天並應緻敬故.二出家者不 禮俗人是彼所敬故.三已近圓苾芻皆應禮敬先受近圓者惟除尼衆彼敬亦爾.四 未近圓者應禮近圓。
有十種不應禮.行徧住等四人.授學人三種.被捨置人諸在家 人及未近圓.是名爲十。
若一羯磨與二三人同時近圓者.便無大小之别互不緻敬. 衆使巡來任他差遣。
禮敬之儀有其二别.一謂五輪著地二謂執捉腨足口雲畔睇。
有說禮大師時五輪至地.若尊及尊類應手膝至地.或時曲躬低頭合掌.或捉腨或 注:
若知他身有穢觸 而爲禮敬.或自身有穢觸而禮他者.俱得惡作.有二種穢觸.一食竟未澡潄穢觸二 便利未洗淨穢觸。
出家苾芻不應懷恨.設有嫌隙者小近大時卽須唱畔睇而禮拜. 大者見禮卽雲願無病惱.如兩不言者俱得惡作。
若大苾芻懷恨而死墮毒蛇中.小 欲懺時應念宿形而行敬法。
若惟著下裙無上衣者不合禮他.亦不受禮.違而行者 俱惡作罪。
大者啑時小雲畔睇.小者若啑大雲何路祇.若不言者俱得惡作.然不應 雲願得長命.若俗老母及莫訶羅願長夀者道時無犯。
闇中禮拜不應至地.口雲畔 睇卽是緻敬。
已辯出家受具禮敬法式.其攝受門徒共相依止今次應說。
旣近圓竟滿十夏已來 在親教師邊受學律藏及餘經論等.若親教師有緣不及自教者應令别仗明德可 委付人依之而住。
次明受依止法.凡欲受依止時當觀彼人性行溫恭有慚有愧是 可信用於諸善品樂修習者應攝受之。
請依止時應整衣一肩禮敬訖.以兩手按彼 ******************** 雙足作如是說.大德存念我某甲今請大德爲依止.願大德爲我作依止.我依大德 故得安隱住.如是三說.師雲爾.弟子雲善或雲極好。
若無依止師.不應輒向餘處人 間遊行。
若滿五夏五法明解識犯非犯知重知輕别解脫經善知通塞.得離本師及 依止師遊方習業。
所到之處經二三日且自停息.次當觀察誰可爲師應就依止.若 無依止不應停住.設阿羅漢亦須依止況復異生。
若所到處五夜已來求依止師求 心不息者.現前利物應與其分.異此不應。
有五法不與依止.一無敬信心二出麤惡 語三親近惡友四性恆懶惰五心無恭順.翻此應與。
應捨依止不捨依止.於前二五 如次應知。
有五事捨依止.一決捨去出界外二謂還俗三親教師至四從此黨向餘 黨五捨依止事.若見鄔波馱耶時卽失依止.若道行時師有心住仍須供侍更相囑 授。
若依止師及以弟子須出遊行中路而返.若經多時意擬重來者還依舊位而作 依止.由心不捨故.設於中間别依止餘人亦不失前依止師位。
若於其處依止師死 更無依止.不應住經第二長淨.亦復不於此處若前若後而作安居.後安居內師命 ******************** 過者應自防心住經兩
若住處去阿遮利耶鄔波馱耶有兩 踰膳那半.應當半月半月就其禮問.若五拘盧舍經六七日應往禮問.若去五裡日 日應往.若居界內日别三時而爲禮問。
若阿遮利耶鄔波馱耶於衣鉢等所有營務 皆應先作.此之二師及教授師皆應如法供侍.若依止師及教授師二俱有病應看 何者.若有力能兩處俱看.若無力能應看依止.所以然者若無教授在處得住.若無 依止卽不應住。
若教授師多有弟子應爲番次而作供侍.阿遮利耶有嫌隙處不往 親附.應恭敬心給侍師長.若不請白灑掃等事及料理衣鉢幷教授他皆不應作.若 有客來先不相識者不應卽與按摩解勞。
以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