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説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聲聞及緣覺 修行寂靜三摩地 愛樂寂靜得解脫 唯佛超出於一切.
菩薩依禪到彼岸 不住寂靜行如空 如禽飛翔不墮地 如魚水中行自在.
菩薩若爲諸衆生 當求未曾有佛智 施與最上第一法 此名最上行行者。
散華品第二十八 如來說[一]戒波羅蜜 一切戒中爲第一 智者欲奉一切戒 當學佛戒波羅蜜.
今此法藏諸佛母 爲最第一快樂所 過現未來十方佛 生此法界而無盡.
一切樹林華菓等 皆從大地而生長 大地不厭亦不著 不減不增復不倦.
佛及聲聞緣覺等 天及世間安隱法 皆從般若之所生 般若無增亦無減.
世間上中下衆生 一切皆從無明生 因緣和合轉苦身 無明無增亦無減.
乃至方便諸法門 皆從般若所生出 彼方便法隨緣轉 般若無增亦無減.
菩薩了知十二緣 乃至般若無增減 如日雲中放光明 破無明障證菩提。
注:[一]戒當作學.次後各句同.
********************
[一]聚集品第二十九
大菩薩修四禪定 如所愛樂而無住 或復不住於四禪 當得最上之菩提.
得最般若住禪定 四無色等三摩地 爲得最上大禪定 而復不學諸漏盡.
此功德藏未曾有 行三摩地而無相 住彼不破於我見 有心所思生欲界.
譬如南閻浮提人 未生諸天生北洲 見彼境界而求生 作彼住已而復還.
菩薩所修之功德 三摩地行而相應 雖同凡夫住欲界 由如蓮華不著水.
菩薩度脫於衆生 圓滿淨土波羅蜜 不求生於無色界 而求菩提波羅蜜.
譬如天人獲寶藏 雖得不生愛樂心 或言天人而起心 欲收彼寶不可得.
大智菩薩不樂住 四禪寂靜三摩地 出彼寂靜三摩地 而入欲界爲世間.
若菩薩行三摩地 不樂羅漢及緣覺 乃至散亂兇惡心 無知迷亂無功德.
色聲香味觸五欲 及彼緣覺聲聞等 如是之法悉遠離 等引不離菩提心.
菩薩一向爲衆生 修行精進波羅蜜 猶如奴僕事其主 利於衆生亦如是.
注:
[一]次下攝頌隨知常啼法湧囑累四品經文.唐譯五分皆缺.
********************
如僕事主心專注 雖被瞋辱而無對 凡所動止常在心 唯恐彼主責其過.
菩薩爲求佛菩提 如奴事主利衆生 證得無上菩提已 利生如火燒草木.
晝夜勤行利他行 利己內心無我相 如母愛子常衛護 寒暑雖苦心無倦。
常歡喜品第三十 菩薩愛樂爲衆生 修治佛刹清淨行 恆行精進波羅蜜 無如微塵心退倦. 大智菩薩俱胝劫 久修苦行爲菩提 不離精進波羅蜜 無懈怠心終得證. 從初發心爲菩提 乃至得獲寂靜證 恆於晝夜行精進 大智菩薩應如是. 有言能破於須彌 方證無上菩提果 聞已懈怠而退心 是彼菩薩之過失. 大智菩薩聞是言 謂須彌盧甚微小 於一念間可破壞 亦不住證佛菩提. 於身心語行精進 度脫世間作大利 或著我相起懈怠 而不能證佛菩提. 無身心相無衆生 離諸相住不二法 爲求無上佛菩提 是行精進波羅蜜. 大智菩薩行利樂 令人聞言悉歡喜 說法無說無聽人 名最上忍波羅蜜. ******************** 譬如寶滿三千界 施佛緣覺及羅
散華品第二十八 如來說
注:
常歡喜品第三十 菩薩愛樂爲衆生 修治佛刹清淨行 恆行精進波羅蜜 無如微塵心退倦. 大智菩薩俱胝劫 久修苦行爲菩提 不離精進波羅蜜 無懈怠心終得證. 從初發心爲菩提 乃至得獲寂靜證 恆於晝夜行精進 大智菩薩應如是. 有言能破於須彌 方證無上菩提果 聞已懈怠而退心 是彼菩薩之過失. 大智菩薩聞是言 謂須彌盧甚微小 於一念間可破壞 亦不住證佛菩提. 於身心語行精進 度脫世間作大利 或著我相起懈怠 而不能證佛菩提. 無身心相無衆生 離諸相住不二法 爲求無上佛菩提 是行精進波羅蜜. 大智菩薩行利樂 令人聞言悉歡喜 說法無說無聽人 名最上忍波羅蜜. ******************** 譬如寶滿三千界 施佛緣覺及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