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實論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如所著色.或法自應生如刧盡時禪.或以時節故生如短命衆生
********************
惡心.或以生處故生如牛羊等心.或隨身力故生如男女等心.或隨年故生如小兒等
心.或以疲倦故生.或以業力故生如受諸欲.或以定力故生如繫心一處知識增長.或
以必定故生如次無癡道必生解脫.或以久厭故生如厭辛苦則思甜味.或隨所樂故
生如對色等或樂觀色不喜聽聲.青等亦爾.或以細輭故生如毛入目則生苦心餘處
不然.或以苦滅故生如除目患則食得味.或以滅障故生如除欲等則知其過.或[一]漸次
故生如因下生中因中生上或隨所徧故生。
問曰.若一切知識皆次第相屬.何故說無 能生異心念耶。
答曰.爲外道故.外道等說神意合故知識生.爲破此語示諸知識屬次 第緣.故如是言若人能生異心念者知識不生.所以者何.以次第緣故.則知識有因一 一而生。
又隨所徧處一一識生.譬如伐樹隨傾而倒。
[二]又先說諸識不一時生.以是因緣
故知諸識一一次第生。
又諸識法應次第而生.不待神意和合.如外物芽莖枝葉華實 次第而生.內法亦如是.一一知識次第而生。
是念二種.一正一邪.正謂順理.如說正問 正難是名可答有理難問.又問諸法實相無常性等是名爲正.有隨所能成故名爲正. 注:[一]原刻下衍短字.今依麗刻刪.
[二]同時無共念義.(章十六.道品.)
********************
故知隨順道念真實念等名爲正念.又隨人随時念名爲正念.如多欲人不淨觀爲正
念.心沒時發相爲正念.與此相違名爲邪念。
正念能生一切功德.邪念能起一切煩惱。
欲品第八十七 心有所須是名爲欲.所以者何.經言欲欲.以須諸欲故名欲欲。
又經中說欲爲法本.以 欲求故得一切法故名法本。
又說若諸比丘深欲我法法則久住.若一心所須名爲深 欲。
又如意足中言欲三昧.精進三昧.心三昧.思惟三昧.隨心所須名欲.是欲法以精進 助修集定慧.從此四事所須皆得名如意分。
又說汝欲飛去。
又一比丘常好讀誦是人 修禪得阿羅漢不復讀誦.有天問言汝常好誦今何故不.比丘言我本未離欲故須欲 經書.今離三界不復須也.所有經書禪定智慧聖人皆說是可捨法.故知以須爲欲.因 所須故貪於諸欲是名貪欲。
喜品第八十八[一]欲心好樂是名爲喜.如說衆生性類相從喜惡隨惡.好善從善.是名爲喜。
問曰.性不名 注:[一]喜爲心數義.(章二.三有爲.)
********************
喜.所以者何.佛知衆生種種諸性是性智力.知種種喜是欲智力.故知性喜各異。
答曰. 久修集心則名爲性.隨性生喜.是故知久集心有名性智力.知隨性生喜名欲智力.故 說衆生隨性相續從.長集惡心則好喜惡.久集善心則喜樂善.若寒者喜熱是現在因 緣不從性生.是爲性喜差別。
信品第八十九 必定是信相。
問曰.必定是慧相.必定名斷疑是名慧相。
答曰.未自見法.隨賢聖語心得 清淨是名爲信。
問曰.若然者自見法已不應有信。
答曰.然.阿羅漢名不信者.如法句中 說不信者不知恩者名爲上人。
又經中說世尊我於是事隨佛語信.若自見法心得清 淨是名爲信.先聞法後以身證.作如是念此法真實諦不虛誑心得清淨是名爲信在 四信中.譬如病人先信師語服藥差病然後於師生清淨心.是名爲信。
是信二種.一從 癡生.一從智生.從癡生者不思善惡於富蘭那等惡師所生清淨心.從智生者如四信 中於佛等生淨心。
[一]是信三種差別.善不善無記。
問曰.是不善信卽是煩惱大地中不信 注:[一]信通三性義.(章二.三有爲.又章十六.道品.)
********************
法.非是信也。
答曰.非不信法.信是淨相.是不善信亦是淨相.若不爾則不善受不應名 受.而實不然.故有三種差別。
若信在根數隨順解脫.在三十七品則定是善。
勤品第九十 心行動發是名爲勤.常依餘法若念若定於中發動一心常行是名爲勤。
[一]勤有三種.善
不善無記.若在四正勤中是名爲善.餘不名善。
行者若信不善過患善法利益然後生 勤.爲斷不善集善法故.故次信根說精進根.是勤入善法中名曰精進.能爲一切利益 之本.以此精進助念等法能得大果.如火得風多所焚燒。
憶品第九十一 知先所更是名爲憶.如經中說久遠所更能憶不忘.是名爲憶。
問曰.此憶在三世中.所 以者何.經中說憶一切皆宜。
又此憶在四憶處.是四憶處亦三世緣.何故但說緣過去 耶。
答曰.此言皆宜.非爲三世.若心掉沒則憶隨二處.是名徧行。
汝言四憶處三世緣者. 是中慧能現在緣.非是憶也。
是故如來先說憶名解則說慧。
問曰.雲何異識所更異識 注:[一]勤通三性義.(章二.三有爲.又章十六.道品.)
********************
能憶。
答曰.憶法如是於自相續生滅法中卽生異識還自能緣。
又知識法爾異識所更 異識能知.如眼識識色意識能知。
又他人所更他人能知.如諸聖人乃至宿命餘身所 更.憶力故知。
問曰.若知先所更名爲憶者.今識等法皆應名憶.所以者何.是法亦行先 所更故。
答曰.識等法亦說是憶.如佛語薩遮尼延子言汝憶本事當答。
又說若憶先戲 樂則煩惱發.故識等法憶本事故亦名爲憶。
是憶從
問曰.若一切知識皆次第相屬.何故說無 能生異心念耶。
答曰.爲外道故.外道等說神意合故知識生.爲破此語示諸知識屬次 第緣.故如是言若人能生異心念者知識不生.所以者何.以次第緣故.則知識有因一 一而生。
又隨所徧處一一識生.譬如伐樹隨傾而倒。
又諸識法應次第而生.不待神意和合.如外物芽莖枝葉華實 次第而生.內法亦如是.一一知識次第而生。
是念二種.一正一邪.正謂順理.如說正問 正難是名可答有理難問.又問諸法實相無常性等是名爲正.有隨所能成故名爲正. 注:
正念能生一切功德.邪念能起一切煩惱。
欲品第八十七 心有所須是名爲欲.所以者何.經言欲欲.以須諸欲故名欲欲。
又經中說欲爲法本.以 欲求故得一切法故名法本。
又說若諸比丘深欲我法法則久住.若一心所須名爲深 欲。
又如意足中言欲三昧.精進三昧.心三昧.思惟三昧.隨心所須名欲.是欲法以精進 助修集定慧.從此四事所須皆得名如意分。
又說汝欲飛去。
又一比丘常好讀誦是人 修禪得阿羅漢不復讀誦.有天問言汝常好誦今何故不.比丘言我本未離欲故須欲 經書.今離三界不復須也.所有經書禪定智慧聖人皆說是可捨法.故知以須爲欲.因 所須故貪於諸欲是名貪欲。
喜品第八十八
問曰.性不名 注:
答曰. 久修集心則名爲性.隨性生喜.是故知久集心有名性智力.知隨性生喜名欲智力.故 說衆生隨性相續從.長集惡心則好喜惡.久集善心則喜樂善.若寒者喜熱是現在因 緣不從性生.是爲性喜差別。
信品第八十九 必定是信相。
問曰.必定是慧相.必定名斷疑是名慧相。
答曰.未自見法.隨賢聖語心得 清淨是名爲信。
問曰.若然者自見法已不應有信。
答曰.然.阿羅漢名不信者.如法句中 說不信者不知恩者名爲上人。
又經中說世尊我於是事隨佛語信.若自見法心得清 淨是名爲信.先聞法後以身證.作如是念此法真實諦不虛誑心得清淨是名爲信在 四信中.譬如病人先信師語服藥差病然後於師生清淨心.是名爲信。
是信二種.一從 癡生.一從智生.從癡生者不思善惡於富蘭那等惡師所生清淨心.從智生者如四信 中於佛等生淨心。
問曰.是不善信卽是煩惱大地中不信 注:
答曰.非不信法.信是淨相.是不善信亦是淨相.若不爾則不善受不應名 受.而實不然.故有三種差別。
若信在根數隨順解脫.在三十七品則定是善。
勤品第九十 心行動發是名爲勤.常依餘法若念若定於中發動一心常行是名爲勤。
行者若信不善過患善法利益然後生 勤.爲斷不善集善法故.故次信根說精進根.是勤入善法中名曰精進.能爲一切利益 之本.以此精進助念等法能得大果.如火得風多所焚燒。
憶品第九十一 知先所更是名爲憶.如經中說久遠所更能憶不忘.是名爲憶。
問曰.此憶在三世中.所 以者何.經中說憶一切皆宜。
又此憶在四憶處.是四憶處亦三世緣.何故但說緣過去 耶。
答曰.此言皆宜.非爲三世.若心掉沒則憶隨二處.是名徧行。
汝言四憶處三世緣者. 是中慧能現在緣.非是憶也。
是故如來先說憶名解則說慧。
問曰.雲何異識所更異識 注:
答曰.憶法如是於自相續生滅法中卽生異識還自能緣。
又知識法爾異識所更 異識能知.如眼識識色意識能知。
又他人所更他人能知.如諸聖人乃至宿命餘身所 更.憶力故知。
問曰.若知先所更名爲憶者.今識等法皆應名憶.所以者何.是法亦行先 所更故。
答曰.識等法亦說是憶.如佛語薩遮尼延子言汝憶本事當答。
又說若憶先戲 樂則煩惱發.故識等法憶本事故亦名爲憶。
是憶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