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持次第瑜伽處發正等菩提心品第二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無我無人唯一法界.法爾一擧全法界擧.阿賴耶識具一切種.法爾全轉而後識轉.
堂下觳觫堂上不忍.孺子入井今人惻隱.法爾萬物一體.現見自他不異。
是故爲人 之學是菩薩學.本乎大悲.因於菩提.而竟於方便也。
大悲爲根本.非自了死生爲根 本也.菩提心爲因.非涅槃心爲因也.方便爲究竟.盡未來際作諸功德.非證空爲究 竟也。
慈尊一本說菩薩地.卽一法門而互發明又說莊嚴.西域不善莊嚴不任弘法. 梓匠輪輿有準繩規矩.學菩薩學行菩薩行有菩薩地.誰有智者不讀菩薩地。
略擧 菩薩十義.一者全體義.二者大用義.三者離言自性義.四者異門覺分義.五者方便 ******************** 般若義.六者一切增上義.七者悲無難苦義.八者修而有力義.九者妙善回向義.十 者闡提不證義。
全體者.一切衆生爲體.非馳物遺己也。
他亦一衆生.自亦一衆生.衆 生平等平等.自他平等平等。
推己及人.己爲根本.我執猶存.擧足下足但有衆生.全 體無我.無我而衆生.然後等齊於法界之量。
火不能出水.菩薩不行聲聞行.畢竟體 殊殊於他自。
有菩薩種姓法爾意樂爲人.爲有情發心法爾於他攝受.意樂攝受乃 其所以爲體也。
大用者.一切智智爲用.非溺俗諦而離真諦也。
體衆生體用衆生用 諦衆生諦.運真於俗爲後得智.攝之以俗而移之以真也.利行令入同事隨轉故也。
衆生根不同.衆生機不同.法界世界事各不同.故所知境萬有不同。
非一切智智不 足以對機.非日夜觀機不足以言攝受.觀其根利.觀其所藴.觀其所趣所欲.又觀其 隨眠.穿珠子不可習不淨.浣工人不可使數息.細審細審然後乃能攝而度之也.十 力最勝者知一切衆生種故也.非一切智智不足以言知也。
離言自性者.唯取其事. 唯取真如.又不作念但行於義.此之謂離言自性。
不了離言.起八分別而生三事.由 ******************** 四尋四實漸契離言.了知分別不生三事得五勝利。
是故菩薩爲一切衆生.但離言 自性.而不斷煩惱.不捨生死。
聲聞四諦.苦本在集.唯一斷集.故煩惱必除。
緣覺十二 支.雖悟無明.而根本所趣在了生死.故生死必捨。
離言自性.妄自爲妄.緣而不執.不 斷煩惱而自然寂靜。
離言自性.依最勝空有大方便.出生入死而自在縱橫。
煩惱生 自所知.生死由於分別.但不障知.射馬探驪.孰斤斤於一己生死而敝敝焉以煩惱 爲事。
十王大業留惑乃能.入獄拔情不來曷濟。
異門覺分者.龍樹以三十七菩提分 到涅槃城.以三三昧入涅槃門.三十七菩提爲四念處所攝.四念處以空觀而成.三 三昧亦以空爲本.是則空者覺分三定之所趣也.而說菩薩觀空不證.以自乘行超 入離生。
此菩薩地亦說了大小覺分而不作證.唯有諸法離言自性爲空三昧。
覺分 三定.大小法門雖無不同.而其所趣一空一不證空.則大有異。
又此異外廣取其餘. 行有三分.慚堅無倦.解有四分.法義世智四依四無礙.事有八分.覺分三定外.資糧 止觀巧便持願四嗢柁南。
是皆有事於衆生而不直趨於涅槃者.此其所以爲異門 ******************** 也。
方便般若者.旣發菩提心.必證菩提果.般若者菩提之因.菩提者般若之果.欲竟 菩提必行般若。
十波羅蜜.般若但慧.慧但如理.實相般若二乘所同也。
六波羅蜜.般 若攝智.智則如量.方便般若摩訶衍獨也。
前之五度.般若資糧也。
是則所稱菩薩行 者.般若而已矣.所稱菩薩行般若者.方便般若而已矣。
龍樹二義.觀一切法自性皆 空.而不捨離一切衆生.方便般若彼其所屬也。
此菩薩地.慧度所詮.五明三聚.決定 善巧.有情義利.方便般若此其所屬也。
體衆生體.用衆生用.乘衆生乘故也。
一切增 上者.且談戒度。
有衆生然後有菩提心.有菩提心然後有般若行.有般若行然後有 戒。
破戒非犯.失菩提心根本大犯.苟能他利開戒爲持.若捨衆生持戒爲失.三聚之 中本其後二立於律儀.爲不順於有情.重則四他勝處.實基本於六度.輕則四十有 三。
非不學七聚止持二十犍度作持.而大戒超然。
非不學四禪四空等持等至.而大 定本寂。
非不學空.而大空不證以空爲用。
此所謂一切增上歟。
悲無難苦者.所稱爲 難.非施命痛苦爲難.以捨爲攝.取多於少.求淨於染.制行於危.攝受
是故爲人 之學是菩薩學.本乎大悲.因於菩提.而竟於方便也。
大悲爲根本.非自了死生爲根 本也.菩提心爲因.非涅槃心爲因也.方便爲究竟.盡未來際作諸功德.非證空爲究 竟也。
慈尊一本說菩薩地.卽一法門而互發明又說莊嚴.西域不善莊嚴不任弘法. 梓匠輪輿有準繩規矩.學菩薩學行菩薩行有菩薩地.誰有智者不讀菩薩地。
略擧 菩薩十義.一者全體義.二者大用義.三者離言自性義.四者異門覺分義.五者方便 ******************** 般若義.六者一切增上義.七者悲無難苦義.八者修而有力義.九者妙善回向義.十 者闡提不證義。
全體者.一切衆生爲體.非馳物遺己也。
他亦一衆生.自亦一衆生.衆 生平等平等.自他平等平等。
推己及人.己爲根本.我執猶存.擧足下足但有衆生.全 體無我.無我而衆生.然後等齊於法界之量。
火不能出水.菩薩不行聲聞行.畢竟體 殊殊於他自。
有菩薩種姓法爾意樂爲人.爲有情發心法爾於他攝受.意樂攝受乃 其所以爲體也。
大用者.一切智智爲用.非溺俗諦而離真諦也。
體衆生體用衆生用 諦衆生諦.運真於俗爲後得智.攝之以俗而移之以真也.利行令入同事隨轉故也。
衆生根不同.衆生機不同.法界世界事各不同.故所知境萬有不同。
非一切智智不 足以對機.非日夜觀機不足以言攝受.觀其根利.觀其所藴.觀其所趣所欲.又觀其 隨眠.穿珠子不可習不淨.浣工人不可使數息.細審細審然後乃能攝而度之也.十 力最勝者知一切衆生種故也.非一切智智不足以言知也。
離言自性者.唯取其事. 唯取真如.又不作念但行於義.此之謂離言自性。
不了離言.起八分別而生三事.由 ******************** 四尋四實漸契離言.了知分別不生三事得五勝利。
是故菩薩爲一切衆生.但離言 自性.而不斷煩惱.不捨生死。
聲聞四諦.苦本在集.唯一斷集.故煩惱必除。
緣覺十二 支.雖悟無明.而根本所趣在了生死.故生死必捨。
離言自性.妄自爲妄.緣而不執.不 斷煩惱而自然寂靜。
離言自性.依最勝空有大方便.出生入死而自在縱橫。
煩惱生 自所知.生死由於分別.但不障知.射馬探驪.孰斤斤於一己生死而敝敝焉以煩惱 爲事。
十王大業留惑乃能.入獄拔情不來曷濟。
異門覺分者.龍樹以三十七菩提分 到涅槃城.以三三昧入涅槃門.三十七菩提爲四念處所攝.四念處以空觀而成.三 三昧亦以空爲本.是則空者覺分三定之所趣也.而說菩薩觀空不證.以自乘行超 入離生。
此菩薩地亦說了大小覺分而不作證.唯有諸法離言自性爲空三昧。
覺分 三定.大小法門雖無不同.而其所趣一空一不證空.則大有異。
又此異外廣取其餘. 行有三分.慚堅無倦.解有四分.法義世智四依四無礙.事有八分.覺分三定外.資糧 止觀巧便持願四嗢柁南。
是皆有事於衆生而不直趨於涅槃者.此其所以爲異門 ******************** 也。
方便般若者.旣發菩提心.必證菩提果.般若者菩提之因.菩提者般若之果.欲竟 菩提必行般若。
十波羅蜜.般若但慧.慧但如理.實相般若二乘所同也。
六波羅蜜.般 若攝智.智則如量.方便般若摩訶衍獨也。
前之五度.般若資糧也。
是則所稱菩薩行 者.般若而已矣.所稱菩薩行般若者.方便般若而已矣。
龍樹二義.觀一切法自性皆 空.而不捨離一切衆生.方便般若彼其所屬也。
此菩薩地.慧度所詮.五明三聚.決定 善巧.有情義利.方便般若此其所屬也。
體衆生體.用衆生用.乘衆生乘故也。
一切增 上者.且談戒度。
有衆生然後有菩提心.有菩提心然後有般若行.有般若行然後有 戒。
破戒非犯.失菩提心根本大犯.苟能他利開戒爲持.若捨衆生持戒爲失.三聚之 中本其後二立於律儀.爲不順於有情.重則四他勝處.實基本於六度.輕則四十有 三。
非不學七聚止持二十犍度作持.而大戒超然。
非不學四禪四空等持等至.而大 定本寂。
非不學空.而大空不證以空爲用。
此所謂一切增上歟。
悲無難苦者.所稱爲 難.非施命痛苦爲難.以捨爲攝.取多於少.求淨於染.制行於危.攝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