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一

關燈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十八空第四十五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住[一]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爲空無爲空 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當學 般若波羅蜜。

     內空者內法內法空.內法者所謂內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眼空無我無我所無眼法.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

    外空者外法外法空.外法者所謂外六入色聲香味觸法.色空 者無我無我所無色法.聲香味觸法亦如是。

    內外空者內外法內外法空.內外法者 所謂內外十二入.十二入中無我無我所無內外法。

    問曰.諸法無量.空隨法故則亦 無量.何以但說十八。

    若略說應一空所謂一切法空.若廣說隨一一法空所謂眼空 注: [一]放光十四空.缺此內外空散空無法空無法有法空.光讚二十一空.多無祠祀空無因緣空因緣威神空.餘空或名異而義同. ******************** 色空等甚多.何以但說十八空。

    答曰.若略說則事不周.若廣說則事繁。

    譬如服藥.少 則病不除多則增其患.應病投藥令不增減則能愈病。

    空亦如是.若佛但說一空則 不能破種種邪見及諸煩惱.若隨種種邪見[一]廣說空空則過多.[二]人愛著空相墮在斷 滅.說十八空正得其中。

    復次若說十若說十五俱亦有疑.此非問也。

    復次善惡之法 皆有定數.若四念處四正勤三十七品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五衆 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三毒三結四流五蓋等.諸法如是各有定數.以十八種法 中破著故說有十八空。

    問曰.般若波羅蜜空十八空爲異爲一.若異者離十八空何 以爲般若空.又如佛說何等是般若波羅蜜所謂色空受想行識空乃至一切種智 空.若不異者雲何言欲住十八空當學般若波羅蜜。

    答曰.有因緣故言異.有因緣故 言一。

    異者.般若波羅蜜名諸法實相滅一切觀法.十八空則十八種觀令諸法空.菩 薩學是諸法實相能生十八種空。

    一者.十八空是空無所有相.般若波羅蜜亦空無 所有相.十八空是捨離相.般若波羅蜜一切法中亦捨離相.是十八空不著相.般若 注: [一]此字依北宋刻麗刻加. [二]此五字依麗元明刻加. ******************** 波羅蜜亦不著相.以是故學般若波羅蜜則是[一]學十八空.不異故。

    般若波羅蜜有二 分有小有大.欲得大者先當學小方便門.欲得大智慧當學十八空.住是小智慧方 便門能得十八空。

    何等是方便門.所謂般若波羅蜜經讀誦正憶念思惟如說修行. 譬如人欲得種種好寶當入大海.若人欲得內空等三昧智慧寶當入般若波羅蜜 大海。

    問曰.行者雲何學般若波羅蜜時住內空外空內外空。

    答曰.世閒有四顛倒.不 淨中有淨顛倒.苦中有樂顛倒.無常中有常顛倒.無我中有我顛倒。

    行者爲破四顛 倒故修四念處十二種觀.所謂初觀內身三十六種不淨充滿九孔常流甚可厭患 淨不可得.淨不可得故名內空。

    行者旣知內身不淨.觀外所著亦復如是俱實不淨. 愚夫狂惑爲婬欲覆心故謂之爲淨.觀所著色亦如我身淨不可得.是爲外空。

    行者 若觀己身不淨或謂外色爲淨.若觀外不淨或謂己身爲淨.[二]今俱觀內外.我身不淨 外亦如是.外身不淨我亦如是.一等無異淨不可得.是名內外空。

    行者思惟知內外 身俱實不淨.而惑者愛著深故由以受身.身爲大苦而愚以爲樂。

    問曰.三受皆外入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二]原作令.今依麗刻改. ******************** 所攝.雲何言觀內受。

    答曰.六塵初與六情和合生樂是名外樂.後貪著深入生樂是 名內樂.復次內法緣樂是名內樂.外法緣樂是名外樂.復次五識相應樂是名外樂. 意識相應樂是名內樂.麤樂名爲外樂.細樂名爲內樂.如是等分别內外樂。

    苦受不 苦不樂受亦如是。

    復次行者思惟觀是內樂實不可得.不卽分别知實不可得.但爲 是苦彊名爲樂.何以故.是樂[一]從苦因緣生亦生苦果報.樂無厭足故苦。

    復次如人患 疥搔雖小樂.後轉傷身則爲大苦.愚人謂之爲樂智者但見其苦。

    如是世閒樂顛倒 病故著五欲樂煩惱轉多.以是故行者不見樂但見苦.如病如癰如瘡如刺。

    復次樂 少苦多.少樂不現故名爲苦.如大河水投一合鹽則失鹽相不名爲鹹。

    復次樂不定 故.[二]或此以爲樂彼以爲苦.彼以爲樂此以爲苦.著者爲樂失者爲苦.愚以爲樂智以 爲苦.見樂患爲苦不見[三]樂過者爲樂.不見樂無常相爲樂見樂無常相爲苦.未離欲 人以爲樂離欲人以爲苦。

    如是等觀樂爲苦.觀苦如箭入身.觀不苦不樂無常變異 相.如是等觀三種受心則捨離.是名觀內受空。

    觀外受內外受亦如是.行者作是念. 注: [一]此字依餘刻加. [二]原作惑.今依麗元明刻改. [三]此字依麗元明刻加. ******************** 若樂卽是苦.誰受是苦念已則知心受.然後觀心爲實爲虛.觀心無常生住滅相。

    苦 受心樂受心不苦不樂受心各各異念.覺樂心滅而苦心生.苦心爾所時住住已還 滅.次生不苦不樂心.知爾所時不苦不樂心住住已還滅.滅已還生樂心.三受無常 故心亦無常。

    復次知染心無染心瞋心無瞋心癡心不癡心散心攝心縛心解脫心. 如是等心各各異相故.知心無常無一定心常住。

    受苦受樂等心從和合因緣生.因 緣離散心亦隨滅。

    如是等觀內心外心內外心無常相。

    問曰.心是內入攝雲何爲外 心。

    答曰.觀內身名爲內心.觀外身名爲外心.復次緣內法爲內心.緣外法爲外心.復 次五識常緣外法不能分别故名爲外心.意識能緣內法亦分别好醜故名爲內心. 復次識意初生未能分别決定是爲外心.意識轉深能分别取相是名內心.如是等 分别內外心。

    行者心意轉異知身爲不淨相知受爲苦相知心不住爲無常相.結使 未斷故或生吾我.如是思惟若心無常誰知是心心爲屬誰.誰爲心主而受苦樂.一 切諸物誰之所有.卽分别知無有别主.但於五衆取相故計有人相而生我心.以我 ******************** 心故生我所.我所心生故有利益我者生貪欲.違逆我者而生瞋恚.此結使不從智 生從狂惑生故是名爲癡。

    三毒爲一切煩惱之根本悉由吾我.故作福德爲我後當 得.亦修助道法我當得解脫。

    初取相故名爲想衆.因吾我起結使及諸善行是名行 衆.是二衆則是法念處。

    於想行衆法中求我不可得.何以故.是諸法皆從因緣生.悉 是作法而不牢固.無實我法行.如芭蕉葉葉求之中無有堅想.如遠見野馬無水有 水想但誑惑於眼.如是等觀內法外法內外法。

    問曰.法是外入攝.雲何爲內法。

    答曰. 內法名爲內心相應想衆行衆.外法名爲外心相應想[一]衆行衆及心不相應諸行及 無爲法.一時等觀名爲內外法。

    復次內法名爲六情.外法名爲六塵。

    復次身受心及 想行衆總觀爲法念處.何以故.行者旣於想衆行衆及無爲法中求我不可得.還於 身受心法中求亦不可得.如是一切法中若色若非色若可見若不可見若有對若 無對若有漏若無漏若有爲若無爲若遠若近若麤若細其中求我皆不可得.但五 衆和合故彊名爲衆生.衆生卽是我.我不可得故亦無我所.我所不可得故一切諸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 煩惱皆爲衰薄。

    復次身念處名一切色法.行者觀內色無常苦空無我.觀外色觀內 外色亦如是.受心法亦爾。

    四念處內觀相應三昧名內空.四念處外觀相應三昧名 外空.四念處內外觀相應三昧名內外空。

    問曰.是空爲是三昧[一]力故空.爲是法[二]自空。

     答曰.名爲三昧力故空.如經說三三昧三解脫門空無相無作.是空三昧緣身受心 法不得我我所故名爲空。

    問曰.四念處空法皆應觀無常苦空無我.何以故身觀不 淨受觀苦心觀無常法觀無我。

    答曰.雖四法皆觀無常苦空無我.而衆生身中多著 淨顛倒.受中多著樂顛倒.心中多著常顛倒.法中多著我顛倒.以是故行者觀身不 淨觀受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復次內外空者無有內外定法.互相因待故謂爲內 外.彼以爲外我以爲內.我以爲外彼以爲內.隨人所繫內法爲內.隨人所著外法爲 外.如人自舍爲內他舍爲外.行者觀是內外法無定相故空。

    復次是內外法無有自 性.何以故.和合生故。

    是內外法亦不在和合因緣中.若因緣中無者餘處亦無.內外 法因緣亦無.因[三]緣無故內外法空。

    問曰.內外法定有雲何言無.如手足等和合故有 注: [一]此二字依麗元明刻加.次答同. [二]此字依麗元明刻加. [三]原作果.今依元明刻改. ******************** 身法生是名內法.如梁椽壁等和合故有屋法生是名爲外.是身法雖有别名亦不 異足等.所以者何.若離足等身不可得故.屋亦如是。

    答曰.若足不異身者頭應是足. 足與身不異故.若頭是足者甚爲可笑。

    問曰.若足與身不異者有如是過.今應足等 和合故更有法生名爲身.身雖異於足等應當依於足住.如衆縷和合而能生氎是 氎依縷而住。

    答曰.是身法爲足等分中具有爲分有.若具有頭中應有腳.何以故.身 法具有故.若分有與足分無異。

    又身是一法所因者多.一不爲多多不爲一。

    復次若 除足等分别有身者與一切世閒皆相違背.以是故身不得言卽是諸分亦不得言 異於諸分.以是故則無身.身無故足等亦無.如是等名爲內空。

    房舍等外法亦如是 空.名爲外空。

    問曰.破身舍等是爲破一破異.破一破異是破外道經.佛經中實有內 外法所謂內六情外六塵.此雲何無。

    答曰.是內外法和合假有名字.亦如身如舍。

    復 次略說有二種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