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難常。
固請法師暫回清鑒。
采摭詞什耘剪蘩蕪。
蓋君子不常矜莊。
删詩未為斯玷。
自劉廷尉所撰詩苑之後。
纂而續焉。
穎川庾初孫。
學該墳素行齊顔闵。
京兆韋山甫。
耿介有奇節。
弋獵綜群言。
與法師周旋情踰膠漆。
睹斯盛事鹹共贊成。
生也有涯。
庾侯長逝。
永言怛化。
不覺流襟。
頃觀其遺文久為陳迹。
今亦次乎污簡贻諸後昆。
法師式遵舊章纂斯鴻烈。
餘聊因暇日敬述芳猷。
俾郢唱楚謠同管弦而播響。
春華秋實與天地而長存。
遂使七貴揖其嘉猷。
五衆欣其慧識。
凡預能流家藏一本。
自爾國家盛集必預前驅。
每入王宮頻登上席。
簡在帝心群宮攸敬。
皇儲久餐德素。
乃以貞觀十三年集諸官臣及三教學士于弘文殿。
延淨開闡法華。
道士蔡晃講論好獨秀。
玄宗下令遣與抗論。
晃即整容問曰。
經稱序品第一。
未審序第何分。
淨曰。
如來入定征瑞放光現奇動地雨花。
假遠開近。
為破二之洪基。
作明一之由漸。
故為序也。
第者為居。
一者為始。
序最居先。
故稱第一。
晃曰。
第者弟也。
為第則不得稱一。
言一則不得稱第。
兩字牟盾何以會通。
淨曰。
向不雲乎第者為居。
一者為始。
先生既不領前宗。
而謬陳後難。
便是自難。
何成難人。
晃曰。
言不領者請為重釋。
淨啟令曰。
昔有二人。
一名蛇奴。
道帚忘掃。
一名身子。
一聞千解。
然則蛇奴再聞不悟。
身子一唱便領。
此非授道不明。
但是納法非俊。
晃曰。
法師言不出唇何所可領。
淨曰。
菩薩說法聲振十方。
道士在坐如迷如醉。
豈直形體聾瞽。
其智抑亦有之。
晃曰。
野幹說法何由可聞。
淨曰。
天宮嚴衛理絕狩蹤。
道士魂迷謂人為畜。
時有國子祭酒孔穎達。
心存道黨。
潛扇蠅言曰。
佛家無诤。
法師何以構斯。
淨啟令曰。
如來在日已有斯事。
佛破外道。
外道不通反謂佛曰。
汝常自言平等。
今既以難破我。
即是不平。
何謂平等。
佛為通曰。
以我不平破汝不平。
汝若得平即我平也。
而今亦爾。
以淨之诤破彼之诤。
彼得無诤即淨無诤也。
于時皇儲語祭酒曰。
君既剿說。
真為道黨。
淨啟令曰。
慧淨常聞。
君子不黨其知。
祭酒亦黨乎。
皇儲怡然大笑。
合坐歡踴。
令曰。
不徒法樂已至于斯。
故淨之樞機。
三教發悟。
一斯類也。
頻入宮闱與道抗論。
談柄暫撝。
四坐驚詟。
蔡晃等既是道門鋒領。
屢逢屈挫心聲俱靡。
皇儲目屬淨之神銳難加也。
乃請為普光寺任。
下令曰。
紀國寺上座慧淨法師名稱高遠行業著聞。
綱紀伽藍必有弘益。
請知寺任。
淨以弘宣為務。
樂于寂止。
雖蒙榮告情所未安。
乃委固辭不蒙允許。
慨斯恩迫緻啟謝曰。
伏奉恩令。
以慧淨為普光寺主。
仍知本寺上座事。
奉旨驚惶罔知攸措。
但慧淨不揆庸短。
少專經論。
用心過分因構沉痾。
暨犬馬齒隆衰弊日甚。
賴全生納養。
僅時敷說。
磨鈍策蹇濫被吹噓。
至于提頓綱維。
由來未悟。
整齊僧衆素所不閑。
恩遣曳此庸衰總彼殷務。
竊悲魚鹿易處。
失燥濕之宜。
方圓改質。
乖任物之性。
既情不逮。
事實迫于心。
撫躬驚惕不遑啟處。
然恩旨隆渥罔敢辭讓。
謹以謝聞。
伏增戰悚。
令答曰。
忽辱來書。
甚以傾慰。
三覆之後自覺欣然。
竊聞。
如來雖迹起人間。
而道籠天外。
神功妙力不可思議。
寂爾無為。
則言語道斷。
湛然常住。
則心行處滅。
但為衆生煩惱漂沒愛河不得不大拯橫流令登彼岸故。
出入三界升降六天經營十方良為于此。
若夫鹿園福地鹫嶺靈山。
灑甘露于禅林。
轉法輪于淨域。
付囑菩薩濟拔黔黎。
然後放光面門滅影雙樹。
寶船雖沒遺教猶存。
即是如來法身無有異也。
然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遠有彌勒文殊。
親承音旨。
近則圖澄羅什。
發明經教。
五百一賢信非徒說。
千裡一遇差匪虛言。
法師昔在俗緣門稱通德。
飛纓東序鳴玉上庠。
故得垂裕後昆傳芳猶子。
當以詩稱三百不離于苦空。
曲禮三千未免于生滅。
故發弘誓願回向菩提。
落彼兩髦披茲三服。
至如大乘小乘之偈。
廣說略說之文。
十誦僧祇八部波若。
天親無著之論。
法門句義之談。
皆剖判胸懷激揚清濁。
至于光臨講座開置法筵。
釋義入神随類俱解。
寫懸河之辯。
動連環之辭。
碧雞譽于漢臣。
白馬稱于傲吏。
以今方古彼複何人。
所以仰請法師為普光寺主。
兼知紀國寺上座事。
又聞。
若獨善之心有限。
則濟物之理不弘。
彼我之意未忘。
則他自之情不坦。
且普光紀國俱是道場。
舊住新居有何差别。
法師來狀雲。
魚鹿易處。
失燥濕之宜。
斯乃意在謙虛。
假稱珍怪。
昔聞。
流水長者。
遂能救十千之魚。
曠野獵師。
豈得害三歸之鹿。
但使筌蹄不用。
則言象自忘。
淨又謝曰。
重蒙令旨。
恩渥載隆。
追深悚怍。
但慧淨學慚照雪解愧傳燈。
濫叨榮幸坐緻非望。
複蒙垂茲神翰。
播斯弘誘。
文麗辰象調諧金石。
加以恩兼道俗澤總存亡。
獎進高深譬超山海。
循環百遍悲喜交懷。
徒知銘感。
豈陳螢露。
頻煩曲降。
顧己多慚。
謹以謝聞。
用增怵惕。
登又下令。
與普光寺衆曰。
蓋聞正法沒于西域。
像教被于東華。
古往今來多曆年所。
而難陀迦葉馬鳴龍樹。
既同瓶瀉。
有若燈傳。
故得妙旨微言垂文見意。
是以三十二相遍滿人天。
十二部經敷揚刹土。
由其路者。
則高騁四衢之上。
迷其塗者。
則輪回六趣之中。
理窟法門玄宗秘藏。
非天下之至赜。
孰能與于此乎。
皇帝以神道。
設教利益群生。
故普建仁祠紹隆正覺。
蔔茲勝地立此伽藍。
請赤縣之名僧。
征帝城之上首。
山林之士擁錫來遊。
朝廷之賓摳衣趨座。
義筵濟濟法侶诜诜。
寔聚落之福田黔黎之壽域。
加以叢楹疊檊寶塔華台。
洪鐘扣而弗諠。
清梵唱而逾靜。
若夫盧舍那佛坐普光法堂。
靈相葳蕤神變肸響。
以今方古闇與冥符。
名器之間豈容虛立。
然僧徒結集須有綱紀。
詢諸大衆罕值其人。
積日搜揚頗有佥議。
鹹雲。
紀國寺上座慧淨。
自性清淨本來有之。
風神秀徹非适今也。
固請法師暫回清鑒。
采摭詞什耘剪蘩蕪。
蓋君子不常矜莊。
删詩未為斯玷。
自劉廷尉所撰詩苑之後。
纂而續焉。
穎川庾初孫。
學該墳素行齊顔闵。
京兆韋山甫。
耿介有奇節。
弋獵綜群言。
與法師周旋情踰膠漆。
睹斯盛事鹹共贊成。
生也有涯。
庾侯長逝。
永言怛化。
不覺流襟。
頃觀其遺文久為陳迹。
今亦次乎污簡贻諸後昆。
法師式遵舊章纂斯鴻烈。
餘聊因暇日敬述芳猷。
俾郢唱楚謠同管弦而播響。
春華秋實與天地而長存。
遂使七貴揖其嘉猷。
五衆欣其慧識。
凡預能流家藏一本。
自爾國家盛集必預前驅。
每入王宮頻登上席。
簡在帝心群宮攸敬。
皇儲久餐德素。
乃以貞觀十三年集諸官臣及三教學士于弘文殿。
延淨開闡法華。
道士蔡晃講論好獨秀。
玄宗下令遣與抗論。
晃即整容問曰。
經稱序品第一。
未審序第何分。
淨曰。
如來入定征瑞放光現奇動地雨花。
假遠開近。
為破二之洪基。
作明一之由漸。
故為序也。
第者為居。
一者為始。
序最居先。
故稱第一。
晃曰。
第者弟也。
為第則不得稱一。
言一則不得稱第。
兩字牟盾何以會通。
淨曰。
向不雲乎第者為居。
一者為始。
先生既不領前宗。
而謬陳後難。
便是自難。
何成難人。
晃曰。
言不領者請為重釋。
淨啟令曰。
昔有二人。
一名蛇奴。
道帚忘掃。
一名身子。
一聞千解。
然則蛇奴再聞不悟。
身子一唱便領。
此非授道不明。
但是納法非俊。
晃曰。
法師言不出唇何所可領。
淨曰。
菩薩說法聲振十方。
道士在坐如迷如醉。
豈直形體聾瞽。
其智抑亦有之。
晃曰。
野幹說法何由可聞。
淨曰。
天宮嚴衛理絕狩蹤。
道士魂迷謂人為畜。
時有國子祭酒孔穎達。
心存道黨。
潛扇蠅言曰。
佛家無诤。
法師何以構斯。
淨啟令曰。
如來在日已有斯事。
佛破外道。
外道不通反謂佛曰。
汝常自言平等。
今既以難破我。
即是不平。
何謂平等。
佛為通曰。
以我不平破汝不平。
汝若得平即我平也。
而今亦爾。
以淨之诤破彼之诤。
彼得無诤即淨無诤也。
于時皇儲語祭酒曰。
君既剿說。
真為道黨。
淨啟令曰。
慧淨常聞。
君子不黨其知。
祭酒亦黨乎。
皇儲怡然大笑。
合坐歡踴。
令曰。
不徒法樂已至于斯。
故淨之樞機。
三教發悟。
一斯類也。
頻入宮闱與道抗論。
談柄暫撝。
四坐驚詟。
蔡晃等既是道門鋒領。
屢逢屈挫心聲俱靡。
皇儲目屬淨之神銳難加也。
乃請為普光寺任。
下令曰。
紀國寺上座慧淨法師名稱高遠行業著聞。
綱紀伽藍必有弘益。
請知寺任。
淨以弘宣為務。
樂于寂止。
雖蒙榮告情所未安。
乃委固辭不蒙允許。
慨斯恩迫緻啟謝曰。
伏奉恩令。
以慧淨為普光寺主。
仍知本寺上座事。
奉旨驚惶罔知攸措。
但慧淨不揆庸短。
少專經論。
用心過分因構沉痾。
暨犬馬齒隆衰弊日甚。
賴全生納養。
僅時敷說。
磨鈍策蹇濫被吹噓。
至于提頓綱維。
由來未悟。
整齊僧衆素所不閑。
恩遣曳此庸衰總彼殷務。
竊悲魚鹿易處。
失燥濕之宜。
方圓改質。
乖任物之性。
既情不逮。
事實迫于心。
撫躬驚惕不遑啟處。
然恩旨隆渥罔敢辭讓。
謹以謝聞。
伏增戰悚。
令答曰。
忽辱來書。
甚以傾慰。
三覆之後自覺欣然。
竊聞。
如來雖迹起人間。
而道籠天外。
神功妙力不可思議。
寂爾無為。
則言語道斷。
湛然常住。
則心行處滅。
但為衆生煩惱漂沒愛河不得不大拯橫流令登彼岸故。
出入三界升降六天經營十方良為于此。
若夫鹿園福地鹫嶺靈山。
灑甘露于禅林。
轉法輪于淨域。
付囑菩薩濟拔黔黎。
然後放光面門滅影雙樹。
寶船雖沒遺教猶存。
即是如來法身無有異也。
然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遠有彌勒文殊。
親承音旨。
近則圖澄羅什。
發明經教。
五百一賢信非徒說。
千裡一遇差匪虛言。
法師昔在俗緣門稱通德。
飛纓東序鳴玉上庠。
故得垂裕後昆傳芳猶子。
當以詩稱三百不離于苦空。
曲禮三千未免于生滅。
故發弘誓願回向菩提。
落彼兩髦披茲三服。
至如大乘小乘之偈。
廣說略說之文。
十誦僧祇八部波若。
天親無著之論。
法門句義之談。
皆剖判胸懷激揚清濁。
至于光臨講座開置法筵。
釋義入神随類俱解。
寫懸河之辯。
動連環之辭。
碧雞譽于漢臣。
白馬稱于傲吏。
以今方古彼複何人。
所以仰請法師為普光寺主。
兼知紀國寺上座事。
又聞。
若獨善之心有限。
則濟物之理不弘。
彼我之意未忘。
則他自之情不坦。
且普光紀國俱是道場。
舊住新居有何差别。
法師來狀雲。
魚鹿易處。
失燥濕之宜。
斯乃意在謙虛。
假稱珍怪。
昔聞。
流水長者。
遂能救十千之魚。
曠野獵師。
豈得害三歸之鹿。
但使筌蹄不用。
則言象自忘。
淨又謝曰。
重蒙令旨。
恩渥載隆。
追深悚怍。
但慧淨學慚照雪解愧傳燈。
濫叨榮幸坐緻非望。
複蒙垂茲神翰。
播斯弘誘。
文麗辰象調諧金石。
加以恩兼道俗澤總存亡。
獎進高深譬超山海。
循環百遍悲喜交懷。
徒知銘感。
豈陳螢露。
頻煩曲降。
顧己多慚。
謹以謝聞。
用增怵惕。
登又下令。
與普光寺衆曰。
蓋聞正法沒于西域。
像教被于東華。
古往今來多曆年所。
而難陀迦葉馬鳴龍樹。
既同瓶瀉。
有若燈傳。
故得妙旨微言垂文見意。
是以三十二相遍滿人天。
十二部經敷揚刹土。
由其路者。
則高騁四衢之上。
迷其塗者。
則輪回六趣之中。
理窟法門玄宗秘藏。
非天下之至赜。
孰能與于此乎。
皇帝以神道。
設教利益群生。
故普建仁祠紹隆正覺。
蔔茲勝地立此伽藍。
請赤縣之名僧。
征帝城之上首。
山林之士擁錫來遊。
朝廷之賓摳衣趨座。
義筵濟濟法侶诜诜。
寔聚落之福田黔黎之壽域。
加以叢楹疊檊寶塔華台。
洪鐘扣而弗諠。
清梵唱而逾靜。
若夫盧舍那佛坐普光法堂。
靈相葳蕤神變肸響。
以今方古闇與冥符。
名器之間豈容虛立。
然僧徒結集須有綱紀。
詢諸大衆罕值其人。
積日搜揚頗有佥議。
鹹雲。
紀國寺上座慧淨。
自性清淨本來有之。
風神秀徹非适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