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漸次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夫妙道沖微。
理絕名相之表。
至真虛寂。
量超群數之外。
而能無緣之慈。
随有機而感應。
不二之旨。
逐根性以區分。
順物忘懷。
施而不作。
終日說示。
不異無言。
設教多途。
無乖一揆。
是以大聖慈悲。
随機利物。
統其幽緻。
群籍非殊。
中下之流。
觀谛緣而自小。
高上之士。
禦六度而成大。
由是品類愚迷。
無能自曉。
或因說而悟解。
故号聲聞。
原其所修。
四谛而為本行。
觀無常而生恐。
念空寂以求安。
患六道之輪回。
惡三界之生死。
見苦常懷厭離斷集。
恒畏其生證滅。
獨契無為修道。
惟論自度。
大誓之心未普。
攝化之道無施。
六和之敬空然。
三界之慈靡運。
因乖萬行。
果阙圓常。
六度未修。
非小何類。
如是則聲聞之道也。
或有不因他話。
自悟非常。
偶緣散而體真。
故名緣覺。
原其所習。
十二因緣。
而為本行。
觀無明而即空。
達諸行而無作。
二因既非其業。
五果之報何酬。
愛取有以無疵。
老死亦何所累。
故能翛然獨脫。
靜處幽居。
觀物變而悟非常。
睹秋零而入真道。
四儀庠序。
攝心慮以恬愉。
性好單栖。
憩間林而自适。
不忻說法。
現神力以化他。
無佛之世。
出興作佛。
燈之後焰。
身惟善寂。
意玩清虛。
獨宿孤峰。
觀緣散滅。
利他不普。
自益未圓。
于下有勝。
于上不足。
兩非其類。
位處中乘。
如此辟支佛道也。
如其根性本明。
玄功宿着。
學非博涉。
解自生知。
心無所緣。
而能利物。
慈悲至大。
愛見之所不拘。
終日度生。
不見生之可度。
一異齊旨。
解惑同源。
人法俱空。
故名菩薩。
原其所修。
六度而為正因。
行施則盡命傾财。
持戒則吉羅無犯。
忍辱則深明非我。
割截何傷。
安耐毀譽。
八風不動。
精進則勤求至道。
如救頭然。
自行化他。
刹那之頃無間。
禅那則身心寂怕。
安般希微。
住寂定以自資。
運四儀而利物。
智慧則了知緣起。
自性無生。
萬法皆如。
真源至寂。
雖知煩惱無可舍。
菩提無可取。
而能不證無為。
度生長劫。
廣修萬行。
等觀群方。
下及谛緣。
上該不共。
大誓之心普被。
四攝之道通收。
總三界以為家。
括四生而為子。
悲智雙運。
福慧兩嚴。
超越二乘。
獨居其上。
如是則大乘之道也。
是以一真之理。
逐根性以階差。
取益随機。
三乘之唱備矣。
然而至理虛玄。
窮微絕妙。
尚非其一。
何是于三。
不三之三而言三。
不一之一而言一。
一三非三尚不三。
三一之一亦何一。
一不一自非三。
三不三自非一。
非一一非三不留。
非三三非一不立。
不立之一本無三。
不留之三本無一。
一三本無無亦無。
無無無本故妙絕。
如是則一何所分。
三何所合。
合分自于人耳。
何理異于言哉。
譬夫三獸渡河。
河一甯從獸合。
複何獨河非獸合。
亦乃獸不河。
分河尚不成。
三河豈得以河而合獸。
獸尚不成一。
獸豈得以獸而成河。
河非獸而何三。
獸非河而何一。
一河獨包三獸。
而河未曾三。
三獸共履一河。
而獸未嘗一。
獸之非一。
明其足有短長。
河之不三。
知其水無深淺。
水
理絕名相之表。
至真虛寂。
量超群數之外。
而能無緣之慈。
随有機而感應。
不二之旨。
逐根性以區分。
順物忘懷。
施而不作。
終日說示。
不異無言。
設教多途。
無乖一揆。
是以大聖慈悲。
随機利物。
統其幽緻。
群籍非殊。
中下之流。
觀谛緣而自小。
高上之士。
禦六度而成大。
由是品類愚迷。
無能自曉。
或因說而悟解。
故号聲聞。
原其所修。
四谛而為本行。
觀無常而生恐。
念空寂以求安。
患六道之輪回。
惡三界之生死。
見苦常懷厭離斷集。
恒畏其生證滅。
獨契無為修道。
惟論自度。
大誓之心未普。
攝化之道無施。
六和之敬空然。
三界之慈靡運。
因乖萬行。
果阙圓常。
六度未修。
非小何類。
如是則聲聞之道也。
或有不因他話。
自悟非常。
偶緣散而體真。
故名緣覺。
原其所習。
十二因緣。
而為本行。
觀無明而即空。
達諸行而無作。
二因既非其業。
五果之報何酬。
愛取有以無疵。
老死亦何所累。
故能翛然獨脫。
靜處幽居。
觀物變而悟非常。
睹秋零而入真道。
四儀庠序。
攝心慮以恬愉。
性好單栖。
憩間林而自适。
不忻說法。
現神力以化他。
無佛之世。
出興作佛。
燈之後焰。
身惟善寂。
意玩清虛。
獨宿孤峰。
觀緣散滅。
利他不普。
自益未圓。
于下有勝。
于上不足。
兩非其類。
位處中乘。
如此辟支佛道也。
如其根性本明。
玄功宿着。
學非博涉。
解自生知。
心無所緣。
而能利物。
慈悲至大。
愛見之所不拘。
終日度生。
不見生之可度。
一異齊旨。
解惑同源。
人法俱空。
故名菩薩。
原其所修。
六度而為正因。
行施則盡命傾财。
持戒則吉羅無犯。
忍辱則深明非我。
割截何傷。
安耐毀譽。
八風不動。
精進則勤求至道。
如救頭然。
自行化他。
刹那之頃無間。
禅那則身心寂怕。
安般希微。
住寂定以自資。
運四儀而利物。
智慧則了知緣起。
自性無生。
萬法皆如。
真源至寂。
雖知煩惱無可舍。
菩提無可取。
而能不證無為。
度生長劫。
廣修萬行。
等觀群方。
下及谛緣。
上該不共。
大誓之心普被。
四攝之道通收。
總三界以為家。
括四生而為子。
悲智雙運。
福慧兩嚴。
超越二乘。
獨居其上。
如是則大乘之道也。
是以一真之理。
逐根性以階差。
取益随機。
三乘之唱備矣。
然而至理虛玄。
窮微絕妙。
尚非其一。
何是于三。
不三之三而言三。
不一之一而言一。
一三非三尚不三。
三一之一亦何一。
一不一自非三。
三不三自非一。
非一一非三不留。
非三三非一不立。
不立之一本無三。
不留之三本無一。
一三本無無亦無。
無無無本故妙絕。
如是則一何所分。
三何所合。
合分自于人耳。
何理異于言哉。
譬夫三獸渡河。
河一甯從獸合。
複何獨河非獸合。
亦乃獸不河。
分河尚不成。
三河豈得以河而合獸。
獸尚不成一。
獸豈得以獸而成河。
河非獸而何三。
獸非河而何一。
一河獨包三獸。
而河未曾三。
三獸共履一河。
而獸未嘗一。
獸之非一。
明其足有短長。
河之不三。
知其水無深淺。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