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關燈
須菩提。

    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

    持用布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發菩提心者。

    持于此經。

    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讀誦。

    為人演說。

    其福勝彼。

     【法常滿如來解曰】緣此經根本。

    以破相為宗。

    了空為義。

    迷性布施。

    皆不證真。

    能識四句涅槃之門。

    演說法身如如不動。

    觀有為法。

    同于夢幻。

    若作此見教化衆生。

    勝彼所用七寶布施之福也。

    頌曰。

    此經彼相依空寂。

    勸持四句最為尊。

    佛斷有為六種錯。

    齊心歸信涅槃門。

     【王日休曰】無量。

    在西土亦為數名。

    梵語阿僧祇。

    此雲無央數。

    亦為數名。

    此二者之為數。

    但積數至多。

    然後至此。

    此言無量無央數者。

    謂無量之無央數。

    蓋自一無央數。

    至十無央數。

    以至百千萬億無央數。

    然後積而至于無量無央數也。

    由是言之。

    則所謂無量阿僧祇世界者。

    不止如恒河沙數世界而已。

    發菩提心者。

    謂發廣大濟度衆生之心也。

    是以前言恒河沙等世界七寶。

    此則言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

    是尚以彼為少。

    而此則極言其多者也。

    以是布施。

    尚不及受持演說此經得福為多者。

    以彼則世間福。

    終有時而盡。

    況因受福而又作惡乎。

    此則出世間之福。

    故其福則有時而盡。

    第有增長。

    終無受福作惡之理。

    此所以勝于彼無量無數也。

     【李文會曰】發菩提心者。

    謂大乘最上乘種性人也。

     【老子雲】不見可欲。

    使心不亂。

    此小乘之力。

    若見可欲。

    而心亦不亂。

    此大乘之力也。

     【疏山如禅師雲】一波才動萬波随。

    汨沒塵寰幾個知。

    突兀須彌橫宇宙。

    縱橫妙用更誰由。

    持于此經四句偈等受持讀誦者。

    七寶有竭。

    四句無窮。

    悟達本心。

    了無所得。

    持于此經。

    其福勝前七寶布施之功德也。

     雲何為人演說。

     【李文會曰】雲何為人演說者。

    四大色身不解說法聽法。

    是你面前孤明曆曆。

    通徹十方底。

    解說解聽。

    莫要記他語言。

    縱饒說得天花亂墜。

    其心不曾增。

    便總不說。

    其心不曾減。

    求著轉遠。

    學者轉疏。

    惟在默契悟者自知也。

     【川禅師雲】要說有甚難。

    隻今便請谛聽谛聽。

    頌曰。

    行處坐卧。

    是非人我。

    勿喜勿嗔。

    不離這個。

    隻這個。

    劈面唾。

    平生肝膽一時傾。

    四句妙門都說破。

     不取于相。

    如如不動。

     【王日休曰】佛自問雲。

    如何為人演說。

    乃自答雲。

    不取于相。

    如如不動者。

    蓋謂真性。

    不取于形相。

    謂無形相也。

    惟如如不動耳。

    如如不動者。

    如者自如之謂。

    如如則自如之甚也。

    真性中欲現而為天人。

    則為天人。

    欲現而為異類。

    則為異類。

    譬如鏡中現影。

    無所不可。

    是自如之甚也。

    而遍虛空世界常住而未嘗動。

    故曰不動。

    佛鑒和尚示衆。

    舉僧問法眼。

    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如何不取于相。

    見于不動去。

    法眼雲。

    日出東方夜落西。

    其僧有省。

    若也于此見得。

    方知道旋風偃嶽。

    本來常靜。

    江河競注。

    元自不流。

    如或未然。

    不免更為饒舌。

    天左旋。

    地右轉。

    古往今來經幾遍。

    金烏飛。

    玉兔走。

    才方出海門。

    又落青山後。

    江河波渺渺。

    淮濟浪悠悠。

    直入滄溟晝夜流。

    遂高聲雲。

    諸禅德。

    還見如如不動麼。

     【李文會曰】此謂悟達無心無相可取之人。

    若是有心不取于相。

    卻是取相。

    心本是空。

    相亦是空。

    人法俱空。

    有何可取也。

     【真淨文禅師雲】但無一切心。

    自然合天道。

    應用在臨時。

    莫言妙不妙。

    如如不動者。

    學人若謂我知也。

    學得也。

    契悟也。

    解脫也。

    似此見解。

    皆是有動心。

    即是有生滅。

    若無此心。

    即一切法皆攝不動。

    不動即内外皆如。

    故雲如如不動也。

     【川禅師雲】末後一句。

    始到牢關。

    直得三世諸佛。

    兩目相觀。

    六代祖師。

    退身有分。

    可謂是江河徹凍。

    水洩不通。

    極目荊榛。

    難為措足。

    到這裡添一絲毫。

    如眼中著刺。

    減一絲毫。

    似肉上剜瘡。

    非為生斷要津。

    蓋為識法者恐。

    雖然恁麼。

    佛法隻如此。

    便見陸地平沉。

    豈有燈燈續焰。

    川上座今日不免向猛虎口中奪食。

    □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