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行無住分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
若不著相舍施。
其福德量等虛空。
非思量可及。
【傅大士曰】檀波羅蜜布施。
頌曰。
施門通六行。
(六行即六度)六行束三檀。
(疏鈔雲。
三檀者。
資生檀。
無畏檀。
法檀。
布施是資生檀。
能資益生諸善法。
故曰資生檀。
持戒忍辱是無畏檀。
因戒淨毀辱不動。
心無怖畏。
故曰無畏檀。
法檀者。
精進禅定智慧是也。
因定生慧。
因慧生種種法。
故曰法檀。
将此六行束為三檀。
)資生無畏法。
聲色勿相幹。
二邊純莫立。
中道不須安。
(子榮曰。
二邊即有無。
二邊不立。
有無俱遣。
中道何安。
晁文元公曰。
凡夫著有。
不見有中之空。
二乘著空。
不見空中妙有。
不著見于二邊。
不取相于中道。
惟佛知見。
)欲識無生處。
背境向心觀。
屍波羅蜜持戒頌曰。
屍羅得清淨。
無量劫來因。
妄想如怨賊。
貪愛若參辰。
(參辰。
即參商二星。
一出一沒。
常相遠離。
)在欲而無欲。
居塵不染塵。
權依離垢地。
當證法王身。
(圓覺經注雲。
佛為萬法之王。
)羼提波羅蜜忍辱頌曰。
(華嚴六十卷羼初眼初き二切)忍心如幻夢。
辱境若龜毛。
(華嚴經雲。
無則同于龜毛兔角。
)常能修此觀。
(去聲)逢難轉堅牢。
無非亦無是。
無下亦無高。
欲滅貪嗔賊。
須行智慧刀。
毗離耶波羅蜜精進頌曰。
進修名焰地。
良為慧光舒。
二智心中遣。
(真俗二智)三空境上祛。
無明念念滅。
(十二因緣法。
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愛緣取。
取緣有。
有緣生。
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高下執情除。
觀心如不間。
何啻至無餘。
禅波羅蜜禅定頌曰。
禅河随浪靜。
定水逐波清。
澄神生覺性。
息慮滅迷情。
遍計虛分别。
由來假立名。
若了依他起。
無别有圓成。
(華嚴合論第四卷雲。
遍計所執性。
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般若波羅蜜智慧頌曰。
慧燈如朗日。
蘊界若幹城。
(華嚴四十二卷雲。
龍依宮住。
而能興雲。
有人仰視。
所見宮殿。
當知是乾闼婆城。
子榮曰。
幹城者。
即乾闼婆城。
海上龍蜃化現餘氣。
人見樓閣。
忽爾還無。
此破衆生妄執五蘊色身為實。
)明來暗便謝。
無暇囗時停。
妄心猶未滅。
乃見我人形。
妙智圓光照。
唯得一空名。
【智者禅師】萬行齊修頌曰。
三大僧祗劫(阿僧祗數名。
阿者無也。
僧祗者數也。
乃無數劫。
)萬行具齊修。
既悟無人我。
長依聖道流。
二空方漸證。
(人法二空)三昧任遨遊。
(三昧梵語。
中國言正定。
亦雲正見)。
創居歡喜地。
常樂遂無憂。
【李文會曰】不住于相者。
非但見色是相。
一切種種分别。
皆名為相。
如是之相。
皆從因緣而生。
應知一切分别。
皆如夢幻。
遇緣即施。
緣散即寂。
是故佛言。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又西明和尚雲。
法相若是有。
可言住諸相。
法相既本無。
故言不住相。
既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更有何思量也。
【逍遙翁曰】須知諸法。
如夢如幻。
如影如響。
如水中月。
如鏡中像。
又雲。
了達一切法。
不住一切相。
心如虛空。
自然無礙。
心住于相。
即屬有法。
故知一切法。
不住一切相。
即能見佛性也。
【傅大士曰】若論無相施。
功德極難量。
行悲濟貧乏。
果報勿須望。
凡夫情行劣。
初且略稱揚。
欲知檀狀貌。
如空遍十方。
川禅師曰。
若要天下行。
無過一藝精。
頌曰。
西川十樣錦。
添花色轉鮮。
欲知端的意。
北鬥面南看。
虛空不礙絲毫念。
所以張名大覺仙。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東方虛空。
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須菩提。
南西北方。
四維上下虛空。
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須菩提。
菩薩無住相布施。
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
須菩提。
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李文會曰】不也世尊者。
須菩提謂虛空我思量之。
實無可思量也。
不可思量者。
既已覺悟。
心無能所。
即無我人衆生壽者四相。
豈更有可思量。
但應如所教住者。
謂諸學人。
當依佛教。
行無所住。
必得悟入也。
【謝靈運曰】聖言無謬。
理不可越。
但當如佛所教而安心耳。
【陳雄曰】佛謂所教之住。
與華嚴經住無所住同。
如來教菩薩法。
不過住無所住之法。
菩薩受如來教。
非敢變異。
但當如其所教者。
以無住為住處。
楞嚴經雲。
得住般若波羅蜜。
文殊般若經雲。
佛告文殊師利。
當雲何住般若波羅蜜。
文殊言以不住法。
為住般若波羅蜜。
複問雲何不住法。
名住般若波羅蜜。
文殊言以無住相。
即住般若波羅蜜。
此住之法詳矣。
無非住無所住之意。
三昧經雲。
如來所說法。
悉從于無住。
我從無住處。
是處禮如來。
【顔丙曰】四維者。
四隅也。
如。
東方東南方。
西方西北方之類。
東西南北及四維上下方。
總謂十方。
佛問如十方虛空可思量不。
須菩提答不可思量。
蓋大莫大于十方虛空。
佛所以借此喻福德也。
【傅大士頌雲】欲知檀狀貌。
如空遍十方。
佛雲。
菩薩無住相布施。
福德亦複如是。
虛空不可思量測度。
菩薩當如佛所指教處住。
佛教所謂住者。
湛若十方。
空無所住而住。
又頌曰。
若論無相施。
功德極難量。
行悲濟貧乏。
果報不須望。
(平聲)凡夫情行(去聲)劣。
初且略稱揚。
欲知檀狀貌。
如空遍十方。
【川禅師曰】可知禮也。
頌曰。
虛空境界豈思量。
大道清幽理更長。
但得五湖風月在。
春來依舊百花香。
若不著相舍施。
其福德量等虛空。
非思量可及。
【傅大士曰】檀波羅蜜布施。
頌曰。
施門通六行。
(六行即六度)六行束三檀。
(疏鈔雲。
三檀者。
資生檀。
無畏檀。
法檀。
布施是資生檀。
能資益生諸善法。
故曰資生檀。
持戒忍辱是無畏檀。
因戒淨毀辱不動。
心無怖畏。
故曰無畏檀。
法檀者。
精進禅定智慧是也。
因定生慧。
因慧生種種法。
故曰法檀。
将此六行束為三檀。
)資生無畏法。
聲色勿相幹。
二邊純莫立。
中道不須安。
(子榮曰。
二邊即有無。
二邊不立。
有無俱遣。
中道何安。
晁文元公曰。
凡夫著有。
不見有中之空。
二乘著空。
不見空中妙有。
不著見于二邊。
不取相于中道。
惟佛知見。
)欲識無生處。
背境向心觀。
屍波羅蜜持戒頌曰。
屍羅得清淨。
無量劫來因。
妄想如怨賊。
貪愛若參辰。
(參辰。
即參商二星。
一出一沒。
常相遠離。
)在欲而無欲。
居塵不染塵。
權依離垢地。
當證法王身。
(圓覺經注雲。
佛為萬法之王。
)羼提波羅蜜忍辱頌曰。
(華嚴六十卷羼初眼初き二切)忍心如幻夢。
辱境若龜毛。
(華嚴經雲。
無則同于龜毛兔角。
)常能修此觀。
(去聲)逢難轉堅牢。
無非亦無是。
無下亦無高。
欲滅貪嗔賊。
須行智慧刀。
毗離耶波羅蜜精進頌曰。
進修名焰地。
良為慧光舒。
二智心中遣。
(真俗二智)三空境上祛。
無明念念滅。
(十二因緣法。
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愛緣取。
取緣有。
有緣生。
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高下執情除。
觀心如不間。
何啻至無餘。
禅波羅蜜禅定頌曰。
禅河随浪靜。
定水逐波清。
澄神生覺性。
息慮滅迷情。
遍計虛分别。
由來假立名。
若了依他起。
無别有圓成。
(華嚴合論第四卷雲。
遍計所執性。
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般若波羅蜜智慧頌曰。
慧燈如朗日。
蘊界若幹城。
(華嚴四十二卷雲。
龍依宮住。
而能興雲。
有人仰視。
所見宮殿。
當知是乾闼婆城。
子榮曰。
幹城者。
即乾闼婆城。
海上龍蜃化現餘氣。
人見樓閣。
忽爾還無。
此破衆生妄執五蘊色身為實。
)明來暗便謝。
無暇囗時停。
妄心猶未滅。
乃見我人形。
妙智圓光照。
唯得一空名。
【智者禅師】萬行齊修頌曰。
三大僧祗劫(阿僧祗數名。
阿者無也。
僧祗者數也。
乃無數劫。
)萬行具齊修。
既悟無人我。
長依聖道流。
二空方漸證。
(人法二空)三昧任遨遊。
(三昧梵語。
中國言正定。
亦雲正見)。
創居歡喜地。
常樂遂無憂。
【李文會曰】不住于相者。
非但見色是相。
一切種種分别。
皆名為相。
如是之相。
皆從因緣而生。
應知一切分别。
皆如夢幻。
遇緣即施。
緣散即寂。
是故佛言。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又西明和尚雲。
法相若是有。
可言住諸相。
法相既本無。
故言不住相。
既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更有何思量也。
【逍遙翁曰】須知諸法。
如夢如幻。
如影如響。
如水中月。
如鏡中像。
又雲。
了達一切法。
不住一切相。
心如虛空。
自然無礙。
心住于相。
即屬有法。
故知一切法。
不住一切相。
即能見佛性也。
【傅大士曰】若論無相施。
功德極難量。
行悲濟貧乏。
果報勿須望。
凡夫情行劣。
初且略稱揚。
欲知檀狀貌。
如空遍十方。
川禅師曰。
若要天下行。
無過一藝精。
頌曰。
西川十樣錦。
添花色轉鮮。
欲知端的意。
北鬥面南看。
虛空不礙絲毫念。
所以張名大覺仙。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東方虛空。
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須菩提。
南西北方。
四維上下虛空。
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須菩提。
菩薩無住相布施。
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
須菩提。
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李文會曰】不也世尊者。
須菩提謂虛空我思量之。
實無可思量也。
不可思量者。
既已覺悟。
心無能所。
即無我人衆生壽者四相。
豈更有可思量。
但應如所教住者。
謂諸學人。
當依佛教。
行無所住。
必得悟入也。
【謝靈運曰】聖言無謬。
理不可越。
但當如佛所教而安心耳。
【陳雄曰】佛謂所教之住。
與華嚴經住無所住同。
如來教菩薩法。
不過住無所住之法。
菩薩受如來教。
非敢變異。
但當如其所教者。
以無住為住處。
楞嚴經雲。
得住般若波羅蜜。
文殊般若經雲。
佛告文殊師利。
當雲何住般若波羅蜜。
文殊言以不住法。
為住般若波羅蜜。
複問雲何不住法。
名住般若波羅蜜。
文殊言以無住相。
即住般若波羅蜜。
此住之法詳矣。
無非住無所住之意。
三昧經雲。
如來所說法。
悉從于無住。
我從無住處。
是處禮如來。
【顔丙曰】四維者。
四隅也。
如。
東方東南方。
西方西北方之類。
東西南北及四維上下方。
總謂十方。
佛問如十方虛空可思量不。
須菩提答不可思量。
蓋大莫大于十方虛空。
佛所以借此喻福德也。
【傅大士頌雲】欲知檀狀貌。
如空遍十方。
佛雲。
菩薩無住相布施。
福德亦複如是。
虛空不可思量測度。
菩薩當如佛所指教處住。
佛教所謂住者。
湛若十方。
空無所住而住。
又頌曰。
若論無相施。
功德極難量。
行悲濟貧乏。
果報不須望。
(平聲)凡夫情行(去聲)劣。
初且略稱揚。
欲知檀狀貌。
如空遍十方。
【川禅師曰】可知禮也。
頌曰。
虛空境界豈思量。
大道清幽理更長。
但得五湖風月在。
春來依舊百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