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林間後錄 全文

關燈
延。

    理有固然者矣。

    為之銘曰。

     衆生大夢營黑業。

    玲珑擊撞與開睫。

    功德之大吾敢喋。

    願移慈母離障結。

    如聲度垣即超越。

    孝哉伯仲但勇逸。

    依仗佛力等痛切。

    如取寓物執卷牒。

    願壽慈母春在頰。

    如鐘常撞無盡竭。

    政和甲午夏五月。

    誰為之銘甘露滅。

     旃檀白衣觀世音像贊并序 筠州太平寺泗州院僧元鑒所畜觀世音菩薩之像。

    慈嚴妙麗靈異殊勝。

    如上天竺所見者。

    問何自得之。

    鑒曰。

    始有客舟載而至。

    傳數家。

    家輙禍至滅亡者。

    皆畏不敢迎。

    獨吾迎事之而無異焉。

    予曰。

    昔廬山文殊師利之像不肯留寒溪。

    而喜随遠公歸東林。

    金陵彌勒像不肯留景德。

    而見夢於舒王求居華藏。

    今此像乃獨寓於鑒。

    是皆與菩薩大有因緣。

    不然。

    聖心豈有所擇而避就之耶。

    為之贊曰。

     我聞菩薩昔因地。

    所供養佛名觀音。

    從聞思修而悟心。

    心精遺聞而得道。

    見聞覺知不可易。

    譬如西北與東南。

    而此乃曰聞可遺。

    令人惘然堕疑網。

    龍本無耳聞以神。

    蛇亦無耳聞以眼。

    牛無耳故聞以鼻。

    蝼蟻無耳聞以身。

    六根[牙-(必-心)+?]用乃如此。

    聞不可遺豈理哉。

    彼於異類昧劣中。

    而亦精妙不間斷。

    況我自在慈忍力。

    無礙解脫獨不然。

    鼓鐘俱擊聲不同。

    知其不同是生滅。

    而二種聲不相參。

    即是同時寂滅法。

    稽首淨智功德聚。

    廣大莊嚴悲願海。

    憫我心明力不逮。

    時時種子發現行。

    如人因酒而發狂。

    誡飲輙複逢佳醞。

    願滅颠倒癡暗障。

    願獲辯才智慧藏。

    遊戲十方微塵剎。

    亦施無畏利衆生。

    凡曰有心能聞者。

    同入圓通三昧海。

     照默真贊一首 衲子無處摸索。

    畫師筆筆畫着。

    山僧醉眼難憑。

    付與衆人彈駁。

    似則打煞靈源。

    不似幀子燒卻。

     觀音菩薩畫像贊并序 大觀四年春二月戊子之夕。

    病比丘慧洪累然卧缧绁之中。

    夢至一處。

    庭宇阒然有僧導入密室中。

    舉燭視壁間有锺山寶公菩薩之像。

    意忻然欲得之。

    而像輙自堕手中。

    複展視之。

    則化而為十二面觀音慈嚴之相。

    心大驚異遂覺。

    三鼓矣。

    三月甲辰。

    南州德逢上人以書來訊。

    且曰吾以衣缽遣僧詣漣水畫觀世音像至。

    其莊嚴妙天下之手。

    慧洪追憶前事。

    問其遣像之日。

    乃其得夢之夕。

    因自感歎菩薩以大悲等慈哀憐照臨如是昭着。

    其何恩何德能報之也。

    唯以筆舌言辭喻海之深誇日之明耳。

    謹稽首為之贊曰。

     稽首淨聖甘露門。

    無量聖身徧沙界。

    應諸衆生心所求。

    譬如春色花萬卉。

    西方肅煞憂愁地。

    故住寶陀洛迦山。

    此方教體在音聞。

    故稱名者得解脫。

    一切衆生煞心盛。

    癡暗不見不發心。

    故現鷹巢蚌蛤中。

    亦作畫師畫其像。

    菩薩豈有種種心。

    皆其悲願力如是。

    何人毫端寄逸想。

    幻出百福莊嚴身。

    屹然欲動千光集。

    譬如将回紫金山。

    湛然欲瞬衆好生。

    譬如欲拆青蓮華。

    蠻奴水王來獻誠。

    想見細雨天花落。

    衆生五濁熱惱中。

    色欲愛見所熏煮。

    忽然睹此寶月相。

    一切毛孔皆清涼。

    成此不思議功德。

    皆因上人心所獻。

    願我早熏知見香。

    願我恒被慈忍服。

    願魔障山速崩裂。

    願大智慧常現前。

    心精遺聞證圓通。

    自然靜極光通達。

    我當定如觀世音。

    一切衆生願如我。

     甘露滅齋銘并序 政和四年春予還自海外。

    過衡嶽谒方廣譽禅師。

    館于靈源闾之下。

    因名其居曰甘露滅。

    道人法太請曉其說。

    予曰。

    三祖北齊天平二年得法於少林。

    隐于皖公。

    終身不言姓氏。

    老安隋文帝開皇七年括天下私度僧尼驗勘。

    安曰。

    本無名。

    遂遁于嵩山。

    二大老厭名迹之累。

    而精一其道蓋如此。

    予寔慕之。

    乃為之銘曰。

     吾聞甘露。

    食之長生。

    而寂滅法。

    乃有此名。

    寂滅而生。

    谷神不死。

    唯佛老君。

    其意謂此。

    我本超放。

    憂患纏之。

    今知脫矣。

    須發伽棃。

    安遁嵩少。

    粲逃潛霍。

    是故覺範。

    老于衡嶽。

    山失孤峻。

    玉忘無瑕。

    當令舌本。

    吐青蓮華。

     漁父六首 萬回 玉帶雲袍童頂露。

    一生笑傲知何故。

    萬裡回來方旦暮。

    休疑慮。

    大千撚在毫端聚。

    不解犂田分畝步。

    卻能對客鳴華鼓。

    忽共老安相耳語。

    還推去。

    莫來攔我球門路。

     藥山 野鶴神情雲格調。

    逼人氣韻霜天曉。

    松下殘經看未了。

    當斜照。

    蒼煙風撼流泉繞。

    閨合珍奇徒照耀。

    光無滲漏方靈妙。

    活計現成誰管紹。

    孤峰表。

    一聲月下聞清嘯。

     寶公 來往獨龍崗下路。

    杖頭落索閑家具。

    後事前觀如目睹。

    非谶語。

    須知一念無今古。

    長笑老蕭多病苦。

    笑中與藥皆狼虎。

    蠟炬一枝非囑付。

    聊戲汝。

    熱來脫卻娘生袴。

     亮公 講處天花随玉塵。

    波心月在那能取。

    旁舍老師偷指注。

    回頭觑。

    虛空特地能言語。

    歸對學徒重自訴。

    從前見解都欺汝。

    隔岸有山橫暮雨。

    翻然去。

    千岩萬壑無尋處。

     香嚴 畫餅充饑人笑汝。

    一庵歸掃南陽塢。

    擊竹作聲方惺悟。

    徐回顧。

    本來面目無藏處。

    卻望沩山敷坐具。

    老師頭角渾呈露。

    珍重此恩逾父母。

    須薦取。

    堂堂密密聲前句。

     丹霞 不怕石頭行路滑。

    歸來那受駒兒踏。

    言下百骸俱潑撒。

    無剩法。

    靈然晝夜光通達。

    古寺天寒還惡發。

    夜将木佛齊燒殺。

    炙背橫眠真快活。

    憨抹撻。

    從教院主無須發。

     新編林間後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