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曲豔口宣斜光頂入。
自鹿樹表光金河匿曜。
故像法衆生希向有形。
雖千聖異迹一智同塗。
弟子某甲。
久沒迷波長流苦沫。
不生意樹未啟心燈。
而善生一念敬造千佛。
雖複無上無為極相難辯。
非空非有妙智誰觀。
而绀發日光蓮眸月面。
庶可長表誠敬永寄心期。
為人造丈八夾纻金薄像疏梁簡文。
比丘某甲敬白。
竊以慧日潛影慈輪罷應。
業逐惱飄愛随情織。
徒愍衣珠抱名珍而弗悟。
眇歎葉金惑空言而啼止。
自非表茲勝業樹彼妙緣。
何以去此心堂移茲身窟。
故水精龍塔永怆恨于遺髭。
明鏡石龛獨徘徊于留影。
某甲久發誓願遍為六道四生造夾纻丈八佛像一軀。
年月已流因緣易奪。
常恐暫有之身忽随畫水。
還無之報飙爾電光。
今便建立誠心遂茲本誓。
使聚月見容金山表迹。
見形善發聞名惡舍。
拔六根之痛惱。
去五燒之焚灼。
但四寶屢空七财多匮。
仰雙蓮而獨慨。
睹萬字而無由。
傥能薄離五家微捐四事。
結此冥慈共成因果。
則素疊之功非唯昔世。
散華之報方驗來緣。
語善無奢。
在言多恧。
謹白。
與僧正教。
梁簡文。
此州伽藍支提基列。
雖多設莊嚴盛修供具。
觀其外迹必備華侈。
在乎意地實有未弘。
何者。
凡鑄金刻玉镂漆圖瓦。
蓋所以仰傳應身遠注靈覺。
羨龍瓶之始晨。
追鹄林之餘慕。
故祭神如在。
敬神之道既極。
去聖茲遠。
懷聖之理必深。
此土諸寺止乎應生之日則暫列形像。
自斯已後封以箧笥。
乃至葉服離身尋炎去頂。
或十尊五聖共處一廚。
或大士如來俱藏一櫃。
信可謂心與事背貌是情非。
增上意多精進心少。
昔塔裡紅函止傳舍利。
象頭白傘非謂全身。
夫以畫像追陳。
尚使吏民識敬。
镕金圖範。
終令越主懷思。
匹以龍阿尚能躍鞘。
方之虎兕猶稱出匣。
況複最大圓慈無上善聚。
聞名去煩見形入道。
而可慢此雕香蘊斯木□。
緘匿玉毫封印金掌。
既殊羅閱久入四天。
又異祇洹掩戶三月。
寶殿空臨瓊階虛敞。
密帷不開。
非仲舒之曲學。
紅壁長掩。
似邠卿之避仇。
且廣廈雲垂崇甍鳥跂。
若施之玉座飾以金钿。
必不塵霭輪姿翳點月面。
琉璃密窗。
自可輕風難入。
龍須細網。
足使飛燕不過。
兼得虔敬之理必崇。
接足之心彌重。
可即宣勒永使準行。
與廣信侯書。
梁簡文。
綱白。
闊絕音旨每用延結。
風嚴寒勁。
願比怡和。
伏承淨名法席親承金口。
辭珍鹿苑理惬鹫山。
微密秘藏于斯既隆。
莊嚴道場自茲彌闡。
豈止心燈夜炳亦乃意蕊晨飛。
思理弘明本長内教。
今陪十善之車。
開八政之路。
流波若之水洗意識之塵。
以此春翹方為秋實。
綱每憶華林勝集亦叨末位。
終朝竟夜沐浴妙言。
至于席罷日餘退休傍省。
攜手登臨兼展談笑。
仰望九層俯窺百尺。
金池動月玉樹含風。
當于此時足稱法樂。
今卷帷之部乘傅一隅。
聞慧雨滂流喜躍充遍。
徒仰懸河無由承禀。
空無所有不瑩情靈。
緣癡有愛自嗟難拔。
兼下車以來義言益少。
舊憶已盡新解未□。
既慚口誦複非心辯。
永謝寫瓶終慚染疊。
是則慈雲既擁智海亦深。
影末波餘希時灑拂。
但暌違轉積興言盈睑。
願加敬納。
言不宣心。
謹白。
與慧琰法師書。
梁簡文。
五翳消空韶光表節。
百華異色結彩成春。
道體何如。
恒清宜也。
對玩清虛。
既在風雲之表。
遊心入理。
差多定慧之樂。
弟子俗務紛糾勞倦特深。
眷然北嶺欽賢已積。
會遇之期庶必可孱。
有緣之俦事等饑渴。
伫望來儀一日三歲。
想思弘利益理當無爽。
指遣此信無述寸衿綱和南。
旦來雨氣殊有初寒。
攝衛已久轉得其力。
雖他方法界略息化緣。
祇洹之裡恒有語對。
眷伫之深無時不積。
久因倩師頻述方寸。
不知巧笑之僧頗為津及不耳。
前昨已來微事義聚。
龍象畢同應供皆集。
慧炬開心甘露入頂。
間之善谑特盡歡怡。
想味之懷轉複無極。
昔在幼年經聞制旨。
受道日淺北面未深。
雖異禅那事同華水。
今假西下特蓄本心。
訪理質疑屬在明德。
不謂般若留難。
現疾未瘳。
問津無地。
歎恨何已。
伏承輿駕尋幸伽藍。
冀于此時得一觏止。
辯論青豆之房。
遣或赤華之舍。
追往年之宿眷。
述即日之寸心。
此事此期。
必冀非爽。
指遣承問伫有還書。
綱白和南。
答湘東王書。
暮春美景風雲韶麗。
蘭葉堪把沂川可浴。
弟邵南寡訟。
時綴甘棠之陰。
冀州為政。
暫止褰襜之務。
唐景薦大言之賦。
安太述連環之
自鹿樹表光金河匿曜。
故像法衆生希向有形。
雖千聖異迹一智同塗。
弟子某甲。
久沒迷波長流苦沫。
不生意樹未啟心燈。
而善生一念敬造千佛。
雖複無上無為極相難辯。
非空非有妙智誰觀。
而绀發日光蓮眸月面。
庶可長表誠敬永寄心期。
為人造丈八夾纻金薄像疏梁簡文。
比丘某甲敬白。
竊以慧日潛影慈輪罷應。
業逐惱飄愛随情織。
徒愍衣珠抱名珍而弗悟。
眇歎葉金惑空言而啼止。
自非表茲勝業樹彼妙緣。
何以去此心堂移茲身窟。
故水精龍塔永怆恨于遺髭。
明鏡石龛獨徘徊于留影。
某甲久發誓願遍為六道四生造夾纻丈八佛像一軀。
年月已流因緣易奪。
常恐暫有之身忽随畫水。
還無之報飙爾電光。
今便建立誠心遂茲本誓。
使聚月見容金山表迹。
見形善發聞名惡舍。
拔六根之痛惱。
去五燒之焚灼。
但四寶屢空七财多匮。
仰雙蓮而獨慨。
睹萬字而無由。
傥能薄離五家微捐四事。
結此冥慈共成因果。
則素疊之功非唯昔世。
散華之報方驗來緣。
語善無奢。
在言多恧。
謹白。
與僧正教。
梁簡文。
此州伽藍支提基列。
雖多設莊嚴盛修供具。
觀其外迹必備華侈。
在乎意地實有未弘。
何者。
凡鑄金刻玉镂漆圖瓦。
蓋所以仰傳應身遠注靈覺。
羨龍瓶之始晨。
追鹄林之餘慕。
故祭神如在。
敬神之道既極。
去聖茲遠。
懷聖之理必深。
此土諸寺止乎應生之日則暫列形像。
自斯已後封以箧笥。
乃至葉服離身尋炎去頂。
或十尊五聖共處一廚。
或大士如來俱藏一櫃。
信可謂心與事背貌是情非。
增上意多精進心少。
昔塔裡紅函止傳舍利。
象頭白傘非謂全身。
夫以畫像追陳。
尚使吏民識敬。
镕金圖範。
終令越主懷思。
匹以龍阿尚能躍鞘。
方之虎兕猶稱出匣。
況複最大圓慈無上善聚。
聞名去煩見形入道。
而可慢此雕香蘊斯木□。
緘匿玉毫封印金掌。
既殊羅閱久入四天。
又異祇洹掩戶三月。
寶殿空臨瓊階虛敞。
密帷不開。
非仲舒之曲學。
紅壁長掩。
似邠卿之避仇。
且廣廈雲垂崇甍鳥跂。
若施之玉座飾以金钿。
必不塵霭輪姿翳點月面。
琉璃密窗。
自可輕風難入。
龍須細網。
足使飛燕不過。
兼得虔敬之理必崇。
接足之心彌重。
可即宣勒永使準行。
與廣信侯書。
梁簡文。
綱白。
闊絕音旨每用延結。
風嚴寒勁。
願比怡和。
伏承淨名法席親承金口。
辭珍鹿苑理惬鹫山。
微密秘藏于斯既隆。
莊嚴道場自茲彌闡。
豈止心燈夜炳亦乃意蕊晨飛。
思理弘明本長内教。
今陪十善之車。
開八政之路。
流波若之水洗意識之塵。
以此春翹方為秋實。
綱每憶華林勝集亦叨末位。
終朝竟夜沐浴妙言。
至于席罷日餘退休傍省。
攜手登臨兼展談笑。
仰望九層俯窺百尺。
金池動月玉樹含風。
當于此時足稱法樂。
今卷帷之部乘傅一隅。
聞慧雨滂流喜躍充遍。
徒仰懸河無由承禀。
空無所有不瑩情靈。
緣癡有愛自嗟難拔。
兼下車以來義言益少。
舊憶已盡新解未□。
既慚口誦複非心辯。
永謝寫瓶終慚染疊。
是則慈雲既擁智海亦深。
影末波餘希時灑拂。
但暌違轉積興言盈睑。
願加敬納。
言不宣心。
謹白。
與慧琰法師書。
梁簡文。
五翳消空韶光表節。
百華異色結彩成春。
道體何如。
恒清宜也。
對玩清虛。
既在風雲之表。
遊心入理。
差多定慧之樂。
弟子俗務紛糾勞倦特深。
眷然北嶺欽賢已積。
會遇之期庶必可孱。
有緣之俦事等饑渴。
伫望來儀一日三歲。
想思弘利益理當無爽。
指遣此信無述寸衿綱和南。
旦來雨氣殊有初寒。
攝衛已久轉得其力。
雖他方法界略息化緣。
祇洹之裡恒有語對。
眷伫之深無時不積。
久因倩師頻述方寸。
不知巧笑之僧頗為津及不耳。
前昨已來微事義聚。
龍象畢同應供皆集。
慧炬開心甘露入頂。
間之善谑特盡歡怡。
想味之懷轉複無極。
昔在幼年經聞制旨。
受道日淺北面未深。
雖異禅那事同華水。
今假西下特蓄本心。
訪理質疑屬在明德。
不謂般若留難。
現疾未瘳。
問津無地。
歎恨何已。
伏承輿駕尋幸伽藍。
冀于此時得一觏止。
辯論青豆之房。
遣或赤華之舍。
追往年之宿眷。
述即日之寸心。
此事此期。
必冀非爽。
指遣承問伫有還書。
綱白和南。
答湘東王書。
暮春美景風雲韶麗。
蘭葉堪把沂川可浴。
弟邵南寡訟。
時綴甘棠之陰。
冀州為政。
暫止褰襜之務。
唐景薦大言之賦。
安太述連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