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關燈
小
中
大
力故。
令持經者皆悉得見。
是時行者。
見諸菩薩。
身心歡喜。
為其作禮。
白言。
大慈大悲者。
愍念我故。
為我說法。
說是語時。
諸菩薩等異口同音。
各說清淨大乘經法。
作諸偈頌贊歎行者。
是名始觀普賢菩薩最初境界。
爾時行者。
見是事已。
心念大乘。
晝夜不舍。
于睡眠中。
夢見普賢為其說法。
如覺無異。
安慰其心。
而作是言。
汝所誦持。
忘失是句。
忘失是偈。
爾時行者。
聞普賢菩薩所說深解義趣。
憶持不忘。
日日如是。
其心漸利。
普賢菩薩。
教其憶念十方諸佛。
随普賢教正心正意。
漸以心眼見東方佛。
身黃金色。
端嚴微妙。
見一佛已。
複見一佛。
如是漸漸。
遍見東方一切諸佛。
心相利故。
遍見十方一切諸佛。
見諸佛已。
心生歡喜。
而作是言。
因大乘故。
得見大士。
因大士力故。
得見諸佛。
雖見諸佛猶未了了。
閉目則見。
開目則失。
作是語已。
五體投地。
遍禮十方佛。
禮諸佛已。
胡跪合掌而作是言。
諸佛世尊。
十力無畏十八不共大慈大悲三念處。
常在世間色中上色。
我有何罪而不得見。
說是語已。
複更忏悔。
忏悔清淨已。
普賢菩薩複更現前。
行住坐卧不離其側。
乃至夢中常為說法。
此人覺已。
得法喜樂。
如是晝夜經三七日。
然後方得旋陀羅尼。
得陀羅尼故。
諸佛菩薩所說妙法。
憶持不失。
亦常夢見過去七佛。
唯釋迦牟尼佛為其說法。
是諸世尊。
各各稱贊大乘經典。
爾時行者。
複更忏悔。
遍禮十方佛。
禮十方佛已。
普賢菩薩住其人前。
教說宿世一切業緣。
發露黑惡一切罪事。
向諸世尊。
口自發露。
既發露已。
尋時即得諸佛現前三昧。
得是三昧已。
見東方阿閦佛及妙喜國。
了了分明。
如是十方。
各見諸佛上妙國土。
了了分明。
既見十方佛已。
夢象頭上有一金剛人。
以金剛杵遍拟六根。
拟六根已。
普賢菩薩。
為于行者。
說六根清淨忏悔之法。
如是忏悔。
一日至七日。
以諸佛現前三昧力故。
普賢菩薩說法莊嚴故。
耳漸漸聞障外聲。
眼漸漸見障外事。
鼻漸漸聞障外香。
廣說如妙法華經。
得是六根清淨已。
身心歡喜無諸惡相。
心純是法。
與法相應。
複更得百千萬億旋陀羅尼。
複更廣見百千萬億無量諸佛。
是諸世尊。
各伸右手摩行者頭。
而作是言。
善哉善哉。
行大乘者。
發大莊嚴心者。
念大乘者。
我等昔日發菩提心時。
皆亦如汝殷勤不失。
我等先世行大乘故。
今成清淨正遍知身。
汝今亦當勤修不懈。
此大乘典諸佛寶藏。
十方三世諸佛眼目。
出生三世諸如來種。
持此經者。
即持佛身即行佛事。
當知是人。
即是諸佛所使。
諸佛世尊衣之所覆。
諸佛如來真實法子。
汝行大乘。
不斷法種。
汝今谛觀東方諸佛。
說是語時。
行者即見東方一切無量世界。
地平如掌。
無諸堆阜丘陵荊棘。
琉璃為地黃金間側。
十方世界亦複如是。
見是地已。
即見寶樹。
寶樹高妙五千由旬。
其樹常出黃金白銀七寶莊嚴。
樹下自然有寶師子座。
其師子座。
高二十由旬。
座上亦出百寶光明。
如是諸樹及餘寶座。
一一寶座。
皆有自然五百白象。
象上皆有普賢菩薩。
爾時行者禮諸普賢。
而作是言。
我有何罪。
但見寶地寶座及與寶樹。
不見諸佛。
作是語已。
一一座上。
有一世尊端嚴微妙。
而坐寶座。
見諸佛已心大歡喜。
複更誦習大乘經典。
大乘力故。
空中有聲而贊歎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行大乘功德因緣能見諸佛。
今雖得見諸佛世尊。
而不能見釋迦牟尼佛分身諸佛及多寶佛塔。
聞空中聲已。
複勤誦習大乘經典。
以誦大乘方等經故。
即于夢中。
見釋迦牟尼佛。
與諸大衆。
在耆阇崛山。
說法華經。
演一實義。
教已忏悔。
渴仰欲見。
合掌胡跪向耆阇崛山。
而作是言。
如來世雄常在世間。
愍念我故為我現身。
作是語已。
見耆阇崛山七寶莊嚴。
無數比丘聲聞大衆。
寶樹行列寶地平正。
複鋪妙寶師子之座。
釋迦牟尼佛放眉間光。
其光遍照十方世界。
複過十方無量世界。
此光至處。
十方分身釋迦牟尼佛。
一時雲集。
廣說如妙法華經。
一一分身佛。
身紫金色。
身量無邊。
坐師子座。
百億無量諸大菩薩。
以為眷屬。
一一菩薩。
行同普賢。
如此十方無量諸佛菩薩眷屬。
亦複如是。
大衆集已。
見釋迦牟尼佛舉身毛孔放金色光。
一一光中有百億化佛。
諸分身佛。
放眉間白毫大人相光。
其光流入釋迦牟尼佛頂。
見此相時。
分身諸佛一切毛孔。
令持經者皆悉得見。
是時行者。
見諸菩薩。
身心歡喜。
為其作禮。
白言。
大慈大悲者。
愍念我故。
為我說法。
說是語時。
諸菩薩等異口同音。
各說清淨大乘經法。
作諸偈頌贊歎行者。
是名始觀普賢菩薩最初境界。
爾時行者。
見是事已。
心念大乘。
晝夜不舍。
于睡眠中。
夢見普賢為其說法。
如覺無異。
安慰其心。
而作是言。
汝所誦持。
忘失是句。
忘失是偈。
爾時行者。
聞普賢菩薩所說深解義趣。
憶持不忘。
日日如是。
其心漸利。
普賢菩薩。
教其憶念十方諸佛。
随普賢教正心正意。
漸以心眼見東方佛。
身黃金色。
端嚴微妙。
見一佛已。
複見一佛。
如是漸漸。
遍見東方一切諸佛。
心相利故。
遍見十方一切諸佛。
見諸佛已。
心生歡喜。
而作是言。
因大乘故。
得見大士。
因大士力故。
得見諸佛。
雖見諸佛猶未了了。
閉目則見。
開目則失。
作是語已。
五體投地。
遍禮十方佛。
禮諸佛已。
胡跪合掌而作是言。
諸佛世尊。
十力無畏十八不共大慈大悲三念處。
常在世間色中上色。
我有何罪而不得見。
說是語已。
複更忏悔。
忏悔清淨已。
普賢菩薩複更現前。
行住坐卧不離其側。
乃至夢中常為說法。
此人覺已。
得法喜樂。
如是晝夜經三七日。
然後方得旋陀羅尼。
得陀羅尼故。
諸佛菩薩所說妙法。
憶持不失。
亦常夢見過去七佛。
唯釋迦牟尼佛為其說法。
是諸世尊。
各各稱贊大乘經典。
爾時行者。
複更忏悔。
遍禮十方佛。
禮十方佛已。
普賢菩薩住其人前。
教說宿世一切業緣。
發露黑惡一切罪事。
向諸世尊。
口自發露。
既發露已。
尋時即得諸佛現前三昧。
得是三昧已。
見東方阿閦佛及妙喜國。
了了分明。
如是十方。
各見諸佛上妙國土。
了了分明。
既見十方佛已。
夢象頭上有一金剛人。
以金剛杵遍拟六根。
拟六根已。
普賢菩薩。
為于行者。
說六根清淨忏悔之法。
如是忏悔。
一日至七日。
以諸佛現前三昧力故。
普賢菩薩說法莊嚴故。
耳漸漸聞障外聲。
眼漸漸見障外事。
鼻漸漸聞障外香。
廣說如妙法華經。
得是六根清淨已。
身心歡喜無諸惡相。
心純是法。
與法相應。
複更得百千萬億旋陀羅尼。
複更廣見百千萬億無量諸佛。
是諸世尊。
各伸右手摩行者頭。
而作是言。
善哉善哉。
行大乘者。
發大莊嚴心者。
念大乘者。
我等昔日發菩提心時。
皆亦如汝殷勤不失。
我等先世行大乘故。
今成清淨正遍知身。
汝今亦當勤修不懈。
此大乘典諸佛寶藏。
十方三世諸佛眼目。
出生三世諸如來種。
持此經者。
即持佛身即行佛事。
當知是人。
即是諸佛所使。
諸佛世尊衣之所覆。
諸佛如來真實法子。
汝行大乘。
不斷法種。
汝今谛觀東方諸佛。
說是語時。
行者即見東方一切無量世界。
地平如掌。
無諸堆阜丘陵荊棘。
琉璃為地黃金間側。
十方世界亦複如是。
見是地已。
即見寶樹。
寶樹高妙五千由旬。
其樹常出黃金白銀七寶莊嚴。
樹下自然有寶師子座。
其師子座。
高二十由旬。
座上亦出百寶光明。
如是諸樹及餘寶座。
一一寶座。
皆有自然五百白象。
象上皆有普賢菩薩。
爾時行者禮諸普賢。
而作是言。
我有何罪。
但見寶地寶座及與寶樹。
不見諸佛。
作是語已。
一一座上。
有一世尊端嚴微妙。
而坐寶座。
見諸佛已心大歡喜。
複更誦習大乘經典。
大乘力故。
空中有聲而贊歎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行大乘功德因緣能見諸佛。
今雖得見諸佛世尊。
而不能見釋迦牟尼佛分身諸佛及多寶佛塔。
聞空中聲已。
複勤誦習大乘經典。
以誦大乘方等經故。
即于夢中。
見釋迦牟尼佛。
與諸大衆。
在耆阇崛山。
說法華經。
演一實義。
教已忏悔。
渴仰欲見。
合掌胡跪向耆阇崛山。
而作是言。
如來世雄常在世間。
愍念我故為我現身。
作是語已。
見耆阇崛山七寶莊嚴。
無數比丘聲聞大衆。
寶樹行列寶地平正。
複鋪妙寶師子之座。
釋迦牟尼佛放眉間光。
其光遍照十方世界。
複過十方無量世界。
此光至處。
十方分身釋迦牟尼佛。
一時雲集。
廣說如妙法華經。
一一分身佛。
身紫金色。
身量無邊。
坐師子座。
百億無量諸大菩薩。
以為眷屬。
一一菩薩。
行同普賢。
如此十方無量諸佛菩薩眷屬。
亦複如是。
大衆集已。
見釋迦牟尼佛舉身毛孔放金色光。
一一光中有百億化佛。
諸分身佛。
放眉間白毫大人相光。
其光流入釋迦牟尼佛頂。
見此相時。
分身諸佛一切毛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