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關燈
大乘單譯經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一卷 劉宋罽賓三藏法師昙摩蜜多譯 一名普賢經一名出深功德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毗舍離國大林精舍重閣講堂。

    告諸比丘。

    卻後三月我當般涅槃。

    尊者阿難。

    即從座起。

    整衣服叉手合掌。

    繞佛三匝為佛作禮。

    胡跪合掌谛觀。

    如來目不暫舍。

    長老摩诃迦葉。

    彌勒菩薩摩诃薩。

    亦從座起。

    合掌作禮瞻仰尊顔。

    時三大士異口同音。

    而白佛言。

    世尊。

    如來滅後。

    雲何衆生起菩薩心。

    修行大乘方等經典。

    正念思惟一實境界。

    雲何不失無上菩提之心。

    雲何複當不斷煩惱不離五欲。

    得淨諸根滅除諸罪。

    父母所生清淨常眼。

    不斷五欲而能得見諸障外事。

    佛告阿難。

    谛聽谛聽善思念之。

    如來昔在耆阇崛山及餘住處。

    已廣分别一實之道。

    今于此處。

    為未來世諸衆生等。

    欲行大乘無上法者。

    欲學普賢行。

    普賢行者。

    我今當說其憶念法。

    若見普賢及不見者。

    除卻罪數。

    今為汝等當廣分别。

    阿難。

    普賢菩薩。

    乃生東方淨妙國土。

    其國土相。

    法華經中已廣分别。

    我今于此略而解說。

    阿難。

    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天龍八部一切衆生。

    誦大乘經者。

    修大乘者。

    發大乘意者。

    樂見普賢菩薩色身者。

    樂見多寶佛塔者。

    樂見釋迦牟尼佛及分身諸佛者。

    樂得六根清淨者。

    當學是觀。

    此觀功德除諸障礙。

    見上妙色。

    不入三昧。

    但誦持故。

    專心修習。

    心心相次。

    不離大乘。

    一日至三七日。

    得見普賢。

    有重障者。

    七七日盡然後得見。

    複有重者一生得見。

    複有重者二生得見。

    複有重者三生得見。

    如是種種業報不同。

    是故異說。

    普賢菩薩身量無邊。

    音聲無邊色像無邊。

    欲來此國。

    入自在神通。

    促身令小。

    閻浮提人三障重故。

    以智慧力化乘白象。

    其象六牙七支跓地。

    其七支下生七蓮華。

    象色鮮白。

    白中上者。

    頗梨雪山不得為比。

    身長四百五十由旬。

    高四百由旬。

    于六牙端有六浴池。

    一一浴池中生十四蓮華。

    與池正等。

    其華開敷如天樹王。

    一一華上有一玉女。

    顔色紅輝有過天女。

    手中自然化五箜篌。

    一一箜篌。

    有五百樂器以為眷屬。

    有五百飛鳥。

    凫雁鴛鴦皆衆寶色。

    生花葉間。

    象鼻有華。

    其莖譬如赤真珠色。

    其華金色含而未敷。

    見是事已。

    複更忏悔。

    至心谛觀思惟大乘。

    心不休廢。

    見華即敷金色金光。

    其蓮華台是甄叔迦寶。

    妙梵摩尼以為華鬘。

    金剛寶珠以為華須。

    見有化佛坐蓮華台。

    衆多菩薩坐蓮華須。

    化佛眉間。

    亦出金光入象鼻中。

    從象鼻出入象眼中。

    從象眼出入象耳中。

    從象耳出照象頂上。

    化作金台。

    其象頭上有三化人。

    一捉金輪。

    一持摩尼珠。

    一執金剛杵舉杵拟象。

    象即能行腳。

    不履地蹑虛而遊。

    離地七尺。

    地有印文。

    于印文中。

    千輻毂辋皆悉具足。

    一一辋間生一大蓮華。

    此蓮華上生一化象。

    亦有七支。

    随大象行。

    舉足下足。

    生七千象以為眷屬。

    随從大象。

    象鼻紅蓮華色。

    上有化佛放眉間光。

    其光金色。

    如前入象鼻中。

    于象鼻中出入象眼中。

    從象眼出還入象耳。

    從象耳出至象頸上。

    漸漸上至象背。

    化成金鞍。

    七寶校具。

    于鞍四面有七寶柱。

    衆寶校飾以成寶台。

    台中有一七寶蓮華。

    其蓮華須百寶共成。

    其蓮華台是大摩尼。

    有一菩薩結加趺坐。

    名曰普賢。

    身白玉色五十種光。

    光五十種色以為項光。

    身諸毛孔流出金光。

    其金光端無量化佛。

    諸化菩薩以為眷屬。

    安庠徐步。

    雨大寶華至行者前。

    其象開口。

    于象牙上。

    諸池玉女鼓樂弦歌。

    其聲微妙。

    贊歎大乘一實之道。

    行者見已。

    歡喜敬禮。

    複更誦讀甚深經典。

    遍禮十方無量諸佛。

    禮多寶塔及釋迦牟尼。

    并禮普賢諸大菩薩。

    發是誓言。

    若我宿福應見普賢。

    願尊遍吉。

    示我色身。

    作是願已。

    晝夜六時禮十方佛。

    行忏悔法。

    誦大乘經。

    讀大乘經。

    思大乘義。

    念大乘事。

    恭敬供養持大乘者。

    視一切人猶如佛想。

    于諸衆生如父母想。

    作是念已。

    普賢菩薩。

    即于眉間放大人相白毫光明。

    此光現時。

    普賢菩薩身相端嚴。

    如紫金山。

    端正微妙。

    三十二相皆悉備有。

    身諸毛孔放大光明。

    照其大象令作金色。

    一切化象亦作金色。

    諸化菩薩亦作金色。

    其金色光。

    照于東方無量世界。

    皆同金色。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

     爾時十方面一一方。

    有一菩薩。

    乘六牙白象王。

    亦如普賢等無有異。

    如是十方無量無邊滿中化象。

    普賢菩薩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