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錄卷第五

關燈
一萬意贖之遂還)楊朱雲。

    唐堯僞讓以享福。

    夷齊真讓而緻餒。

    況梁氏兼亡于真僞乎。

    雖四十五年江表無事。

    而政刑襄缺。

    禮樂崩弛。

    征傜不減。

    鳏寡無告。

    君倡臣和。

    父倡子和。

    自謂無為緻理。

    高談治國。

    遂使侯景伺隙。

    憑天作威。

    既喪其身。

    亦棄其族。

    上九在元。

    安得無悔(易幹卦上九辭六。

    亢龍有悔。

    處上位之極。

    為言知進不知退。

    知存不知亡。

    知得而不知喪也。

    太清元年侯景反于壽春。

    遂濟江圍台城。

    陳帝之十失援軍莫有鬪志。

    遂陷台城。

    景自為丞相。

    帝憂憤成病。

    口苦索蜜不得荷荷而卒。

    年八十六)宋文帝謂求那跋摩曰。

    弟子常欲齊戒。

    不殺迫以身徇于物不獲從志。

    法師何以教之。

    跋摩曰。

    帝王與匹夫。

    所修各異。

    匹夫身賤名劣。

    言令不威。

    若不克己苦躬将何為用。

    帝王以四海為家。

    萬民為子。

    出一嘉言士女以悅。

    布一善政人神以和。

    固當刑不夭命役無勞力。

    則使風雨順時。

    寒暖應節。

    百谷滋繁。

    桑麻欝茂。

    如此持齊。

    齊亦大矣。

    如此不殺。

    德亦衆矣(清潔為齊。

    防非為戒)甯在阙半日之餐。

    全一禽之命。

    然後方為弘濟耶。

    帝撫幾曰。

    法師所言真謂開悟人心。

    明達物理。

    可謂談于人天之際矣。

    懿哉若人。

    非獨誘進于真門抑亦俾興于王化。

    而齊之與戒。

    雖天子至庶人達其至理。

    猶五孝不同其經也(天子以愽愛廣敬為孝。

    諸侯以不驕謹法為孝。

    卿大夫以遵法約禮為孝。

    士以愛父同君為孝。

    庶人以謹身養親為孝)聞一以知二者。

    其在宋文乎(文帝名義隆。

    宋高祖第三子。

    即位改元元嘉。

    有文武之才。

    蘊寬明之德。

    勤苦節儉在位三十年)向使梁武納大麓難庶官順考古慎厥終(麓錄也。

    謂親萬機。

    選任衆官惟難得人。

    順稽古帝道而行之敬慎其終也。

    所謂安必思危。

    治不忘亂之道也)省乎前言。

    而或不及于此難也(若梁武常省前言。

    恐不及侯氏之難)其太子綱(簡文也。

    帝第三子)綸(卲陵王也)紀(益州刺史武陵王也)宗室諸王亟弄文墨。

    請帝自講。

    勅答曰。

    汝等未達稼穑之艱難。

    安知天下之負重。

    庸主少君所以繼踵颠覆。

    皆由安不思危。

    況複未安者耶。

    殷鑒不遠在于前世。

    吾今所行雖異曩日。

    但知講說不憂國事。

    則與彼人異術同亡耳(術道路也)而前後累請。

    帝亦累拒。

    但年高氣昏。

    精華已竭。

    家有佞父之子。

    朝無匪躬之士。

    前否後允卒如所言(如異術同亡之言。

    暨俟景作亂帝崩之後。

    景立簡文。

    尋幽之于永福省以絕人望。

    景尋弑之。

    及王僧辯破侯景立孝元帝。

    後魏兵至城陷被擒。

    仍賦詩為土囊殒之。

    前梁四主國歸陳。

    後梁三主國入隋)賓曰。

    一人失馭已塞天譴。

    百工周行何咎預難。

    緻使死者股荷首倚而日繼之乎。

    主人曰。

    是何言欤。

    夫君辱臣死。

    況君死耶。

    凡帝天下者以任忠良為聖。

    忠良以衛社稷為賢。

    故文武之臣。

    進思盡忠。

    退思補過。

    雖當時應金陵之氣。

    偶時邕之運。

    台衮不聞于廟算。

    征帥匪思于取勝。

    是以屍素之門各各以文章自衒(沈約.何尚之.顔延年等)如法寶聯璧.形神滅論.并答佛性二谛難等。

    君罔其威。

    臣與害鄰(罔無也。

    害侯景)綢缪苑囿。

    物役非任。

    莊氏雲。

    庖人雖不治庖。

    屍祝豈可越于罇俎耶。

    昔陳平不對于廪粟(文帝問周勃。

    天下粟廪多少庫藏錢物出入日有多少。

    周勃流汗而不能對問陳平。

    平雲。

    廪庫之事各有司存。

    宰相但調陰陽而已)邴吉但問于牛喘(丙吉。

    字少卿。

    北海人。

    漢宣帝時為相。

    見喘牛問之來近遠。

    若近則是陰陽失度)故為王者當為于無為(天子垂衣裳而端拱冕旒黈纩而已。

    此即無為也)不以己能于有為。

    不以己能于無為。

    不使君為于無為也(臣不能執政使君自主之也)由是燎原之火焯厥無赦(書雲。

    惡之易也。

    若火之燎于原。

    不可向迩。

    其由可撲滅乎)脫輻輿屍(易小畜卦九二辭也輿脫輻師卦六五爻辭雲弟子輿屍)何嗟及矣。

    詩曰。

    靖恭爾位。

    正直是與。

    神之聽之。

    式谷以汝(詩小雅靖治也。

    尒汝也。

    式用也。

    谷祿也。

    言敬治汝職位政事。

    正直之人乃與為倫。

    神聽汝之所為。

    用福與汝)彼不與直式谷何望焉。

    賓曰。

    憍陳如弊服五錢。

    須菩提華房百寶。

    俱聖人也(憍陳如。

    亦雲憍陳那。

    則五俱倫也。

    不求華飾耳。

    須菩提出家之後久不得道果。

    佛問阿難。

    阿難雲。

    阙于寶翫之具故也。

    佛令阿難為置。

    阿難無寶具。

    佛令王宮借之布于房内。

    即得解脫。

    證阿羅漢果)衡嶽終身一衲(南嶽惠思也)玄景每曙更衣(高僧玄景。

    每日必換新衣。

    經于身則以施人)俱高僧也。

    将修于已四者何先。

    主人曰。

    善乎善者無不善。

    不善乎善者無可善。

    故此四者克不克在于我。

    可不可不在乎物(能修不能修在于人。

    非由乎外物也)何則夫貧則獨善其身。

    富則博施廣濟。

    奢則務禮。

    儉則近仁。

    是賢智也。

    貧則隕獲。

    富則家食(大畜卦文也。

    大畜之實以之養賢。

    命賢者不家食也)奢則僭逸(不遜故也。

    若季氏等)儉則固陋(如晏嬰儉不合禮。

    皆為固陋也)是愚鄙也。

    故聖不隔于貧富。

    處貧富俱為聖人。

    賢不隔于奢儉。

    處奢儉俱為高僧。

    古人言。

    儉德之恭也。

    侈惡之大也。

    而實不德不儉惡盈而侈誠為禍胎安不忌欤。

    易曰。

    豐其屋。

    蔀其家。

    窺其戶。

    閴其無人。

    三歲不觌兇(蔀覆障也。

    易豊卦上六爻辭也。

    其意雲。

    無德而祿身之災也。

    三年必受其殃。

    故雲閴其無人也)但缯纩皮革。

    聖慈所許。

    今有行之則為寡德。

    反之則為合道。

    是惑也(以着絲綿者為寡德。

    以屏棄為合道。

    殊不知如來有開遮之道。

    以俗情堅執也)其有務自苦節。

    麻艾充軀。

    高靜其業。

    茲可尚也。

    若矯行沽名。

    服輕緆曳纖絇(沽賣也。

    矯诳也。

    緆細布也。

    本無道德。

    詐見孤節。

    以細布為衣。

    以黪布作襪。

    何儉之有)誠則侈靡傷财。

    孰為廉士。

    夫服者心行之表。

    得其儀則鮮辱寡過。

    違其義則啟奸納害。

    故禮雲。

    君子居缞绖則有哀色。

    居端冕則有敬色。

    居介冑則有不可辱色。

    方茲沙門居稻畦則當有虛靜之色(稻畦袈裟也。

    佛見水田指示阿難言。

    我弟子當割截為衣。

    如此水田有出生之義。

    可以生于福田也)虛者道也。

    故所服在乎道不必抑以皮纩而舉氈纻獎人務詐矣(若專獎布纻。

    則詭詐者務于矯飾也)梁沈約以沙門食肉。

    小教雖容而後教塞違。

    蠶綿之理則何不然。

    但教來遺阙非所可也。

    遂撰究竟慈悲論。

    廣申其例。

    然慮沈說非也(沈約。

    字休文。

    吳興武康人。

    流寓孤貧。

    笃志好學。

    晝夜不舍。

    母恐其勞。

    常減油滅火。

    及佐梁武龍飛。

    累遷尚書。

    久居端揆。

    有志台司。

    帝終不用。

    緻書徐勉。

    勉為言于帝。

    但加鼓吹而已。

    約性不飲酒少嗜欲。

    左目重瞳子。

    腰有紫志。

    聚書二萬卷。

    為丹陽尹侍中。

    卒官着晉宋齊等書)雖欲廣顯其特見。

    而聖人之意或則不然。

    夫因患制戒。

    去損就益。

    食肉之過。

    兇而無謀(涅盤經雲。

    食肉之人衆生遠離。

    楞嚴雲。

    是諸佛怨。

    斷大慈種。

    一切鬼神夜卧其唇吻。

    福德日消)仁智猶鄙。

    況聖人乎(孟子曰。

    是以君子之于禽獸也。

    見其生不忍見其死。

    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是以不近庖廚)绨革資形儀服修潔世人未甞譏之(故馬勝比丘以威儀攝衆也)聖人由其美之。

    故經雲。

    懸缯幡蓋。

    又雲。

    柔軟缯纩以為絪褥(法華經)若酌以今所未斷由經未至者而涅盤許有憍奢耶衣(謂赤色好衣也。

    又名衣上服價直千萬。

    施佛及僧)何為不備哉。

    但蕭陳之世。

    人過乎信。

    法教滋彰。

    甞讀齊太子并梁陳書。

    屢舍衮冕乘輿寶玉。

    為諸經忏。

    秉筆流辭。

    以菩薩行願為童戲也。

    方于周魏則愈求于風教則病矣。

    賓曰。

    法雲馳骛吊慶。

    譏者謂之侫。

    靈裕儉陋布褐。

    時議謂之矯(法雲者。

    周處之後。

    丁母憂。

    毀瘠過禮。

    累曰不食。

    殆不勝喪。

    僧旻谏之曰。

    聖人制禮。

    賢者俯就。

    不賢者企及毀不滅性。

    尚出儒書。

    況佛有旨。

    近奉色養。

    遠發菩提。

    況恩愛之賊不可寬放。

    乃割哀情。

    微進粥食。

    靈裕以周滅法。

    乃潛形世。

    瓌衣斬缞。

    三升之布頭绖麻帶。

    如喪考妣。

    誓得佛法更始。

    方襲舊儀)夫如是德行。

    安得不偷乎(偷薄也)主人曰。

    書雲。

    與人無求備。

    禮雲。

    以義度人則難為人(不可求備也)以人望人則賢者可知已矣(以賢望不賢則知勝劣也)夫以法服趑趄。

    為法則辱已。

    不為法則兼辱法(為數為衆趨塵猶可庶幾。

    非此則為辱也)但大士或以理通為美(違教順理亦可行也。

    然教有權實矣)故黃裳元吉信在内也(坤卦六五辭也。

    黃中正之色也。

    裳下之飾也。

    坤為臣道盡美于下任夫文理垂黃裳以獲元吉。

    如法雲等。

    為法趨塵也)晉文公谲而不正。

    非不霸也(文公重耳也。

    複晉之後。

    大霸諸侯。

    将朝周自嫌強盛。

    遂召王使出而行觐禮。

    夫子雲。

    以臣召君不可訓。

    故春秋改雲天王狩于河陽也。

    是為谲而不正也)如雲者豈得不為高僧乎。

    其人天縱英敏。

    挺生于世。

    感通靈瑞。

    身死言立。

    實為法之祥也(雲母吳氏生雲日。

    見祥雲滿空。

    故名之為法雲。

    住義興莊嚴寺。

    講法華淨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