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銘譯文

關燈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 譯文: 終極無上佛道沒有什麼困難,隻怕有分别執着,難以成就。

    隻要沒有憎愛之心,就會清楚明白地了知“至道“的内涵。

     【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欲得現前,莫存順逆。

    】 譯文: 起心動念之間稍有偏差,對“道“的理解就會有很大的差異。

    如要佛道顯現于眼前,就不要存順逆之心。

     【違順相争,是為心病。

    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 譯文: 存違逆和随順之念,這就是心病。

    不認識玄妙幽微之旨趣,修持念靜等各種法門都徒勞無益。

     【圓同太虛,無欠無餘。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 譯文: 自性圓滿如浩浩虛空,沒有欠缺也沒有多餘。

    因為人有取舍之心,所以不如法。

     【莫逐有緣,勿住空忍。

    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 譯文: 不要逐求因緣假有之法,也不要住留在頑空之上。

    證悟到一切平等,所有分别執着就會消失。

     【止動歸止,止更彌動。

    唯滞兩邊,甯知一種。

    】 譯文: 想将心中的躁動平息下來歸于定止,心中反而更加躁動。

    隻有遠離兩邊,才能知道一切平等的道理。

     【一種不通,兩處失功。

    遣有沒有,從空背空。

    】 譯文: 不能證悟一切平等,執着于兩邊之一,都會徒勞無功。

    如果想把“有”排除掉,就會陷于有執之中,如果想執取“空”,就背離真正的“空”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

    絕言絕慮,無處不通。

    】 譯文: 過多的語言和思慮,就會與“至道”不相應。

    當停止語言思慮等分别思惟活動時,對“至道”的内涵就沒有什麼地方不通達的。

     【歸根得旨,随照失宗。

    須臾返照,勝卻前空。

    】 譯文: 窮達一切理事的本源就能了知“至道”的旨趣,停留在一切理事的表面就會喪失“至道”的宗旨。

    隻要短暫地返照自心,就能勝過前面執空的努力。

     【前空轉變,皆由妄見。

    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 譯文: “空”轉變成的森羅萬象,都是因為妄想執着顯現。

    “真”不需要去尋求,隻需要平息自心的妄見就可以。

     【二見不住,慎勿追尋。

    才有是非,紛然失心。

    】 譯文: 心中不住留相對二種邊見時,千萬不要再去追尋什麼。

    一旦追尋就會有相對的是非,迷失真心陷于紛擾之中。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 譯文: 萬法由一心所生,但是也不要守着這一個心不放。

    不起取舍憎愛之分别心,則萬法皆可返其真實面目。

     【無咎無法,不生不心。

    能随境滅,境逐能沉。

    】 譯文: 沒有虛妄分别,也就沒有萬法,真正離念也就不會起心動念。

    如果沒有外境,就不會有覺知發生,如果沒有覺知發生,外境也沒有意義。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欲知兩段,元是一空。

    】 譯文: 外境因為覺知而顯現,覺知因為外境而作用。

    “能”與“境”的本質,其實都是“空”。

     【一空同兩,齊含萬象。

    不見精粗,甯有偏黨。

    】 譯文: “空”同時融覺知和外境于一體,能夠涵蓋森羅萬象。

    沒有粗細等分别意識,也就沒有偏差存在。

     【大道體寬,無易無難。

    小見狐疑,轉急轉遲。

    】 譯文: 大道能夠含容一切萬法,無所謂容易也無所謂困難。

    小見狹隘片面,疑惑不定,急于求成,反而欲速不達。

     【執之失度,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體無去住。

    】 譯文: 修持要适度,如果偏離中道,就必然走入邪路。

    修持要依順因緣,任運自然,因為真如本體無去無住。

     【任性合道,逍遙絕惱。

    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 譯文: 任持自性合乎至道,就會逍遙自在,沒有煩惱。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