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悟佛果禅師語錄卷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三界火宅之中。
便化成清淨無為清涼大道場也。
法華經雲。
佛子住此地。
即是佛受用。
經行及坐卧。
常在于其中。
示張國太 即心即佛。
已是八字打開。
非心非佛。
重向當陽點破。
不尋其言。
一直便透。
方見古人赤心片片。
若也躊蹰。
則當面蹉過也。
不與萬法為侶底。
是什麼人。
待爾一口吸盡西江水。
即向汝道。
多少徑截。
何不便與麼承當。
更入他語句中。
則永不透脫。
多見學者。
隻言蔔度下語要求合頭。
此豈是要透生死。
要透生死除非心地開通。
此個公案乃是開心地鑰匙子。
隻要明了言外領旨。
始到此無疑之地矣。
昔修山主要見地藏。
自陳此番來見和尚。
經涉許多山川。
極是辛苦。
地藏指雲。
許多山川于汝也不惡。
渠便桶底子脫去。
似此豈假多言道途之間也。
須保任始得。
示方清老道友 老達磨來自竺幹。
豈嘗持一物。
及遊梁曆魏面壁少林。
無人識渠。
獨可祖效勤立雪斷臂。
始略垂慈。
由此印心。
若謂無言。
從何而入。
如謂有言。
向伊道甚。
将知須是個人始十分領略。
乃無滲漏。
所以入此門來。
要是根器猛利。
能疾速棄舍從前知見解路。
使胸次空勞勞不留毫發。
洞然虛凝言思路絕。
直契本源泯然無際。
自得本有無得妙智。
方号信及見徹。
猶有無量無邊莫測莫量大機大用在。
傥留些能所。
堕在緣塵。
則卒急未便相應。
是故古德勸人直下休去歇去。
此段譬如快鷹快鹞捎雲突日迷風透青。
掀騰直截不容拟議。
苟或踟蹰乃蹉過也。
其為教外别行則可知矣。
既有志于是。
放下著觌體承當一切現成。
則初祖不曾來。
自己亦無得。
示李嘉仲賢良 全心即佛全佛即人。
人佛無異始為道矣。
此谛實之言也。
但心真則人佛俱真。
是故祖師直指人心。
俾見性成佛。
然此心雖人人具足。
從無始來清淨無染。
初不取著。
寂照凝然。
了無能所。
十成圓陀陀地。
隻緣不守自性妄動一念。
遂起無邊知見漂流諸有。
腳跟下恒常佩此本光。
未常霭昧。
而于根塵枉受纏縛。
若能蘊宿根本。
從諸佛祖師直截指示處。
便倒底脫卻。
炙脂衲襖。
赤條條淨裸裸。
直下承當。
不從外來不從内出。
當下廓然明證此性。
更說甚人佛心。
如烘爐上著一點雪。
何處更有如許多忉怛也。
是故此宗不立文字語句。
唯許最上乘根器。
如飄風疾雷電激星飛。
脫靜契證。
截生死根破無明殼。
了無疑惑。
直下頓明。
二六時中轉一切事緣。
皆成無上妙智。
豈假厭喧求靜棄彼取此。
一真一切真。
一了一切了。
總萬有于此心。
握權機于方外。
而應物現形無法不圓。
何有于我哉。
要須先定自己著落。
立處既硬糾紏地。
自然風行草偃。
所以王老師十八上便解作活計。
香林四十年乃成一片。
塵勞之俦為如來種。
隻在當人善自看風使帆。
念念相續心心不住。
向此長生路上行履。
即與佛祖同得同體同作同證。
況百裡之政柄在手頭安民利物即是自安。
萬化同此一機。
千差并此一照。
盡塵沙法界可以融通。
何況人佛無異耶。
示遠猷奉議 從上徑截一路。
直拔超升無出。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但此心淵奧。
脫去聖凡階級。
隻貴利根上智。
于無明具縛窠窟中不動纖毫。
直下頓契廓徹靈明。
與有情無情有性無性同體。
與大法相應發起作用。
透古超今騎聲蓋色。
虛而靈寂而照。
無量無涯不思議大解脫。
一一七穿八穴。
了無回互。
便識落著。
所以乃佛乃祖謂之單傳密付。
如印印空如印印水如印印泥。
萬德昭然十方坐斷。
獨證獨超初無依倚。
若起見作相則沒交涉也。
今時大有具種性之士。
能始末觑破幻緣幻境。
勇猛奮志向個邊來。
亦有久存誠探赜者。
然患缺方便力。
止以知見解會為明了。
殊不知。
全坐了但是識心。
縱解到佛邊。
窮到修證盡頭處。
不出指蹤在。
是故古來作家宗師。
不貴人作解會。
唯許人舍知見。
胸中不曾留毫發許。
蕩然如太虛空。
悠久長養純熟。
此即是本地風光本來面目也。
到此亘古亘今之地。
脫離生死有甚難也。
如裴相國龐居士樣。
直以信得及便得力。
受用自在。
塵緣幻境。
豈從别處生。
若腳下谛實。
二六時中能轉一切物。
而無能相等閑。
空牢牢地不生心動念。
随自天真平懷常實。
便是從宦遊幹。
斡悉皆照透。
承那個恩力。
既識渠如下水船相似。
略左右照顧。
扶持将去。
自然速疾與般若相應。
此禅流所謂自做工夫。
觸處無有虛棄底時節。
綿綿相續辦長久不退轉心。
不必盡棄世間有漏有為。
然後入無為無事。
當知元非兩般。
若懷去取則打作兩橛也。
一切時一切處。
唯以此為實在力行之當截斷衆流得大安樂矣。
圓悟佛果禅師語錄卷第十五
便化成清淨無為清涼大道場也。
法華經雲。
佛子住此地。
即是佛受用。
經行及坐卧。
常在于其中。
示張國太 即心即佛。
已是八字打開。
非心非佛。
重向當陽點破。
不尋其言。
一直便透。
方見古人赤心片片。
若也躊蹰。
則當面蹉過也。
不與萬法為侶底。
是什麼人。
待爾一口吸盡西江水。
即向汝道。
多少徑截。
何不便與麼承當。
更入他語句中。
則永不透脫。
多見學者。
隻言蔔度下語要求合頭。
此豈是要透生死。
要透生死除非心地開通。
此個公案乃是開心地鑰匙子。
隻要明了言外領旨。
始到此無疑之地矣。
昔修山主要見地藏。
自陳此番來見和尚。
經涉許多山川。
極是辛苦。
地藏指雲。
許多山川于汝也不惡。
渠便桶底子脫去。
似此豈假多言道途之間也。
須保任始得。
示方清老道友 老達磨來自竺幹。
豈嘗持一物。
及遊梁曆魏面壁少林。
無人識渠。
獨可祖效勤立雪斷臂。
始略垂慈。
由此印心。
若謂無言。
從何而入。
如謂有言。
向伊道甚。
将知須是個人始十分領略。
乃無滲漏。
所以入此門來。
要是根器猛利。
能疾速棄舍從前知見解路。
使胸次空勞勞不留毫發。
洞然虛凝言思路絕。
直契本源泯然無際。
自得本有無得妙智。
方号信及見徹。
猶有無量無邊莫測莫量大機大用在。
傥留些能所。
堕在緣塵。
則卒急未便相應。
是故古德勸人直下休去歇去。
此段譬如快鷹快鹞捎雲突日迷風透青。
掀騰直截不容拟議。
苟或踟蹰乃蹉過也。
其為教外别行則可知矣。
既有志于是。
放下著觌體承當一切現成。
則初祖不曾來。
自己亦無得。
示李嘉仲賢良 全心即佛全佛即人。
人佛無異始為道矣。
此谛實之言也。
但心真則人佛俱真。
是故祖師直指人心。
俾見性成佛。
然此心雖人人具足。
從無始來清淨無染。
初不取著。
寂照凝然。
了無能所。
十成圓陀陀地。
隻緣不守自性妄動一念。
遂起無邊知見漂流諸有。
腳跟下恒常佩此本光。
未常霭昧。
而于根塵枉受纏縛。
若能蘊宿根本。
從諸佛祖師直截指示處。
便倒底脫卻。
炙脂衲襖。
赤條條淨裸裸。
直下承當。
不從外來不從内出。
當下廓然明證此性。
更說甚人佛心。
如烘爐上著一點雪。
何處更有如許多忉怛也。
是故此宗不立文字語句。
唯許最上乘根器。
如飄風疾雷電激星飛。
脫靜契證。
截生死根破無明殼。
了無疑惑。
直下頓明。
二六時中轉一切事緣。
皆成無上妙智。
豈假厭喧求靜棄彼取此。
一真一切真。
一了一切了。
總萬有于此心。
握權機于方外。
而應物現形無法不圓。
何有于我哉。
要須先定自己著落。
立處既硬糾紏地。
自然風行草偃。
所以王老師十八上便解作活計。
香林四十年乃成一片。
塵勞之俦為如來種。
隻在當人善自看風使帆。
念念相續心心不住。
向此長生路上行履。
即與佛祖同得同體同作同證。
況百裡之政柄在手頭安民利物即是自安。
萬化同此一機。
千差并此一照。
盡塵沙法界可以融通。
何況人佛無異耶。
示遠猷奉議 從上徑截一路。
直拔超升無出。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但此心淵奧。
脫去聖凡階級。
隻貴利根上智。
于無明具縛窠窟中不動纖毫。
直下頓契廓徹靈明。
與有情無情有性無性同體。
與大法相應發起作用。
透古超今騎聲蓋色。
虛而靈寂而照。
無量無涯不思議大解脫。
一一七穿八穴。
了無回互。
便識落著。
所以乃佛乃祖謂之單傳密付。
如印印空如印印水如印印泥。
萬德昭然十方坐斷。
獨證獨超初無依倚。
若起見作相則沒交涉也。
今時大有具種性之士。
能始末觑破幻緣幻境。
勇猛奮志向個邊來。
亦有久存誠探赜者。
然患缺方便力。
止以知見解會為明了。
殊不知。
全坐了但是識心。
縱解到佛邊。
窮到修證盡頭處。
不出指蹤在。
是故古來作家宗師。
不貴人作解會。
唯許人舍知見。
胸中不曾留毫發許。
蕩然如太虛空。
悠久長養純熟。
此即是本地風光本來面目也。
到此亘古亘今之地。
脫離生死有甚難也。
如裴相國龐居士樣。
直以信得及便得力。
受用自在。
塵緣幻境。
豈從别處生。
若腳下谛實。
二六時中能轉一切物。
而無能相等閑。
空牢牢地不生心動念。
随自天真平懷常實。
便是從宦遊幹。
斡悉皆照透。
承那個恩力。
既識渠如下水船相似。
略左右照顧。
扶持将去。
自然速疾與般若相應。
此禅流所謂自做工夫。
觸處無有虛棄底時節。
綿綿相續辦長久不退轉心。
不必盡棄世間有漏有為。
然後入無為無事。
當知元非兩般。
若懷去取則打作兩橛也。
一切時一切處。
唯以此為實在力行之當截斷衆流得大安樂矣。
圓悟佛果禅師語錄卷第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