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悟佛果禅師語錄卷第十二

關燈


    亦未是好手。

    更須知有銀山鐵壁。

    直須透得銀山鐵壁。

    然後是千了百當底人。

    方知有向上事。

    可以分付缽袋子。

    更不與他情塵作對。

    浩浩作佛法見解。

    作禅道商量。

    直須心境一如湛湛寂寂地無為無事。

    又不堕在無為無事處。

    到此須是向上人始得。

    所以龍牙和尚道。

    無端遣向墨池邊。

    惹得身心黑似煙。

    卻向上流清處洗。

    身心用盡亦如然。

    德山和尚道。

    但有文字語言。

    皆是依草附木竹木精靈。

    須是獨脫一路。

    猶較些子。

    隻如今衲僧家。

    也須著精神參取始得。

    千裡萬裡行腳。

    一等是踏破草鞋。

    也須是踏得破始得。

    方且不孤負平生。

    彼此來南閻浮提打一遭。

    也不虛過亦不折本。

    然後向四威儀中。

    随時受用。

    亦自安樂。

    忽然一旦霜露果熟。

    被人推向曲錄木床上。

    作人天師。

    與人解粘去縛。

    不妨奇特。

    若未谛當。

    切不可為人禍事也。

    不見德山道。

    一似淫婦相似。

    一向立問立答。

    立賓立主。

    有甚麼交涉。

    大凡參學人。

    當須灑灑落落直下徹去。

    豈不慶快。

     師雲。

    現成公案。

    更不消如之若何直下一切截斷。

    猶較些子。

    佛法本無許多。

    若以無心無念無事無為無計校無分别。

    至竟著衣至竟吃飯。

    何曾動著一絲毫。

    便能坐斷報化佛頭。

    不起一絲毫佛法見解。

    所以古人才見僧來便雲。

    見成公案。

    放爾三十棒。

    布漫天網。

    打沖浪巨鱗。

    持萬裡鈎。

    禦千裡烏骓馬。

    也是事不獲已。

    所以石室和尚。

    才見人來舉起拄杖雲。

    過去諸佛也恁麼。

    見在諸佛也恁麼。

    未來諸佛也恁麼。

    隻與爾略露些子鋒铓。

    若是個人。

    才見恁麼道。

    撩起便行。

    猶較些子。

    若是才入思量。

    已被漫天網罩卻也。

    如是三十年。

    隻有長沙和尚。

    知渠落處。

    便雲。

    和尚放下拄杖子。

    别通個消息來。

    方契他意。

    而今參學兄弟。

    直須是箭鋒相拄針芥相投内外絕消息始得。

    若隻尋見尋聞求知求解。

    隻成個生死根本。

    何不體取無生了本無速。

    若能個個如是見。

    生死路一時截斷。

    全不動一絲毫頭。

    所以道。

    居千人萬人中。

    如無一人相似。

    隻是歇得身心。

    百無知解。

    如無用處一般。

    若是随言逐句作道理。

    滿肚皮是禅。

    何時得脫去。

    故南泉禅師道。

    山僧出世。

    隻為諸人。

    拈卻佛病祖病。

    老僧尋常向兄弟道。

    父母未生前。

    還有形貌也無。

    他教中道。

    四大五蘊成身。

    隻因父母交感一念染心。

    而成此身。

    我且問爾。

    哆哆和和時。

    何不共人相争。

    及至才長大。

    便有争人争我。

    四大一旦離散。

    依前還複本來形貌。

    故雲。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各宜勉力。

    以悟為期。

    莫虛度光陰。

    時不待人。

     師雲。

    此個大事。

    已是八字打開了。

    直饒回頭返照。

    早是鈍置也。

    直是徹底信得。

    于未發言已前。

    一時觑透。

    既發言之後。

    且道。

    作麼生承當。

    初機之士。

    且于腳跟下明取。

    而今坐立俨然。

    各各見聞不昧。

    人人向腳跟下。

    如印印空如印印水如印印泥。

    初不分得失彼我是非。

    淨裸裸赤灑灑。

    輝騰今古。

    迥絕知見。

    返照回光。

    豈有許多事。

    然未返照時。

    卻無許多事。

    隻如尋常百不思百不管絕念忘緣時。

    一時現成。

    聊聞返照。

    便作個見聞覺知解會。

    各各在見聞覺知處。

    起模畫樣。

    方恁麼時。

    落在生死陰果中。

    無由得出離。

    欲明此事。

    直須蘊藉深方。

    可不落是非得失聞見知覺。

    纖毫淨盡始得快活。

    拘牽惹絆他不住。

    所以道。

    如人學射久久方中。

    豈不見。

    裴相國出鎮宛陵。

    因遊寺見高僧像。

    遂問僧職雲。

    高僧儀相可觀。

    未審高僧在什麼處。

    于時僧職莫知所措。

    裴公雲。

    此間有禅僧麼。

    僧職雲。

    近有一僧。

    舍身掃地。

    身披百衲。

    恐是禅僧。

    及乎請得來。

    乃是黃檗斷際運禅師也。

    裴公乃舉前話問之。

    檗乃召相公。

    公應諾。

    檗雲。

    在什麼處。

    裴公于此大悟。

    諸人且道。

    問處是答處是。

    且道。

    又是個什麼禅僧家。

    直須有省發始得。

    莫隻認聲認色。

    所以老僧尋常道。

    千人萬人但識取一人。

    千句萬句但識取一句。

    千機萬機但明取一機。

    畢竟且道。

    是什麼。

    将知洪爐大冶千煆百煉。

    正要得人。

    須知向一言下。

    一明一切明。

    一了一切了。

    聊聞舉著。

    透頂透底。

    淨盡無餘。

    且如斷際。

    一呼之下。

    因什麼高僧卻作裴公。

    裴公卻成高僧。

    若論此事。

    直須是俊流始得淨盡。

    所以道。

    舉不顧即差互。

    拟思量何劫悟。

    本分衲僧。

    不要思量分别。

    直須求個悟處。

    言悟者。

    如失一件物多年廢置而一旦得之。

    又如傷寒病忽然得汗。

    直是慶快也。

    将知悟心見性。

    非思量分别。

    所以證入金剛正體。

    自然亘古亘今。

    廊周沙界。

    水不能溺。

    火不能燒。

    世界壞時。

    此個常住。

    為山河大地之本。

    六凡四聖之家。

    而蘊在各各當人方寸之下。

    若能方寸穎悟。

    獨露真常。

    于萬别千差說處。

    終不起異見。

    于千差萬别境上。

    終不作别解。

    須是打并淨盡。

    方可全體見成。

    如水潦問馬祖。

    本來佛法。

    祖與一踏倒地。

    忽然大悟。

    起來呵呵大笑雲。

    百千三昧無量妙義。

    隻向一毫頭。

    一時識得根源去。

    又呵呵大笑。

    後來出世。

    每升堂自雲。

    自從一吃馬師踏。

    直至如今笑未休。

    複呵呵大笑。

    且道。

    作麼生是根源。

    将知此個根源。

    若識得了。

    說到深深密密。

    千聖所不到處亦得。

    若隻一棒一喝。

    盡乾坤大地一時收來。

    如金剛王寶劍踞地師子亦得。

    行腳人要參禅。

    有如是眼腦。

    方可入作。

    直須審細言。

    多去道轉遠。

     圓悟佛果禅師語錄卷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