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第二

關燈


    随緣不變。

    則念無念皆即真如。

    何有二相。

    從此漸斷俱生法執。

    故雲舍中品分别也。

    已得法空無漏。

    但未窮源。

    是故名随分覺。

    猶所雲分證即佛也。

     若超過菩薩地。

    究竟道滿足。

    一念相應覺心初起。

    始名為覺。

    遠離覺相。

    微細分别。

    究竟永盡。

    心根本性。

    常住現前。

    是為如來。

    名究竟覺。

     超過菩薩地者。

    等覺後心。

    入于金剛喻定也。

    法空無漏妙觀察智。

    名究竟道。

    從初證法身後。

    分分增進。

    至此滿足。

    令異熟識中有漏種子。

    舍無不盡。

    轉成庵摩羅識。

    即與大圓鏡智忽得相應。

    故雲一念相應覺心初起也。

    始名為覺者。

    釋成究竟始覺義也。

    遠離覺相者。

    釋成即是本覺無别覺起義也。

    微細分别究竟永盡者。

    無間道中。

    舍異熟識種也。

    心根本性常住現前者。

    解脫道中。

    證本具法身也。

    如者。

    本覺真如之性。

    來者。

    始覺合本之修。

    始本合一。

    故為如來。

    始本兩忘。

    故名究竟覺也。

     是故經說。

    若有衆生。

    能觀一切妄念無相。

    則為證得如來智慧。

     夫真如佛性不變随緣。

    舉體而為一切妄念。

    如水成冰。

    則一切妄念随緣不變。

    全體即是真如佛性。

    如冰即攬水成相。

    豈别有自相哉。

    由諸凡夫。

    不達妄念無相。

    故雖能制煩惱。

    仍名不覺。

    由二乘人及初業菩薩。

    亦不達妄念無相。

    妄計有念無念體相别異。

    故雖證得生空無漏。

    僅可名相似覺。

    若以實理奪之。

    猶名不覺。

    直至證法身已。

    方能覺念無念皆無有相。

    方可名随分覺。

    是故經說。

    若有衆生始從凡地。

    即能觀一切妄念無相。

    則為證得如來智慧也。

    須知一切衆生。

    雖複妄計妄念有相。

    而妄念實本無相。

    是謂理即證得如來智慧。

    故圓覺雲。

    一切衆生皆證圓覺。

    若知妄念無相。

    便是名字證得。

    若能觀妄念無相。

    便是觀行證得。

    若觀至六根清淨。

    便是相似證得。

    若觀至法身相應。

    便是分真證得。

    若觀至究竟滿足。

    便是究竟證得。

    此則從始至終。

    皆以佛知佛見而為修行。

    不同三乘諸委曲相也。

    此中前四段文。

    是約權示漸。

    後一段文。

    是約實示頓。

    漸則如征庸曆試。

    方登寶位。

    頓則如太子投胎。

    便成帝胤也。

    二詳示淺深竟。

     【(卯)三明淺深無性】 又言心初起者。

    但随俗說。

    求其初相。

    終不可得。

    心尚無有。

    何況有初。

     前雲一念相應覺心初起。

    已随拂雲遠離覺相矣。

    猶恐迷者随言取義。

    謂有始覺初相可得。

    不知心本無相。

    雲何有初。

    葢心之一字。

    但是名言。

    真外無妄。

    故妄心無相。

    妄外無真。

    故真心無相。

    譬如演若歇狂。

    本頭如故。

    豈可于其頭上。

    别覓一初歇之相耶。

     是故一切衆生。

    不名為覺。

    以無始來。

    恒有無明妄念相續。

    未曾離故。

     無明妄念。

    有即非有。

    由不覺故。

    非有似有。

    故相續而未離也。

    一瞖在目。

    空華亂墜。

    不見己頭。

    狂怖妄出。

    然所治之無明。

    畢竟求不可得。

    則能治之始覺。

    又豈有初相可得哉。

     若妄念息。

    即知心相生住異滅。

    皆悉無相。

    以于一心前後同時。

    皆不相應。

    無自性故。

     由迷一心。

    而有妄念。

    由有妄念。

    妄見心相生住異滅。

    但當推求現前一念心相。

    畢竟了不可得。

    則計有心相之妄念自息。

    妄念既息。

    則知心相尚不可得。

    雲何得有生住異滅之相。

    葢若謂生住異滅果有相者。

    為生在前耶。

    住異滅在前耶。

    生在後耶。

    住異滅在後耶。

    抑生住異滅皆同時耶。

    若謂生在前者。

    為有心故生。

    為無心故生。

    若有心故生。

    則有二心。

    若無心故生。

    心則有始。

    又所生心。

    果有何相。

    故生在前。

    不相應也。

    若住異滅在前者。

    必須有生。

    方得有住異滅。

    前既無生。

    雲何有住異滅。

    故住異滅在前。

    不相應也。

    若謂生在後者。

    前既無生。

    雲何後忽有生。

    又由滅故。

    方說有生。

    前既無生。

    則無可滅。

    前既無滅。

    後豈有生。

    故生在後。

    不相應也。

    若住異滅在後者。

    前必無滅。

    前既無滅。

    亦無有生。

    前既無生。

    雲何得有後住異滅。

    故住異滅在後。

    不相應也。

    若謂生住異滅皆同時者。

    生與滅違。

    住與異違。

    尤為不相應也。

    如此推責。

    則知生住異滅。

    但有名字。

    何嘗有自性耶。

     如是知已。

    則知始覺不可得。

    以不異本覺故。

     本覺離一切妄念相。

    等虛空界無所不徧。

    法界一相。

    無生無住無異無滅。

    今推始覺。

    亦無生住異滅可得。

    則與本覺何異。

    是則約随俗說。

    故有凡夫不覺。

    三乘相似覺。

    法身随分覺。

    如來究竟覺之不同。

    而真如覺性。

    何曾有此淺深差别之可得哉。

    初辨始覺義竟。

     【(寅)二辨本覺義二。

    初标二相。

    次釋二相。

    (卯)今初】 複次本覺随染分别。

    生二種差别相。

    一淨智相。

    二不思議用相。

     本覺既平等法身。

    離一切妄念相。

    雲何得有二差别相。

    特以随染分别。

    說有始覺。

    由始覺故。

    方顯本覺相用。

    故無生而說生也。

     【(卯)次釋二相二。

    初釋淨智相。

    二釋不思議用相。

    (辰)初中二。

    初示相。

    二釋成。

    (巳)今出】 淨智相者。

    謂依法熏習。

    如實修行。

    功德滿足。

    破和合識。

    滅轉識相。

    顯現法身清淨智故。

     淨智相。

    即四智相應心品也。

    依法熏習者。

    具如下文所明妄熏真熏體熏用熏也。

    如實修行者。

    随順法性而修諸行也。

    功德滿足者。

    超過菩薩究竟地也。

    破和合識者。

    舍異熟名。

    轉成大圓鏡智相應心品。

    不複為所熏也。

    滅轉識相者。

    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相應心品。

    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相應心品。

    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相應心品。

    無增無減。

    不複為能熏也。

    顯現法身清淨智故者。

    所證真如為法身。

    能證菩提為清淨智。

    智與真如。

    平等平等。

    無能所也。

     【(巳)二釋成】 一切心識相。

    即是無明相。

    與本覺非一非異。

    非是可壞。

    非不可壞。

     一切心識相者。

    通指八個心王兼攝相應諸心所也。

    即是無明相者。

    由無始來曾未悟故。

    俗故相有别也。

    與本覺非一非異者。

    真如舉體而為本覺無明。

    本覺是無漏性。

    無明是有漏性。

    故非一。

    同攬真如為體。

    故非異也。

    非是可壞者。

    無明之性。

    即真如故。

    與本覺非異故。

    非不可壞者。

    無明之相違真如故。

    與本覺非一故。

     如海水與波。

    非一非異。

    波因風動。

    非水性動。

    若風止時。

    波動即滅。

    非水性滅。

     此舉喻以釋成也。

    海水。

    喻如來藏心。

    波。

    喻前七轉識。

    風。

    喻無明心所。

    水之動相。

    即名為風。

    風原不在水外。

    喻心之不覺。

    即名無明。

    無明心所恒與心王相應。

    不在心王外也。

    然水有可動之性。

    即喻無明種子。

    藏在第八識中。

    波有動轉之相。

    即喻無明現行。

    但與前七識相應也。

    藏識常住。

    轉識生滅。

    如水與波非一。

    藏識亦攬真如為體。

    轉識亦攬真如為體。

    如水與波非異。

    以其同一濕性故也。

    波因風動。

    則舉水體皆動。

    喻不唯七識生滅。

    即藏識亦生滅也。

    非水性動。

    則波之濕性。

    亦不曾動。

    喻不唯藏識性無生滅。

    即轉識亦性無生滅也。

    若風止時者。

    喻無明轉而為明也。

    波動即滅者。

    喻和合識與轉識相俱滅。

    不為所熏能熏也。

    非水性滅者。

    喻八識轉成四智相應心品。

    同于真如常住不滅也。

     衆生亦爾。

    自性清淨心。

    因無明風動。

    起識波浪。

    如是三事。

    皆無形相。

    非一非異。

    然性淨心。

    是動識本。

    無明滅時。

    動識随滅。

    智性不壞。

     此更以法合也。

    自性清淨心。

    即指現前介爾心性。

    體即真如。

    本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