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也。
又真如不變随緣。
不唯舉體作如來藏。
阿賴耶識。
亦即舉體作諸轉識及一切法。
譬如濕性。
不唯舉體作水。
亦即舉體作波。
是故一一轉識及一切法。
随緣不變。
皆是真如全體。
非是真如少分。
當知一一轉識及一切法。
據實道理。
無不各各皆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
今但明賴耶能攝能生者。
姑就生滅門中異相言之。
若約同相。
則幷是真如全體。
幷具真如大用也。
又前七轉識。
相雖生滅。
體即真如。
本不生滅。
如來藏體雖不生滅。
既随因緣。
相亦生滅。
今但以生滅心指七轉識。
不生滅指如來藏者。
姑就生滅門中非一之義言之。
若約非異之義言者。
七識生滅。
即是藏識生滅。
藏識不生滅。
即是七識亦不生滅。
故楞伽經雲。
七識不流轉。
不受苦樂。
非涅槃因。
即七識不生滅義。
又雲。
如來藏者。
受苦樂。
與因俱。
若生若滅。
即藏識生滅義也。
言複有二種義者。
謂此藏識中。
無始已來。
法爾本具無漏智德種子。
能生無漏諸法。
名為覺義。
法爾本具有漏無明種子。
能生有漏諸法。
名不覺義也。
問。
下文釋覺義雲。
謂心第一義性。
即是一切如來平等法身。
說為本覺。
何得以無漏種子釋之。
答。
真如不變随緣。
舉體而為無漏有漏若種若現。
故下文雲。
如是無漏無明種種幻用。
皆同真相。
夫無明種現。
尚同真相。
況無漏種現。
豈不即是第一義性。
豈不即是一切如來平等法身耶。
良由無漏種子。
本自有之。
故名本覺四智心品。
初起現行。
故名始覺。
佛果所成四智心品。
即同無漏種子。
全體真如。
無增無減。
平等平等。
故雲始覺即本覺也。
幸舍舊執而痛思之。
【(癸)二依義各釋二。
初釋覺義。
二釋不覺義。
(子)初中三。
初總立本始兩覺。
二别辨本始兩覺。
三總顯四種大義。
(醜)今初】 言覺義者。
謂心第一義性。
離一切妄念相。
離一切妄念相故。
等虛空界無所不徧。
法界一相。
即是一切如來平等法身。
依此法身。
說一切如來為本覺。
以待始覺。
立為本覺。
然始覺時即是本覺。
無别覺起。
立始覺者。
謂依本覺有不覺。
依不覺說有始覺。
心者。
即指衆生現前介爾心也。
第一義性者。
指無漏種子。
無始成就。
不改名性也。
離一切妄念相者。
謂此無漏種子。
雖複依附本識。
而非本識所能緣也。
等虛空界無所不徧者。
謂此無漏種子。
性順真如。
非有方隅形相可局也。
法界一相者。
謂此無漏種子。
既順真如。
即與真如法界同一不思議相也。
即是一切如來平等法身者。
謂智與真如。
平等平等。
隻此如如及如如智。
乃是一切如來之所同證。
總名為法身也。
依此法身說為本覺者。
謂雖似新成。
實是舊佛也。
以待始覺立為本覺者。
謂雖是舊佛。
不妨新成也。
然始覺時即是本覺。
無别覺起者。
謂種子舉體而為現行。
現行不改無始種子。
如水成冰。
冰還成水。
非别有新水也。
應有問曰。
既雲無别覺起。
何得名為始覺。
故今答曰。
依本覺有不覺。
如水成冰。
依不覺說有始覺。
如冰始泮而為水也。
更依下文。
以喻明之。
如來藏即真如。
譬如東西定方。
非迷非悟。
能為迷悟依也。
既有此東西定方。
即應有此知東知西之知。
是定方中所具本覺義也。
從來未曾知故。
名之為迷。
是定方中所具不覺義也。
由不覺故。
謂東為西。
謂西為東。
是定方中所起轉識妄想相也。
定方或随迷緣。
或随悟緣。
決無不随緣時。
故有覺與不覺二義。
名生滅門。
迷亦此方。
悟亦此方。
決定不從緣變。
名真如門。
迷則迷此真如以成生滅。
而對迷說悟。
故悟亦須屬生滅門。
所謂言妄顯諸真。
妄真同二妄也。
悟則悟此生滅即是真如。
而真無迷悟。
故迷亦幷歸真如門。
所謂一切衆生即涅槃相。
不可複滅。
即菩提相。
不可複得也。
唯識亦明諸法種子。
唯世俗有。
非真勝義。
即同依方故有迷悟兩法。
又明真如即是識之實性。
非離色心之外别有真如。
即同依迷悟故而辨于方。
除卻迷悟兩心之外。
又豈别有方可得哉。
嗚呼。
馬鳴護法。
決無二旨明矣。
【(醜)二别辨始本兩覺二。
初辨始覺義。
二辨本覺義。
(寅)初中三。
初總标淺深。
二詳示淺深。
三明淺深無性。
(卯)今初】 又以覺心源故。
名究竟覺。
不覺心源故。
非究竟覺。
猡論藏識所有覺義。
即是五别境中慧心所耳。
此慧心所。
亦全攬真如為體。
故能攝一切法。
生一切法。
如外道凡夫諸人我見。
凡外二乘諸法我見。
即題染慧。
如一切世間所有聰明善巧。
即無記慧。
如一切世間所有正見。
即有漏善慧。
如三乘所有生空智品。
即無漏慧。
亦名為共般若。
如大乘所有法空智品。
亦無漏慧。
複名不共般若。
如諸佛所有四智心品。
即不思議慧。
亦名無上菩提。
又加行無分别智。
即是有漏聞思修慧。
根本無分别智。
即是實慧。
後得無分别智。
即是權慧。
又因中照理名道慧。
照事名道種慧。
果上照理名一切智。
照事名一切種智。
又或照真名一切智。
照俗名道種智。
照中名一切種智。
如此種種異名。
種種開合。
皆是一慧心所。
皆是此中所謂覺義。
或但取無漏。
乃名覺耳。
唯有諸佛四智菩提。
方能覺盡心之本源。
名究竟覺。
降此皆非究竟覺也。
【(卯)二詳示淺深】 如凡夫人。
前念不覺。
起于煩惱。
後念制伏。
令不更生。
此雖名覺。
即是不覺。
不覺。
即是無明。
無明。
即根本煩惱中之癡心所也。
此癡心所。
亦全攬真如為體。
故亦攝一切法。
生一切法。
若與第七識相應之法我癡。
名為根本無明。
即下文所謂不如實知真法一故者也。
此之現行。
平等性智現在前時方伏。
此之種子。
直至将成佛時。
金剛喻定方斷。
斷此即名為佛。
若與第七識相應之人我癡。
名為恒行不共無明。
須至三乘證無學時方斷。
若與第六識相應之法我癡。
則有二種。
一是分别法癡。
登初地時頓斷。
一是俱生法癡。
于十地中分分漸斷。
至成佛時乃盡。
若與第六識相應之人我癡。
亦有二種。
一是分别我癡。
三乘初見道時頓斷。
一是俱生我癡。
三乘修道位中分分漸斷。
證無學時方盡。
若與前五識相應之俱生癡。
随第六識而為有無。
乃至佛果。
方始斷盡。
是則由此癡故。
有六凡法界。
由轉此癡為無癡故。
有四聖法界。
豈非能攝一切法。
能生一切法耶。
今言凡夫人前念不覺者。
且約第六識相應之。
或分别癡。
或俱生癡言之。
以第七識癡必恒行不待言故。
起于煩惱者。
謂起前六識相應之貪嗔等惑也。
後念制伏令不更生者即是。
或以世間正見。
或以有漏聞思二慧為對治也。
此雖名覺者。
以是善慧故也。
即是不覺者。
以其未是無漏故也。
如二乘人。
及初業菩薩。
覺有念無念。
體相别異。
以舍粗分别故。
名相似覺。
二乘人。
通指有學無學言之。
初業菩薩。
于共十地中。
即指八人見地已上言之。
于三賢十聖中。
即指初發心住已上言之。
由其已斷分别我癡。
已證生空所顯真如。
故能覺于出觀之有念。
入觀之無念。
其體相有别異也。
棄舍見思二惑。
名為舍粗分别。
但得生空無漏。
未得法空無漏。
故僅名相似覺也。
如法身菩薩。
覺念無念。
皆無有相。
舍中品分别故。
名随分覺。
頓斷分别法執。
舍異生性障。
證徧行真如得中道佛性。
故名法身菩薩。
既證真如法身。
則知真如之體。
本非生死之有念。
亦非涅槃之無念。
但以不變随緣。
則真如舉體為念無念
又真如不變随緣。
不唯舉體作如來藏。
阿賴耶識。
亦即舉體作諸轉識及一切法。
譬如濕性。
不唯舉體作水。
亦即舉體作波。
是故一一轉識及一切法。
随緣不變。
皆是真如全體。
非是真如少分。
當知一一轉識及一切法。
據實道理。
無不各各皆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
今但明賴耶能攝能生者。
姑就生滅門中異相言之。
若約同相。
則幷是真如全體。
幷具真如大用也。
又前七轉識。
相雖生滅。
體即真如。
本不生滅。
如來藏體雖不生滅。
既随因緣。
相亦生滅。
今但以生滅心指七轉識。
不生滅指如來藏者。
姑就生滅門中非一之義言之。
若約非異之義言者。
七識生滅。
即是藏識生滅。
藏識不生滅。
即是七識亦不生滅。
故楞伽經雲。
七識不流轉。
不受苦樂。
非涅槃因。
即七識不生滅義。
又雲。
如來藏者。
受苦樂。
與因俱。
若生若滅。
即藏識生滅義也。
言複有二種義者。
謂此藏識中。
無始已來。
法爾本具無漏智德種子。
能生無漏諸法。
名為覺義。
法爾本具有漏無明種子。
能生有漏諸法。
名不覺義也。
問。
下文釋覺義雲。
謂心第一義性。
即是一切如來平等法身。
說為本覺。
何得以無漏種子釋之。
答。
真如不變随緣。
舉體而為無漏有漏若種若現。
故下文雲。
如是無漏無明種種幻用。
皆同真相。
夫無明種現。
尚同真相。
況無漏種現。
豈不即是第一義性。
豈不即是一切如來平等法身耶。
良由無漏種子。
本自有之。
故名本覺四智心品。
初起現行。
故名始覺。
佛果所成四智心品。
即同無漏種子。
全體真如。
無增無減。
平等平等。
故雲始覺即本覺也。
幸舍舊執而痛思之。
【(癸)二依義各釋二。
初釋覺義。
二釋不覺義。
(子)初中三。
初總立本始兩覺。
二别辨本始兩覺。
三總顯四種大義。
(醜)今初】 言覺義者。
謂心第一義性。
離一切妄念相。
離一切妄念相故。
等虛空界無所不徧。
法界一相。
即是一切如來平等法身。
依此法身。
說一切如來為本覺。
以待始覺。
立為本覺。
然始覺時即是本覺。
無别覺起。
立始覺者。
謂依本覺有不覺。
依不覺說有始覺。
心者。
即指衆生現前介爾心也。
第一義性者。
指無漏種子。
無始成就。
不改名性也。
離一切妄念相者。
謂此無漏種子。
雖複依附本識。
而非本識所能緣也。
等虛空界無所不徧者。
謂此無漏種子。
性順真如。
非有方隅形相可局也。
法界一相者。
謂此無漏種子。
既順真如。
即與真如法界同一不思議相也。
即是一切如來平等法身者。
謂智與真如。
平等平等。
隻此如如及如如智。
乃是一切如來之所同證。
總名為法身也。
依此法身說為本覺者。
謂雖似新成。
實是舊佛也。
以待始覺立為本覺者。
謂雖是舊佛。
不妨新成也。
然始覺時即是本覺。
無别覺起者。
謂種子舉體而為現行。
現行不改無始種子。
如水成冰。
冰還成水。
非别有新水也。
應有問曰。
既雲無别覺起。
何得名為始覺。
故今答曰。
依本覺有不覺。
如水成冰。
依不覺說有始覺。
如冰始泮而為水也。
更依下文。
以喻明之。
如來藏即真如。
譬如東西定方。
非迷非悟。
能為迷悟依也。
既有此東西定方。
即應有此知東知西之知。
是定方中所具本覺義也。
從來未曾知故。
名之為迷。
是定方中所具不覺義也。
由不覺故。
謂東為西。
謂西為東。
是定方中所起轉識妄想相也。
定方或随迷緣。
或随悟緣。
決無不随緣時。
故有覺與不覺二義。
名生滅門。
迷亦此方。
悟亦此方。
決定不從緣變。
名真如門。
迷則迷此真如以成生滅。
而對迷說悟。
故悟亦須屬生滅門。
所謂言妄顯諸真。
妄真同二妄也。
悟則悟此生滅即是真如。
而真無迷悟。
故迷亦幷歸真如門。
所謂一切衆生即涅槃相。
不可複滅。
即菩提相。
不可複得也。
唯識亦明諸法種子。
唯世俗有。
非真勝義。
即同依方故有迷悟兩法。
又明真如即是識之實性。
非離色心之外别有真如。
即同依迷悟故而辨于方。
除卻迷悟兩心之外。
又豈别有方可得哉。
嗚呼。
馬鳴護法。
決無二旨明矣。
【(醜)二别辨始本兩覺二。
初辨始覺義。
二辨本覺義。
(寅)初中三。
初總标淺深。
二詳示淺深。
三明淺深無性。
(卯)今初】 又以覺心源故。
名究竟覺。
不覺心源故。
非究竟覺。
猡論藏識所有覺義。
即是五别境中慧心所耳。
此慧心所。
亦全攬真如為體。
故能攝一切法。
生一切法。
如外道凡夫諸人我見。
凡外二乘諸法我見。
即題染慧。
如一切世間所有聰明善巧。
即無記慧。
如一切世間所有正見。
即有漏善慧。
如三乘所有生空智品。
即無漏慧。
亦名為共般若。
如大乘所有法空智品。
亦無漏慧。
複名不共般若。
如諸佛所有四智心品。
即不思議慧。
亦名無上菩提。
又加行無分别智。
即是有漏聞思修慧。
根本無分别智。
即是實慧。
後得無分别智。
即是權慧。
又因中照理名道慧。
照事名道種慧。
果上照理名一切智。
照事名一切種智。
又或照真名一切智。
照俗名道種智。
照中名一切種智。
如此種種異名。
種種開合。
皆是一慧心所。
皆是此中所謂覺義。
或但取無漏。
乃名覺耳。
唯有諸佛四智菩提。
方能覺盡心之本源。
名究竟覺。
降此皆非究竟覺也。
【(卯)二詳示淺深】 如凡夫人。
前念不覺。
起于煩惱。
後念制伏。
令不更生。
此雖名覺。
即是不覺。
不覺。
即是無明。
無明。
即根本煩惱中之癡心所也。
此癡心所。
亦全攬真如為體。
故亦攝一切法。
生一切法。
若與第七識相應之法我癡。
名為根本無明。
即下文所謂不如實知真法一故者也。
此之現行。
平等性智現在前時方伏。
此之種子。
直至将成佛時。
金剛喻定方斷。
斷此即名為佛。
若與第七識相應之人我癡。
名為恒行不共無明。
須至三乘證無學時方斷。
若與第六識相應之法我癡。
則有二種。
一是分别法癡。
登初地時頓斷。
一是俱生法癡。
于十地中分分漸斷。
至成佛時乃盡。
若與第六識相應之人我癡。
亦有二種。
一是分别我癡。
三乘初見道時頓斷。
一是俱生我癡。
三乘修道位中分分漸斷。
證無學時方盡。
若與前五識相應之俱生癡。
随第六識而為有無。
乃至佛果。
方始斷盡。
是則由此癡故。
有六凡法界。
由轉此癡為無癡故。
有四聖法界。
豈非能攝一切法。
能生一切法耶。
今言凡夫人前念不覺者。
且約第六識相應之。
或分别癡。
或俱生癡言之。
以第七識癡必恒行不待言故。
起于煩惱者。
謂起前六識相應之貪嗔等惑也。
後念制伏令不更生者即是。
或以世間正見。
或以有漏聞思二慧為對治也。
此雖名覺者。
以是善慧故也。
即是不覺者。
以其未是無漏故也。
如二乘人。
及初業菩薩。
覺有念無念。
體相别異。
以舍粗分别故。
名相似覺。
二乘人。
通指有學無學言之。
初業菩薩。
于共十地中。
即指八人見地已上言之。
于三賢十聖中。
即指初發心住已上言之。
由其已斷分别我癡。
已證生空所顯真如。
故能覺于出觀之有念。
入觀之無念。
其體相有别異也。
棄舍見思二惑。
名為舍粗分别。
但得生空無漏。
未得法空無漏。
故僅名相似覺也。
如法身菩薩。
覺念無念。
皆無有相。
舍中品分别故。
名随分覺。
頓斷分别法執。
舍異生性障。
證徧行真如得中道佛性。
故名法身菩薩。
既證真如法身。
則知真如之體。
本非生死之有念。
亦非涅槃之無念。
但以不變随緣。
則真如舉體為念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