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觀瀾卷第五

關燈
愚癡人。

    而彼癡故。

    起臭穢想。

    主人告曰。

    若不信者。

    應先嗅嘗。

    為臭為香。

    亦應觀察是檀光色文彩。

    然彼愚者。

    轉生憎惡。

    以手撚鼻。

    不肯嗅聞。

    掩閉其目。

    不肯觀視。

    如是來世有惡比丘憎惡是經。

    其事亦爾。

    彼惡人輩。

    不知修習身戒心慧。

    愚癡無智。

    猶如啞羊。

    頑騃很[C2]弊。

    彼諸惡人。

    又薄福故。

    雖複得聞如是妙典。

    正念諸佛現前三昧。

    不用書寫。

    不能讀誦。

    不能受持。

    不能思惟。

    不能為人宣揚廣說。

    又亦不能廣生随喜。

    雲何能得如說修行。

     又雲。

    若有菩薩。

    深樂廣宣。

    複欲思惟如是三昧者。

    當先護持清淨戒行。

    不缺戒行。

    不染戒行。

    不污戒行。

    不濁戒行。

    不著戒行。

    不動戒行。

    不被诃戒行。

    智者所贊戒行。

    聖所愛敬戒行。

    應當念知如是諸戒也。

    彼出家菩薩。

    應當依彼波羅提木叉。

    成就威儀。

    成就衆行。

    乃至成就微塵數等戒行清淨活命。

    于諸戒中。

    當念成就。

    應信甚深不得著忍。

    于空無相無願諸法中。

    聞說之時。

    心不驚怖。

    無有悔沒。

    以是因緣。

    成就清淨戒行。

    乃至聖所愛敬戒行也。

    若有出家菩薩。

    取著色。

    受持禁戒。

    修行梵行。

    如是取著受想行識。

    受持禁戒。

    修行梵行。

    修行已。

    作如是念。

    我今如是持戒。

    如是苦行。

    如是修學。

    如是梵行。

    願我未來得生天上。

    或生人間。

    自在有生。

    受諸果報。

    以是因緣。

    成就不清淨戒。

    乃至聖者所不愛戒。

     又雲。

    具足四法。

    得是三昧。

    一者不著一切外道語言。

    二者不樂一切諸愛欲事。

    三者常不遠離頭陀功德。

    四者常厭三界諸有生處。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雲。

    菩薩成就四法。

    不離見佛。

    何等四。

    自往見佛。

    亦勸衆生。

    自往聽法。

    亦勸衆生。

    自發菩提心。

    亦勸衆生發菩提心。

    常不舍離念佛三昧。

    是為四。

     觀佛三昧海經雲。

    一者持戒不犯。

    二者不起邪見。

    三者不生憍慢。

    四者不恚不嫉。

    五者勇猛精進。

    如救頭然。

    行此五事。

    正念諸佛微妙色身。

    令心不退。

    亦當讀誦大乘經典。

    以此功德念佛力故。

    疾疾得見無量諸佛。

    見諸佛者。

    獨一心淨。

    不與他共。

    又雲。

    未來衆生其有得是念佛三昧者。

    觀佛諸相好者。

    得諸佛現前三昧者。

    當教是人。

    密身口意。

    莫起邪命。

    莫生貢高。

    若起邪命及貢高法。

    當知此人是增上慢。

    破滅佛法。

    是惡魔伴。

    如是惡人。

    雖複念佛。

    失甘露味。

    此人生處。

    以貢高故。

    身恒卑小。

    生下賤家。

    此邪命業。

    壞敗善根。

    猶如狂象。

    壞蓮華池。

     寶雨經雲。

    菩薩成就十種法。

    生清淨佛刹。

    一成就于戒。

    無缺無雜無點污。

    二為一切有情。

    心得平等。

    三能成就廣大善根。

    四于利養名稱恭敬贊歎。

    心常舍離。

    無所染著。

    五得清淨信。

    心無疑惑。

    六常修精進。

    離懈怠心。

    七能入寂定。

    無散亂心。

    八能得多聞而無惡慧。

    九成就利智。

    非鈍根性。

    十有慈悲性。

    無損害心。

    若有菩薩成就一法。

    得無缺減。

    無少違犯。

    鮮白清淨。

    即得具足成就十法。

     諸法無行經雲。

    我未曾見聞。

    慈悲而行惱。

    互共相嗔恚。

    願生阿彌陀。

    若人如恒河。

    惡口加刀杖。

    如是皆能忍。

    則生清淨土。

     大乘入楞伽經雲。

    十方諸刹土。

    衆生菩薩中。

    所有法報佛。

    化身及變化。

    皆從無量壽。

    極樂界中出。

     又雲。

    大慧汝應知。

    善逝涅槃後。

    未來世當有。

    持于我法者。

    南天竺國中。

    大名德比丘。

    厥号為龍樹。

    能破有無宗。

    世間中顯我。

    無上大乘法。

    得初歡喜地。

    往生安樂國。

    月燈三昧經雲。

    是人臨欲命終時。

    悲慧勇猛彌陀佛。

    是佛為現住其前。

    以持如是三昧故。

    得見十力稱所求。

    及諸聲聞住其前。

    決定生彼安樂國。

    以持如是三昧故。

     如來智印經雲。

    若有書寫此法印。

    讀誦宣示為人說。

    此功德身不可議。

    佛子當生極樂國。

     十住斷結經神足品雲。

    西方去此無數佛土。

    有佛名無量壽。

    其土清淨。

    無淫怒癡。

    悉同一心。

    皆由蓮花中生。

    不因父母情欲生也。

    純是童男。

    亦無女形。

    無大小便。

    以禅悅樂法。

    無想念識。

    以為飯食。

    共相敬念。

    如父如母。

    以生彼者。

    可發誓願。

     大乘莊嚴寶王經雲。

    觀自在菩薩變現種種。

    救度無數百千萬俱胝那庾多有情。

    令得往生極樂世界。

    見無量壽如來。

    得聞法要。

    皆令當得成菩提道。

     ○大般若經雲。

    是菩薩摩诃薩。

    由與般若波羅蜜多恒相應故。

    從此處沒。

    生餘佛土。

    從一佛國。

    至一佛國。

    在在生處。

    常得值遇諸佛世尊。

    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終不離佛。

     又雲。

    若菩薩暫一覩見佛形像已。

    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終不舍于念佛作意。

     又雲。

    是菩薩為聽法故。

    常樂見佛。

    若聞如來在餘世界。

    現說正法。

    即以願力往生彼界。

    恭敬供養。

    聽受正法。

     又雲。

    是善男子。

    善女人等。

    信樂廣大。

    能依妙色聲香味觸。

    修廣大施。

    修此施已。

    複能種植廣大善根。

    因此善根。

    複能攝受廣大果報。

    專為利樂一切有情。

    于諸有情。

    能舍一切内外所有。

    彼回如是所種善根。

    願生他方諸佛國土。

    現有如來宣說如是甚深般若無上法處。

    彼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