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合注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三千學士。
時坐聽者。
聞佛自誦。
心心頂戴。
歡喜受持。
三千。
謂三千世界中同秉菩薩戒者。
以上大科第二正示法門分竟。
(乙)三流通益世分為二。
初結示。
二偈贊。
(丙)初中四。
初徧結說心地品。
二略舉總十處說。
三明所說之法。
四明大衆奉行。
(丁)今初 爾時釋迦牟尼佛。
說上蓮華台藏世界。
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中。
十無盡戒法品竟。
千百億釋迦亦如是說。
是中先結此釋迦說竟。
次結餘釋迦說竟也。
(丁)二略舉總十處說 從摩醯首羅天王宮。
至此道樹下。
十住處說法品。
為一切菩薩。
不可說大衆。
受持讀誦解說其義亦如是。
千百億世界。
蓮華藏世界。
微塵世界。
是中亦先結此釋迦十處說法竟。
次結餘釋迦十處說法竟也。
微塵世界下。
阙亦如是說四字。
(丁)三明所說之法 一切佛心藏。
地藏。
戒藏。
無量行願藏。
因果佛性常住藏。
如是一切佛。
說無量一切法藏竟。
前五句為别。
後一句為總。
就五别中。
又各具通别二義。
心藏者。
通則一切諸法。
皆屬于心。
别則指三十心。
地藏者。
通則一切諸法。
皆名為地。
别則指于十地。
戒藏者。
通則一切諸法。
皆名為戒。
别指十重衆輕。
無量行願藏者。
通亦收一切法。
别指六度萬行。
十大願王等。
因果佛性常住藏者。
佛性非因非果。
而因果不離佛性。
故曰大乘因者。
諸法實相。
大乘果者。
亦諸法實相。
實相即佛性異名。
今因亦佛性。
果亦佛性。
佛性常住。
則因果亦皆常住。
通則一切諸法。
皆名因果佛性常住之藏。
别則如佛性本源品等。
(丁)四明大衆奉行 千百億世界中。
一切衆生受持。
歡喜奉行。
若廣開心地相相。
如佛華光王七行品中說。
相相者。
心地無相。
具一切相。
重重無盡。
總别難思。
(丙)二偈贊三。
初贊持法益。
二序學法事。
三發度生願。
(丁)今初 明人忍慧強。
能持如是法。
未成佛道間。
安獲五種利。
一者十方佛。
憫念常守護。
二者命終時。
正見心歡喜。
三者生生處。
為諸菩薩友。
四者功德聚。
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後世。
性戒福慧滿。
此是諸佛子。
明人者。
能知如來秘密之藏。
雖是肉眼。
名為佛眼也。
忍是安忍。
即指定力。
謂有慧無忍。
是名狂慧。
有忍無慧。
是名愚定。
又二乘定多慧少。
不見佛性。
權位菩薩慧多定少。
雖見佛性而不了了。
故須忍慧俱強。
方為明人。
方能持如是法也。
諸佛護念者。
一切諸佛。
皆從此法出。
猶如佛母。
故持之者。
與佛氣分交接。
又不持此法。
則斷佛種性。
能持此法。
則續佛慧命。
故諸佛常自憫念。
守護持法人也。
命終時正見歡喜者。
已具佛眼。
則假使鐵輪頂上旋。
定慧圓明終不失也。
生生為菩薩友者。
位同大覺。
真是佛子。
一切菩薩。
皆我同學也。
功德戒度悉成就者。
戒為一切功德之聚。
如地悉能生養萬物。
今常作如是信。
戒品已具足。
戒品既具。
則一切功德聚。
悉具足成就也。
性戒福慧滿者。
達此性戒。
則全性起修。
全修在性。
全性起修。
故福由慧滿。
全修顯性。
故慧由福滿。
又性戒即正因理體。
當法身德。
持性之戒。
即緣因福善。
當解脫德。
悟戒之性。
即了因智慧。
當般若德。
今後世滿者。
從觀行滿。
乃至究竟滿也。
獲此五利。
真是佛子。
當紹佛位。
故雲此是諸佛子。
(丁)二序學法事又二。
初觀察法體。
二護持戒相。
(戊)今初 智者善思量。
計我著相者。
不能生是法。
滅壽取證者。
亦非下種處。
欲長菩提苗。
光明照世間。
應當靜觀察。
諸法真實相。
不生亦不滅。
不常複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
方便勤莊嚴。
菩薩所應作。
應當次第學。
于學于無學。
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
亦名摩诃衍。
一切戲論惡。
悉從是處滅。
諸佛薩婆若。
悉由是處出。
心地法門。
十無盡戒。
皆如理而證。
稱性而修。
所謂中道了義無戲論法。
凡夫著有。
二乘證空。
皆背真因。
故非種子。
應當靜觀察者。
靜是止之異名。
察即觀之審細。
止觀不二。
方是真修。
諸法真實相者。
諸法。
即十界十如權實之法。
觀相元妄。
無可指陳。
則幻惑非真。
虛假不實。
觀性元真。
本如來藏。
則無相不相。
名真實相。
清淨本然。
故不生。
循業發現。
故不滅。
又循業發現。
故生即不生。
清淨本然。
故滅亦不滅。
不變随緣。
故不常。
随緣不變。
故不斷。
理随于事。
故不一。
事随于理。
故不異。
迷無所從。
故不來。
悟無所滅。
故不去。
如是諸法。
即是一心。
如是一心。
即三十心十地。
及重輕諸戒之體性也。
悟此體性。
然後方便勤莊嚴之。
一心是正因理性。
靜觀是了因慧性。
方便是緣因善性也。
又觀察及持戒。
皆名方便莊嚴。
觀察即理方便。
名為智慧莊嚴。
持戒即事方便。
名為功德莊嚴。
又戒品具足。
全繇深信于理。
而心地增進。
全繇精修于事。
故曰繇戒淨故慧淨。
繇慧淨故戒淨。
如兩手互洗。
決無前後。
又勤方便而不靜觀察。
則有為有漏。
無所莊嚴。
靜觀察而不勤方便。
則枯槁空寂。
無能莊嚴。
故須于一心中。
方便莊嚴。
此是菩薩所應作事。
應當次第學之。
勿謂此是學事。
堕在第二門頭。
不知稱性之修。
學即無學。
于無學。
道中。
而熾然習學。
雖雲次第。
直如空中鳥迹。
不同漸次法門。
還與極圓極頓之理。
毫無分别。
故誡令勿生分别想也。
無作妙修。
全同理性。
名第一道。
無學妙性。
起于真修。
名摩诃衍。
摩诃衍。
此翻大乘。
謂運載自他。
同入大涅槃城也。
以是第一道。
故能滅凡外二乘種種戲論。
以是摩诃衍。
故能出諸佛薩婆若果。
薩婆若。
此翻一切智智。
乃一心三智究竟極果之總名也。
繇第一道。
堪運摩诃衍乘。
繇摩诃衍。
堪到薩婆若地。
繇薩婆若。
妙合無戲論理。
梵網心地。
果徹因該。
理趣至此極矣。
(戊)二護持戒相 是故諸佛子。
宜發大勇猛。
于諸佛淨戒。
護持如明珠。
過去諸菩薩。
已于是中學。
未來者當學。
現在者今學。
此是佛行處。
聖主所稱歎。
欲歸一心實相。
須修心地法門。
欲修心地法門。
須持諸佛淨戒。
故結勸護持戒相。
以為入道進修之本也。
護持如明珠者。
發隐雲。
一潔淨義。
護持弗使染污。
二圓滿義。
護持弗使殘缺。
三光明義。
護持弗使昬暗。
今更為之釋成。
潔淨是解脫德。
圓滿是法身德。
光明是般若德。
然明淨圓滿。
皆是珠之相德耳。
于相德中。
宛具三義。
若複廣為表彰。
則明珠體是無上至寶。
相乃圓滿明淨。
用能雨物濟貧。
體為法身。
相為般若。
用為解脫。
以配三聚妙戒。
法喻泠然。
是以三世諸菩薩所學。
即是佛所行處。
因果同符。
安得不為聖主所稱歎哉。
聖主。
即聖中之聖也。
(戊)三發度生願 我已随順說。
福德無量聚。
回以施衆生。
共向一切智。
願聞是法者。
悉得成佛道。
諸佛自誦此戒。
我今亦誦。
名之曰随。
諸佛半月半月如法而說。
我今亦如法說。
名之曰順。
如此随順而說。
則福聚自然無量。
而不以自私。
故皆回施衆生。
又不令衆生堕在二乘三有。
故共向一切智。
又願聞是法者。
一曆耳根。
永為道種。
聞已能思。
思已能修。
悉成佛道。
蓋本繇發菩提心。
方受此戒。
今誦此戒。
仍回向菩提也。
回施衆生。
即下化之心。
名之為悲。
向一切智。
悉成佛道。
即上求之心。
名之為智。
繇上求故。
方能下化。
繇下化故。
方名上求。
悲智雙運。
名菩提心。
繇達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如心佛亦爾。
故須上求。
如佛衆生然。
故須下化。
繇發此上求下化之心。
故受得菩薩大戒。
繇持此菩薩大戒。
故能滿悲智兩輪。
古人所謂發僧那于始心。
終大悲以赴難。
可謂從名字菩提。
而直趨究竟菩提者矣。
此偈贊共十四行。
義疏之所不釋。
或雲是誦戒既畢。
結撮施願之偈。
今詳文義。
似雖單結戒法。
亦可通結上品。
以十重四十八輕戒。
即能曆心地位次之法。
而三十心十地。
即持戒人從因至果所曆之位故也。
亦如大佛頂經三漸次為能曆。
五十五位為所曆。
能所合稱。
即名六十聖位。
今以能從所。
則戒即心地。
以所從能。
則心地即戒。
通結何疑。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合注卷第七
時坐聽者。
聞佛自誦。
心心頂戴。
歡喜受持。
三千。
謂三千世界中同秉菩薩戒者。
以上大科第二正示法門分竟。
(乙)三流通益世分為二。
初結示。
二偈贊。
(丙)初中四。
初徧結說心地品。
二略舉總十處說。
三明所說之法。
四明大衆奉行。
(丁)今初 爾時釋迦牟尼佛。
說上蓮華台藏世界。
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中。
十無盡戒法品竟。
千百億釋迦亦如是說。
是中先結此釋迦說竟。
次結餘釋迦說竟也。
(丁)二略舉總十處說 從摩醯首羅天王宮。
至此道樹下。
十住處說法品。
為一切菩薩。
不可說大衆。
受持讀誦解說其義亦如是。
千百億世界。
蓮華藏世界。
微塵世界。
是中亦先結此釋迦十處說法竟。
次結餘釋迦十處說法竟也。
微塵世界下。
阙亦如是說四字。
(丁)三明所說之法 一切佛心藏。
地藏。
戒藏。
無量行願藏。
因果佛性常住藏。
如是一切佛。
說無量一切法藏竟。
前五句為别。
後一句為總。
就五别中。
又各具通别二義。
心藏者。
通則一切諸法。
皆屬于心。
别則指三十心。
地藏者。
通則一切諸法。
皆名為地。
别則指于十地。
戒藏者。
通則一切諸法。
皆名為戒。
别指十重衆輕。
無量行願藏者。
通亦收一切法。
别指六度萬行。
十大願王等。
因果佛性常住藏者。
佛性非因非果。
而因果不離佛性。
故曰大乘因者。
諸法實相。
大乘果者。
亦諸法實相。
實相即佛性異名。
今因亦佛性。
果亦佛性。
佛性常住。
則因果亦皆常住。
通則一切諸法。
皆名因果佛性常住之藏。
别則如佛性本源品等。
(丁)四明大衆奉行 千百億世界中。
一切衆生受持。
歡喜奉行。
若廣開心地相相。
如佛華光王七行品中說。
相相者。
心地無相。
具一切相。
重重無盡。
總别難思。
(丙)二偈贊三。
初贊持法益。
二序學法事。
三發度生願。
(丁)今初 明人忍慧強。
能持如是法。
未成佛道間。
安獲五種利。
一者十方佛。
憫念常守護。
二者命終時。
正見心歡喜。
三者生生處。
為諸菩薩友。
四者功德聚。
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後世。
性戒福慧滿。
此是諸佛子。
明人者。
能知如來秘密之藏。
雖是肉眼。
名為佛眼也。
忍是安忍。
即指定力。
謂有慧無忍。
是名狂慧。
有忍無慧。
是名愚定。
又二乘定多慧少。
不見佛性。
權位菩薩慧多定少。
雖見佛性而不了了。
故須忍慧俱強。
方為明人。
方能持如是法也。
諸佛護念者。
一切諸佛。
皆從此法出。
猶如佛母。
故持之者。
與佛氣分交接。
又不持此法。
則斷佛種性。
能持此法。
則續佛慧命。
故諸佛常自憫念。
守護持法人也。
命終時正見歡喜者。
已具佛眼。
則假使鐵輪頂上旋。
定慧圓明終不失也。
生生為菩薩友者。
位同大覺。
真是佛子。
一切菩薩。
皆我同學也。
功德戒度悉成就者。
戒為一切功德之聚。
如地悉能生養萬物。
今常作如是信。
戒品已具足。
戒品既具。
則一切功德聚。
悉具足成就也。
性戒福慧滿者。
達此性戒。
則全性起修。
全修在性。
全性起修。
故福由慧滿。
全修顯性。
故慧由福滿。
又性戒即正因理體。
當法身德。
持性之戒。
即緣因福善。
當解脫德。
悟戒之性。
即了因智慧。
當般若德。
今後世滿者。
從觀行滿。
乃至究竟滿也。
獲此五利。
真是佛子。
當紹佛位。
故雲此是諸佛子。
(丁)二序學法事又二。
初觀察法體。
二護持戒相。
(戊)今初 智者善思量。
計我著相者。
不能生是法。
滅壽取證者。
亦非下種處。
欲長菩提苗。
光明照世間。
應當靜觀察。
諸法真實相。
不生亦不滅。
不常複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
方便勤莊嚴。
菩薩所應作。
應當次第學。
于學于無學。
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
亦名摩诃衍。
一切戲論惡。
悉從是處滅。
諸佛薩婆若。
悉由是處出。
心地法門。
十無盡戒。
皆如理而證。
稱性而修。
所謂中道了義無戲論法。
凡夫著有。
二乘證空。
皆背真因。
故非種子。
應當靜觀察者。
靜是止之異名。
察即觀之審細。
止觀不二。
方是真修。
諸法真實相者。
諸法。
即十界十如權實之法。
觀相元妄。
無可指陳。
則幻惑非真。
虛假不實。
觀性元真。
本如來藏。
則無相不相。
名真實相。
清淨本然。
故不生。
循業發現。
故不滅。
又循業發現。
故生即不生。
清淨本然。
故滅亦不滅。
不變随緣。
故不常。
随緣不變。
故不斷。
理随于事。
故不一。
事随于理。
故不異。
迷無所從。
故不來。
悟無所滅。
故不去。
如是諸法。
即是一心。
如是一心。
即三十心十地。
及重輕諸戒之體性也。
悟此體性。
然後方便勤莊嚴之。
一心是正因理性。
靜觀是了因慧性。
方便是緣因善性也。
又觀察及持戒。
皆名方便莊嚴。
觀察即理方便。
名為智慧莊嚴。
持戒即事方便。
名為功德莊嚴。
又戒品具足。
全繇深信于理。
而心地增進。
全繇精修于事。
故曰繇戒淨故慧淨。
繇慧淨故戒淨。
如兩手互洗。
決無前後。
又勤方便而不靜觀察。
則有為有漏。
無所莊嚴。
靜觀察而不勤方便。
則枯槁空寂。
無能莊嚴。
故須于一心中。
方便莊嚴。
此是菩薩所應作事。
應當次第學之。
勿謂此是學事。
堕在第二門頭。
不知稱性之修。
學即無學。
于無學。
道中。
而熾然習學。
雖雲次第。
直如空中鳥迹。
不同漸次法門。
還與極圓極頓之理。
毫無分别。
故誡令勿生分别想也。
無作妙修。
全同理性。
名第一道。
無學妙性。
起于真修。
名摩诃衍。
摩诃衍。
此翻大乘。
謂運載自他。
同入大涅槃城也。
以是第一道。
故能滅凡外二乘種種戲論。
以是摩诃衍。
故能出諸佛薩婆若果。
薩婆若。
此翻一切智智。
乃一心三智究竟極果之總名也。
繇第一道。
堪運摩诃衍乘。
繇摩诃衍。
堪到薩婆若地。
繇薩婆若。
妙合無戲論理。
梵網心地。
果徹因該。
理趣至此極矣。
(戊)二護持戒相 是故諸佛子。
宜發大勇猛。
于諸佛淨戒。
護持如明珠。
過去諸菩薩。
已于是中學。
未來者當學。
現在者今學。
此是佛行處。
聖主所稱歎。
欲歸一心實相。
須修心地法門。
欲修心地法門。
須持諸佛淨戒。
故結勸護持戒相。
以為入道進修之本也。
護持如明珠者。
發隐雲。
一潔淨義。
護持弗使染污。
二圓滿義。
護持弗使殘缺。
三光明義。
護持弗使昬暗。
今更為之釋成。
潔淨是解脫德。
圓滿是法身德。
光明是般若德。
然明淨圓滿。
皆是珠之相德耳。
于相德中。
宛具三義。
若複廣為表彰。
則明珠體是無上至寶。
相乃圓滿明淨。
用能雨物濟貧。
體為法身。
相為般若。
用為解脫。
以配三聚妙戒。
法喻泠然。
是以三世諸菩薩所學。
即是佛所行處。
因果同符。
安得不為聖主所稱歎哉。
聖主。
即聖中之聖也。
(戊)三發度生願 我已随順說。
福德無量聚。
回以施衆生。
共向一切智。
願聞是法者。
悉得成佛道。
諸佛自誦此戒。
我今亦誦。
名之曰随。
諸佛半月半月如法而說。
我今亦如法說。
名之曰順。
如此随順而說。
則福聚自然無量。
而不以自私。
故皆回施衆生。
又不令衆生堕在二乘三有。
故共向一切智。
又願聞是法者。
一曆耳根。
永為道種。
聞已能思。
思已能修。
悉成佛道。
蓋本繇發菩提心。
方受此戒。
今誦此戒。
仍回向菩提也。
回施衆生。
即下化之心。
名之為悲。
向一切智。
悉成佛道。
即上求之心。
名之為智。
繇上求故。
方能下化。
繇下化故。
方名上求。
悲智雙運。
名菩提心。
繇達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如心佛亦爾。
故須上求。
如佛衆生然。
故須下化。
繇發此上求下化之心。
故受得菩薩大戒。
繇持此菩薩大戒。
故能滿悲智兩輪。
古人所謂發僧那于始心。
終大悲以赴難。
可謂從名字菩提。
而直趨究竟菩提者矣。
此偈贊共十四行。
義疏之所不釋。
或雲是誦戒既畢。
結撮施願之偈。
今詳文義。
似雖單結戒法。
亦可通結上品。
以十重四十八輕戒。
即能曆心地位次之法。
而三十心十地。
即持戒人從因至果所曆之位故也。
亦如大佛頂經三漸次為能曆。
五十五位為所曆。
能所合稱。
即名六十聖位。
今以能從所。
則戒即心地。
以所從能。
則心地即戒。
通結何疑。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合注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