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齋經科注

關燈
日。

    仍如故事也。

    然外道所以貴文賤質無有正心者。

    良由不知三寶出世法門。

    今雖歸憑三寶。

    而不圖出要。

    仍複貴文賤質。

    當知同彼外道尼犍。

    若細分之。

    應作四句。

    一者不歸三寶。

    貴文賤質。

    即真尼犍。

    二者不歸三寶。

    質直好義。

    即此土儒宗。

    秖因未逢三寶法門。

    故不歸憑。

    未有質直正心之士。

    遇三寶而不歸者也。

    三者歸向三寶。

    質直正心。

    即是真佛弟子。

    四者雖歸三寶。

    貴文賤質。

    即是附佛法之外道。

    以例推之。

    受戒者貴彰持律之名。

    而性遮諸業。

    未必微細清淨。

    演教者貴彰弘法之名。

    而修證要途。

    未必精徹明了。

    參禅者貴彰機用之名。

    而己躬下事。

    未必窮源極底。

    修忏者貴彰音聲儀式之名。

    而事戒理觀。

    未必深谙力行。

    皆尼犍流類耳。

    若約教論文論質。

    及論正心。

    則九界皆名尼犍。

     △三結。

     齋如彼者。

    不得大福。

    非大明。

     謂雖受佛齋。

    而如彼之貴文賤質。

    無有正心。

    則似置醍醐于毒器。

    何能養人。

    非出世福慧也。

     △次廣釋一是三。

    初标。

    二釋。

    三結。

    今初。

     佛法齋者。

     △二釋中二。

    初八戒。

    次五念。

    初又二。

    初示日期。

    二釋戒相。

    今初。

     道弟子月六齋之日。

    受八戒。

    何謂八。

     道弟子。

    謂在家秉承佛道之弟子也。

    從但三歸至菩薩戒。

    在家二衆。

    俱得此名。

    月六齋日者。

    初八日。

    十四日。

    十五日。

    二十三日。

    二十九日。

    三十日也。

    若月小者。

    取二十八日足之。

    此六日是四天王及太子使者巡視世間之日。

    受齋修福。

    功倍餘時。

    不言年三長齋月者。

    月齋稍難。

    容可随力。

    日齋最易。

    尤應秉承。

    年三月者。

    正月。

    五月。

    九月。

    毗沙門天王分鎮南洲。

    亦應受齋修福也。

    八戒具如下列。

    或開香華歌舞為二。

    則第九不非時食。

    獨得齋名。

    開合雖殊。

    義體無别。

    或者難曰。

    為善去惡。

    理應相續。

    若但制六日。

    則餘日便可為惡。

    若餘日為惡。

    待天神巡視而後修善。

    不幾為小人之掩不善而著善乎。

    君子視之。

    巳見肺肝。

    謂天神而可欺乎。

    答曰。

    夫受六齋者。

    非謂平日便可為惡也。

    大戒五戒。

    秉之終身。

    八關戒齋。

    加于六日。

    譬如列國諸候。

    平日何嘗不修政布德。

    士農工賈。

    平日何嘗不勤職務業。

    迨夫巡狩省試之期。

    亦必倍加警飾。

    故梵網有不敬好時之戒。

    而善生經中。

    亦制不受六齋。

    得失意罪。

    良有以也。

    此為菩薩增上功德。

    亦為近事種出世因。

    下乃旁為一輩多罪衆生。

    雖不能相續修善。

    亦使之暫離惡業。

    倘馴而緻之。

    萌孽漸生。

    牛羊弗牧。

    安知不蔚為牛山美木耶。

    孔子曰。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

    吾未見力不足者。

    又曰。

    一日克已複禮。

    天下歸仁焉。

    一日齋戒。

    亦如是矣。

    縱令上根者少。

    而日月至焉。

    亦猶愈于梏亡不反者也。

    故知如來立法。

    普利三根。

    或不遠而休複。

    或頻厲而無咎。

    或與進而不與其退。

    與潔而不保其往。

    顧受者自審何如耳。

     △二釋戒相八。

    第一殺戒。

    至第八非時食戒。

    第一殺戒。

     第一戒者。

    盡一日一夜。

    持心如真人無有殺意。

    慈念衆生。

    不得賊害蠕動之類。

    不加刀殺。

    念欲利安。

    莫複為殺。

    如清淨戒。

    以一心習。

     釋此戒相。

    各為三意。

    一因緣。

    二約教。

    三觀心。

    因緣釋者。

    夫衆生習性。

    各有所好。

    喜長時者。

    為說長時。

    或盡形壽。

    或盡未來。

    喜短時者。

    為說短時。

    或一刹那。

    一念。

    一日。

    七日。

    一年等。

    今言盡一日夜。

    即是随樂欲說。

    夫八支淨戒。

    雖則甚易。

    亦複甚難。

    盡一日夜。

    則雖難而易。

    不得半日及半夜等。

    則雖易而難。

    故以一日一夜而為分劑。

    不減不增。

    人可信受。

    信受即皆歡喜。

    世界悉檀也。

    善法易成。

    則善心必生。

    為人悉檀也。

    制有定限。

    罔敢虧違。

    則惡意必滅。

    對治悉檀也。

    涅槃名日。

    生死名夜。

    涅槃即生死。

    名盡一日。

    生死即涅槃。

    名盡一夜。

    日夜俱盡。

    生死涅槃。

    兩不可得。

    則坐斷三世。

    豁然入理。

    第一義悉檀也。

    持心如真人者。

    阿羅漢翻無著。

    亦翻不生。

    亦翻應供。

    亦翻應真。

    今翻真人。

    此乃出世聖果。

    而持心如之。

    以凡如聖。

    人所樂聞。

    世界悉也。

    如聖成就善法。

    即為人益。

    如聖不作諸惡。

    即對治益。

    我如真人如。

    一如無二如。

    即入理益。

    無有殺意者。

    猶如真人永斷殺習。

    此總标也。

    慈念衆生。

    别明行善。

    不得賊害等。

    别明止善。

    念欲利安。

    申明行善。

    莫複為殺。

    申明止善。

    止行二善。

    名為諸佛清淨之戒。

    今以一心而修習之。

    故得名為持心如真人也。

    次約教釋者。

    時無實法。

    依于色心分位假立。

    則有日月歲劫之殊。

    日出名晝。

    日沒名夜。

    是中無我我所。

    藏教意也。

    日無出沒。

    晝夜性空。

    通教意也。

    時既性空。

    故可延一日以為永劫。

    亦可促永劫以為一日。

    令諸衆生。

    各别知見。

    别教意也。

    十世古今。

    始終不離當念。

    一刹那性。

    即是亘古亘今之性。

    不見有法出于一日一夜之外。

    名盡一日一夜。

    圓教意也。

    斷盡見思。

    名為真人。

    不殺生緣。

    成生緣慈。

    名清淨戒。

    藏教意也。

    見思如虛空不可得。

    名為真人。

    不殺法緣。

    成法緣慈。

    名清淨戒。

    通教意也。

    斷盡三惑。

    名為真人。

    不殺生緣。

    不殺法緣。

    不著我緣。

    次第成就三慈。

    名清淨戒。

    别教意也。

    三惑之性。

    即三般若體。

    惑成智名為真人。

    不動佛性。

    成無緣慈。

    名清淨戒。

    圓教意也。

    三觀心釋者。

    先觀心因緣。

    夫長時短時。

    悉惟是心。

    心謂是長。

    則短時亦長。

    如黃梁未熟。

    巳過名阙。

    心謂是短。

    則長時亦短。

    如斧柯已爛。

    未終一局。

    了知長短惟是自心。

    則能随意建立長短。

    是觀心世界。

    悟長非長。

    故無量劫中習行諸度。

    不生懈倦。

    是觀心為人。

    知短非短。

    故刹那造罪。

    殃堕無間。

    不敢放逸。

    是觀心對治。

    長短皆是法界。

    無複長短可論。

    盡一日一夜。

    即是盡生死涅槃之本際。

    是觀心第一義也。

    觀心本自可為真人。

    發意如之。

    是歡喜益。

    成就善種。

    三業似聖。

    是生善益。

    觀心遠離垢穢。

    不與聖違。

    是滅惡益。

    觀心成就聖道。

    實無聖道可得。

    是入理益。

    次觀心約教者。

    觀心無我我所。

    時劫亦然。

    愛見則斷。

    如于真人。

    藏教意也。

    觀心猶如虛空。

    性不可得。

    時劫愛見。

    皆同虛空。

    如于真人。

    通教意也。

    觀心假名無量。

    時劫差别。

    亦複無量。

    智斷證得。

    亦複無量。

    如于真人。

    别教意也。

    觀心絕待。

    體是法界。

    時劫惑智。

    無非法界。

    如于真人。

    圓教意也。

    觀一念心。

    具足半滿權實諸法。

    無欠無餘。

    安得不約觀解。

    申此八支五念之實義耶。

     △第二盜戒。

     第二戒者。

    盡一日一夜。

    持心如真人。

    無貪取意。

    思念布施。

    當歡善與。

    自手與。

    潔淨與。

    恭敬與。

    不望與。

    卻悭貪意。

    如清淨戒。

    以一心習。

     三釋例前可解。

    下皆仿此。

    無貪取意。

    先明止善。

    思念布施等。

    次明行善。

    歡喜等四句。

    具四悉意。

    歡喜即世界。

    自手即為人。

    生他善故潔淨。

    即對治。

    遠離惡故恭敬。

    即第一義。

    觀生如佛。

    故次不望句即行論止。

    謂與時無有望今報後報心也。

    歡喜四句。

    是卻悭心。

    不望與句。

    是卻貪心。

    悭财。

    悭法。

    貪有。

    貪空。

    貪二邊。

    貪中道等。

    悉皆卻除。

    是名諸佛清淨之戒。

     △第三淫戒。

     第三戒者。

    一日一夜。

    持心如真人。

    無淫意。

    不念房室。

    修治梵行。

    不為邪欲。

    心不貪色。

    如清淨戒。

    以一心習。

     無淫意二句。

    先明止善。

    修治梵行。

    次明行善。

    梵行者。

    四禅四等也。

    不為邪欲二句。

    重明止善。

    淫名貪染。

    染男女。

    染味禅。

    染偏真。

    染幻有。

    染但中。

    諸意悉無。

    名無淫意。

    人間房室。

    色無色界房室。

    有餘房室。

    果報房室。

    皆悉不念。

    名為不念房室。

    知禅即空即假即中。

    成就生緣法緣無緣慈等。

    名為修治梵行。

    心外取法。

    皆名邪欲。

    九界善惡漏無漏法。

    皆名為色。

    一切不貪。

    名清淨戒也。

     △第四妄語戒。

     第四戒者。

    一日一夜。

    持心如真人。

    無妄語意。

    思念至誠。

    安定徐言。

    不為僞詐。

    心口相應。

    如清淨戒。

    以一心習。

     無妄語意。

    總标永離四過。

    思念至誠。

    即無未得言得諸愆。

    安定即不绮語。

    徐言即不惡口。

    不為僞詐。

    即不兩舌。

    心口相應。

    即不妄言。

    皆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