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齋經科注

關燈
吳優婆塞支謙譯經 明求寂男智旭科注 将釋此經。

    兩番玄義。

    一附文。

    二跨節。

     一附文者。

    略如菩薩戒義疏。

    先出三重玄義。

    第一釋名。

    第二出體。

    第三料簡。

    釋名者。

    此據在家二衆弟子。

    年三月六所受。

    名為八關戒齋。

    或開為九。

    今合為八。

    以不殺等名戒。

    不非時食名齋。

    而題獨稱齋者。

    舉别以該總。

    舉體以稱支也。

    複次齋亦名戒。

    佛所制故。

    戒亦名齋。

    齊三業故。

    身齊則無穢惡。

    口齊則無諸過。

    心齊則無煩惱諸漏。

    夫一日一夜秉志虔誠。

    内以五念淨其志意。

    外以八支朿其身口。

    三業道淨。

    出世正軌。

    此則因緣所生義也。

    内不見有受齋之我。

    外不見有授法之人。

    中亦不得所受之法。

    而一心修習。

    不懈不退。

    無有猶豫。

    此則即空義也。

    依此齋法。

    遂有十界因果不同。

    所謂或信不信。

    或受不受。

    或持或毀。

    或著相受持。

    或離相受持。

    或但自為。

    或為衆生。

    或不究竟。

    或令究竟。

    此則即假義也。

    一日一夜。

    性非分劑。

    八支五念。

    體是法界。

    能持所持。

    若事若理。

    當體絕待。

    舉一全收。

    故曰齋之為言齊也。

    海印炳現。

    橫徧豎窮。

    更無一法而不周備。

    乃名為齊。

    此則即中義也。

    欲令易解。

    作此次第分别。

    得意為語因緣。

    即中空假亦然。

    佛說及經。

    具如常釋。

    第二出體者。

    正以不非時食而為齋體。

    餘支助成。

    蓋生死正因。

    無如淫欲。

    生死增上勝緣。

    無如飲食。

    是故經雲。

    一切衆生。

    皆依淫欲而正性命。

    又雲。

    一切衆生。

    皆依食住。

    而在家五戒。

    未能永舍家業眷屬緣累。

    故令于六齋日。

    受此八關戒齋一日一夜。

    種未來世永出因緣。

    以齋為體。

    則簡下非終身五戒。

    上非沙彌十戒。

    據此所受一日一夜戒之與齋亦發一日一夜無作善色。

    以從清旦秉受之後。

    法至止惡行善。

    法爾出生無漏功德故也。

    第三料簡者。

    有六種人得受此齋。

    謂菩薩近事男女。

    若年三月六不受此齋。

    得失意罪。

    半滿諸戒及世三歸近事男女。

    于年三月六應受此齋。

    作出世因。

    八部鬼神及畜生解語者。

    亦得秉此齋法。

    冀脫苦輪。

    有九種人受不成齋。

    謂受菩薩戒而根本破者。

    及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已破根本戒者。

    及受此一日一夜齋法而破根本四重戒者。

    皆不堪受。

    或依大乘忏悔。

    得見好相。

    仍任更受也。

    受此齋法。

    須一出家人為作證明。

    不問大小兩乘五衆。

    但令畢世不非時食者。

    便可為師。

    設數裡内決無其人。

    或可對經像前自誓秉受耳。

     二跨節者。

    複為五重。

    謂單法為名。

    實相為體。

    出世正因為宗。

    生天泥洹為用。

    置毒酪中為教相。

    初法為名者。

    所謂齋也。

    齋是齊義。

    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故名為齊。

    迷此一心上齊諸佛。

    故殺盜淫妄飲酒嗜食。

    耽染五塵。

    不知慚愧。

    迷此一心下齊含識。

    故于平等法中。

    生自他想。

    起愛起見著我損人。

    迷此一心全體中道。

    故或犯事殺。

    或犯理殺。

    或犯事盜。

    或犯理盜。

    淫妄飲食華香樂座。

    無不皆然。

    緻成十界因果差别。

    今了知法性無染。

    離五欲過。

    随順修行屍波羅蜜。

    八支五念。

    若事若理。

    具足清淨。

    遂令身口意業。

    契會中道。

    上合諸佛慈力下同衆生悲仰。

    名之為齋。

    文雲。

    盡一日一夜。

    持心如真人。

    乃至如清淨戒。

    以一心習。

    此之謂也。

    次實相為體者。

    原此一經。

    出自阿含。

    應同三印。

    若無三印。

    便成牧牛及尼犍齋。

    由有三印。

    成佛法齋。

    而今既秉法華開顯至教。

    須知三印實惟一印。

    以生死涅槃。

    無二體故。

    若曆法廣明者。

    不殺戒。

    護念一切。

    體是無緣大慈。

    不盜戒。

    無所損惱。

    體是無緣大悲。

    不淫戒。

    清淨無染。

    體是離垢梵行。

    不妄語戒。

    正直誠信。

    體即真如。

    不飲酒戒。

    心無放逸。

    體即靈智。

    不著香華戒。

    離諸僞飾。

    體是清淨莊嚴。

    不歌舞戒。

    寂諸喧掉。

    體是禅那。

    不好牀戒。

    離憍慢意。

    體是諸法空座。

    不非時食戒。

    中道之外。

    更無所須。

    體是究竟種智。

    念佛者。

    體即般若。

    念法者。

    體即法身。

    念衆者。

    體即解脫。

    念戒者。

    體是三聚。

    亦即三德。

    念天者。

    體是第一義谛。

    一日一夜。

    體亘古今。

    如此皆是實相異名。

    故直以實相為正體也。

    次出世正因為宗者。

    世有三種。

    一同居世間。

    二方便世間。

    三實報世間。

    持即空齋。

    是出同居正因。

    持即假齋。

    是出方便正因。

    持即中齋。

    是出實報正因也。

    次生天泥洹為用者。

    生天是近果。

    泥洹是遠果。

    複次有果報天。

    淨天。

    第一義天。

    持此齋者。

    悉得生之。

    有圓淨泥洹。

    方便淨泥洹。

    性淨泥洹。

    持此齋者。

    終皆得之。

    次置毒酪中為教相者。

    如初為提謂說五戒法。

    已多密悟無生法忍。

    此胡不然。

    況今行者秉法華意而受此齋。

    安得不于齋中具佛性。

    住秘藏耶。

    是事可知。

    無俟廣說也。

     入文為三。

    初序分。

    二正宗分。

    三流通分。

     △初序分二。

    初證信。

    二發起。

    今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城東丞相家殿。

     證信有五句。

    一聞。

    二法體。

    三時。

    四主。

    五處所。

    略無同聞。

    凡受齋法。

    或至僧伽藍中。

    或請一師至自家中。

    今即家中受也。

     △二發起 丞相母名維耶。

    早起沐浴。

    著彩衣。

    與諸子婦俱出。

    稽首佛足。

    一面坐。

    佛問維耶。

    沐浴何早。

    對曰。

    欲與諸婦俱受齋戒。

     在家二衆。

    俱應受齋。

    今丞相母為發起者。

    女人役役家業。

    秉受尤難。

    舉難以顯易也。

    又優婆塞受齋。

    就寺為便。

    優婆夷受齋。

    就家為便。

    維耶未見翻譯。

    彩衣者。

    在家常服。

    既無妨于八支。

    故不特制壞色。

    若已受菩薩近事戒。

    畜無縫三衣者。

    于齋日應得著之。

     △二正宗分二。

    初扣機。

    二正示。

    初中二。

    初佛反扣。

    二當機請。

    今初。

     佛言。

    齋有三輩。

    樂何等齋。

     輩者。

    類也。

    齋法是同。

    秖由秉受心異。

    遂成三别。

    不可不審擇其所樂。

    蓋志樂愛見。

    正法亦邪。

    志樂大明。

    福乃無極。

     △二當機請。

     維耶長跪言。

    願聞何謂三齋。

     △二正示二。

    初列名。

    二各釋。

    今初。

     佛言。

    一為牧牛齋。

    二為尼犍齋。

    三為佛法齋。

     依愛同于牧牛。

    依見同于尼犍。

    斷除愛見而修八支五念。

    名為佛法也。

    尼犍。

    此雲離系。

    外道之名。

     △二各釋二。

    初略釋二非。

    二廣釋一是。

    初中二。

    初釋牧牛齋。

    二釋尼犍齋。

    初中三。

    初标。

    二釋。

    三結。

    今初。

     牧牛齋者。

     △二釋又二。

    初喻。

    二合。

    今初。

     如牧牛人。

    求善水草飲飼其牛。

    暮歸思念。

    何野有豐饒。

    須天明。

    當複往。

     喻此日雖從佛法受齋。

    而不持心八支。

    不習學五念。

    乃懸想次日五欲。

    猶如牧牛者。

    懸想明日水草也。

    例而推之。

    今生奉持佛戒。

    喜願未來人天受樂。

    皆如牧牛。

     △二合。

     若族種男女已受齋戒。

    意在居家利欲産業。

    及念美飲食育養身者。

    是為如彼牧牛人意。

     雖受齋戒。

    不思出世八支五念法門。

    由堕愛網。

    故如牧牛。

     △三結。

     不得大福。

    非大明。

     夫一日一夜齋戒之法。

    本是出世正因。

    而心期五欲。

    愛網自纏。

    譬如以摩尼寶。

    僅貿一衣一食。

    故不得出世大福。

    由無出世大智光明。

    乃使心期陋劣如此。

    故結判雲非大明也。

     △二釋尼犍齋三。

    初标。

    二釋。

    三結。

    今初。

     尼犍齋者。

     △二釋又二。

    初正釋。

    二出過。

    今初。

     當月十五日齋之時。

    伏地受齋戒。

    為十由延内諸神拜言。

    我今日齋。

    不敢為惡。

    不名有家。

    彼我無親。

    妻子奴婢。

    非是我有。

    我非其主。

     為者。

    向也。

    由延。

    亦雲由旬。

    四十裡也。

    向諸神拜。

    不知歸向三寶故也。

    然不敢為惡等。

    雖不徧列八支。

    大意亦與佛戒相似。

    故下方正出其過。

     △二出過 然其學貴文賤質。

    無有正心。

    至到明日相名。

    有如故事。

     夫既不名有家。

    彼我無親。

    則與佛法何異。

    而僅稱尼犍齋者。

    非但為其不知歸憑三寶。

    良以其學貴文賤質。

    無有正心故也。

    貴文者。

    緻飾于外。

    以圖悅人耳目。

    賤質者。

    不知真修實詣。

    反本還源也。

    直念真如。

    名為正心。

    不脫見網。

    名無正心。

    見惑既纡。

    愛習仍在。

    故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