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聞錄

關燈
任我揮霍。

    頗快我心。

    故恕汝命耳。

    何得以父禮責我哉。

     淞江海口有朱姓者。

    慣收大豬宰殺為業。

    崇祯己卯年正月間。

    至二鼓時。

    偶起登廁。

    聞人語聲。

    疑以為盜。

    執杖随聲尋去。

    乃在豬欄中。

    作福建人語。

    一雲苦哉。

    我明日必當見殺矣。

    一雲汝本當作豬七次。

    今已六次。

    苦将脫矣。

    我當作豬五次。

    今方初次。

    是為苦耳。

    其人本解福建鄉語。

    聞之大駭。

    遂棄惡業。

     又一人。

    宰羊為業。

    亦于己卯年正月間。

    至鄉間買四羊牽歸。

    未至家中僅十裡許。

    四羊争踯躅觸倒此人。

    一羊牽其頭。

    一羊按其兩足。

    二羊上其腹。

    極力抵觸緻死。

    (已上四事并程智用親見故說) 神廟時。

    有一士子。

    弱冠卽舉進士。

    座師及同年諸友。

    鹹器重之。

    其父待之愈嚴。

    稍不如法。

    辄加笞辱。

    一日有同年公請士飲酒。

    士因父責。

    遲遲乃去。

    兼向同年哭愬此情。

    同年大歎服曰。

    甚矣老年伯之深為年兄也。

    夫弟輩半生苦心僅獲一第。

    而兄年未二十。

    亦遂得第。

    且名聲藉藉。

    反勝弟輩。

    此造化所忌也。

    年伯若不用惡辣鉗錘。

    則兄必恣情任意。

    福壽俱損矣。

    士乃醒悟。

    歸時頓改舊觀。

    父訝問之。

    汝為自解我意能如此改過耶。

    抑誰向汝說破耶。

    士述同年語以對。

    父乃敦請同年公。

    命士禮之為師。

    以受切磋琢磨之益。

     和州有一居民。

    忘其姓。

    養鵝百餘隻。

    偶一日。

    鵝食其親鄰稻谷。

    鄰打殺其鵝至五十餘。

    民婦見之。

    始亦甚怒。

    次深思曰。

    我設欲與成訟。

    力能勝彼。

    但須費數十金。

    計鵝所直。

    不及其半。

    且鵝雖死。

    亦尚可用。

    何必争此空氣。

    又吾夫今已醉卧。

    設與知之。

    或起毆打尤為不便。

    遂命僮收拾死鵝腌之。

    次早鄰人忽自暴死。

    其夫醉醒。

    歎訝其人無病而卒。

    甚為奇異。

    婦乃以昨事告之。

    夫深感曰。

    設汝昨為我說。

    我乘醉力。

    必毆打之。

    不幾成人命乎。

    乃集親友作證。

    拜謝其婦。

    (已上二事釋成泰說) 池州府殷家彙經紀行。

    有一棉花客。

    往鄉收花。

    途遇打狗者負一大犬。

    買歸放生。

    剩食飼之。

    弗離左右。

    一日至丁家洲收花。

    行主人叫舟送之。

    犬亦随往。

    舟子見客銀多。

    起不良心。

    撐至江邊。

    将客置布袋中。

    結口投水。

    犬遂下水。

    口銜袋結嘶吠不已。

    漁人見而挽出。

    客因得蘇。

    回至行中。

    備言其事。

    行主安慰客心。

    佯為不知。

    往舟子家探問客信。

    且邀舟子到行飲酒。

    乃令客出面诘。

    伏罪奉還原銀。

     九華山有住莊人。

    好殺鹿。

    一日率衆網鹿。

    見有老鹿身斑異色。

    四圍覓之。

    鹿見勢迫。

    竄入莊家。

    衆複趕進。

    鹿跪伏淚下乞命。

    莊人以矛逆刺鹿目。

    鹿未去皮。

    而莊人眼忽先瞎矣。

     青陽縣老田吳六房。

    有家人名吳毛。

    持戒茹素甚潔。

    左兵渡江搶虜殺人。

    主人盡走避之。

    惟吳毛代主看守房屋。

    被賊七槍而死。

    頃之厥弟來看。

    毛複醒向弟曰。

    我夙業應七受豬身。

    因齋戒力。

    今受七槍以酬往因。

    徑生天矣。

    言訖遂逝。

    其弟素不信善。

    聞之駭然。

    亦遂回心。

     九華山澗多産石雞。

    形似蝦蟆而大。

    味勝家雞。

    每有上司過縣。

    必票取之。

    偶一夜莊人以火照岩。

    舒手探取。

    被石雞咬住兩手。

    死不可拔。

    直至五更。

    聞寺鐘聲。

    石雞各似合掌念佛之狀。

    莊人乃得脫手。

     池州府有一人。

    恒誦三官經。

    流賊臨城。

    其人夢三官告雲。

    汝前世曾殺一人。

    今來報仇。

    不可免矣。

    驚懼而醒。

    複加懇禱。

    又得夢雲。

    往業難逃。

    豈能曲救。

    但汝夙冤名朱七。

    騎紅馬。

    明日必來。

    汝可跪于門前。

    口稱朱七将軍饒命。

    彼或問汝。

    何故知我名字。

    卽以兩夢告之可也。

    次日果于門前見有騎紅馬者。

    跪稱朱七将軍饒命。

    賊聞驚異。

    問知其故。

    遂怃然若失。

    置之不殺而去。

     釋複禮。

    訪知友歸九華。

    夜夢黃冠羽流三人奔求救命。

    旁有同衣诋之。

    次日行路見一童子。

    手提三鳝。

    肥大異常。

    買放井中。

    旁有一釋。

    痛加诃罵。

    謂不宜放入于井。

    方悟夜夢卽此三鳝雲。

    (已上六事俱釋隆仁說) 徽州商人程伯鱗。

    久居揚州。

    事觀音大士甚虔。

    乙酉夏。

    北兵破揚城。

    程禱大士求救。

    乃得夢雲。

    汝家共十七人。

    餘十六口俱不在劫。

    惟汝在數。

    不可逃也。

    程旣醒。

    又複懇禱。

    仍得夢雲。

    汝前生殺王麻子二十六刀。

    今須償彼。

    決不可逃。

    汝當分付家中十六口并住東廂。

    汝獨在中堂俟之。

    勿并遺累家人也。

    程颔之。

    越五日。

    北兵扣門。

    程卽問曰。

    汝非王麻子乎。

    若是王麻子。

    可來殺我二十六刀。

    若非王麻子。

    則本無怨。

    不須進門。

    兵雲我正是王麻子。

    程遂開門納之。

    兵下馬驚問。

    汝何以知我姓名。

    程具以兩夢告之。

    兵歎曰。

    汝前世殺我二十六刀。

    我則今世報汝。

    我今殺汝。

    汝于來世不将又報我乎。

    乃以刀背斫程二十六下而宥之。

    攜其家屬同至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