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舟禅師注八識規矩頌

關燈
初發豈但起過二地吾知三類分身的道理即今直下承當而有餘矣。

     性境現量通三性。

     ○這個三性政是不覺境界善性着落在白業惡性着落在黑業即被因果所束不得自在即非善非惡似乎凝寂然政堕在無知迷悶中無記之病第一可悲者頑空斷見無想三報每每無記者受之故淨智妙圓體自空寂方為究竟若單單空寂便是無記也這三性雖通于現量而現量實因于性境何以說境是性境良以欲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故淨明移界地于指端月光現清水于室内烏刍瑟摩之遍身是火琉璃光之滿體皆風豈非境是性境乎但未曾向境中徹底悟破則對境而忽生善生惡皆被境轉即嘿嘿對境不知境之落處人在三界中不知三界是甚物未思出離似鼈在甕中竟不知甕是何物縱能癡癡較量總無智慧堕在無記性而已若能如靈雲之觑破桃花洞山之悟影于流水何至被現量作主而通三性乎。

     眼耳身三二地居。

     ○這五識與五塵合誰人能免此欲界内有五趣雜居地即第一地也其中人有睡眠有飲食有淫欲五識俱全也惟色界初禅曰離生喜樂地即二地也其中天人常多在定中厭此段食故雖有鼻實不着香雖有舌實不着味是五識減鼻舌二識也然鼻舌二識實在進之而色界中還有三地所謂三禅也進之而無色界中還有四地所謂四空也以上共九地而初地天人五識猶濁自二地以至九地五識漸清終未至識性無漏也然天人作佛如菜作齑切勿以我輩下劣之凡愚而反輕遊戲天宮之菩薩。

     遍行别境善十一。

     ○遍行有五以無量劫來迷成業識種子譬如潛淵魚鼓波自湧是為作意引心趣境是名為觸含受不舍是名為受能令前塵影子恍然面前是名為想微細不斷苦心搜索是名為思此乃造善造惡的這一念最為微細處也總從着一境處動念作意便觸境受境想境思境無不至也此個着境遍于八識九地一切時故雲遍行也别境有五謂于所樂境希望欲作名曰欲于境決定知其可作不能已也名曰勝解于可作境令心分明記取名曰念于所觀境專注一心名曰定與禅定之定不同也于所作境了然不疑名曰慧與般若之慧不同也總從着一念處這一個念斷然放不過便為欲為勝解為念為定為慧成識性之窠此與境所緣者不同故雲别境善十一者上言遍行别境此乃起業之心猶未造作至于善十一則竟成業矣一曰信二曰慚三曰愧四曰無貪五曰無嗔六曰無癡七曰勤八曰安九曰不放逸十曰行舍十一曰不害也五識現量似未造作然業性純熟即偶爾動一念處不動在善邊定動在惡邊動在善則十一之善業凡具五識者必不能免故并及此令悟唯識性者知得善業分數方不離善卻不着善則行一善業非行梵天之功積直是轉普賢之悲願耳。

     中二大八貪嗔癡。

     ○此政是作惡之業也惡業共有二十六根本煩惱有六謂貪嗔癡慢疑不正見從根生枝者随煩惱有小随十謂忿恨惱覆诳谄驕害嫉悭無慚無愧此二為中随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棹舉失正念不正知散亂此八為大随言小中大者以其作一業止成一業名小如慚必近于愧是一業而兼引二業也名中作一業而能遍諸染心名大是以小随之業重而反以為小大随之業小而反以為大蓋因根本才生枝葉茲惟識所重在念慮上看耳今五識略小随而止言中二大八者以五識相應獨此親也是對二十六種煩惱中有中二大八并貪嗔癡共一十三種若能悟明識性婆須之善淫無厭足之善嗔調達之善妒以至三車之善貪南泉之善殺佛耶魔耶善耶惡耶其為不思議之境界耶。

     五識同依淨色根。

     ○根有浮塵根四大色也勝義根潛于四大之中而愚者難見也如眼盲矣而見性在耳塞矣而聞性在名為勝義根故論本來圓明身元空寂所謂究竟涅槃也智變為識識滞為根所以被無明拘礙結色成根而無明識體還栖托其中下凡固不能離浮塵根即中陰身亦有形狀無想天終有壽命推之無色界天人直至四空地者仍有色質蓋能空識業不能空識性即形根有粗重者有輕安者有非有非無能變動者然終不能出九地之界以其帶無明之識而以識蘊根也唯大悟大士其報化二身亦是淨色根卻三身一體面目難尋故普眼不見普賢之身文殊不觌迦文之面以至普化之搖鈴騰骧何地達磨之攜履栖泊何天其月穿潭底水無垠乎是謂五識同依淨色根也乃愚者僅認眼如葡萄朵耳如新卷葉為可笑耳。

     九緣七八好相鄰。

     ○五識同依淨根而緣以染之遂覺八識次第各有所緣故頌雲眼識九緣生耳識唯從八鼻舌身三七後三五三四若加等無間從頭各增一如眼識具九緣一空喜空隙之空也二明乃日月燈也三根即本根也四境即所見者也五作意即遍行五中之作意也六分别依乃第六識也七染淨依乃第七識也八根本依即第八識也九種子緣謂眼識親生種子也人祗知眼能見耳不知所以見者由諸緣所引而實由六七八識妄見分别之所生故一識迷而識識盡迷一根悟而根根齊悟即此義也迦葉之觑着蓮花雪欽之刺破古柏其緣起無生乎耳識唯從八除去明緣也鼻舌身三七俱除空明二緣也後三五三四言後六七八識有五緣三緣四緣也第六識具五緣一根緣即末那七識二曰境緣即十八界也三曰作意緣即遍行中之作意也四曰根本緣即第八藏識也五曰種子緣即本識親生種子也七識具三緣一曰種子緣即本識親生種子也二曰作意緣遍行中之作意也三曰根境緣即第八藏識為七識之根而由此緣于五塵之境也八識具四緣一曰根緣即末那識也二曰境緣即種子根身器界也三曰作意緣即遍行中之一也四曰種子緣乃第八親生種子也若加等無間從頭各增一者言前念已滅後念複生是謂無間緣九緣加這一緣是九緣者為十緣餘緣例此大意此識性似人之血脈周流于肢體呼吸而諸脈皆轉所以道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何忍使至寶汩沒緣性間也。

     合三離二觀塵世。

     ○塵世境也三二根也以根照境說離合如鼻舌身合中取境以合方知眼耳二根離根取境以合壞根故也一喜合一喜離根之應用不同耶識之應用不同耶畢竟以合而觀世之塵耶畢竟以離而觀世之塵耶合離之間可以會取自家屋裡事豈可口用而不知且那律無目而見賢喜無耳而聽殑伽非鼻聞香驕梵無舌知味空神無身覺觸還離耶合耶根耶識耶吾深有望于智者。

     愚者難分識與根。

     ○根乃色法即第八之相分識乃心法即第八之見分此色心不同也又根能照境識能緣境此根識之用不同也外五塵為八識之疏相分内五根為八識之親相分故第八與五根同是無記性所以五識有堕念分别而無計度分别故常混淆而難辨此根識之性不同也小乘愚法聲聞祗知根識互生不知根之與識各有種子現行謂根為生識之緣則可謂生識則不可以識自有能生之種子故也餘謂離根則無以顯識離識則無以托根根識如交蘆各無自性則又似分不得因根有相因相有見此識起于根也因識有根因根有見此根起于識也又似不分不得故楞嚴辨識性非他生非自生非因緣生非無因生畢竟向此生處悟徹根底是謂能分識與根也。

     變相觀空唯後得。

     ○上明五識之有漏至此轉識成智則能變八識親分之相而使之空亦一分後得智也蓋以頑空則全無智偏空則少有慧所以昔人道二十空門都不着一性如來體自同茲能變相則眼不著于色便将二十煩惱等粗惑已無故非根本智而有後得智後對根本而言也後得智中即有辨才定力而實有修證門頭法見未盡也。

     果中猶自不诠真。

     ○根本智依心根能親緣真如後得智依色根有分别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