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開解梵志阿颰經

關燈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與五百沙門俱。

    遊於越隻。

    到鼓車城外樹下坐。

    比聚有豪賢梵志。

    名費迦沙。

    明曉經書星宿運度。

    所問皆答。

    有五百弟子。

    弟子中第一者。

    名阿颰。

    阿颰問師言。

    今有佛來。

    人稱其德。

    名蓋天地。

    不識斯何人也。

    費迦沙言。

    吾聞是釋種。

    國王太子。

    厥興無師自著經化。

    阿颰言。

    若無師者。

    名譽何美。

    又國王子。

    多憍淫好樂。

    安肯塗行降志乞食。

    誨人不倦。

    将是真人乎。

    願師可行觀其道德。

    費迦沙言不然。

    我世豪賢。

    聰睿多才。

    彼為新出。

    義當來谒。

    吾不宜往。

    阿颰言。

    我聞天帝釋。

    與第七梵。

    皆下事之。

    所教弟子。

    悉得五通。

    輕舉能飛。

    達視洞聽。

    知人意志。

    及生所從來。

    死所趣向。

    此蓋天師。

    何肯來谒。

    費迦沙言。

    經說帝王生子。

    有三十二相者。

    立即當為飛行皇帝。

    王四天下。

    自然七寶。

    一金輪寶。

    二白象寶。

    三绀馬寶。

    四玉女寶。

    五神珠寶。

    六理家寶。

    七賢将寶。

    當有千子。

    皆才明勇武。

    一人當千。

    兵杖不用。

    其世泰平。

    若棄天下。

    當為自然佛。

    以無為為化。

    度人得道。

    彼豈是耶。

    汝且往觀。

    有此相者。

    其審是佛。

    吾當事之。

    阿颰言。

    願與同志共行。

    師言大善。

    即與五百弟子。

    俱到皆下車揖讓佛。

    佛使就座。

    五百人盡坐。

    獨阿颰左右彷徨。

    微觀佛相。

    佛知其意。

    亦起并行。

    阿颰住佛亦住。

    阿颰坐佛亦坐。

    阿颰乃問佛言。

    本事何等道。

    除須發披袈裟。

    持缽何應。

    佛言。

    吾求道已來。

    曆世久遠。

    不可稱紀。

    常奉諸佛。

    行菩薩道。

    所事師友。

    無複央數。

    除須發者。

    為終身戒。

    捐棄貪愛。

    無複飾好。

    使人不欲己。

    己亦不欲人。

    袈裟法服。

    古聖旌表。

    解釋垢結。

    無複世念。

    缽為應器。

    宜道人用。

    節身約省。

    非義不受也。

    斯皆無為清淨之像。

    今我作佛。

    為天下師。

    自恣汝意。

    欲問勿難。

    阿颰言。

    我等所事師。

    費迦沙。

    世世聰明。

    名升遐遠。

    又是梵種。

    特勝餘人。

    天下雖貴為王。

    亦有不仁。

    而我種者。

    獨不好殺。

    佛言。

    吾本用惡殺故。

    求佛無上正真之道。

    汝梵志種。

    但口貴仁。

    雖手不殺。

    心皆有殺。

    今我為佛身口意淨。

    一切不殺。

    用天下人皆好殺故。

    教以仁義。

    阿颰問言。

    今佛棄捐妻子。

    自絕種嗣。

    殆不若我師。

    世世繼嗣也。

    佛言。

    天下人狀。

    本末各異。

    衆人前世。

    曾為我子。

    吾亦曾為一切人子。

    會辄有離。

    種姓無常。

    或時冤仇相從為親。

    或時親屬複為冤仇。

    因緣離合。

    一切如幻。

    父母妻子本非我親。

    吾亦非彼有。

    世人但以是我非我而為罪惡。

    為後受苦。

    昔我古世時。

    曾為刹利王。

    名為鼓摩床。

    有四子。

    一名郁鉗。

    二名虔尼。

    三名度。

    四名淳。

    王尚未崩。

    四子争位。

    王聞愁憂。

    念四子争。

    當殺人民。

    即委國東去。

    行行自念。

    人生無幾。

    無憂乃長。

    今我為王。

    欲得子姓。

    既已有子。

    還欲相伐。

    有嗣如是。

    何益于人。

    吾不忍見。

    恐殺無辜。

    但當舍家作沙門耳。

    即北入山。

    就道人迦比校止草廬。

    又有道人摩離。

    王問其本。

    何緣學道。

    摩離自說。

    娶妻無子。

    顔慚諸家。

    故作沙門。

    王言異哉。

    吾為國王。

    有子四人。

    身尚未死。

    而子國亂。

    不忍見之。

    故為道耳。

    摩離意解。

    乃遂精進。

    如是阿颰。

    正使子賢。

    父老病亡。

    子不能卻。

    生時為惡。

    死入地獄。

    子不能代。

    用是故。

    我常以慈心救濟人物。

    道成得佛。

    度脫天下。

    阿颰言。

    佛為難及。

    今天下有四種人。

    君子梵志田家工伎。

    獨我梵種。

    為真且貴。

    其餘三輩。

    皆事我種。

    佛言。

    假使汝種為真貴者。

    傥婦無子。

    婢而生男。

    當舉之不。

    曰當舉之。

    今汝祖母。

    現取婢子為後。

    可為真貴耶。

    阿颰默然。

    五百弟子。

    皆起住言。

    瞿昙沙門。

    何毀我種。

    阿颰才智。

    亦能相難。

    佛言。

    皆默然若其才智。

    當自辯之。

    佛問其祖。

    至三無對。

    金剛力士。

    舉大杵言。

    佛重問汝。

    何故不對。

    阿颰懼曰。

    實如佛言。

    五百人言。

    佛聖智明。

    阿颰母者。

    信釋家婢。

    我等從今。

    請不複敬。

    佛言不然。

    世或母賤。

    而子賢貴。

    阿颰賢人。

    不可毀也。

    若使梵種娶刹利女。

    生子長大。

    當學父家。

    學母家耶。

    皆曰當學父家。

    佛言。

    如是母賤何損。

    若子長大。

    明經行高。

    逾于父者。

    汝加敬之。

    若梵志女。

    為刹利婦。

    生子長大。

    知外家賢。

    而不肯學。

    自效父家。

    射獵殺生。

    汝當敬不。

    皆曰不敬。

    佛言。

    如是用為問母。

    若使阿颰有子複賢。

    才秀絕世。

    汝當奈何。

    皆曰當著上坐。

    設父母俱是梵種。

    生子不肖。

    無所中直。

    汝當奈何。

    皆曰當著下坐。

    佛言。

    如是貴是有常耶。

    若梵志子。

    殺盜犯法。

    吏當捕不。

    曰當捕之。

    汝何不拒言我種貴不應收捕。

    曰現有罪。

    何得言種。

    佛言。

    今我為佛師民仁孝告之正言。

    去欲怒癡。

    有常之态。

    諸為惡者。

    我辄教令。

    不殺盜淫妄語飲酒祠祀事邪。

    人宿為惡。

    身當受罪。

    烹殺祠天。

    為過滋甚。

    無所補也。

    且夫天意清仁。

    豈食人食乎。

    有德緻祐。

    非殺為福。

    是以天下賢智世主。

    聞佛經戒。

    皆自割絕。

    願不為惡。

    其持戒死。

    精神上天。

    若能至心清淨。

    即得沙門四道。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