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尼後集問辯
關燈
小
中
大
明菩薩戒弟子藕益智旭述
問。
梵網雲。
于未受戒人前說七佛教戒者。
犯輕垢罪。
若謂但遮誦時。
不遮講時者。
誦時僅宣文句。
講時備解義理。
重筌輕魚。
有何意旨。
答。
比丘戒法。
關系僧輪。
為防賊住。
故一切俱遮。
菩薩戒法。
普收五道。
解義發心。
事非所禁。
但誦戒時。
恐有發露忏悔之事。
不合令未受者知。
故雲不得說也。
問。
菩薩戒本。
止列四重。
梵網廣明十重。
詳略不同。
又梵網犯十重者。
必見好相。
方許更受。
戒本但雲失菩薩戒。
應當更受。
寬嚴有異。
此二經典。
一是本師和尚宣揚。
一是授戒阇梨親述。
不應互相違反。
畢竟如何會通。
答。
戒本出于地持。
地持合殺盜淫妄。
共名出家八重。
善生問經。
列殺盜淫妄酤酒說過。
名優婆塞六重。
梵網備二經之義。
總為十重。
璎珞亦同。
良繇所被之機不等。
故詳略之緻有殊。
今戒本止列四重。
複有三義。
一者在家欲受此戒。
必已先受五戒。
出家欲受此戒。
必已先受十戒具戒。
殺盜淫妄。
既是根本性重。
不須更列。
故惟列此增上戒法也。
二者菩薩戒法。
逆順無方。
為衆生故。
容可少分現行性罪。
此之四戒。
理無開許。
故獨列之。
三者根本四罪。
一犯永堕。
受五戒十戒具戒時。
已明斯義。
大乘教門。
雖通忏悔。
必以見相為期。
此之四法。
犯雖失戒。
猶堪更受。
恐濫前四。
故獨列之。
若梵網謂犯重必須見好相者。
正繇釋迦是大戒和尚。
一往立法。
不得不嚴。
而彌勒既作授戒阇梨。
輕重開遮。
理須詳悉。
今應準諸經論。
參合發明。
當知殺盜等四。
随犯一種。
諸戒并失。
得見好相。
大可重受。
而比丘法中。
仍無僧用。
酤酒等六。
随犯一種。
失菩薩戒。
具戒以下。
不名為失。
故殷勤悔過。
許其重受。
此二經所以互相影略。
非相違也。
問。
比丘法中。
遮罪難緣乃開。
今大士律儀。
為利他故。
性罪有開。
遮罪無文。
此義雲何。
又逆順二行。
若階聖位。
則自他能益。
倘凡夫初學。
身心力弱。
自尚有虧。
安能利人。
或駕言菩薩。
借口悲心。
順情所作。
為有罪否。
答。
遮罪為護衆生。
大士皆應同學。
惟住少利少作少方便者。
不共學之。
若難緣所開。
既已同聲聞學。
何須更開。
惟此性罪。
一向但遮。
故須開也。
就開聽中。
不揀凡聖。
但令果出悲心。
願代他苦。
深生慚愧。
不以為功。
則戒身無恙。
倘駕言借口。
率意任情。
止成自欺。
必虧戒體。
莫貪大士之虛名。
而招長夜之苦報也。
問。
受戒羯磨文中。
若無授者。
聽佛像前自受。
梵網自誓受戒。
必須要見好相。
不得好相。
不名得戒。
複雲何通。
答。
受戒一事。
須論因緣。
因是内心殷重。
緣是授受分明。
約修證則貴因深。
約教道則藉緣具。
是以比丘律藏。
嚴住持僧寶之體。
專重衆緣。
璎珞地持。
開趨向菩提之路。
但觀因地。
梵網最初結戒。
理須二法并扶。
故雖許自受。
必以見相為期也。
又複應知。
如起信所明。
或有衆生以大悲故。
能自發心。
或因正法欲滅。
以護法因緣故。
能自發心。
複有見佛色相而發其心。
今梵網制令求見好相。
所以使其發趨菩提。
地持許其像前
梵網雲。
于未受戒人前說七佛教戒者。
犯輕垢罪。
若謂但遮誦時。
不遮講時者。
誦時僅宣文句。
講時備解義理。
重筌輕魚。
有何意旨。
答。
比丘戒法。
關系僧輪。
為防賊住。
故一切俱遮。
菩薩戒法。
普收五道。
解義發心。
事非所禁。
但誦戒時。
恐有發露忏悔之事。
不合令未受者知。
故雲不得說也。
問。
菩薩戒本。
止列四重。
梵網廣明十重。
詳略不同。
又梵網犯十重者。
必見好相。
方許更受。
戒本但雲失菩薩戒。
應當更受。
寬嚴有異。
此二經典。
一是本師和尚宣揚。
一是授戒阇梨親述。
不應互相違反。
畢竟如何會通。
答。
戒本出于地持。
地持合殺盜淫妄。
共名出家八重。
善生問經。
列殺盜淫妄酤酒說過。
名優婆塞六重。
梵網備二經之義。
總為十重。
璎珞亦同。
良繇所被之機不等。
故詳略之緻有殊。
今戒本止列四重。
複有三義。
一者在家欲受此戒。
必已先受五戒。
出家欲受此戒。
必已先受十戒具戒。
殺盜淫妄。
既是根本性重。
不須更列。
故惟列此增上戒法也。
二者菩薩戒法。
逆順無方。
為衆生故。
容可少分現行性罪。
此之四戒。
理無開許。
故獨列之。
三者根本四罪。
一犯永堕。
受五戒十戒具戒時。
已明斯義。
大乘教門。
雖通忏悔。
必以見相為期。
此之四法。
犯雖失戒。
猶堪更受。
恐濫前四。
故獨列之。
若梵網謂犯重必須見好相者。
正繇釋迦是大戒和尚。
一往立法。
不得不嚴。
而彌勒既作授戒阇梨。
輕重開遮。
理須詳悉。
今應準諸經論。
參合發明。
當知殺盜等四。
随犯一種。
諸戒并失。
得見好相。
大可重受。
而比丘法中。
仍無僧用。
酤酒等六。
随犯一種。
失菩薩戒。
具戒以下。
不名為失。
故殷勤悔過。
許其重受。
此二經所以互相影略。
非相違也。
問。
比丘法中。
遮罪難緣乃開。
今大士律儀。
為利他故。
性罪有開。
遮罪無文。
此義雲何。
又逆順二行。
若階聖位。
則自他能益。
倘凡夫初學。
身心力弱。
自尚有虧。
安能利人。
或駕言菩薩。
借口悲心。
順情所作。
為有罪否。
答。
遮罪為護衆生。
大士皆應同學。
惟住少利少作少方便者。
不共學之。
若難緣所開。
既已同聲聞學。
何須更開。
惟此性罪。
一向但遮。
故須開也。
就開聽中。
不揀凡聖。
但令果出悲心。
願代他苦。
深生慚愧。
不以為功。
則戒身無恙。
倘駕言借口。
率意任情。
止成自欺。
必虧戒體。
莫貪大士之虛名。
而招長夜之苦報也。
問。
受戒羯磨文中。
若無授者。
聽佛像前自受。
梵網自誓受戒。
必須要見好相。
不得好相。
不名得戒。
複雲何通。
答。
受戒一事。
須論因緣。
因是内心殷重。
緣是授受分明。
約修證則貴因深。
約教道則藉緣具。
是以比丘律藏。
嚴住持僧寶之體。
專重衆緣。
璎珞地持。
開趨向菩提之路。
但觀因地。
梵網最初結戒。
理須二法并扶。
故雖許自受。
必以見相為期也。
又複應知。
如起信所明。
或有衆生以大悲故。
能自發心。
或因正法欲滅。
以護法因緣故。
能自發心。
複有見佛色相而發其心。
今梵網制令求見好相。
所以使其發趨菩提。
地持許其像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