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名僧輯略

關燈
幾千斛。

    看他小小現神通。

    彈指遍遊諸佛國。

    枯禅久甘藜藿腸。

    節身不在餐楓香。

    頂[寧*頁]一著超言義。

    二三四七空搏量。

    從古風颠稱普化。

    格外玄機未為蹉。

    等閑打出觔鬥來。

    傳得師真能幾個。

    而今痛自韬其光。

    卧雲深處開岩房。

    是非榮辱我何有。

    二時粥飯還如常。

     乳虎已有食牛氣。

    況是親從道場至。

    入門未辨主與賓。

    辄問西來祖師意。

    水之冰也藍之青。

    當陽哮吼人皆驚。

    豁開自己神通藏。

    剖破微塵出大經。

    永嘉作歌唯證道。

    凡聖兩途俱淨掃。

    曹溪一宿歸去來。

    珊瑚枝上日皓皓。

     淨慈次韻 十裡平湖一鏡開。

    六橋險峻滑如苔。

    直饒不滞程途者。

    到此依然吃跌回。

     行實 師諱慧明。

    字性原。

    别号幻隐。

    生于元。

    父項。

    母陳氏。

    七歲發疽。

    忽失所在。

    求得之。

    則曰四童子舁我至此。

    識者知師為天神所祐矣。

    未幾出家。

    後谒竺元道公于仙居紫箨山。

    又谒徑山元叟端公。

    端問東嶺來。

    西嶺來。

    師指草鞋曰。

    此是三文錢買得。

    端曰。

    未在。

    更道。

    師曰。

    某甲隻如此。

    和尚作麼生。

    端雲。

    念汝遠來。

    放汝三十棒。

    師乃悟其旨。

    久之。

    遂罄底蘊。

    曰才涉思惟。

    皆為剩法。

    洪武十九年示寂。

    壽六十九。

    夏五十八。

     雪庭 禅師 請益 僧問雲門。

    不起一念還有過也無。

    門雲須彌山。

    幸遇此僧。

    當機不薦。

    蹉過雲門。

    直至于今攔街塞巷無存放處。

    此僧若也下得一語。

    道某甲這裡安放不得。

    且請和尚掇過一邊。

    非唯自己千古之下作個自在快活閑人。

    抑且拶得雲門忙手忙腳。

    撒了收不得。

    收了撒不得。

    豈不丈夫。

    然雖幻寄與麼。

    也是勞神不少。

    且道還有安放處也無。

    自代雲。

    看取雲門道底。

    古潭清典座等。

    各為曠大劫來一段真光。

    埋沒于業識茫茫。

    念起念滅。

    黑闇深坑。

    欲求提挈。

    且此事如人淩萬仞懸崖。

    須要親能撒手始得。

    又不見道。

    不是一番寒徹骨。

    争得梅花噴鼻香。

    其或不然。

    又勞幻寄将冰清玉潤白藕池中。

    拖泥帶水。

    栽個業種子去也。

    履今向去。

    但隻時中一貧如洗。

    赤灑灑看個父母未生以前邢個是我本來面目。

    吽。

    及盡今時一念。

    從始至終。

    務要曆然讨個分曉。

    不可向輕安省力處純熟現前以當消遣時光。

    決定向這父母未生已前邢個是我本來面目話頭上。

    不管得力不得力。

    昏散不昏散。

    密密提撕去。

    看他疑情頓發。

    如烈焰光中忽擲莖茅片雪。

    欲覓來去之蹤了不可得。

    正當恁麼時。

    設起一念覺照之心亦複如是。

    那時摸著娘生鼻孔。

    始信雲門道不起一念須彌山。

    磕破虛空腦蓋。

    築折混沌眉毛。

    争怪得幻寄道某甲這裡無安放處。

    珍重勉之。

     拈古 沩山靈祐禅師侍立百丈次。

    丈問誰。

    師雲某甲。

    丈雲。

    汝撥爐中有火否。

    師撥之曰無火。

    丈躬起深撥。

    得少火。

    舉以示之曰。

    汝道無。

    這個聻。

    師由是發悟禮謝。

    陳其所解。

     師拈雲。

    家貧家富。

    父子方知。

    花落花開。

    春風不顧。

    應時應節則是。

    未免傍觀者哂。

    呵呵。

    老不歇心。

    少不奴力。

     行實 師自謂吾生幻寄浙省仁和。

    桂姓。

    父諱征。

    母徐氏。

    兄弟三人。

    吾最後。

    以景泰丙子年生。

    毀齒喪父。

    患痘風。

    雙目短視羞明。

    抱疾弗瘳。

    夢中感金神教使出家。

    母兄不允。

    姑随善友逐邪師苟延歲月。

    至年十五。

    雖克勤晝夜體究孜孜。

    唯益邪解。

    成化癸巳間。

    聞四川休休翁寓郡城仙林寺。

    以禮參請。

    一見契合。

    始得出家。

    受持無字公案。

    十七剃染。

    随侍黃梅。

    心切太過滞沉寂之境。

    座元勉以看教。

    因閱楞嚴。

    于一毛端現寶王刹有疑。

    成化乙巳。

    寓常州江陰乾明寺。

    忽睹萬佛國金碧峥嵘于眉宇間。

    會得毛端現刹之句。

    始知幻寄兩間。

    如夢如旅。

    又明年。

    因詠黃鹂。

    忽逢作者雲。

    此句法未得意在言外之趣。

    由此茅塞泮然。

    信口道雲。

    多情自信惜春光。

    飛入園林錦繡鄉。

    記得小窗驚我夢。

    滿庭紅杏帶斜陽。

    遂和永明山居律詩。

    弘治戊申除夕。

    忽聞鐘聲。

    數年行履處于此活脫。

    信口道。

    圓響心非聞。

    大千同一照。

    抹過上頭關。

    更不存玄妙。

    乙卯。

    休休翁應湖南淨寺請。

    予複依附。

    日逐詢究。

    乃蒙印可。

    夫幻即寄之蹤。

    寄乃幻之迹。

    幻起寄亡。

    全寄是幻。

    幻逐寄生。

    全幻是寄。

    翳目生華。

    山河大地。

    華翳不生。

    空真實際。

    幻之寄之。

    誠哉兒戲。

     古音琴禅師 開示 縱遇開示。

    一時難悟。

    要假話頭。

    逼開心慧。

    工夫日久。

    日磨千煉。

    如雞抱卵。

    暖氣久蒸。

    忽然一日時節到來。

    或遇因緣觸發。

    心目方得開悟。

    古雲。

    是花各有開時節。

    春蘭秋菊不同途。

    凡作工夫。

    當離喧鬧。

    截斷衆緣。

    屏息雜念。

    單提本參話頭。

    至于行住坐卧。

    苦樂逆順。

    一切時中。

    不得忘失。

    念茲在茲。

    專心正意。

    切切思思。

    念念自究。

    返觀自己這個能追能問底是個什麼人。

    若能如是下疑。

    疑來疑去。

    疑到水窮山盡處。

    樹倒藤枯處拟議不到處。

    心忘境絕處。

    忽然疑團迸散。

    心花朗發。

    大悟現前。

    頓見自己本來佛性。

    一段風光非從外得。

    若得真有此見處。

    更要求覓高見宗匠決擇邪正。

    不可以此便休。

    如此才名入門。

    才名得地。

     坐中所見善惡。

    皆由坐時不起觀察。

    不正思惟。

    但隻瞑目靜坐。

    心不精采。

    意順境流。

    半夢半醒。

    或貪著靜境為樂。

    緻見種種境界。

    夫正因做工夫者。

    當睡便睡。

    一覺一醒。

    便起抖擻精神。

    挪挲眼目。

    咬住牙根。

    捏緊拳頭。

    直看話頭落在何處。

    切莫随昏随沈。

    絲毫外境不可采著。

     念佛警策 一句阿彌陀佛。

    宗門頭則公案。

    譬如騎馬拄杖。

    把穩生涯一段。

    不拘四衆人等。

    持之悉有應驗。

    行住坐卧之中。

    一句彌陀莫斷。

    須信因深果深。

    直教不念自念。

    若能念念不空。

    管取念成一片。

    當念認得念人。

    彌陀與我同現。

    便入念佛三昧。

    親證極樂内院。

    蓮胎标的姓名。

    極功之者自見。

    親見彌陀授記。

    便同菩薩作伴。

    自此出離娑婆。

    一路了無憂患。

    直至無上菩提。

    永劫随心散誕。

    依得此道歸來。

    決定成佛不欠。

     開示 夫真參實悟者。

    非在念得一句佛熟而緻。

    非在持一萬法無字公案日久自然而緻。

    非在長坐不卧苦礙睡魔而緻。

    何故。

    在人正念正氣而感緻也。

    大抵要具觀察慧力。

    念念自疑自攻。

    直至攻化日久。

    塵勞屏息。

    淨體現前。

    忽然随機激發。

    大悟本來。

    通身是佛。

    更不許你分心分性。

    自然得個安樂田地。

    如若一法不明。

    亦用辯明。

    一理不通。

    亦用參通。

    無惡不去。

    無善不修。

    無功不完。

    無理不辯。

    方成聖道。

    假使悟明本體之後。

    便休歇去。

    不能通達化門文物者。

    古人謂之堕在百尺竿頭。

    落于二乘小果。

    終不能至一切智海。

    故大覺雲。

    懸崖撒手。

    自肯承當。

    絕後再蘇。

    欺君不得。

    豈虛言哉。

     又 未審作工夫從甚處起。

    甚處得半。

    甚處了畢。

    有此喻者。

    我方信之。

    晃兄曰。

    正如此問。

    方可與汝說之。

    大抵人之佛性各各皆有。

    隻因無佛智慧破除煩惱。

    所以不得機緣相合。

    見在情塵所縛。

    譬如世間造酒。

    雖有米水。

    大用面力多。

    若無曲力攻化。

    終不成酒。

    人之佛性喻米。

    福緣喻水。

    然雖有性有福有緣。

    若無大智大慧内攻内化。

    終不成佛。

    隻名凡夫。

    大凡作工夫之人。

    務将平生是與不是悉皆丢在一邊。

    隻持一句本參話頭自疑自問。

    自問自疑。

    自逼自追。

    自攻自究。

    不許求人說破。

    不許依義解明。

    務要句下精通。

    命根頓斷。

    如此晝三夜三逼将去。

    年久月深。

    忽日心不思量。

    口中自然流出一句二句或四句八句應機合格語。

    此名聰明境界。

    大凡悟道之人。

    皆從聰明境過。

    不可便認。

    依前逼将去。

    忽日信口道出百千偈頌。

    卻如通身是口。

    切莫放下。

    正好用工著力。

    如造酒相似。

    大沸後直倒澄方止。

    人作工夫。

    直至聰明境過。

    大悟現前。

    頻将古人一千七百則公案無一不勘明。

    無一不了當。

    直至無禅可參。

    無佛可修。

    無法可疑。

    乃至頭頭上達。

    物物上通。

    信口道來。

    皆合古格。

    那時不了自了。

    不休自休。

    不待放下而自休歇。

    如人到家。

    不愁路也。

    方名工夫到家之人也。

     行實 師閩興賢人。

    父蔡姓。

    母黃氏。

    二十七出家。

    餘不載。

     祩宏曰。

    勸念佛偈甚好。

    冗句裁出。

     笑岩寶禅師 上堂 舉世尊升座。

    文殊白槌話。

    師乃曰。

    不憶黃面老子當時也知有這個時節。

    争柰未遇知音。

    往往義學雲。

    世尊升座。

    文殊白槌。

    乃是作家相見。

    師資倡和。

    蓋不知文殊多口相席。

    打令贓誣一上。

    大煞放過。

    山僧今日也不敩伊做處。

    亦不獨為。

    貴欲求個知音出來。

    與伊把臂共行。

    甯不為之好事。

    遂拈拄杖雲。

    有麼有麼。

    時有僧出作禮。

    劈脊便打雲。

    多口作麼。

    僧雲。

    某甲一言也未發。

    何為多口。

    師複打雲。

    再犯不容。

     翌日上堂雲。

    昨舉世尊升座公案未圓。

    未能解得諸人惑。

    未能令諸人與世尊把臂共行。

    何謂。

    若是知音作者。

    才恁麼。

    便解不恁麼。

    然後沒交涉。

    直教兩頭撒開。

    中間放下。

    自然活卓卓底随處作主。

    如水投水。

    似空合空。

    佛祖不能知。

    鬼神莫能測。

    設到此地。

    要與世尊握腕。

    猶間一線道在。

    如欲豁通這一線道。

    須是更聽山僧重宣一偈雲。

    佛身等空座稱身。

    何曾升也何曾下。

    文殊睹影生狂華。

    引得兒孫成話杷下座。

     拈古 舉佛果勤佛鑒勤佛眼遠同侍五祖至夜深。

    祖雲各下一轉語看。

    佛鑒雲。

    彩鳳舞丹霄。

    佛眼雲。

    鐵蛇橫古路。

    佛果雲。

    看腳下。

    祖雲。

    滅吾宗者。

    克勤是也。

    征三人之語。

    還有優劣也無。

    若道無優劣。

    五祖何以恁麼道。

    若道有優劣。

    什麼處是優劣處。

     開示 諸佛與衆生唯是一心。

    更無别法。

    悟者心能轉物。

    物物皆歸自心。

    即是諸佛。

    迷者背心向物。

    妄随物轉。

    即是衆生。

    是故諸佛與衆生唯是一心。

    更無别法。

    且我釋迦文佛未成正覺時。

    于雪山六年苦行。

    靜慮功極。

    至午夜舉頭見明星出。

    豁然大悟。

    彼當時悟個甚麼。

    悟者惺也。

    隻是惺得自己本有之心。

    不從人得。

    本來現成。

    本來常住。

    随即普觀大地一切衆生。

    個個具有如來常住真心成佛種性。

    隻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遂運慈悲普度一切。

    便有四十九年所說言教。

    非真實也。

    皆不得已。

    見諸衆生疑多信少。

    不能直下大信自心。

    生起萬差。

    不免應病與藥。

    引衆權而歸一實。

    又恐一切衆生随語生解。

    認著言說堕于教網。

    後複升座不發一言。

    唯拈起青蓮花一枝。

    默顧四衆。

    欲人人當下直明本心觌面親會。

    不意大衆依然蹉過。

    獨有迦葉動容微笑會合本機。

    便付法立為第一祖。

    展轉相傳。

    至于第二十八祖達磨尊者。

    觀見此土衆生有大乘根器。

    遂航海西來。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不立文字不用能巧。

    唯一直心當下自契。

    大衆。

    即此便是從上以來。

    佛佛祖祖。

    共一切衆生直悟一心見性成佛底樣子也。

     行實 師雲。

    予金台世族也。

    父吳門。

    母丁氏。

    弱冠出家。

    禮大寂能和尚為師。

    後遍參知識。

    修進開悟行道因緣。

    備載全集。

    恐繁不錄。

     祩宏曰。

    予遊京師。

    參遍融笑岩二師。

    次年二師俱示寂。

    融師一味實心實行。

    無著述傳世。

    岩師隐柳巷。

    罕接見人。

    有笑岩集四卷。

    今撮其少分雲。

     附錄 宋景濂學士集中諸師碑銘。

    祩宏采其少分。

    以紀聖朝盛事。

    不緻淹沒故。

     古鼎銘禅師 師諱銘。

    臨濟十五世孫。

    四坐道場。

    将示寂。

    謂其徒曰。

    觀世音持蓮華至矣。

    安坐而逝。

    火化。

    舌根齒牙數珠不壞。

    五色舍利無數。

    國史危先生為之碑。

    有四會語錄行世。

     雪窗光禅師 師名悟光。

    字公實。

    姓楊氏。

    号雪窗。

    成都之新都人。

    以三昧力入智慧海。

    初說法于白馬寺。

    已而住育王天童。

    四會說法。

    虞文清公贊。

    謂佛果一枝。

    鳳毛麟角。

    洪武十四年記。

     南堂欲禅師 師諱清欲。

    字了庵。

    南堂其号也。

    姓朱氏。

    台之臨海人。

    住開福本覺靈岩三刹。

    有三會語錄也。

     徑山悅空禅師 悅空顔公。

    以東嶼正嫡。

    住昆山東禅。

    轉吳門萬壽。

    升虎林南屏。

    遂陟雙徑。

    有四會語錄。

    先師王文獻公現宰官身敷宣般若。

    與禅師為方外交。

    松月印公稱師之道高于圓照佛照雲。

     祩宏曰。

    四會語錄今無存。

    松月亦未知何許。

    而曰道高于圓照佛照。

    夫二公豈易及哉。

    而曰過之。

    更俟賢者考正。

     佛光照禅師 師幼齡。

    中夜坐禅。

    母推使仆辄。

    達旦不寐。

    後出家。

    參雲居泉公。

    晝夜系念。

    一夕松月下。

    聞流泉聲有省。

    往白泉公。

    泉公俾詣古林。

    古林問。

    子明知四大五蘊是生死根本。

    為何入此革囊。

    師拟議。

    林以錫杖擊之。

    豁然悟入。

    住清涼十五年。

    退隐東堂。

    影不出山。

    壽八十五。

    僧臘七十。

    逝七日。

    顔貌明潤。

    頂猶暖。

    舍利如珠玑雲。

     璧峰金禅師 師諱寶金。

    姓石氏。

    号碧峰。

    生杭之永壽縣。

    六歲出家。

    遍參講肆。

    參如海真公。

    寝食為廢。

    随公摘蔬。

    忽凝坐不動。

    後入定。

    累日不起。

    常坐樹下。

    溪水橫至。

    人意師溺死。

    越七日。

    蒸坐如平時。

    一日聽伐木聲。

    汗如雨下。

    求證于公。

    公印可之。

    洪武二年。

    召至京。

    極蒙恩賜。

    師示疾。

    上親灑宸翰。

    賜詩十二韻。

    六月四日。

    沐浴更衣。

    正襟危坐而逝。

    世壽六十五。

    僧臘五十。

    火化。

    五色舍利汾然。

    齒舌數珠不壞。

     東溟日禅師 師諱慧日。

    号東溟。

    天台赤城人。

    洪武初年。

    召入京。

    奏對稱旨。

    後辭歸杭之天竺。

    修西方淨業。

    洪武十二年七月朔日。

    謂弟子言。

    吾夢青蓮華池中清芬襲人。

    吾殆将去乎。

    四日坐逝。

    世壽八十九。

    僧臘七十。

    師對王公大臣。

    未常出一軟媚語。

    至于誘進後學。

    溫然如春陽雲。

     孤峰德禅師 師諱明德。

    号孤峰。

    十五為僧。

    谒竺西坦公。

    公問何來。

    曰金鵝來。

    又問金鵝山高多少。

    師曰無見其頂。

    竺西斥之。

    一日舉世尊拈花因緣。

    師聞之。

    忽有省。

    又谒淨慈晦機熙公。

    公問什麼人恁麼來。

    師雲胡張三黑李四。

    又谒雙林明極俊公。

    竺田霖公。

    群疑冰釋。

    洪武五年二月二十七日坐逝。

    世壽七十九。

    僧臘六十二。

    火之。

    頂骨不壞。

    舍利累累出灰燼中。

    有四會語錄行世。

     又附 高麗普濟禅師答李相國書 既曾于無字話提撕。

    不必改參也。

    曾參無字。

    必于無字有小因地。

    切莫移動。

    切莫改參。

    但于二六時中。

    四威儀内。

    舉起話頭。

    莫待幾時悟不悟。

    亦莫管有滋味無滋味。

    亦莫管得力不得力。

    拶到心思不及意慮不行。

    即是諸佛諸祖放身命處。

     祩宏曰。

    此語錄。

    萬曆丁酉福建許元真都阃東征得之朝鮮者。

    中國未有也。

    元真攜原本還閩。

    僅錄其一篇雲。

     皇明名僧輯略(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