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天聖廣燈錄卷第八
洪州百丈山大智禅師下法嗣。
筠州黃檗鹫峰山斷際禅師。
南嶽大惠禅師 諱懷讓。
金州人也。
俗姓杜。
唐儀鳳二年四月八日降誕。
感白氣應于玄象。
在安康之分。
太史瞻見。
奏聞 高宗皇帝。
帝問。
是何祥瑞。
太史對曰。
國之法器。
不染世榮。
帝敕金州太守韓偕親往存慰。
家有三子。
師居其小。
年始三歲。
炳然殊異。
性多恩讓。
父乃安名懷讓。
至年十歲。
惟樂佛書。
時有三藏玄靜過金。
見而奇之。
告其父母曰。
此子若出家。
必獲上乘。
廣度衆生。
垂拱三年。
方十五歲。
辭親往荊州玉泉寺。
依弘景律師出家。
通天二年受戒。
後習毗尼藏。
一日。
自歎曰。
夫出家者。
為無為法。
天上人間。
無有勝者。
時有同學坦然。
知師志氣高邁。
勸師同谒嵩山安禅師。
安啟發之。
不契。
乃直詣曹溪禮六祖。
祖問。
什麼處來。
師雲。
嵩山安禅師處來。
祖雲。
什麼物與麼來。
師無語。
經于八載。
忽然有省。
乃白祖雲。
某甲有個會處。
祖雲。
作麼生。
師雲。
說似一物即不中。
祖雲。
還假修證也無。
師雲。
修證即不無。
不敢污染。
祖雲。
秖此不污染。
是諸佛之諸念。
吾亦如是。
汝亦如是。
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谶汝曰。
震旦雖闊無别路 要假兒孫腳上行 金雞解銜一粒米 供養什邡羅漢僧 (又谶傳道一法)。
心裡能藏事 說向漢江濱 湖波探水月 将照二三人 六祖又雲。
吾先師有言。
從吾向後。
勿傳此衣。
但以法傳。
若傳此衣。
命如懸絲。
即道化示。
莫損于汝。
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 普雨悉皆萠 頓悟花情已 菩提果自成 汝向後出一馬駒。
踏殺天下人。
師侍奉一十五載。
先天二年。
始往南嶽。
居般若寺。
示徒雲。
一切萬法皆從心生。
心本無生。
法亦無住。
若達心地。
所作無礙。
非遇上根。
宜慎言哉。
僧問。
如鏡鑄像。
像成後。
光歸何處 師雲。
如大德未出家時相狀向什麼處去。
雲。
成後為什麼不鑒照 師雲。
雖然不鑒照。
謾他一點也不得。
馬祖于南嶽傳法院後。
獨處一庵。
唯習坐禅。
凡有來訪者都不顧。
師往彼亦不顧。
師觀其神宇有異。
憶六祖谶記。
乃多方誘導。
一日。
将磚于庵前磨。
祖亦不顧 時既久。
乃問曰。
作什麼 師雲。
磨磚作鏡 祖雲。
磨磚豈得成鏡 師雲。
磨磚既不成鏡。
坐禅豈得成佛 祖乃離座雲。
如何即是 師雲。
譬牛駕車。
車若不行。
打牛即是。
打車即是。
又雲。
汝學坐禅。
為學坐佛。
若學坐禅。
師非坐卧。
若學坐佛。
佛非定相。
于無住法。
不應取舍。
汝若坐佛。
即是殺佛。
若執坐相。
非達其理 祖聞斯示誨。
豁然開悟。
禮拜問雲。
如何用心。
即合無相三昧 師雲。
汝學心地法門。
如下種子。
我說法要。
譬彼天澤。
汝緣合故。
當見其道 祖雲。
道非色相。
雲何能見 師雲。
心地法眼能見道。
無相三昧亦複然矣 祖雲。
有成壞否 師雲。
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
非也。
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 遇澤悉皆萠 三昧花無相 何壞複何成 祖既蒙開悟。
侍奉十秋。
日益玄奧。
師入寶弟子六人。
各印可曰。
汝等六人同證吾身。
各契其一。
一人得吾眉。
善威儀(常浩)。
一人得吾眼。
善顧盼(智達)。
一人得吾耳。
善聽理(坦然)。
一人得吾鼻。
善知氣(神照)。
一人得吾舌。
善談說(嚴峻)。
一人得吾心。
善吾今(道一)。
馬祖闡化江西開元寺。
師問衆曰。
道一為衆說法否 衆曰。
已為衆說法 師雲。
未見通個消息來。
遂遣一僧去。
待伊上堂時。
但問作麼生。
記取答話來 僧如教。
回舉似師 祖雲。
自從胡亂後。
三十年來不曾少鹽醬。
師然之 師天寶三年八月十一日示寂于南嶽。
敕谥大惠禅師最勝輪之塔。
吏部侍郎歸登撰塔記。
江西馬祖大寂禅師 師諱道一。
漢州什邡縣人也。
俗姓馬。
本邑羅漢寺出家。
師容貌奇異。
虎視牛行。
引舌過鼻。
足下有二輪文。
幼歲依資州唐和尚落發。
受具于渝州圓律師。
開元中。
習禅定于衡嶽傳法院。
密受大惠心印。
天竺般若多羅谶行化偈曰。
領得彌勒語 離鄉日日敷 東梁移近路 餘氣腳天徒 師始自建陽佛迹嶺遷臨川。
次南康龔公山。
大曆中。
隸名于鐘陵開元寺。
時連師路嗣恭聆風景慕。
親授密旨。
由是四方學者雲集座下。
厥後法嗣盛布于天下。
時号江西馬祖焉。
師謂衆曰。
汝等諸人。
各信自心是佛。
此心即是佛心。
達磨大師從南天竺國躬至中華。
傳上乘一心之法。
令汝等開悟。
又引楞伽經文。
以印衆生心地。
恐汝颠倒。
不肯自信此一心之法。
各各有之。
故楞伽經雲。
佛語心為宗。
無門為法門。
夫求法者。
應無所求。
心外無别佛。
佛外無别心。
不取善。
不舍惡。
淨穢兩邊俱不依怙。
達罪性空。
念念不可得。
無自性故。
故三界唯心。
森羅萬像。
一法所印。
凡所見色。
皆是見心。
心不自心。
因色故有。
汝但随時言說。
即事即理。
都無所礙。
菩提道果。
亦複如是。
于心所生。
即名為色。
知色空故。
生即不生。
若了此意。
乃可随時著衣吃飯。
長養聖胎。
任運過時。
更有何事。
汝受吾教。
聽吾偈曰。
心地随時說 菩提亦秖甯 事理俱無礙 當生即不生 問。
如何是修道 師雲。
道不屬修。
即言修得。
修成還壞。
即同聲聞。
若言不修。
即同凡夫。
雲。
作何見解。
即得達道 師雲。
自性本來具足。
但于善惡事上不滞。
喚作修道人。
取善舍惡。
觀空入定。
即屬造作。
更若向外馳求。
轉疏轉遠。
但盡三界心量。
一念妄想。
即是三界生死根本。
但無一念。
即除生死根本。
即得法王無上珍寶。
無量劫來。
凡夫妄想。
謟曲邪僞。
我慢貢高。
合為一體。
故經雲。
但以衆法合成此身。
起時唯法起。
滅時唯法滅。
此法起時不言我起。
滅時不言我滅。
前念.後念.中念。
念念不相待。
念念寂滅。
喚作海印三昧。
接一切法。
如百千異流同歸大海。
都名海水。
住于一味。
即接衆味。
住于大海。
即混諸流。
如人在大海水中浴。
即用一切水。
所以聲聞悟迷。
凡夫迷悟。
聲聞不知聖心本無地位.因果.階級。
心量妄想修因證果。
住其空定八萬劫.二萬劫。
雖即已悟。
卻迷。
諸菩薩觀如地獄苦。
沉空滞寂。
又見佛性。
若是上根衆生。
忽遇善知識指示。
言下領會。
更不曆于階級.地位。
頓悟本性。
故經雲。
凡夫有返覆心。
而聲聞無也。
對迷說悟。
本既無迷。
悟亦不立。
一切衆生。
從無量劫來。
不出法性三昧。
長在法性三昧中。
著衣吃飯。
言談祗對。
六根運用。
一切施為。
盡是法性。
不解返源。
随名逐相。
迷情妄起。
造種種業。
若能一念返照。
全體聖心。
汝等諸人。
各達自心。
莫記吾語。
縱饒說得河沙道理。
其心亦不增。
總說不得。
其心亦不減。
說得亦是汝心。
說不得亦是汝心。
乃至今身放光。
現十八變。
不如還我死灰來。
淋過死灰無力。
喻聲聞妄修因證果。
未淋過死灰有力。
喻菩薩道業純熟。
諸惡不染。
若說如來權教三藏。
河沙劫說不可盡。
猶如鈎鎖。
亦不斷絕。
若悟聖心。
總無餘事。
久立。
珍重。
上堂。
龐居士問。
不與萬法為侶是什麼人 師雲。
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又問。
不昧本來人。
請師高著眼 師直下觑 士雲。
一等勿弦琴。
唯師彈得妙。
師直上觑 士禮拜 師歸方丈 居士随後雲。
适來弄巧成拙 問。
如何是佛 師雲。
即心是佛 問。
離四句。
絕百
筠州黃檗鹫峰山斷際禅師。
南嶽大惠禅師 諱懷讓。
金州人也。
俗姓杜。
唐儀鳳二年四月八日降誕。
感白氣應于玄象。
在安康之分。
太史瞻見。
奏聞 高宗皇帝。
帝問。
是何祥瑞。
太史對曰。
國之法器。
不染世榮。
帝敕金州太守韓偕親往存慰。
家有三子。
師居其小。
年始三歲。
炳然殊異。
性多恩讓。
父乃安名懷讓。
至年十歲。
惟樂佛書。
時有三藏玄靜過金。
見而奇之。
告其父母曰。
此子若出家。
必獲上乘。
廣度衆生。
垂拱三年。
方十五歲。
辭親往荊州玉泉寺。
依弘景律師出家。
通天二年受戒。
後習毗尼藏。
一日。
自歎曰。
夫出家者。
為無為法。
天上人間。
無有勝者。
時有同學坦然。
知師志氣高邁。
勸師同谒嵩山安禅師。
安啟發之。
不契。
乃直詣曹溪禮六祖。
祖問。
什麼處來。
師雲。
嵩山安禅師處來。
祖雲。
什麼物與麼來。
師無語。
經于八載。
忽然有省。
乃白祖雲。
某甲有個會處。
祖雲。
作麼生。
師雲。
說似一物即不中。
祖雲。
還假修證也無。
師雲。
修證即不無。
不敢污染。
祖雲。
秖此不污染。
是諸佛之諸念。
吾亦如是。
汝亦如是。
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谶汝曰。
震旦雖闊無别路 要假兒孫腳上行 金雞解銜一粒米 供養什邡羅漢僧 (又谶傳道一法)。
心裡能藏事 說向漢江濱 湖波探水月 将照二三人 六祖又雲。
吾先師有言。
從吾向後。
勿傳此衣。
但以法傳。
若傳此衣。
命如懸絲。
即道化示。
莫損于汝。
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 普雨悉皆萠 頓悟花情已 菩提果自成 汝向後出一馬駒。
踏殺天下人。
師侍奉一十五載。
先天二年。
始往南嶽。
居般若寺。
示徒雲。
一切萬法皆從心生。
心本無生。
法亦無住。
若達心地。
所作無礙。
非遇上根。
宜慎言哉。
僧問。
如鏡鑄像。
像成後。
光歸何處 師雲。
如大德未出家時相狀向什麼處去。
雲。
成後為什麼不鑒照 師雲。
雖然不鑒照。
謾他一點也不得。
馬祖于南嶽傳法院後。
獨處一庵。
唯習坐禅。
凡有來訪者都不顧。
師往彼亦不顧。
師觀其神宇有異。
憶六祖谶記。
乃多方誘導。
一日。
将磚于庵前磨。
祖亦不顧 時既久。
乃問曰。
作什麼 師雲。
磨磚作鏡 祖雲。
磨磚豈得成鏡 師雲。
磨磚既不成鏡。
坐禅豈得成佛 祖乃離座雲。
如何即是 師雲。
譬牛駕車。
車若不行。
打牛即是。
打車即是。
又雲。
汝學坐禅。
為學坐佛。
若學坐禅。
師非坐卧。
若學坐佛。
佛非定相。
于無住法。
不應取舍。
汝若坐佛。
即是殺佛。
若執坐相。
非達其理 祖聞斯示誨。
豁然開悟。
禮拜問雲。
如何用心。
即合無相三昧 師雲。
汝學心地法門。
如下種子。
我說法要。
譬彼天澤。
汝緣合故。
當見其道 祖雲。
道非色相。
雲何能見 師雲。
心地法眼能見道。
無相三昧亦複然矣 祖雲。
有成壞否 師雲。
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
非也。
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 遇澤悉皆萠 三昧花無相 何壞複何成 祖既蒙開悟。
侍奉十秋。
日益玄奧。
師入寶弟子六人。
各印可曰。
汝等六人同證吾身。
各契其一。
一人得吾眉。
善威儀(常浩)。
一人得吾眼。
善顧盼(智達)。
一人得吾耳。
善聽理(坦然)。
一人得吾鼻。
善知氣(神照)。
一人得吾舌。
善談說(嚴峻)。
一人得吾心。
善吾今(道一)。
馬祖闡化江西開元寺。
師問衆曰。
道一為衆說法否 衆曰。
已為衆說法 師雲。
未見通個消息來。
遂遣一僧去。
待伊上堂時。
但問作麼生。
記取答話來 僧如教。
回舉似師 祖雲。
自從胡亂後。
三十年來不曾少鹽醬。
師然之 師天寶三年八月十一日示寂于南嶽。
敕谥大惠禅師最勝輪之塔。
吏部侍郎歸登撰塔記。
江西馬祖大寂禅師 師諱道一。
漢州什邡縣人也。
俗姓馬。
本邑羅漢寺出家。
師容貌奇異。
虎視牛行。
引舌過鼻。
足下有二輪文。
幼歲依資州唐和尚落發。
受具于渝州圓律師。
開元中。
習禅定于衡嶽傳法院。
密受大惠心印。
天竺般若多羅谶行化偈曰。
領得彌勒語 離鄉日日敷 東梁移近路 餘氣腳天徒 師始自建陽佛迹嶺遷臨川。
次南康龔公山。
大曆中。
隸名于鐘陵開元寺。
時連師路嗣恭聆風景慕。
親授密旨。
由是四方學者雲集座下。
厥後法嗣盛布于天下。
時号江西馬祖焉。
師謂衆曰。
汝等諸人。
各信自心是佛。
此心即是佛心。
達磨大師從南天竺國躬至中華。
傳上乘一心之法。
令汝等開悟。
又引楞伽經文。
以印衆生心地。
恐汝颠倒。
不肯自信此一心之法。
各各有之。
故楞伽經雲。
佛語心為宗。
無門為法門。
夫求法者。
應無所求。
心外無别佛。
佛外無别心。
不取善。
不舍惡。
淨穢兩邊俱不依怙。
達罪性空。
念念不可得。
無自性故。
故三界唯心。
森羅萬像。
一法所印。
凡所見色。
皆是見心。
心不自心。
因色故有。
汝但随時言說。
即事即理。
都無所礙。
菩提道果。
亦複如是。
于心所生。
即名為色。
知色空故。
生即不生。
若了此意。
乃可随時著衣吃飯。
長養聖胎。
任運過時。
更有何事。
汝受吾教。
聽吾偈曰。
心地随時說 菩提亦秖甯 事理俱無礙 當生即不生 問。
如何是修道 師雲。
道不屬修。
即言修得。
修成還壞。
即同聲聞。
若言不修。
即同凡夫。
雲。
作何見解。
即得達道 師雲。
自性本來具足。
但于善惡事上不滞。
喚作修道人。
取善舍惡。
觀空入定。
即屬造作。
更若向外馳求。
轉疏轉遠。
但盡三界心量。
一念妄想。
即是三界生死根本。
但無一念。
即除生死根本。
即得法王無上珍寶。
無量劫來。
凡夫妄想。
謟曲邪僞。
我慢貢高。
合為一體。
故經雲。
但以衆法合成此身。
起時唯法起。
滅時唯法滅。
此法起時不言我起。
滅時不言我滅。
前念.後念.中念。
念念不相待。
念念寂滅。
喚作海印三昧。
接一切法。
如百千異流同歸大海。
都名海水。
住于一味。
即接衆味。
住于大海。
即混諸流。
如人在大海水中浴。
即用一切水。
所以聲聞悟迷。
凡夫迷悟。
聲聞不知聖心本無地位.因果.階級。
心量妄想修因證果。
住其空定八萬劫.二萬劫。
雖即已悟。
卻迷。
諸菩薩觀如地獄苦。
沉空滞寂。
又見佛性。
若是上根衆生。
忽遇善知識指示。
言下領會。
更不曆于階級.地位。
頓悟本性。
故經雲。
凡夫有返覆心。
而聲聞無也。
對迷說悟。
本既無迷。
悟亦不立。
一切衆生。
從無量劫來。
不出法性三昧。
長在法性三昧中。
著衣吃飯。
言談祗對。
六根運用。
一切施為。
盡是法性。
不解返源。
随名逐相。
迷情妄起。
造種種業。
若能一念返照。
全體聖心。
汝等諸人。
各達自心。
莫記吾語。
縱饒說得河沙道理。
其心亦不增。
總說不得。
其心亦不減。
說得亦是汝心。
說不得亦是汝心。
乃至今身放光。
現十八變。
不如還我死灰來。
淋過死灰無力。
喻聲聞妄修因證果。
未淋過死灰有力。
喻菩薩道業純熟。
諸惡不染。
若說如來權教三藏。
河沙劫說不可盡。
猶如鈎鎖。
亦不斷絕。
若悟聖心。
總無餘事。
久立。
珍重。
上堂。
龐居士問。
不與萬法為侶是什麼人 師雲。
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又問。
不昧本來人。
請師高著眼 師直下觑 士雲。
一等勿弦琴。
唯師彈得妙。
師直上觑 士禮拜 師歸方丈 居士随後雲。
适來弄巧成拙 問。
如何是佛 師雲。
即心是佛 問。
離四句。
絕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