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

關燈
安閑恬靜。

    虛融澹泊。

    此名一相三昧。

    若于一切處行住座卧。

    純一真心。

    不動道場。

    真成淨土。

    此名一行三昧。

    若人具此三昧。

    如地有種。

    含藏長養。

    成熟其實。

    一相一行。

    亦複如是。

    我今說法。

    猶如時雨。

    普潤大地。

    汝等佛性。

    譬諸種子。

    遇茲沾洽。

    悉得發生。

    承吾旨者。

    澤獲菩提。

    依吾行者。

    定證妙果。

     先天元年。

    告衆曰。

    吾受忍大師衣法。

    今為汝等說法。

    不付其衣。

    蓋汝等信根純熟。

    澤定不疑。

    堪任大事。

    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  普雨悉皆生  頓悟華情已 菩提果自成 複曰。

    其法無二。

    其心亦然。

    其道清淨。

    亦無諸相。

    汝等慎勿觀淨。

    及空其心。

    此心本淨。

    無可取舍。

    各自努力。

    随緣好去。

     師說法化世。

    經四十載。

    其年七月六日。

    命弟子往新州國恩寺建報恩塔。

     先天二年七月一日。

    謂衆曰。

    吾欲歸新州。

    速理舟楫。

     衆曰。

    師從此去。

    早晚卻回。

     師曰。

    葉落歸根。

    來時無口。

     又問。

    師之法藏。

    何人傳受。

     師曰。

    有道者得。

    無心者通。

     又問。

    後莫有難否。

     曰。

    吾滅後五六年。

    當有一人來取吾首。

    聽吾記雲。

     頭上養親  口裡須餐  遇滿之難  楊柳為官 又雲。

    吾去七十年。

    有二菩薩從東方來。

    一在家一出家。

    同時興化。

    建立吾宗。

    締緝伽藍。

    昌隆法嗣。

    言訖。

    往新州國恩寺。

    跏趺示寂。

    即其年八月三日也。

     時韶.新兩郡各修塔廟。

    僧俗莫決所之。

    兩刺史共焚香祝雲。

    香煙引處。

    即師之欲歸焉。

    時爐香騰湧。

    直貫曹溪。

    以十一月十三日入塔。

    壽七十六。

     前韶州刺史韋據撰碑。

    會人憶取首之記。

    遂走以紩葉漆布固護師頸。

     開元十年八月三日夜。

    忽聞塔中铿然有聲。

    僧衆驚起。

    見一人裹白巾從塔中出。

    逾垣而遁。

    尋周視什器。

    一無所失。

    俄見師頸有傷。

    具以賊事聞州。

    縣令楊侃。

    刺史柳無忝。

    切加檎捕。

    五日。

    于石角村獲賊人。

    送韶州鞫問。

    雲。

    姓張。

    名行滿。

    汝州梁縣人。

    于洪州開元寺受新羅僧金。

    令取六祖大師首。

    歸東海供養。

     柳守聞狀。

    未即加刑。

    乃躬至曹溪。

    問師上足令[啗-口+王]曰。

    如何處斷。

     [啗-口+王]曰。

    若以國法論理。

    固當宜然。

    但以佛教慈悲。

    冤親平等。

    況彼欲求供養。

    罪可恕之。

     柳守歎嘉。

    始知佛門廣大。

    遂赦之。

     上元元年。

    肅宗遣使就請師衣缽。

    歸内供養。

    至永泰元年五月五日。

    代宗夢六祖大師請衣缽。

    七日。

    敕刺史楊瑊雲。

    朕夢感能禅師請傳法袈裟。

    卻歸曹溪。

    今遣鎮國大将軍劉崇景頂戴而送。

    朕為之國寶。

    卿可于本寺如法安奉。

    專令僧衆嚴加守護。

    勿令遺墜。

    或為人偷竊。

    皆不遠而獲。

    憲宗谥大鑒禅師。

    塔曰元和靈照。

     南越記雲。

    晉初。

    海内崩裂。

    各據兵權。

    署曹叔良為鎮南将軍。

    知平南總管事。

    晉克複之後。

    以王爵封叔良。

    本山雙峰間。

    叔良有别墅。

    舍其地為雙峰曹溪。

    曹溪由是名著。

     寶林寺者。

    梁天監中。

    有僧經始之刻石。

    曰。

    卻後一百七十年。

    有大權菩薩說法度人。

    傳化四方。

    學徒霧集。

    宜以寶林題之。

    州将具奏。

    仍禦書其額。

     至儀鳳二年。

    大師駐錫。

    皆符先記。

    後改額。

    神龍中曰中興.曰法泉。

    後三年曰廣果。

    開元九年曰建興。

    肅宗曰國甯寺。

    宣宗曰南華。

    迄今無燕雀栖止。

    有達磨祖師所傳袈裟一條。

    西域屈眴布。

    緝本綿花心織成。

    有雲絲布者。

    非也。

    其衣青黑色。

    後人以碧絹為裡。

    中宗賜摩衲.寶缽.方辨塑真.道具等。

    生塔者屍之。

     開元中。

    廣州觀察使宋璟作禮于塔。

    見上足令瑫問曰。

    雲何名無生法忍。

     瑫曰。

    知生既如。

    一切皆爾。

    是名無生。

    于生自在。

    是名法忍。

    知滅不滅。

    是名無生。

    善法不忘。

    是名法忍。

    發菩提心。

    是名無生。

    諸結不起。

    是名法忍。

    對境不嗔。

    是名無生。

    不惱他人。

    是名法忍。

    内無妄念。

    是名無生。

    外無染污。

    是名法忍。

    般若無住。

    是名無生。

    智慧觀照。

    是名法忍。

    璟聞。

    頂受之。

    遂佛弟子禮。

     皇朝開寶初。

    王師平南海劉氏。

    殘兵作梗。

    師之塔廟鞠為煨燼。

    而真身一無所損。

    尋有制興修。

    功未竟。

    會太宗即位。

    留心禅門。

    頗增壯麗焉。

     今上踐祚。

     明肅太後助政。

    奉慈聽斷。

    天下治平。

    上獨留心于禅法。

    蓋天啟其衷也。

    嘗遣使迎請衣缽入宮中。

    久留申供。

    彌加寶飾。

    冀永殊迹。

     大師自唐先天二年癸醜入滅。

    至今景祐三年丙子歲。

    凡三百二十五年矣。

     天聖廣燈錄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