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此但人天小果。
有漏之因。
雖有非實。
帝曰。
如何是真功德。
答曰。
淨智妙圓。
體自空寂。
如是功德。
不以世求。
帝又曰。
如何是聖谛第一義。
答曰。
廓然無聖。
帝曰。
對朕者誰。
答曰。
不識。
帝不領悟。
師知機不契。
潛過江北。
屆于洛陽。
寓止于嵩山少林寺。
面壁而坐。
未嘗辄語。
人莫之測。
時有僧神光者。
曠達之士也。
久居伊洛。
博覽群書。
善談玄理。
每歎曰。
孔.老之教。
禮術風規。
莊.易之書。
未盡妙理。
近聞達磨大士住止少林。
至人不遙。
當造玄境。
乃晨夕參承。
師嘗端座面壁。
莫聞誨勵。
光自惟曰。
昔人求道。
敲骨取髓。
布發淹泥。
古尚若此。
我何人哉。
其年十二月九日夜。
光至階前。
時天大雨雪。
堅立不動。
積雪齊腰。
師憫而問。
汝久立雪中。
當求何事。
光涕曰。
願示慈悲。
師曰。
無上妙道。
曠劫精勤。
難行能行。
非忍而忍。
豈以小智。
輕心慢心。
欲冀真乘。
徒勞勤苦。
光聞師誨勵。
潛取利刀。
自斷左臂。
置于師前。
師知是法器。
乃曰。
諸佛最初求道。
為法亡形。
汝今斷臂吾前。
求亦可在。
師遂因與易名曰惠可。
光曰。
諸佛法印。
可得聞乎。
師曰。
諸佛法印。
匪從人得。
光曰。
我心未甯。
乞師與安。
師曰。
将心來。
與汝安。
光曰。
覓心了不可得。
師曰。
與汝安心竟。
後孝明帝聞師異迹。
遣使赍诏伸請。
前後三至。
師不下少林。
帝彌加欽尚。
就賜摩納袈裟二條.金缽一口.銀淨瓶.缯帛等。
自爾。
經九年。
欲返天竺。
乃命門人曰。
時将至矣。
汝等盍各言乎。
尼總持出禮拜。
據某甲所見。
四大本空。
五陰非有。
正當恁麼時。
無一法可當情。
師曰。
汝得吾皮。
道育出禮拜。
據某甲所見。
如慶喜觀阿閦佛國。
一見更不再見。
師曰。
汝得吾肉。
二祖出禮三拜。
依位而立。
師雲。
汝得吾髓。
乃告之曰。
如來以正法眼藏付于大迦葉。
展轉屬累而至于我。
我今付汝。
汝善護持。
流布将來。
勿令斷絕。
并授袈裟。
以為法信。
師曰。
由傳法印。
以契證心。
外付袈裟。
以定宗旨。
後代澆薄。
疑慮競生。
雲吾西天之人。
汝生此土。
憑何得法。
以何證之。
汝今授此衣法。
卻後難生。
俱出此衣并吾法偈。
用以表明其化無礙。
吾至滅後二百年。
衣止不傳。
法周沙界。
明道者多。
行道者少。
說理者多。
通理者少。
潛符密證。
千萬有餘。
汝當闡揚。
勿輕未悟。
一念回機。
便同本得。
聽吾偈曰。
吾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 一華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師又曰。
吾自到此。
凡五中毒。
我常自出而試之。
置石石裂。
緣吾本離南印。
來此東土。
見有大乘氣象。
遂逾海越漠。
付法求人。
際會未諧。
如愚若讷。
今得汝傳授。
吾意已終。
言已。
即與徒衆至禹門千聖寺。
止三日。
有期城太守楊炫之。
早慕佛乘。
問師曰。
西天五印。
師承為祖。
其道如何。
師曰。
明佛心宗。
等無差誤。
行解相應。
名之曰祖。
又問。
此外如何。
師曰。
須明自心。
知其今古。
不厭有無。
于法無取。
不賢不愚。
無迷無悟。
若能是解。
故稱為祖。
又曰。
弟子歸依三寶。
亦有年矣。
而智慧昏蒙。
尚迷真理。
适聽師言。
罔知收措。
願師慈愍。
開示宗旨。
師知懇禱。
即說偈曰。
亦不睹惡而生嫌 亦不觀善而勤措 亦不舍智而近愚 亦不抛迷而就悟 達大道兮過量 通佛心兮出度 不與凡聖同躔 超然名之曰祖 炫之聞偈。
悲喜交并。
曰願師久住世間。
化導群有。
師曰。
吾即逝矣。
不可久留。
振此萬差。
多逢患難。
炫之曰。
未審何人。
願垂姓字。
弟子為師除得。
師曰。
吾以傳佛秘密。
利益迷徒。
害彼自安。
必無此理。
炫之曰。
師若不言。
何表通變觀照之力。
乃為谶曰。
江槎分玉浪 管炬開金鎖 二三相共行 九十無彼我 炫之聞已。
莫究其端。
默記于懷。
禮辭而去。
魏朝順世。
丙辰歲葬熊耳山。
後三歲。
魏宋雲奉使西域。
回遇師于蔥嶺。
見手攜隻履。
翩然獨逝。
雲曰。
何往。
達磨曰。
西天去。
又謂雲曰。
汝主已厭世。
雲聞之茫然。
别師東邁。
暨複命。
明帝已登遐矣。
迨孝莊即位。
雲具奏其事。
帝令啟圹。
唯空棺。
一隻革履存焉。
舉國為之驚歎。
奉诏取遺履。
出于少林寺供養。
至唐開元中。
為信道者盜于五台山華嚴寺。
今不知所在。
初。
梁武遇師。
因緣末契。
志公嘗有言曰。
帝遇而不遇也。
此是傳佛心印。
即觀音身也。
帝複聞宋雲事。
乃禦撰師碑焉。
代宗谥圓覺大師。
塔曰空觀。
天聖廣燈錄卷第六
有漏之因。
雖有非實。
帝曰。
如何是真功德。
答曰。
淨智妙圓。
體自空寂。
如是功德。
不以世求。
帝又曰。
如何是聖谛第一義。
答曰。
廓然無聖。
帝曰。
對朕者誰。
答曰。
不識。
帝不領悟。
師知機不契。
潛過江北。
屆于洛陽。
寓止于嵩山少林寺。
面壁而坐。
未嘗辄語。
人莫之測。
時有僧神光者。
曠達之士也。
久居伊洛。
博覽群書。
善談玄理。
每歎曰。
孔.老之教。
禮術風規。
莊.易之書。
未盡妙理。
近聞達磨大士住止少林。
至人不遙。
當造玄境。
乃晨夕參承。
師嘗端座面壁。
莫聞誨勵。
光自惟曰。
昔人求道。
敲骨取髓。
布發淹泥。
古尚若此。
我何人哉。
其年十二月九日夜。
光至階前。
時天大雨雪。
堅立不動。
積雪齊腰。
師憫而問。
汝久立雪中。
當求何事。
光涕曰。
願示慈悲。
師曰。
無上妙道。
曠劫精勤。
難行能行。
非忍而忍。
豈以小智。
輕心慢心。
欲冀真乘。
徒勞勤苦。
光聞師誨勵。
潛取利刀。
自斷左臂。
置于師前。
師知是法器。
乃曰。
諸佛最初求道。
為法亡形。
汝今斷臂吾前。
求亦可在。
師遂因與易名曰惠可。
光曰。
諸佛法印。
可得聞乎。
師曰。
諸佛法印。
匪從人得。
光曰。
我心未甯。
乞師與安。
師曰。
将心來。
與汝安。
光曰。
覓心了不可得。
師曰。
與汝安心竟。
後孝明帝聞師異迹。
遣使赍诏伸請。
前後三至。
師不下少林。
帝彌加欽尚。
就賜摩納袈裟二條.金缽一口.銀淨瓶.缯帛等。
自爾。
經九年。
欲返天竺。
乃命門人曰。
時将至矣。
汝等盍各言乎。
尼總持出禮拜。
據某甲所見。
四大本空。
五陰非有。
正當恁麼時。
無一法可當情。
師曰。
汝得吾皮。
道育出禮拜。
據某甲所見。
如慶喜觀阿閦佛國。
一見更不再見。
師曰。
汝得吾肉。
二祖出禮三拜。
依位而立。
師雲。
汝得吾髓。
乃告之曰。
如來以正法眼藏付于大迦葉。
展轉屬累而至于我。
我今付汝。
汝善護持。
流布将來。
勿令斷絕。
并授袈裟。
以為法信。
師曰。
由傳法印。
以契證心。
外付袈裟。
以定宗旨。
後代澆薄。
疑慮競生。
雲吾西天之人。
汝生此土。
憑何得法。
以何證之。
汝今授此衣法。
卻後難生。
俱出此衣并吾法偈。
用以表明其化無礙。
吾至滅後二百年。
衣止不傳。
法周沙界。
明道者多。
行道者少。
說理者多。
通理者少。
潛符密證。
千萬有餘。
汝當闡揚。
勿輕未悟。
一念回機。
便同本得。
聽吾偈曰。
吾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 一華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師又曰。
吾自到此。
凡五中毒。
我常自出而試之。
置石石裂。
緣吾本離南印。
來此東土。
見有大乘氣象。
遂逾海越漠。
付法求人。
際會未諧。
如愚若讷。
今得汝傳授。
吾意已終。
言已。
即與徒衆至禹門千聖寺。
止三日。
有期城太守楊炫之。
早慕佛乘。
問師曰。
西天五印。
師承為祖。
其道如何。
師曰。
明佛心宗。
等無差誤。
行解相應。
名之曰祖。
又問。
此外如何。
師曰。
須明自心。
知其今古。
不厭有無。
于法無取。
不賢不愚。
無迷無悟。
若能是解。
故稱為祖。
又曰。
弟子歸依三寶。
亦有年矣。
而智慧昏蒙。
尚迷真理。
适聽師言。
罔知收措。
願師慈愍。
開示宗旨。
師知懇禱。
即說偈曰。
亦不睹惡而生嫌 亦不觀善而勤措 亦不舍智而近愚 亦不抛迷而就悟 達大道兮過量 通佛心兮出度 不與凡聖同躔 超然名之曰祖 炫之聞偈。
悲喜交并。
曰願師久住世間。
化導群有。
師曰。
吾即逝矣。
不可久留。
振此萬差。
多逢患難。
炫之曰。
未審何人。
願垂姓字。
弟子為師除得。
師曰。
吾以傳佛秘密。
利益迷徒。
害彼自安。
必無此理。
炫之曰。
師若不言。
何表通變觀照之力。
乃為谶曰。
江槎分玉浪 管炬開金鎖 二三相共行 九十無彼我 炫之聞已。
莫究其端。
默記于懷。
禮辭而去。
魏朝順世。
丙辰歲葬熊耳山。
後三歲。
魏宋雲奉使西域。
回遇師于蔥嶺。
見手攜隻履。
翩然獨逝。
雲曰。
何往。
達磨曰。
西天去。
又謂雲曰。
汝主已厭世。
雲聞之茫然。
别師東邁。
暨複命。
明帝已登遐矣。
迨孝莊即位。
雲具奏其事。
帝令啟圹。
唯空棺。
一隻革履存焉。
舉國為之驚歎。
奉诏取遺履。
出于少林寺供養。
至唐開元中。
為信道者盜于五台山華嚴寺。
今不知所在。
初。
梁武遇師。
因緣末契。
志公嘗有言曰。
帝遇而不遇也。
此是傳佛心印。
即觀音身也。
帝複聞宋雲事。
乃禦撰師碑焉。
代宗谥圓覺大師。
塔曰空觀。
天聖廣燈錄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