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尼拘陀梵志經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
如汝所修出離行者。
謂裸露身體。
計得出離。
又于飲食事訖。
舐手取淨。
不受颦蹙面人及嗔恚面人所施飲食。
不于街巷中食。
不于刀杖兵器中住。
周行城邑。
杜默不語。
不說所從來。
不說所向詣。
不說所住止。
不出違順語。
不出多種語。
亦無所說授。
或受一家食。
或受二家三家乃至七家食。
或但受一家。
不受餘家食。
或一日不食。
或二日三日乃至七日。
或複半月一月不食。
或于食中。
不食其麨。
不食其飯。
不食豆及魚肉牛乳酥酪油及蜜等。
不飲酒。
不飲甘漿。
不飲醋漿。
但飲糠秕清潔之水。
而為活命。
又常食菜。
或食稊稗。
或食瞿摩夷。
或食藥苗藥根。
或食幹生米谷。
或食諸餘粗惡草菜。
或但著一衣。
或著草衣。
或著吉祥草衣。
或著樹皮衣。
或柴木為衣。
或果樹皮為衣。
或以棄屍林中亂發為衣。
或以羊毛鹿毛鹿皮為衣或以底哩吒鳥翅為衣。
或以鸺鹠翅為衣。
如是等事。
是汝尼拘陀修行者。
計為出離之行。
尼拘陀。
此等所行。
而還實得出離清淨邪。
得最上潔白邪。
得真實邪。
得清淨真實中住邪。
時尼拘陀梵志白佛言。
如是如是。
沙門瞿昙。
我此修行。
是得出離清淨。
得最上潔白。
及得真實。
得清淨真實中住。
佛告尼拘陀梵志言。
尼拘陀。
汝所修行。
如是等事。
非為出離。
非得出離清淨。
非得最上潔白。
非得真實。
非得清淨真實中住。
但于修行法中。
而得少分。
尼拘陀梵志白佛言。
沙門瞿昙。
如汝所說。
雖為甚善。
然我此修行。
是得最上出離。
是得真實。
是得無上。
佛告尼拘陀梵志言。
複次汝所修行。
謂我能得四戒具足。
謂能修行。
謂得最上增勝。
于前修行出離。
不減諸欲。
持四戒時。
與慈心俱。
先于東方起慈心。
觀具足所行。
廣大周普。
無二無量。
無冤無害。
然後南西北方。
四維上下。
一切世界。
與慈心俱。
具足所行。
亦複如是。
尼拘陀。
汝作是意。
謂我能如是修行。
得出離清淨邪。
得最上潔白邪。
得真實邪。
得清淨真實中住邪。
時尼拘陀梵志白佛言。
如是如是。
沙門瞿昙。
我此修行。
實得出離清淨。
得最上潔白。
及得真實。
得清淨真實中住。
佛告尼拘陀梵志言。
尼拘陀。
此如是等汝所修行。
非得出離清淨。
非得最上潔白。
非得真實。
非得清淨真實中住。
汝謂有所得。
此亦非真。
尼拘陀梵志白佛言。
沙門瞿昙。
如汝所說。
雖為甚善。
然我修行。
是得出離清淨。
是得真實。
是得無上。
佛告尼拘陀梵志言。
尼拘陀。
複次如汝修行。
謂我能得四戒具足。
我能修行。
我得最上增勝。
于前修行出離。
不減諸欲。
謂以宿住通。
能知過去一二三生乃至百生之事。
尼拘陀。
汝作是意。
謂我能如是修行。
得出離清淨邪。
得最上潔白邪。
得真實邪。
得清淨真實中住邪。
時尼拘陀梵志白佛言。
如是如是。
沙門瞿昙。
我此修行。
實得出離清淨。
得最上潔白。
及得真實。
得清淨真實中住。
佛告尼拘陀梵志言。
尼拘陀。
此如是等汝所修行。
非得出離清淨。
非得最上潔白。
非得真實。
非得清淨真實中住。
雖有所得。
而非真實。
尼拘陀梵志白佛言。
沙門瞿昙。
如汝所說。
雖為甚善。
然我此修行。
是得出離清淨。
是得真實。
是得無上。
佛告尼拘陀梵志言。
尼拘陀。
複次如汝修行。
謂我能得四戒具足。
我能修行。
我得最上增勝。
于前修行出離。
不減諸欲。
能以清淨天眼。
觀見世間一切衆生。
若生若滅。
若好若醜。
或生善趣。
或生惡趣。
若貴若賤。
随業報應。
悉能觀見。
尼拘陀。
汝作是意。
謂我能如是修行。
得出離清淨邪。
得最上潔白邪。
得真實邪。
得清淨真實中住邪。
時尼拘陀梵志白佛言。
如是如是。
沙門瞿昙。
我此修行。
實得出離清淨。
得最上潔白。
及得真實。
得清淨真實中住。
佛告尼拘陀梵志言。
尼拘陀。
如是等事。
以汝所修。
雖為清淨。
然我所說。
如汝修行。
未離種種煩惱随增。
尼拘陀梵志白佛言。
沙門瞿昙。
雲何我所修行。
雖為清淨。
汝瞿昙說未離種種煩惱随增。
佛告尼拘陀梵志言。
尼拘陀。
汝等修行。
為欲彰其修行功業。
以我修成如是行故。
彼國王大臣。
刹帝利婆羅門等。
必當尊重恭敬供養于我尼拘陀。
此即是為汝所修行煩惱随增。
複次尼拘陀。
汝雖修行。
恃己所修。
起貢高相。
淩篾于他。
此即是為汝所修行煩惱随增。
複次。
尼拘陀。
汝等修行。
起我慢心及增上慢。
此即是為汝所修行煩惱随增。
複次尼拘陀。
汝等修行。
于餘沙門婆羅門輕毀淩辱。
作如是言。
汝諸沙門婆羅門。
以多種食。
而為活命。
普食世間五種種子。
所謂根種子。
身種子。
虛種子。
最上種子。
種子中種子。
如是五種。
以資其命。
汝尼拘陀。
如是周行。
出輕辱言。
伺求诤論。
迅疾快利。
其猶電轉。
摧伏破壞。
又如霜雹。
尼拘陀。
此即是為汝所修行煩惱随增。
複次尼拘陀。
汝等修行。
或見餘沙門婆羅門為他同類等衆之所尊重恭敬供養。
乃生種種憎嫉之心。
即作是言。
汝諸沙門婆羅門。
貪多種食。
而為活命。
返為他衆之所尊重恭敬供養。
我常但以苦澀虛淡之物。
而為活命。
何故他衆。
不作恭敬供養于我尼拘陀。
此即是為汝所修行煩惱随增。
如汝所修出離行者。
謂裸露身體。
計得出離。
又于飲食事訖。
舐手取淨。
不受颦蹙面人及嗔恚面人所施飲食。
不于街巷中食。
不于刀杖兵器中住。
周行城邑。
杜默不語。
不說所從來。
不說所向詣。
不說所住止。
不出違順語。
不出多種語。
亦無所說授。
或受一家食。
或受二家三家乃至七家食。
或但受一家。
不受餘家食。
或一日不食。
或二日三日乃至七日。
或複半月一月不食。
或于食中。
不食其麨。
不食其飯。
不食豆及魚肉牛乳酥酪油及蜜等。
不飲酒。
不飲甘漿。
不飲醋漿。
但飲糠秕清潔之水。
而為活命。
又常食菜。
或食稊稗。
或食瞿摩夷。
或食藥苗藥根。
或食幹生米谷。
或食諸餘粗惡草菜。
或但著一衣。
或著草衣。
或著吉祥草衣。
或著樹皮衣。
或柴木為衣。
或果樹皮為衣。
或以棄屍林中亂發為衣。
或以羊毛鹿毛鹿皮為衣或以底哩吒鳥翅為衣。
或以鸺鹠翅為衣。
如是等事。
是汝尼拘陀修行者。
計為出離之行。
尼拘陀。
此等所行。
而還實得出離清淨邪。
得最上潔白邪。
得真實邪。
得清淨真實中住邪。
時尼拘陀梵志白佛言。
如是如是。
沙門瞿昙。
我此修行。
是得出離清淨。
得最上潔白。
及得真實。
得清淨真實中住。
佛告尼拘陀梵志言。
尼拘陀。
汝所修行。
如是等事。
非為出離。
非得出離清淨。
非得最上潔白。
非得真實。
非得清淨真實中住。
但于修行法中。
而得少分。
尼拘陀梵志白佛言。
沙門瞿昙。
如汝所說。
雖為甚善。
然我此修行。
是得最上出離。
是得真實。
是得無上。
佛告尼拘陀梵志言。
複次汝所修行。
謂我能得四戒具足。
謂能修行。
謂得最上增勝。
于前修行出離。
不減諸欲。
持四戒時。
與慈心俱。
先于東方起慈心。
觀具足所行。
廣大周普。
無二無量。
無冤無害。
然後南西北方。
四維上下。
一切世界。
與慈心俱。
具足所行。
亦複如是。
尼拘陀。
汝作是意。
謂我能如是修行。
得出離清淨邪。
得最上潔白邪。
得真實邪。
得清淨真實中住邪。
時尼拘陀梵志白佛言。
如是如是。
沙門瞿昙。
我此修行。
實得出離清淨。
得最上潔白。
及得真實。
得清淨真實中住。
佛告尼拘陀梵志言。
尼拘陀。
此如是等汝所修行。
非得出離清淨。
非得最上潔白。
非得真實。
非得清淨真實中住。
汝謂有所得。
此亦非真。
尼拘陀梵志白佛言。
沙門瞿昙。
如汝所說。
雖為甚善。
然我修行。
是得出離清淨。
是得真實。
是得無上。
佛告尼拘陀梵志言。
尼拘陀。
複次如汝修行。
謂我能得四戒具足。
我能修行。
我得最上增勝。
于前修行出離。
不減諸欲。
謂以宿住通。
能知過去一二三生乃至百生之事。
尼拘陀。
汝作是意。
謂我能如是修行。
得出離清淨邪。
得最上潔白邪。
得真實邪。
得清淨真實中住邪。
時尼拘陀梵志白佛言。
如是如是。
沙門瞿昙。
我此修行。
實得出離清淨。
得最上潔白。
及得真實。
得清淨真實中住。
佛告尼拘陀梵志言。
尼拘陀。
此如是等汝所修行。
非得出離清淨。
非得最上潔白。
非得真實。
非得清淨真實中住。
雖有所得。
而非真實。
尼拘陀梵志白佛言。
沙門瞿昙。
如汝所說。
雖為甚善。
然我此修行。
是得出離清淨。
是得真實。
是得無上。
佛告尼拘陀梵志言。
尼拘陀。
複次如汝修行。
謂我能得四戒具足。
我能修行。
我得最上增勝。
于前修行出離。
不減諸欲。
能以清淨天眼。
觀見世間一切衆生。
若生若滅。
若好若醜。
或生善趣。
或生惡趣。
若貴若賤。
随業報應。
悉能觀見。
尼拘陀。
汝作是意。
謂我能如是修行。
得出離清淨邪。
得最上潔白邪。
得真實邪。
得清淨真實中住邪。
時尼拘陀梵志白佛言。
如是如是。
沙門瞿昙。
我此修行。
實得出離清淨。
得最上潔白。
及得真實。
得清淨真實中住。
佛告尼拘陀梵志言。
尼拘陀。
如是等事。
以汝所修。
雖為清淨。
然我所說。
如汝修行。
未離種種煩惱随增。
尼拘陀梵志白佛言。
沙門瞿昙。
雲何我所修行。
雖為清淨。
汝瞿昙說未離種種煩惱随增。
佛告尼拘陀梵志言。
尼拘陀。
汝等修行。
為欲彰其修行功業。
以我修成如是行故。
彼國王大臣。
刹帝利婆羅門等。
必當尊重恭敬供養于我尼拘陀。
此即是為汝所修行煩惱随增。
複次尼拘陀。
汝雖修行。
恃己所修。
起貢高相。
淩篾于他。
此即是為汝所修行煩惱随增。
複次。
尼拘陀。
汝等修行。
起我慢心及增上慢。
此即是為汝所修行煩惱随增。
複次尼拘陀。
汝等修行。
于餘沙門婆羅門輕毀淩辱。
作如是言。
汝諸沙門婆羅門。
以多種食。
而為活命。
普食世間五種種子。
所謂根種子。
身種子。
虛種子。
最上種子。
種子中種子。
如是五種。
以資其命。
汝尼拘陀。
如是周行。
出輕辱言。
伺求诤論。
迅疾快利。
其猶電轉。
摧伏破壞。
又如霜雹。
尼拘陀。
此即是為汝所修行煩惱随增。
複次尼拘陀。
汝等修行。
或見餘沙門婆羅門為他同類等衆之所尊重恭敬供養。
乃生種種憎嫉之心。
即作是言。
汝諸沙門婆羅門。
貪多種食。
而為活命。
返為他衆之所尊重恭敬供養。
我常但以苦澀虛淡之物。
而為活命。
何故他衆。
不作恭敬供養于我尼拘陀。
此即是為汝所修行煩惱随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