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七處三觀經

關燈
二法故。

    愧亦慚故。

    為得分明為父為母為兄為弟為男女為從學為師為君為大人。

    設有是世間不正。

    譬如牛馬象雞豬狗亦畜生。

    但觀是法清白故。

    為得分别。

    佛說如是。

     (四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便告比丘。

    舍身惡行。

    何以故。

    能得舍故。

    若不能得舍身惡行。

    佛亦不能說舍身惡行。

    可得舍身惡行。

    是故。

    我為說舍身惡行者。

    不舍身惡行。

    便絕無有财産。

    亦不行布施是堕兩侵。

    眼在但無所見。

    從是堕地獄。

    無有眼到彼間處不自守者。

    名為一眼。

    盜弊态兩舌妄語。

    但有财産但世間自樂。

    緻法非法谀谄。

    緻大多财。

    亦不自樂亦不布施。

    已堕地獄一眼處。

    兩眼者最第一法。

    緻治生自所有自食亦布施。

    從是行福自在。

    如不黠自食亦施得時上天常不離法。

    無有眼亦一眼但當遠莫近。

    黠人但當校計兩眼。

    兩眼第一今世後世。

    佛說如是。

     (四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時賢者阿難行至佛已到禮佛。

    便白問佛。

    世間世何等為世。

    說是何等為世。

    是世阿難為三。

    一為欲世。

    二為色世。

    三為不色世。

    亦若人所緻罪令複得。

    是名為世。

    若阿難。

    欲緻罪無有。

    欲世亦無有。

    阿難。

    報佛不離是。

    佛便告阿難。

    是阿難。

    罪為地識為種欲為愛癡為冥。

    已癡人無有眼便惡行已惡。

    便識在惡堕欲世。

    若阿難。

    色行人不緻色世亦無有。

    佛複重告阿難。

    不緻是有不。

    阿難便白佛。

    不離是。

    佛複告阿難。

    是行地識為種欲為愛癡為冥。

    癡冥為中。

    行識便在中止。

    是為色世有。

    阿難。

    不色行福故有不色世。

    若無有不色行。

    亦無有不色。

    阿難白佛。

    不離是從是行。

    阿難。

    便為福地識種欲愛癡冥已。

    人有癡便無有眼。

    已不大了眼故。

    為無有色。

    上識便名為無有色世。

    佛說如是。

     (四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是時佛告比丘。

    比丘。

    應唯然佛便說。

    信者有三行。

    令從行信淨可。

    何等三。

    一者欲見明者。

    二者欲聞經。

    三者離垢悭意。

    家中居牧費直手分布與成布施等意。

    從後說絕。

     欲見明者當樂聞經亦除垢悭 是名為信佛說如是 (四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是時佛告比丘。

    比丘。

    應唯然佛便說。

    有三安善樂。

    若慧者欲求是當為護戒。

    一者欲名聞。

    法俱相随護戒。

    二者欲财樂。

    俱可意惠欲得者當護戒。

    三者念是身受。

    更身欲度世上天。

    慧欲得者當護戒。

    從後說絕。

     慧者當護戒。

    欲得三願名聞亦利後世。

    欲樂天上是說處。

    若慧能習是事如上說。

    是世間得樂淨。

    佛說如是。

     (四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便告比丘。

    世間有三大病。

    人身中各自有。

    何等為三。

    一為風。

    二為熱。

    三為寒。

    是三大病。

    比丘有三大藥。

    風者比丘大病麻油大藥亦麻油輩。

    熱大病者酪酥大藥亦如酪酥輩。

    寒大病者蜜大藥亦如蜜輩。

    是比丘三大病是三大藥如是。

    人亦有三病共生共居道德法見說。

    何等為三。

    一者欲。

    二者恚。

    三者癡。

    是比丘三大病有三大藥。

    欲比丘大病者。

    惡露觀思惟大藥。

    恚大病等慈行大藥。

    癡大病從本因緣生觀大藥。

    是比丘三大病者三藥。

    佛說如是。

     (四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便告比丘。

    有三惡本。

    貪為一惡本。

    恚為二惡本。

    癡為三惡本。

    以貪為惡本。

    悭亦貪本。

    以悭不得離悭。

    便身行惡口行惡意行惡。

    是名亦惡。

    以悭便身不谛受。

    是心不谛受。

    是亦惡本。

    以悭著悭便自壞身亦壞身奇。

    亦兩壞是亦惡。

    以悭便不知。

    自身亦不知。

    奇亦不知。

    兩是亦惡。

    以悭著悭奇欲施。

    若殺若系若縛若滅亡若論議是亦惡。

    以悭著悭奇欲施苦以施若殺若系若縛若滅亡若論議。

    受心喜心得如願是亦惡。

    如是人比丘。

    名為不時說。

    亦名不如非法說。

    亦名不止惡說。

    何以故。

    比丘。

    是人不時說。

    亦名不止惡說。

    但比丘。

    自身亦奇為欺。

    自癡複增癡。

    若人說至誠知不欲受至誠。

    若人說不至誠不可意說病是不是如是我無有。

    是故如是人名為惡說不至誠。

    不緻好非法說不止惡說。

    如是人比丘。

    悭從悭因緣多非一。

    粗惡法從是緻。

    恚癡從是緻亦如是。

    如是人從後若幹非一。

    貪恚癡粗惡非法布覆開滿拘。

    今見如是法說止苦。

    更并憂惱畏壞身望堕惡。

    譬喻比丘如樹前芽栽[夫*夫]拮布覆閉滿封。

    如是非一。

    若幹貪恚癡不好能法。

    亦為己布覆閉滿封。

    如是為見在苦。

    止苦憂惱自燒己身堕惡。

    有三福好本。

    一為不貪好本。

    二為不恚好本。

    三為不惑好本。

    若不貪是亦好。

    若不悭身行好行口行好行心行好行是亦好。

    身谛受口谛受心谛受是亦好。

    若不念自身侵。

    若不念奇身侵。

    若不念兩侵是亦好。

    若不悭亦不連悭。

    若自身知。

    若奇身知。

    若兩知是亦好。

    若不悭若連若不奇人為有苦有憂。

    不若令有若殺若斫若捶若讒若亡若論議是亦好。

    若不悭若不著悭若不令奇人。

    若憂不令有。

    若殺若斫若捶若讒若亡若論議心不受心喜令。

     奇人如願是亦好。

    如是人名為時說如說福說法說止惡說是亦好。

    何以故。

    比丘。

    如是人名為時說如說法說止惡說。

    為自知态亦知餘态。

    不匿不覆。

    若自知愚癡憍慢亦餘态。

    若覺發人說不匿。

    受言不言我不知。

    或人不至誠作論議。

    即時自曉意報是事。

    我無有不至誠。

    無有是我亦無有是為。

    是故人時說如說福說法說止惡說。

    不悭悭因緣亦如是非一。

    若幹好法從是緻死無有恚。

    亦如是無有癡亦好從是緻。

    如是比丘人非一。

    若幹貪恚癡弊惡法已舍已更不複生。

    為見法安行。

    無有苦無有惱無有憂無有熱。

    已壞身便望好處。

    譬喻比丘如樹前芽栽。

    [夫*夫]拮便布覆閉滿封。

    若有人來不可[夫*夫]拮。

    不欲令有不駐。

    不欲令隐不欲令通。

    便[夫*夫]拮掘根便斷本。

    已斷本便斷枝。

    已斷枝便破碎。

    已破碎便劈。

    已劈便風暴燥。

    風暴燥已便火燒。

    已火燒便作灰。

    已作灰便大風飏。

    亦投彼河中。

    為是[夫*夫]拮。

    從是本因緣已。

    已斷本上下不複見後不複生。

    如是不比丘自如是譬。

    上人行者亦如是非一。

    若貪恚癡弊惡法已舍已便不複生。

    為見法安行。

    無有苦無有惱無有憂無有熱。

    已壞身便望好處。

    佛說如是。

     (四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便告比丘。

    四行為黠所有。

    為賢者所知。

    非愚者所知。

    慧者可意。

    何等為四。

    布施比丘。

    黠人知賢者知慧者可可者不欺。

    比丘。

    一切天下所黠知如上說。

    孝事父母。

    比丘所黠知如上說。

    作沙門比丘所黠知如上說。

    法行道比丘所黠知。

    亦賢者知愚人所不知黠者可。

    從後說絕。

    自知有布施不欺制意自守。

    亦孝父母有守行。

    是事一切為黠者行。

    如是可見成就。

    便世間得淨願。

    佛說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