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港的感想說到香港的佛教
關燈
小
中
大
乃有龍智菩薩出而興立密咒乘;故第三時期的佛教,就是密咒乘興盛的時期。
印度三時期的佛教展轉流傳到今世者,其第一期,可以钖蘭、暹羅、緬甸代表之,由錫蘭、暹、緬之現代佛教,可以考察到古印度第一時期的佛教。
第二時期可由中國文字所傳經典去研究之,由中國流傳于日本、高麗等處。
第三期經典中國亦有,但能代表者,是西藏、蒙古等處的佛教。
故有印度三時期之佛法,乃成今世錫蘭、中國、西藏三系統之佛法,再由三系統還源回複到印度三時期,由印度三時期還源到佛說的法源,整個佛法的總相不難洞明了。
今世科學昌明,交通便利,東西千萬裡、上下數千年之世界,皆為人迹所至、人文所通之處,故佛教和佛學亦應從此等廣闊之意義上去建立和研究。
在此種世界性佛學意義之上,與前人所講佛學的觀念不同。
譬如說第一期佛教二十部派的分裂和诤論,其時已成了重大的問題;但到了笫二期,大乘起而與小乘對峙,甚而全然攝服了小乘,遂使小乘各派之争全失其意義了。
及至第三期密宗興起,複由大小對抗轉變為顯密對抗,而到密宗全盛時期,大乘的“空”、“有”分宗亦失其重要了。
故傳在中國之佛教,已無小乘與大乘之诤;即有代表小乘空有二派的成實與俱舍,也攝屬于大乘的性相二宗,而唯以融合性相之“台”、“賢”、“禅”、“淨”為重要。
時至今日,在佛教的曆史上,一切大小、顯密、台、賢、禅、淨的诤論,亦完全失其意義,應觀佛法導源于釋迦佛,從三時期現流為三系統,今綜合來研究之、貫通之、融攝之、還源于佛之大圓覺海,則向來曆史上小大、顯密等争長論短的佛學,置諸現代世界普遍性的佛學與佛教中,自然也都失其意義和作用了。
前就學理方面,說明世界性之佛學;但佛法中修行法門方面,依世界性的佛學原理觀察之,可有四類: 一、律義行:依戒律與儀軌修行,實為一切修行的基礎。
今錫蘭、暹羅等地,極重修習律儀;其功用即由戒生定,由定發慧,乃超凡入聖。
二、禅觀行:一切禅定止觀行門,皆包括之。
從五停心以至天台之一心三觀,華嚴之十法界觀,禅宗之直指入心見性成佛等。
三、真言行:即咒印秘密行,一切密宗的行法屬之。
托質于本尊三業:意觀想、手結印、口誦咒,三業相應,即身成佛。
四、淨土行:通常言淨土行,隻知有彌陀淨土,實則廣義言之,十方諸佛菩薩各有淨土,如藥師之琉璃淨土,彌勒之兜率淨土,維摩之衆香淨土等是。
法華經雲:‘臨命終時,千佛授手’;是知十方諸佛,淨土無盡。
修行法門雖無量種,攝歸四類,統無不盡,依之修持,皆得證悟,當機者妙,固毋須嚴别其高下也。
由是世界性之學理與行門,而建立世界性之佛教,則教徒方面:第一、要從正解正信下手,成立一般正解正信的徒衆,使之普遍廣大于全人類,對于佛教有真實正解正信,方為真正信仰者。
第二、是進從律儀建立分部實行持戒的徒衆。
佛教原分七衆團體,簡之或可言四衆,即比丘、比丘尼的出家二衆和優婆塞、夷的在家二衆,其基礎是同具正解正信者,而因所修之律儀不同,故分四衆。
但出家二衆中之比丘衆,是正為主持佛法者,于中宜居領導四衆之首位,而佛教之三寶應如是建立。
由前所講,再轉到香港來,則知香港佛學界所研究之學理與佛教徒所信行之法門,和前說的世界性的學理與行門,亦頗相應。
但是現在的香港,佛學院既漸普遍于全社會,四部衆的弟子,須各依部别的律儀建立各别的教團。
如現在出家二衆各有主持的寺院和山林,即在家二衆亦已成立了許多的教團,這是很好的現象;但若再本于佛法戒律的原義,依四衆律儀制度各自分别組織教團,使教團合理化、紀律化、清淨化、美滿化,那就更好了。
因四衆律儀各有不相通容之處,如比丘所持之律儀,唯比丘可聽講研究,餘者即不得參預,否則便違戒法;故須四衆各立團體。
香港既已有四衆各别為主的團體,遇有公共的事,大家又能如今日一樣臨時互相集會,這是再好不過的;若能依于律儀建築清淨的四衆團體,然後再來建設一個做四衆總集合的中心道場,以比丘主持之,平時各人别居各團體各自修學,遇有公共要事,臨時俱會一處,那是再适宜沒有了。
綜上所說意思:先是建立共同正解正信的基礎,次是依律儀制度來建立分部别居的四衆團體,再後是建設一個四衆總集會的中心道場。
今天因在這個大衆集合的盛會中,便發生這點感想與希望,各位當不以我的希望為奢侈吧!﹙十二月一日在利園。
陳慧濤、竹摩合記﹚﹙見海刊十七卷三期﹚
印度三時期的佛教展轉流傳到今世者,其第一期,可以钖蘭、暹羅、緬甸代表之,由錫蘭、暹、緬之現代佛教,可以考察到古印度第一時期的佛教。
第二時期可由中國文字所傳經典去研究之,由中國流傳于日本、高麗等處。
第三期經典中國亦有,但能代表者,是西藏、蒙古等處的佛教。
故有印度三時期之佛法,乃成今世錫蘭、中國、西藏三系統之佛法,再由三系統還源回複到印度三時期,由印度三時期還源到佛說的法源,整個佛法的總相不難洞明了。
今世科學昌明,交通便利,東西千萬裡、上下數千年之世界,皆為人迹所至、人文所通之處,故佛教和佛學亦應從此等廣闊之意義上去建立和研究。
在此種世界性佛學意義之上,與前人所講佛學的觀念不同。
譬如說第一期佛教二十部派的分裂和诤論,其時已成了重大的問題;但到了笫二期,大乘起而與小乘對峙,甚而全然攝服了小乘,遂使小乘各派之争全失其意義了。
及至第三期密宗興起,複由大小對抗轉變為顯密對抗,而到密宗全盛時期,大乘的“空”、“有”分宗亦失其重要了。
故傳在中國之佛教,已無小乘與大乘之诤;即有代表小乘空有二派的成實與俱舍,也攝屬于大乘的性相二宗,而唯以融合性相之“台”、“賢”、“禅”、“淨”為重要。
時至今日,在佛教的曆史上,一切大小、顯密、台、賢、禅、淨的诤論,亦完全失其意義,應觀佛法導源于釋迦佛,從三時期現流為三系統,今綜合來研究之、貫通之、融攝之、還源于佛之大圓覺海,則向來曆史上小大、顯密等争長論短的佛學,置諸現代世界普遍性的佛學與佛教中,自然也都失其意義和作用了。
前就學理方面,說明世界性之佛學;但佛法中修行法門方面,依世界性的佛學原理觀察之,可有四類: 一、律義行:依戒律與儀軌修行,實為一切修行的基礎。
今錫蘭、暹羅等地,極重修習律儀;其功用即由戒生定,由定發慧,乃超凡入聖。
二、禅觀行:一切禅定止觀行門,皆包括之。
從五停心以至天台之一心三觀,華嚴之十法界觀,禅宗之直指入心見性成佛等。
三、真言行:即咒印秘密行,一切密宗的行法屬之。
托質于本尊三業:意觀想、手結印、口誦咒,三業相應,即身成佛。
四、淨土行:通常言淨土行,隻知有彌陀淨土,實則廣義言之,十方諸佛菩薩各有淨土,如藥師之琉璃淨土,彌勒之兜率淨土,維摩之衆香淨土等是。
法華經雲:‘臨命終時,千佛授手’;是知十方諸佛,淨土無盡。
修行法門雖無量種,攝歸四類,統無不盡,依之修持,皆得證悟,當機者妙,固毋須嚴别其高下也。
由是世界性之學理與行門,而建立世界性之佛教,則教徒方面:第一、要從正解正信下手,成立一般正解正信的徒衆,使之普遍廣大于全人類,對于佛教有真實正解正信,方為真正信仰者。
第二、是進從律儀建立分部實行持戒的徒衆。
佛教原分七衆團體,簡之或可言四衆,即比丘、比丘尼的出家二衆和優婆塞、夷的在家二衆,其基礎是同具正解正信者,而因所修之律儀不同,故分四衆。
但出家二衆中之比丘衆,是正為主持佛法者,于中宜居領導四衆之首位,而佛教之三寶應如是建立。
由前所講,再轉到香港來,則知香港佛學界所研究之學理與佛教徒所信行之法門,和前說的世界性的學理與行門,亦頗相應。
但是現在的香港,佛學院既漸普遍于全社會,四部衆的弟子,須各依部别的律儀建立各别的教團。
如現在出家二衆各有主持的寺院和山林,即在家二衆亦已成立了許多的教團,這是很好的現象;但若再本于佛法戒律的原義,依四衆律儀制度各自分别組織教團,使教團合理化、紀律化、清淨化、美滿化,那就更好了。
因四衆律儀各有不相通容之處,如比丘所持之律儀,唯比丘可聽講研究,餘者即不得參預,否則便違戒法;故須四衆各立團體。
香港既已有四衆各别為主的團體,遇有公共的事,大家又能如今日一樣臨時互相集會,這是再好不過的;若能依于律儀建築清淨的四衆團體,然後再來建設一個做四衆總集合的中心道場,以比丘主持之,平時各人别居各團體各自修學,遇有公共要事,臨時俱會一處,那是再适宜沒有了。
綜上所說意思:先是建立共同正解正信的基礎,次是依律儀制度來建立分部别居的四衆團體,再後是建設一個四衆總集會的中心道場。
今天因在這個大衆集合的盛會中,便發生這點感想與希望,各位當不以我的希望為奢侈吧!﹙十二月一日在利園。
陳慧濤、竹摩合記﹚﹙見海刊十七卷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