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港的感想說到香港的佛教
關燈
小
中
大
──二十四年十二月在香港利園佛教聯合歡迎會講──
今天承香港佛學會、及香港各佛教團體的領袖,在利園開了這個盛會,因此得與各位聚集一處談佛法,是非常欣幸的!不過聽了葦庵總代表對本人的獎飾,陳靜濤居士述說本人行迹的過譽,王學仁會長的歡迎頌詞,這些都是使我不敢當的!我這次到了香港,發生兩種的感想:
第一、關于我本人在香港之經過:我來香港連此次已有五次了。
第一次在宣統二年,因赴廣東,經過此地,雖隻逗留一兩天,漫遊一遭,但對香港那種星光燦爛如仙山一樣的印象,至今尚留腦際。
宣統三年,從廣東去滬過此地,但船未登陸,此可不算。
第二次在民國九年,那時因在廣東非常國會議員俱樂部講經圓滿後,由覺一法師與陸逢仙、吳子芹等居士發起要我來香港講經,于是又住了旬日。
當時除了在名園公講經演講;并且還有小部人作三論、唯識的研究。
第三次是我應星洲僧俗同人發起的星洲講經會;今在座的蘇慧純居士是其中發起的一人,去時亦未登陸,回來,船在香港停泊一天,與同船之福建教育廳長黃琬等登岸,同遊青山寺。
寺裡正在開壇放戒,人衆很多,于是他們便臨時集會,要我說法。
這次頗有些感想,因為第一次來時,香港純是西洋文化彌漫的時期,尋不出一些佛化;第二次因來此一番的講經,作了佛法在香港肇興的征象;而到了這第三次,已有青山寺等佛教的寺院成立了;第四次是在民國十七年,我将從中國漫遊歐、美,船過此地,乘暇訪潘達微居士及證道學會的一位英國先生,時與譯話的有今在座的韋達居士,隻擔擱了幾點鐘;笫五次就是現在。
深覺佛學的研究和佛教的信行,在香港已較過去時代的現象進步得多,已能于各層社會透徹融貫,故今日乃有香港佛教各團體及對佛法有相當傾信的來賓,以佛法因緣來聚集于一處,由此引起我今昔不同的感想,而我此次所得的印象,确比以前更佳了。
但是于中最有意義的,是第二次在名園講經,第五次在利園集會。
因人類衆生所過的生活,莫非在财、色、名、食、睡的五欲中;以中國的習慣名字說,就是名和利而已。
五欲中的名,便是名利的名;其餘财、色、食、睡的四種,都可以包括在利中。
故諺雲:世上所有的人類,不出名與利的兩種人,名利二字,實足以包括一切人事而為世間法的代表。
前第二次在名園講經,已于世間法中種下出世間法的種子;現在第五次來利園說法,早形成了一個清淨莊嚴的“佛學會”,已從世間法表現出世間法了。
這是吾對于來港各次不同的感想。
第二、從香港是特殊的地位所生的感想:在表面上看,香港是由西洋近代文明所開辟的地方,其實、香港所以繁盛興旺,多半因為向來是中國人聚居之處,故不但人數百分之九十餘是中國人,即力量上亦出中國的居多。
香港所以成為香港,實由中國民族幾千年來之文化精神,加以近代幾十年來的西洋文明,在這二種交叉點下的産品;故香港也可以說是中西文明的結晶體,含有曆史複雜性和世界普遍性的關系。
同時,香港的佛學,也可說是在中西文明的交互點中孕育出來的,是含有普遍性和複雜性的佛學。
若把這具有複雜普遍性的佛學,研究而發揚流行到全世界,便可從此而建立具有普遍世界性的佛教了。
依香港是由中西文明結晶的特殊性質上,說明香港之佛教與佛學,是具有普遍世界性的佛教與佛學;故現在就來講一點我認為是具有世界性的佛教與佛學。
所謂具有普遍世界性的佛學,其意義是什麼?就是要超脫以前曆史上各時代、各方域的佛教“教理”、“教制”的拘縛。
蓋曆史的教理,分大乘、小乘,而大小乘中又各自分宗别派,完整的教法便因此趨于歧異。
故現在應把這曆史的佛教觀念打破,要知世界上所流傳的經過各時代、各處所的佛法,都以釋迦佛所證悟的諸法性相為源泉;而此大覺妙悟的諸法性相,應聞法者的根機差别,流演出種種殊異的法門,故後代有在各處、各時流傳的各種佛法。
要之、佛法皆從一大圓覺海中流出,佛為一切法本,為一切法藏,佛在世時則依于佛,佛滅度後則依佛弟子衆,所有各時期佛法的結集與傳持。
其在印度第一時期結集弘傳佛法者,以上首迦葉、阿難等為主,故成了聲聞乘三藏的盛行。
到了四五百年以後,内部已因诤論分裂至十八部或二十部,漸漸失卻信仰;時乃有馬鳴、龍樹、提婆、無著、天親諸大菩薩興起,而大乘佛教遂應運弘盛;已在衰微中的聲聞乘各派,已失其抗衡之力,乃漸攝歸于大乘,此為第二期的菩薩乘佛教。
大乘佛教到佛滅後千餘年間,也漸發生大乘性相空有的對抗。
後來,因佛教形成一般民衆普遍的信仰,切于實際修行的要求,
第一次在宣統二年,因赴廣東,經過此地,雖隻逗留一兩天,漫遊一遭,但對香港那種星光燦爛如仙山一樣的印象,至今尚留腦際。
宣統三年,從廣東去滬過此地,但船未登陸,此可不算。
第二次在民國九年,那時因在廣東非常國會議員俱樂部講經圓滿後,由覺一法師與陸逢仙、吳子芹等居士發起要我來香港講經,于是又住了旬日。
當時除了在名園公講經演講;并且還有小部人作三論、唯識的研究。
第三次是我應星洲僧俗同人發起的星洲講經會;今在座的蘇慧純居士是其中發起的一人,去時亦未登陸,回來,船在香港停泊一天,與同船之福建教育廳長黃琬等登岸,同遊青山寺。
寺裡正在開壇放戒,人衆很多,于是他們便臨時集會,要我說法。
這次頗有些感想,因為第一次來時,香港純是西洋文化彌漫的時期,尋不出一些佛化;第二次因來此一番的講經,作了佛法在香港肇興的征象;而到了這第三次,已有青山寺等佛教的寺院成立了;第四次是在民國十七年,我将從中國漫遊歐、美,船過此地,乘暇訪潘達微居士及證道學會的一位英國先生,時與譯話的有今在座的韋達居士,隻擔擱了幾點鐘;笫五次就是現在。
深覺佛學的研究和佛教的信行,在香港已較過去時代的現象進步得多,已能于各層社會透徹融貫,故今日乃有香港佛教各團體及對佛法有相當傾信的來賓,以佛法因緣來聚集于一處,由此引起我今昔不同的感想,而我此次所得的印象,确比以前更佳了。
但是于中最有意義的,是第二次在名園講經,第五次在利園集會。
因人類衆生所過的生活,莫非在财、色、名、食、睡的五欲中;以中國的習慣名字說,就是名和利而已。
五欲中的名,便是名利的名;其餘财、色、食、睡的四種,都可以包括在利中。
故諺雲:世上所有的人類,不出名與利的兩種人,名利二字,實足以包括一切人事而為世間法的代表。
前第二次在名園講經,已于世間法中種下出世間法的種子;現在第五次來利園說法,早形成了一個清淨莊嚴的“佛學會”,已從世間法表現出世間法了。
這是吾對于來港各次不同的感想。
第二、從香港是特殊的地位所生的感想:在表面上看,香港是由西洋近代文明所開辟的地方,其實、香港所以繁盛興旺,多半因為向來是中國人聚居之處,故不但人數百分之九十餘是中國人,即力量上亦出中國的居多。
香港所以成為香港,實由中國民族幾千年來之文化精神,加以近代幾十年來的西洋文明,在這二種交叉點下的産品;故香港也可以說是中西文明的結晶體,含有曆史複雜性和世界普遍性的關系。
同時,香港的佛學,也可說是在中西文明的交互點中孕育出來的,是含有普遍性和複雜性的佛學。
若把這具有複雜普遍性的佛學,研究而發揚流行到全世界,便可從此而建立具有普遍世界性的佛教了。
依香港是由中西文明結晶的特殊性質上,說明香港之佛教與佛學,是具有普遍世界性的佛教與佛學;故現在就來講一點我認為是具有世界性的佛教與佛學。
所謂具有普遍世界性的佛學,其意義是什麼?就是要超脫以前曆史上各時代、各方域的佛教“教理”、“教制”的拘縛。
蓋曆史的教理,分大乘、小乘,而大小乘中又各自分宗别派,完整的教法便因此趨于歧異。
故現在應把這曆史的佛教觀念打破,要知世界上所流傳的經過各時代、各處所的佛法,都以釋迦佛所證悟的諸法性相為源泉;而此大覺妙悟的諸法性相,應聞法者的根機差别,流演出種種殊異的法門,故後代有在各處、各時流傳的各種佛法。
要之、佛法皆從一大圓覺海中流出,佛為一切法本,為一切法藏,佛在世時則依于佛,佛滅度後則依佛弟子衆,所有各時期佛法的結集與傳持。
其在印度第一時期結集弘傳佛法者,以上首迦葉、阿難等為主,故成了聲聞乘三藏的盛行。
到了四五百年以後,内部已因诤論分裂至十八部或二十部,漸漸失卻信仰;時乃有馬鳴、龍樹、提婆、無著、天親諸大菩薩興起,而大乘佛教遂應運弘盛;已在衰微中的聲聞乘各派,已失其抗衡之力,乃漸攝歸于大乘,此為第二期的菩薩乘佛教。
大乘佛教到佛滅後千餘年間,也漸發生大乘性相空有的對抗。
後來,因佛教形成一般民衆普遍的信仰,切于實際修行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