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乘正法論

關燈
礙矣。

    且應了知為國卻敵,即是愛利全國人民,而對敵人亦複泛仁,第令退降非必殘殺,故仁義之師本在維持和平也。

    屠獵等業則可改操,不能改操則可但受甲、乙、丙三種戒,故在此戒定遮止之。

    略舉戒相如左:

  非依國法,勿執用殺人器,勿傷殘人身體,勿殺害人生命。

      非衛身命,勿執持兵器,勿傷害諸禽獸魚蟲類生命。

      勿于禽獸等親殺、使殺而食其肉。

      勿食見殺、聞殺之畜生等肉。

      勿業漁獵。

      勿業牧畜。

      勿業煮蠶缫繭。

      勿屠剝烹燒鳥獸鼈等類。

    

  願令福樂而無災苦之謂愛,推愛于衆之謂仁。

    但欲謀己福樂而除己災苦,不恤喪人福樂而緻人災苦,此雖愛己而不愛人,不得謂之仁愛。

    仁愛者,愛人如愛己,人未有不願己之得福樂而免災苦者也;愛人如愛己則亦願人之得福樂而免災苦,斯不為殘殺矣;亦唯不殘殺而後乃真能仁愛也。

    蓋人心無辔,不善則惡,必斷絕淨盡于殘殺之業者,仁愛之量乃全;必純粹充滿于仁愛之行者,殘殺之根乃拔。

    試随國俗之習慣,略分仁愛之事相:

  當慈愛兒女。

      當恩愛父母。

      當敬愛師長。

      當保愛幼弱(幼弱者不能自全樂而自脫災苦,則當保護之)。

      當和愛友朋(兄弟當在師長幼弱友朋之間)。

      當專愛夫妻(是男女間愛情專之夫妻,非以不愛父母師長等專愛)。

      當親愛國民(本國人皆屬之)。

      當尊愛國家(代表國家之官吏議員軍人皆屬之)。

      當泛愛全世界一切人類。

      當憫愛盡大地一切有情類(憫彼愚癡苦惱而不傷害之)。

    

  七、不偷盜而義利

  雲何不偷盜而義利?偷謂詐騙潛竊,盜謂強劫豪奪。

    舉要言之,人倫間物,主權轉移必依正義,不與而取、非分而取、無功而取皆偷盜耳。

    除直接之偷盜為國法所禁外,今當略陳不義利之事以戒之:

  勿賭博。

      勿閑蕩。

      勿消費遺産而不事生業。

      勿丐求度日而不圖立身。

    

  能資生活而遂欲望之謂利,緻利于宜之謂義;功食相準,受施相稱,知利己須利人,即利人為利己,是之謂義利,人人行義利而後偷盜除矣。

    人之生活于人倫中,其交待者廣矣,一日所飲食服禦居寝者不知經幾何人力而後得之!然則食于衆者将何功以償之?受于人者将何施以酬之?不可不思于直接(若農工等)間接(若商賈、官吏、軍人、教師等)之生利事業謀任其一,任其一而緻其勞矣,乃可與社會交為功而相為利,人己人人各得其宜。

    試随國俗之習慣,略舉義利令差别:

  當教育兒女。

      當孝養父母。

      當供奉師長。

      當惠施幼弱。

      當輔益友朋。

      當分利親屬。

      當交利國民。

      當納稅守法以擁護國家之權利。

    

  八、不淫邪而禮節

  雲何不淫邪而禮節?淫指男女牉合之事,不正潔之牉合則為邪淫。

    略舉戒相如左:

  不非人淫:除依國法民俗所正式結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乃至男與男、女與女  及一切畜生等,均不得行淫。

      不非器淫:除夫妻之男女根外,若自他身、若内外物,一切不得以行淫。

      不非處淫:除夫妻之房室床第之外,于一切處不得行淫。

      不非時淫:于一切不宜行淫時,不得行淫。

    

  又淫者,過甚其事之謂,邪者旁越其行之謂。

    惟男女之欲情,最易過于旁越,禮節乃緣之生起焉。

    故曰:君子之道,造端夫婦。

    合理而行之謂禮,适當而止之謂節;合理則正而不邪,适當則樂而不淫矣。

    自夫妻以至于國群,皆有其禮節也。

    無論何事、無論何行,不明分理、不量性能,或以責己、或以律人,至于過甚旁越皆足為害,故概加以邪淫之名,而居己處群均不可須臾有畔于禮節也。

    此中條目,不遑一二舉之,但能正乎男女之欲情者,斯已得禮節之本矣。

    

  九、不欺诳而誠信

  雲何不欺诳而誠信?欺者以術愚人,诳者以言詐人,誠者公私如一,信者言行若符;不欺诳始可以誠信,積誠信則可絕欺诳。

    人必待社會而生活,社會之力持于名契,名契之力生于誠信,不誠無物吾不得知,人不誠信則無社會,則斷斷乎可無疑矣。

    上至與國交盟,下至兩人相約,行事欺妄,語言诳罔,決無屢行而不失敗者也。

    緻誠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