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起源
關燈
小
中
大
題未得解決,哲學也是不能解決。
宇宙生命流,隐德來希,其本身也還與“神”一樣,不能給予澈底的說明。
五、佛法對于生命之說明
甲、法界衆生無始終
要是從法界的衆生來講,推求它本來的究竟性,一切事事物物乃至人生的體性,沒有個别的自性可得。
因此,說它有始有終,有一有多,都不可說。
并不是有這樣的問題而故意的避開不論,它本來就沒有這樣的問題,所以也就根本沒有可說。
要是從因緣生滅上講,法界衆生都是無始無終,一切無情的事物和一切有情的生命,在因緣離合的變化上流轉,無始無終;一切有情的生命,變來變去,總是永遠的相續不斷。
因此、一切法界諸法,因緣生滅無始無終;一切有情生命。
業果相續,無始無終。
一切既是無始無終,也就無所謂起源。
佛在仁王護國般若經上說:‘若有說言,三界外别有衆生新起者,即是外道大有經說’。
這很可為這種意思的說明。
乙、世界衆生可說起源
就一個世界上的衆生講,可以說有起源。
世界又分大千世界和小千世界,如大千世界壞了,經過壞空到了成劫,在世界起源的次第上,天是最初而有,可以說是生命的起源。
頂明顯的就是小千世界中的一個小世界,即大梵天所範圍的世界,這世界經過火災的燒壞,到了成劫,最先生成的就是大梵天的器界和大梵天身;大梵天的生命,可以說是這個世界生命的起源。
因為這個小世界最初是大梵天先産生,複由世界共業與各别業力的繼續生起,漸漸就有梵輔天,梵衆天,乃至人間。
而大梵天見了在它以後生起的一切,便說是它所生;後來一切也因見它生得早些,也都認為是它所生;大梵是父,餘皆是子,由此就發生了父子的關系。
這樣看來,以“神”為生命的起源,可以說是從大梵天的觀念産生。
從佛法來說,這種觀念根本就是錯誤。
因為世界一切的生起,一是共同的業報,一是各别的業報,由這兩種業力總于一處,就生起了世界的一切。
不過先後次第的不同,并不是從大梵天所生;連大梵天本身也都是業報所生。
但在業報的事實上,确有大梵天是最初先生,有了這樣的事實,就使一般宗教生起錯誤的觀念,以為一切都是從大梵天所生。
其實、有情各随業報而生,就是一切事物的生起,也都是有情共業的依報,并不是大梵天所生的。
然若就一個世界來說,可以說大梵天是生命的起源。
丙、有情一期業報可說起源
就一個有情的一期業報,可說生命的起源。
佛法說有四有,即本有、死有、中有、生有。
由中有入胎,得到生有,構成一期業報的開始。
有的經說,最初入胎的心識,成為有生的生命起源,也是就一期業報上講。
這最初受生的心識,就是業識;這業識,以唯識學來講,就是阿賴耶識,這就是一期生命的起源。
例如十二緣起中無明行識的識,就是一期生命的起源;唯識學就是專指阿賴耶識中的種子,也即最初去受胎的識。
有情受一期業報,得一條生命,生命的起源,可以說就是業識。
附帶還有個問題,就是前面提到的四有,當生有的開始,後來名本有;生命斷了名死有;都在一條生命上。
其死與生的中間所夾的中有,還是另一條生命呢?還是附屬于前後生命?這裡很有問題。
有的說中有是屬于後有的,若是屬于後一期業報,與前所說一期業報的開始是業識不合;假使中有屬于後有,受生業識之前,豈不是沒有中有?那末,後一期的生命,應開始于死了以後的中有。
但常途說十二緣起,都說無明與行是屬過去,識是現生投胎的最初,一期生命的開始若是中有,則與此不相合;而且也不是整個的中有入胎;要說中有完全附屬于後一條生命,很講不通。
若把它附屬于前一條生命,則前一條生命既死便已斷了,猶帶有中有這個尾巴,也講不通。
這樣看來,中有隻可以說它是兩個業報過渡期間的另一期的生命。
這樣來确定的講,一期生命起源于最初投胎的識,于事于教都很相合。
中有隻可說它是另外一個生命,是為後一期生命作預備的另一期生命。
(心月記)(見海刊二十四卷十一期)
宇宙生命流,隐德來希,其本身也還與“神”一樣,不能給予澈底的說明。
因此,說它有始有終,有一有多,都不可說。
并不是有這樣的問題而故意的避開不論,它本來就沒有這樣的問題,所以也就根本沒有可說。
要是從因緣生滅上講,法界衆生都是無始無終,一切無情的事物和一切有情的生命,在因緣離合的變化上流轉,無始無終;一切有情的生命,變來變去,總是永遠的相續不斷。
因此、一切法界諸法,因緣生滅無始無終;一切有情生命。
業果相續,無始無終。
一切既是無始無終,也就無所謂起源。
佛在仁王護國般若經上說:‘若有說言,三界外别有衆生新起者,即是外道大有經說’。
這很可為這種意思的說明。
世界又分大千世界和小千世界,如大千世界壞了,經過壞空到了成劫,在世界起源的次第上,天是最初而有,可以說是生命的起源。
頂明顯的就是小千世界中的一個小世界,即大梵天所範圍的世界,這世界經過火災的燒壞,到了成劫,最先生成的就是大梵天的器界和大梵天身;大梵天的生命,可以說是這個世界生命的起源。
因為這個小世界最初是大梵天先産生,複由世界共業與各别業力的繼續生起,漸漸就有梵輔天,梵衆天,乃至人間。
而大梵天見了在它以後生起的一切,便說是它所生;後來一切也因見它生得早些,也都認為是它所生;大梵是父,餘皆是子,由此就發生了父子的關系。
這樣看來,以“神”為生命的起源,可以說是從大梵天的觀念産生。
從佛法來說,這種觀念根本就是錯誤。
因為世界一切的生起,一是共同的業報,一是各别的業報,由這兩種業力總于一處,就生起了世界的一切。
不過先後次第的不同,并不是從大梵天所生;連大梵天本身也都是業報所生。
但在業報的事實上,确有大梵天是最初先生,有了這樣的事實,就使一般宗教生起錯誤的觀念,以為一切都是從大梵天所生。
其實、有情各随業報而生,就是一切事物的生起,也都是有情共業的依報,并不是大梵天所生的。
然若就一個世界來說,可以說大梵天是生命的起源。
佛法說有四有,即本有、死有、中有、生有。
由中有入胎,得到生有,構成一期業報的開始。
有的經說,最初入胎的心識,成為有生的生命起源,也是就一期業報上講。
這最初受生的心識,就是業識;這業識,以唯識學來講,就是阿賴耶識,這就是一期生命的起源。
例如十二緣起中無明行識的識,就是一期生命的起源;唯識學就是專指阿賴耶識中的種子,也即最初去受胎的識。
有情受一期業報,得一條生命,生命的起源,可以說就是業識。
其死與生的中間所夾的中有,還是另一條生命呢?還是附屬于前後生命?這裡很有問題。
有的說中有是屬于後有的,若是屬于後一期業報,與前所說一期業報的開始是業識不合;假使中有屬于後有,受生業識之前,豈不是沒有中有?那末,後一期的生命,應開始于死了以後的中有。
但常途說十二緣起,都說無明與行是屬過去,識是現生投胎的最初,一期生命的開始若是中有,則與此不相合;而且也不是整個的中有入胎;要說中有完全附屬于後一條生命,很講不通。
若把它附屬于前一條生命,則前一條生命既死便已斷了,猶帶有中有這個尾巴,也講不通。
這樣看來,中有隻可以說它是兩個業報過渡期間的另一期的生命。
這樣來确定的講,一期生命起源于最初投胎的識,于事于教都很相合。
中有隻可說它是另外一個生命,是為後一期生命作預備的另一期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