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婆塞戒經受戒品

關燈
明智旭箋要清儀潤标目 先啟求聽許。

     若人欲受優婆塞戒增長财命。

    先當咨啟所生父母。

    父母若聽。

    次報妻子奴婢僮使。

    此輩若聽。

    次白國主。

    國主聽已。

    誰有出家發菩提心者。

    便往其所。

    頭面作禮。

    輭言問訊。

    作如是言。

    大德。

    我是丈夫具男子身。

    欲受菩薩優婆塞戒。

    唯願大德憐愍故聽。

     按此經佛為善生長者而說。

    故亦名善生經。

    凡七卷二十八品。

    一集會品。

    二發菩提心品。

    三悲品。

    四解脫品。

    五三種菩提品。

    六修三十二相業品。

    七發願品。

    八名義菩薩品。

    九義菩薩心堅固品。

    十自利利他品。

    十一自他莊嚴品。

    十二二莊嚴品。

    十三攝取品。

    十四受戒品。

    十五淨戒品。

    十六息惡品。

    十七供養三寶品。

    十八六波羅蜜品。

    十九雜品。

    二十淨三歸品。

    二十一八戒齋品。

    二十二五戒品。

    二十三屍波羅蜜品。

    二十四業品。

    二十五羼提品。

    二十六毗梨耶品。

    二十七禅品。

    二十八般若品。

    今即第十四品文也。

    本因善生請問外道禮六方法。

    佛以六波羅蜜答之。

    于此品初複明東方即是父母。

    南方即是師長。

    西方即是妻子。

    北方即善知識。

    下方即是奴婢。

    上方即是沙門婆羅門等。

    若有供養是六方者。

    是人則得增長财命。

    能得受持優婆塞戒。

     二問七遮難。

     是時比丘應作是言。

    汝父母妻子奴婢國主聽不。

    若言聽者。

    複應問言。

    汝不負佛法僧物及他物耶。

    若言不負。

    複應問言。

    汝今身中無内外身心病耶。

    若言無者。

    複應問言。

    汝不于比丘比丘尼所作非法耶。

    若言不作。

    複應問言。

    汝不作五逆罪耶。

    若言不作。

    複應問言。

    汝不作盜法人耶(謂盜聽比丘比丘尼戒法)。

    若言不作。

    複應問言。

    汝非二根壞八戒齋父母師病不棄去耶。

    不殺發菩提心人。

    盜現前僧物。

    兩舌惡口。

    于母姊妹作非法耶。

    不于大衆作妄語耶。

     問。

    此優婆塞戒法。

    似被界内菩薩。

    何故種種遮難。

    皆不許受。

    梵網戒法是别圓菩薩。

    何故惟除七逆。

    餘但解法師語。

    盡受得戒。

    豈藏通法門反難于别圓耶。

     答。

    此六重二十八輕律行别被一種根機。

    故下文雲。

    出家菩薩得畜二種弟子。

    謂出家弟子。

    在家弟子。

    在家菩薩亦得畜一種弟子。

    謂在家弟子。

    既有為師作範之義。

    殊非泛常優婆塞可比。

    則遮難安得不嚴。

    又由界内教法扶事為急。

    必事境不虧。

    然後理谛可發也。

    若梵網是界外教。

    收機則廣。

    故惟除七遮餘皆不揀。

    但所謂解法師語亦非易易。

    如經雲大衆心谛信。

    汝是當成佛。

    我是己成佛。

    常作如是信。

    戒品已具足。

    有此信者方能解法師語。

    則似易而實難矣。

     三問能受。

     若言無者。

    複應語言。

    善男子。

    優婆塞戒極為甚難。

    何以故。

    是戒能為沙彌戒大比丘戒及菩薩戒。

    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作根本。

    至心受持優婆塞戒。

    則能獲得如是等戒無量利益。

    若有毀破如是戒者。

    則于無量無邊世中處三惡道受大苦惱。

    汝今欲得無量利益能至心受不。

     受此戒者。

    亦可出家為沙彌。

    亦可出家為比丘。

    亦可進受梵網戒。

    亦可成無上菩提。

    譬如本立道生。

    故得無量利益。

    若毀破者。

    罪亦無量也。

     四問能歸三寶。

     若言能者。

    複應語言。

    優婆塞戒極為甚難。

    若歸佛已。

    甯舍身命終不依于自在天等。

    若歸法已。

    甯舍身命終不依于外道典籍。

    若歸僧已。

    甯舍身命終不依于外道邪衆。

    汝能如是至心歸依于三寶不。

     問。

    菩薩戒經雲。

    菩薩尚聽外道異論。

    又雲。

    若于日日常以二分受學佛經一分外典是名不犯。

    此義雲何。

    又複今時寺院往往莊飾神像。

    朝暮禮拜。

    為有過不。

     答。

    聽學外典為欲降伏外人。

    非依外典修行也。

    護伽藍神理可莊飾。

    然比丘沙彌決定不應禮拜。

    近時叢林陋習不足挂齒。

    但當依律行持。

    天神自然喜悅。

    若大自在天護正法者。

    優婆塞緻禮亦自不妨。

    彼亦歸依三寶。

    不異法門昆仲也。

     五問能施無畏。

     若言能者。

    複應語言。

    善男子。

    優婆塞戒極為甚難。

    若人歸依于三寶者。

    是人則為施諸衆生無怖畏巳。

    若人能施無怖畏者。

    是人則得優婆塞戒。

    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汝能如是施諸衆生無怖畏不。

     六說犯戒過。

    (分二。

    )先标。

     若言能者。

    複應語言。

    人有五事現在不能增長财命。

    何等為五。

    一者樂殺。

    二者盜。

    三者邪淫。

    四者妄語。

    五者飲酒。

     次釋。

    (又分六。

    )一殺生過。

     一切衆生。

    因殺生故。

    現在獲得惡色惡力惡名短命。

    财物耗減眷屬分離。

    賢聖诃責人不信用。

    他人作罪橫罹其殃。

    是名現在惡業之果。

    舍此身已。

    當堕地獄多受苦惱饑渴長命。

    惡色惡力惡名等事。

    是名後世惡業之果。

    若得人身。

    複受惡色短命貧窮。

    是一惡人因緣力故。

    令外一切五谷果蓏悉皆減少。

    是人殃流及一天下。

     五谷。

    黍菽麻麥稻也。

    果木實。

    蓏草實。

     問。

    一人惡業與天下何幹。

    若是同業相感何為歸罪一人。

    若一人惡業如是力強。

    今作惡者不可勝數。

    世界雲何安立。

     答。

    然旃檀而香味遠聞。

    動糞廁而臭氣四達。

    善惡業力亦複如是。

    今作惡者雖多。

    而修善者亦自不少。

    所以世界苦樂相參。

    若無惡人因緣力故。

    應成淨土。

    若無善人因緣力故。

    惡道充滿矣。

     二偷盜過。

     善男子。

    若人樂偷。

    是人亦得惡色惡力惡名短命。

    财物耗減眷屬分離。

    他人失物于己生疑。

    雖親附人。

    人不見信。

    常為賢聖之所诃責。

    是名現在惡業之果。

    舍此身已。

    堕于地獄受得惡色惡力惡名。

    饑渴苦惱壽命長遠。

    是名後世惡業之果。

    若得人身。

    貧于财物。

    雖得随失。

    不為父母兄弟妻子之所愛念。

    身常受苦心懷愁惱。

    是一惡人因緣力故。

    一切人民凡所食啖不得色力。

    是人惡果殃流萬姓。

     三妄語過。

     善男子。

    若複有人樂于妄語。

    是人現得惡口惡色。

    所言雖實。

    人不信受。

    衆皆憎惡不喜見之。

    是名現世惡業之報。

    舍此身已。

    入于地獄受大苦楚饑渴熱惱。

    是名後世惡業之報。

    若得人身。

    口不具足。

    所說雖實。

    人不信受。

    見者不樂。

    雖說正法。

    人不樂聞。

    是一惡人因緣力故。

    一切外物資産減少。

     四飲酒過。

     善男子。

    若複有人樂飲酒者。

    是人現世喜失财物身心多病。

    常樂鬥诤惡名遠聞。

    喪失智慧心無慚愧。

    得惡色力常為一切之所诃責。

    人不樂見不能修善。

    是名飲酒現在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