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察善惡業報經疏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随心已。
乃能超越自在。
又如已證體真止者。
或更異修方便随緣止。
乃至息二邊分别止。
亦無不依于所得體真止而起方便。
乃能次第成就。
出入随心。
超越自在也。
是名十種次第相門。
攝修禅定之業。
縱令修學唯心識觀真如實觀出世無相禅者。
亦必有此十種次第相門。
方獲成就。
方與奢摩他毗婆舍那恒得相應。
思之思之。
二示進趣義竟。
(丙)三示善巧說二。
初問。
二答。
(丁)今初 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诃薩。
問地藏菩薩摩诃薩言。
汝雲何巧說深法能令衆生得離怯弱。
上雖開示一實境界徹厎分明。
猶恐愚鈍衆生。
于空假中宛轉相卽之義未能信解。
則不能修二種觀道。
故特問之。
又由佛先歎其善安慰說故也。
(丁)二答為二。
初示種種巧說。
二明離相違過。
(戊)初中二。
初總示。
二别明。
(己)今初 地藏菩薩摩诃薩言。
善男子。
當知初學發意求。
向大乘。
未得信心者。
于無上道甚深之法。
喜生疑怯。
我嘗以巧便。
宣顯實義而安慰之。
令離怯弱。
是故号我為善安慰說者。
(己)二别明三。
初慰小心怯弱。
二慰不解意旨。
三慰妄計自然。
小心怯弱。
由聞大乘卽假義生。
故以大乘卽空慰之。
不解意旨。
由聞大乘卽空義生。
故以大乘卽中慰之。
妄計自然。
由執卽中性德義生。
故以大乘修得慰之也。
(庚)初中三。
初明怯弱。
二明善說。
三明得益。
(辛)今初 雲何安慰。
所謂鈍根小心衆生。
聞無上道最勝最妙。
意雖貪樂。
發心願向。
而複思念求無上道者。
要須積功廣極。
難行苦行。
自度度他。
劫數長遠。
于生死中久受勤苦。
方乃得獲。
以是之故。
心生怯弱。
本為執性廢修者。
說此稱性修行之法。
是圓有門。
而鈍根聞之。
則作三大阿僧祇劫苦行之解。
又以小心而生怯弱也。
(辛)二明善說 我卽為說真實之義。
所謂一切諸法。
本性自空。
畢竟無我。
無作無受。
無自無他。
無行無到。
無有方所。
亦無過去現在未來。
乃至為說十八空等。
無有生死涅槃一切諸法定實之相而可得者。
又複為說一切諸法。
如幻。
如化。
如水中月。
如鏡中像。
如乾闼婆城。
如空谷響。
如陽光。
如泡。
如露。
如燈。
如目[目*壹]。
如夢。
如電。
如雲。
煩惱生死。
性甚微弱。
易可令滅。
又煩惱生死。
畢竟無體。
求不可得。
本來不生。
實更無滅。
自性寂靜。
卽是涅槃。
此是善說第一義空以破有執。
皆約圓教空門。
仍複依三谛說。
初雲所謂一切諸法乃至而可得者。
卽圓真谛。
次雲又複為說乃至易可令滅。
卽圓俗谛。
後雲又煩惱生死乃至卽是涅槃。
是圓中谛也。
初言一切諸法者。
卽十界百界千如假實國土等法也。
本性自空者。
緣生無性也。
畢竟無我者。
十界内外諸法。
推求主宰實不可得也。
無作無受者。
無我故無作因受果之人也。
無自無他者。
既無我人。
則不可分别自他也。
無行無到無有方所者。
既無實迷。
亦無實悟。
無有此岸彼岸處所可分别也。
亦無過去現在未來者。
過去已滅。
現在不住。
未來未有。
三世皆悉性空寂滅也。
十八空者。
空尚非一。
那有十八。
約十八境而顯空理。
名十八空。
所謂一内空。
二外空。
三内外空。
四空空。
五大空。
六第一義空。
七有為空。
八無為空。
九畢竟空。
十無始空。
十一散空。
十二性空。
十三自相空。
十四諸法空。
十五不可得空。
十六無法空。
十七有法空。
十八無法有法空也。
生滅涅槃一切諸法。
皆無定實之相。
所謂性真常中。
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此則一空一切空。
假中皆空。
依于圓融真谛說也。
如幻如化等者。
非有似有。
有非實有。
五住煩惱。
二種生死。
性皆微弱易滅。
此則一假一切假。
空中皆假。
依于圓融俗谛說也。
是中舉十四喻。
總是六喻九喻十喻出沒開合有殊。
而義并無增減。
又雖并含空假中意。
而皆對治實有法執。
仍屬空門。
言陽光者。
卽是陽焰。
亦名野馬。
燈焰喻其易滅。
目[目*壹]妄見空華。
電不久停。
雲易出沒。
餘并可知。
又五住煩惱。
二種生死。
卽以一實境界法性為體。
故畢竟别無自體可得。
卽是不生不滅寂靜涅槃。
此則一中一切中。
空假皆中。
依于圓融中谛說也。
而亦對治實有法執。
還屬空門。
(辛)三明得益 如此所說。
能破一切諸見。
損自身心執著想故。
得離怯弱。
一切皆空。
何所不破。
涅槃尚空。
況複身心情見。
一切皆假。
複何所不破。
涅槃亦假。
況複身心情見。
一切非空非假。
又何所不破。
生死煩惱皆悉非空非假。
更何得有身心情見。
所以能破諸見。
能損執著。
令離佛道長遠之怯弱也。
初慰小心怯弱竟。
(庚)二慰不解意旨三。
初明不解。
二明善說。
三明得益。
(辛)初又三。
初直标不解。
二示佛旨意。
三正明謬解。
(壬)今初 複有衆生。
不解如來言說旨意故而生怯弱。
(壬)二示佛旨意 當知如來言說旨意者。
所謂如來(已能)見彼一實境界故。
究竟得離生老病死衆惡之法。
證彼法身常恒清涼不變等無量功德聚。
複能了了見一切衆生身中。
皆有如是真實微妙清淨功德。
而為無明闇染之所覆障。
長夜恒受生老病死無量衆苦。
如來于此起大慈悲意。
欲令一切衆生離于衆苦。
同獲法身第一義樂。
而彼法身。
是無分别離念之法。
唯有能滅虛妄識想不起念者。
乃所應得。
但一切衆生。
常樂分别取著諸法。
以颠倒妄想故而受生死。
是故如來為欲令彼離于分别執著想故。
說一切世間法。
畢竟體空無所有。
乃至一切出世間法。
亦畢竟體空無所有。
若廣說者。
如十八空。
如是顯示一切諸法。
皆不離菩提體。
菩提體者。
非有非無。
非非有。
非非無。
非有無俱。
非一。
非異。
非非一。
非非異。
非一異俱。
乃至畢竟無有一相而可得者。
以離一切相故。
離一切相者。
所謂不可依言說取。
以菩提法中。
無有受言說者。
及無能言說者故。
又不可依心念知。
以菩提法中。
無有能取可取。
無自無他。
離分别相故。
若有分别想者。
則為虛僞。
不名相應。
見彼一實境界。
證于中道實相體也。
究竟得離生老病死。
卽證如實空義也。
證彼無量功德。
卽證如實不空義也。
自證三德秘藏。
了知衆生同具如是三德秘藏。
故起大慈大悲。
欲拔其苦。
欲與其樂。
為說畢竟第一義空。
令彼得離分别執著。
然所謂一切世間法一切出世間法畢竟體空無所有者。
正以十界假實國土染淨諸法。
皆不離菩提體。
所以别無自體。
正顯因緣所生。
無不卽中。
而菩提體。
卽是一實境界第一義自性清淨心如來之藏。
此體本自非有非無乃至離分别相故也。
言菩提體非有者。
不同情計生死有故。
言菩提體非無者。
不同情計斷滅無故。
非非有非非無者。
不堕雙非戲論句故。
非有無俱者。
不堕雙亦相違句故。
非一者。
不變随緣作種種故。
非異者。
随緣不變無二性故。
非非一非非異者。
離戲論句故。
非一異俱者。
離相違句故。
乃至畢竟無有一相而可得者。
不堕有無一異種種四句相故。
言菩提體離一切相者。
以不可依言說取。
亦不可依心念知故。
卽是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方顯菩提法體。
此等開示。
本依圓教非有非空門說。
三谛皆悉非有非空。
大部般若多明此義。
昧者不知。
故判作空宗耳。
(壬)三正明謬解 如是等說。
鈍根衆生不能解者。
謂無上道如來法身但唯空法。
一向畢竟而無所有。
其心怯弱。
畏堕無所得中。
或生斷滅想。
作增減見。
轉起诽謗。
自輕輕他。
遮遣情執。
本為顯示法性無分别體。
而鈍根随語謬解。
一向謂空。
或生恐畏。
或計斷滅。
畏則作增見而轉起诽謗。
謂非佛說。
計則作減見而自輕輕他。
謂歸斷滅也。
初明不解竟。
(辛)二明善說 我卽為說如來法身。
自性不空。
有真實體。
具足無量清淨功業。
從無始世來。
自然圓滿。
非修非作。
乃至一切衆生身中。
亦皆具足。
不變不異。
無增無減。
此依圓教有門。
直顯法身中道之體。
諸佛衆生平等具足。
非斷滅也。
(辛)三明得益 如是等說。
能除怯弱。
是名安慰。
二慰不解意旨竟。
(庚)三慰妄計自然三。
初明妄計。
二明善說。
三明得益。
(辛)今初 又複愚癡堅執衆生。
聞如是等說亦生怯弱。
以取如來法身本來滿足。
非修非作相故。
起無所得相而生怯弱。
或計自然堕邪倒見。
圓滿菩提。
歸無所得。
以無所得。
則無所不得。
故得大用現前。
二利滿足。
而彼妄起無所得相。
則以不可湊泊而生怯弱。
又妄計生佛平等。
不假修習。
聞說淫怒癡性卽是佛性。
則恣行貪恚。
無慚恥心。
聞說幻化空身卽是法身。
則寶其臭穢。
不複厭離。
聞說地獄天宮皆為淨土。
則安此泥沙。
不求出要。
當今談圓頓者。
類皆堕此。
亦可哀也。
(辛)二明善說 我卽為說修行一切善法。
增長滿足。
生如來色身。
得無量功德清淨果報。
此依圓教全性起修之義。
仍屬有門。
對治無所得見。
并治自然邪倒見也。
(辛)三明得益 如此等說令離怯弱。
是名安慰。
初示種種巧說竟。
(戊)二明離相違過三。
初标。
二釋。
三結。
(己)今初 而我所說甚深之義。
真實相應。
無有諸過。
以離相違說故。
雲何知離相違相。
(己)二釋為三。
初釋慰怯弱者所說空義。
二釋慰不解者所說不空義。
三釋慰妄計者所說修得義。
(庚)今初 所謂如來法身中。
雖複無有言說境界。
離心想念。
非空非不空。
乃至無一切相。
不可依言說示。
而據世谛幻化因緣假名法中相待相對。
則可方便顯示而說。
以彼法身性。
實無分别。
離自相。
離他相。
無空。
無不空。
乃至遠離一切諸相故。
說彼法體為畢竟空無所有。
以離心分别(之時)。
想念則盡。
(更)無一相而能自見自知為有。
是故空義決定真實相應不謬。
此明如來藏如實空義。
與彼藏體相應不謬也。
(庚)二釋慰不解者不空義 複次卽彼空義中。
以離分别妄想心念故。
則盡畢竟無有一相而可空者。
以唯有真實故。
卽為不空。
所謂離識想故。
無有一切虛僞之相。
畢竟常恒。
不變不異。
以更無一相可壞可滅。
離增減故。
又彼無分别實體之處。
從無始世來。
具無量功德。
自然之業。
成就相應。
不離不脫故。
說為不空。
此明如來藏如實不空義。
正從如實空義而顯。
恒與無分别之藏體相應也。
(庚)三釋慰妄計者所說修得義 如是實體功德之聚。
一切衆生雖複有之。
但為無明[目/壹]覆障故而不知見。
不能尅獲功德利益。
與無莫異。
說名未有。
以不知見彼法體。
所有功德利益之業。
非彼衆生所能受用。
不名屬彼。
唯依徧修一切善法。
對治諸障。
見彼法身。
然後乃獲功德利益。
是故說修一切善法。
生如來色身。
此明如來藏所具性德。
必藉修顯。
故名修得。
亦不違平等體也。
今更借喻以合明之。
譬如室中。
本無鬼魅蛇蟲。
但有金銀珍寶。
盲人不見。
觸彼珍寶而受毀傷。
妄計蛇鬼。
憂怖失措。
今指蛇鬼本無。
名為如實空義。
珍寶本有。
名為實不空義。
須彼盲人去無明膜。
開智慧眼。
方能受用金銀珍寶。
名修得義。
二乘信如來語。
知無蛇鬼。
不生恐怖。
于空作證。
如彼盲人兀然中坐。
不觸珍寶。
故不能見不空義也。
又如來色身。
亦如乳中醍醐。
尼拘律子中五丈樹性。
不可謂有。
不可謂無。
須藉因緣。
然後得之。
二釋竟。
(己)三結 善男子。
如我所說甚深之義。
決定真實離相違過。
當如是知。
止說段中。
二演說竟。
(乙)三獲益 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
說如此等殊勝方便深要法門時。
有十萬億衆生。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住堅信位。
複有九萬八千菩薩。
得無生法忍。
一切大衆各以天妙香華供養于佛。
及地藏菩薩摩诃薩。
初開圓解。
能知如來秘密之藏。
名為發無上心。
信解不動。
名為堅信。
觀行佛也。
證圓初住。
名得無生法忍分證佛也。
天妙香華以為供養。
表圓道無作緣了。
二正說段竟。
(甲)三流通段三。
初囑付受持。
二結法名義。
三時衆歡喜。
(乙)初中二。
初囑付。
二受持。
(丙)今初 爾時佛告諸大衆言。
汝等各各應當受持此法門。
随所住處廣令流布。
所以者何。
如此法門。
甚為難值。
能大利益。
若人得聞彼地藏菩薩摩诃薩名号。
及信其所說者。
當知是人速能得離一切所有諸障礙事。
疾至無上道。
汝等各各下。
正勸受持廣布。
所以者何下。
釋成囑勸意也。
疾至無上道者。
顯是圓頓純妙法門。
不同方便權說。
(丙)二受持 于是大衆皆同發言。
我當受持。
流布世間。
不敢令忘。
(乙)二結法名義二。
初問。
二答。
(丙)今初 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诃薩白佛言。
世尊。
如是所說六根聚修多羅中。
名何法門。
此法真要。
我當受持。
令末世中普皆得聞。
本是堅淨信菩薩。
代為末世衆生請問。
所以還請結名受持。
流通永永也。
由結名故。
則顯真要。
真是經體。
要是經宗。
宗體既明。
方有力用也。
(丙)二答 佛告堅淨信菩薩。
此法門名為占察善惡業報。
亦名消除諸障。
增長淨信。
亦名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
顯出甚深究竟實義。
亦名善安慰說。
令離怯弱。
速入堅信決定法門。
依如是名義。
汝當受持。
結此諸名。
各有通别二義。
通則一部圓诠。
皆是占察善惡業報之義。
略如玄義所明。
又皆能除障增信。
皆是開示大乘進趣方便。
皆能顯深實義。
皆是善安慰說。
别則指初示占察法。
名為占察善惡業報。
指彼第二輪中修忏悔法。
名為消除諸障增長淨信。
指二示進趣義。
名為開示求向大乘顯出甚深究竟實義。
指三示善巧說。
名為善安慰說今離怯弱。
總此通别二義。
皆令速入堅信決定法門也。
又占察二字。
約宗立名。
善惡業報。
約體立名。
消除諸障增長淨信。
約用立名。
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
約宗立名。
顯出甚深究竟實義。
約體立名。
善安慰說令離怯弱。
約用立名。
速入堅信決定法門。
亦約用名。
兼顯圓頓大乘教相也。
二結法名義竟。
(乙)三時衆歡喜 佛說此法門名已。
一切大會悉皆歡喜。
信受奉行。
三義故喜。
如常可知。
占察善惡業報經疏卷下
乃能超越自在。
又如已證體真止者。
或更異修方便随緣止。
乃至息二邊分别止。
亦無不依于所得體真止而起方便。
乃能次第成就。
出入随心。
超越自在也。
是名十種次第相門。
攝修禅定之業。
縱令修學唯心識觀真如實觀出世無相禅者。
亦必有此十種次第相門。
方獲成就。
方與奢摩他毗婆舍那恒得相應。
思之思之。
二示進趣義竟。
(丙)三示善巧說二。
初問。
二答。
(丁)今初 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诃薩。
問地藏菩薩摩诃薩言。
汝雲何巧說深法能令衆生得離怯弱。
上雖開示一實境界徹厎分明。
猶恐愚鈍衆生。
于空假中宛轉相卽之義未能信解。
則不能修二種觀道。
故特問之。
又由佛先歎其善安慰說故也。
(丁)二答為二。
初示種種巧說。
二明離相違過。
(戊)初中二。
初總示。
二别明。
(己)今初 地藏菩薩摩诃薩言。
善男子。
當知初學發意求。
向大乘。
未得信心者。
于無上道甚深之法。
喜生疑怯。
我嘗以巧便。
宣顯實義而安慰之。
令離怯弱。
是故号我為善安慰說者。
(己)二别明三。
初慰小心怯弱。
二慰不解意旨。
三慰妄計自然。
小心怯弱。
由聞大乘卽假義生。
故以大乘卽空慰之。
不解意旨。
由聞大乘卽空義生。
故以大乘卽中慰之。
妄計自然。
由執卽中性德義生。
故以大乘修得慰之也。
(庚)初中三。
初明怯弱。
二明善說。
三明得益。
(辛)今初 雲何安慰。
所謂鈍根小心衆生。
聞無上道最勝最妙。
意雖貪樂。
發心願向。
而複思念求無上道者。
要須積功廣極。
難行苦行。
自度度他。
劫數長遠。
于生死中久受勤苦。
方乃得獲。
以是之故。
心生怯弱。
本為執性廢修者。
說此稱性修行之法。
是圓有門。
而鈍根聞之。
則作三大阿僧祇劫苦行之解。
又以小心而生怯弱也。
(辛)二明善說 我卽為說真實之義。
所謂一切諸法。
本性自空。
畢竟無我。
無作無受。
無自無他。
無行無到。
無有方所。
亦無過去現在未來。
乃至為說十八空等。
無有生死涅槃一切諸法定實之相而可得者。
又複為說一切諸法。
如幻。
如化。
如水中月。
如鏡中像。
如乾闼婆城。
如空谷響。
如陽光。
如泡。
如露。
如燈。
如目[目*壹]。
如夢。
如電。
如雲。
煩惱生死。
性甚微弱。
易可令滅。
又煩惱生死。
畢竟無體。
求不可得。
本來不生。
實更無滅。
自性寂靜。
卽是涅槃。
此是善說第一義空以破有執。
皆約圓教空門。
仍複依三谛說。
初雲所謂一切諸法乃至而可得者。
卽圓真谛。
次雲又複為說乃至易可令滅。
卽圓俗谛。
後雲又煩惱生死乃至卽是涅槃。
是圓中谛也。
初言一切諸法者。
卽十界百界千如假實國土等法也。
本性自空者。
緣生無性也。
畢竟無我者。
十界内外諸法。
推求主宰實不可得也。
無作無受者。
無我故無作因受果之人也。
無自無他者。
既無我人。
則不可分别自他也。
無行無到無有方所者。
既無實迷。
亦無實悟。
無有此岸彼岸處所可分别也。
亦無過去現在未來者。
過去已滅。
現在不住。
未來未有。
三世皆悉性空寂滅也。
十八空者。
空尚非一。
那有十八。
約十八境而顯空理。
名十八空。
所謂一内空。
二外空。
三内外空。
四空空。
五大空。
六第一義空。
七有為空。
八無為空。
九畢竟空。
十無始空。
十一散空。
十二性空。
十三自相空。
十四諸法空。
十五不可得空。
十六無法空。
十七有法空。
十八無法有法空也。
生滅涅槃一切諸法。
皆無定實之相。
所謂性真常中。
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此則一空一切空。
假中皆空。
依于圓融真谛說也。
如幻如化等者。
非有似有。
有非實有。
五住煩惱。
二種生死。
性皆微弱易滅。
此則一假一切假。
空中皆假。
依于圓融俗谛說也。
是中舉十四喻。
總是六喻九喻十喻出沒開合有殊。
而義并無增減。
又雖并含空假中意。
而皆對治實有法執。
仍屬空門。
言陽光者。
卽是陽焰。
亦名野馬。
燈焰喻其易滅。
目[目*壹]妄見空華。
電不久停。
雲易出沒。
餘并可知。
又五住煩惱。
二種生死。
卽以一實境界法性為體。
故畢竟别無自體可得。
卽是不生不滅寂靜涅槃。
此則一中一切中。
空假皆中。
依于圓融中谛說也。
而亦對治實有法執。
還屬空門。
(辛)三明得益 如此所說。
能破一切諸見。
損自身心執著想故。
得離怯弱。
一切皆空。
何所不破。
涅槃尚空。
況複身心情見。
一切皆假。
複何所不破。
涅槃亦假。
況複身心情見。
一切非空非假。
又何所不破。
生死煩惱皆悉非空非假。
更何得有身心情見。
所以能破諸見。
能損執著。
令離佛道長遠之怯弱也。
初慰小心怯弱竟。
(庚)二慰不解意旨三。
初明不解。
二明善說。
三明得益。
(辛)初又三。
初直标不解。
二示佛旨意。
三正明謬解。
(壬)今初 複有衆生。
不解如來言說旨意故而生怯弱。
(壬)二示佛旨意 當知如來言說旨意者。
所謂如來(已能)見彼一實境界故。
究竟得離生老病死衆惡之法。
證彼法身常恒清涼不變等無量功德聚。
複能了了見一切衆生身中。
皆有如是真實微妙清淨功德。
而為無明闇染之所覆障。
長夜恒受生老病死無量衆苦。
如來于此起大慈悲意。
欲令一切衆生離于衆苦。
同獲法身第一義樂。
而彼法身。
是無分别離念之法。
唯有能滅虛妄識想不起念者。
乃所應得。
但一切衆生。
常樂分别取著諸法。
以颠倒妄想故而受生死。
是故如來為欲令彼離于分别執著想故。
說一切世間法。
畢竟體空無所有。
乃至一切出世間法。
亦畢竟體空無所有。
若廣說者。
如十八空。
如是顯示一切諸法。
皆不離菩提體。
菩提體者。
非有非無。
非非有。
非非無。
非有無俱。
非一。
非異。
非非一。
非非異。
非一異俱。
乃至畢竟無有一相而可得者。
以離一切相故。
離一切相者。
所謂不可依言說取。
以菩提法中。
無有受言說者。
及無能言說者故。
又不可依心念知。
以菩提法中。
無有能取可取。
無自無他。
離分别相故。
若有分别想者。
則為虛僞。
不名相應。
見彼一實境界。
證于中道實相體也。
究竟得離生老病死。
卽證如實空義也。
證彼無量功德。
卽證如實不空義也。
自證三德秘藏。
了知衆生同具如是三德秘藏。
故起大慈大悲。
欲拔其苦。
欲與其樂。
為說畢竟第一義空。
令彼得離分别執著。
然所謂一切世間法一切出世間法畢竟體空無所有者。
正以十界假實國土染淨諸法。
皆不離菩提體。
所以别無自體。
正顯因緣所生。
無不卽中。
而菩提體。
卽是一實境界第一義自性清淨心如來之藏。
此體本自非有非無乃至離分别相故也。
言菩提體非有者。
不同情計生死有故。
言菩提體非無者。
不同情計斷滅無故。
非非有非非無者。
不堕雙非戲論句故。
非有無俱者。
不堕雙亦相違句故。
非一者。
不變随緣作種種故。
非異者。
随緣不變無二性故。
非非一非非異者。
離戲論句故。
非一異俱者。
離相違句故。
乃至畢竟無有一相而可得者。
不堕有無一異種種四句相故。
言菩提體離一切相者。
以不可依言說取。
亦不可依心念知故。
卽是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方顯菩提法體。
此等開示。
本依圓教非有非空門說。
三谛皆悉非有非空。
大部般若多明此義。
昧者不知。
故判作空宗耳。
(壬)三正明謬解 如是等說。
鈍根衆生不能解者。
謂無上道如來法身但唯空法。
一向畢竟而無所有。
其心怯弱。
畏堕無所得中。
或生斷滅想。
作增減見。
轉起诽謗。
自輕輕他。
遮遣情執。
本為顯示法性無分别體。
而鈍根随語謬解。
一向謂空。
或生恐畏。
或計斷滅。
畏則作增見而轉起诽謗。
謂非佛說。
計則作減見而自輕輕他。
謂歸斷滅也。
初明不解竟。
(辛)二明善說 我卽為說如來法身。
自性不空。
有真實體。
具足無量清淨功業。
從無始世來。
自然圓滿。
非修非作。
乃至一切衆生身中。
亦皆具足。
不變不異。
無增無減。
此依圓教有門。
直顯法身中道之體。
諸佛衆生平等具足。
非斷滅也。
(辛)三明得益 如是等說。
能除怯弱。
是名安慰。
二慰不解意旨竟。
(庚)三慰妄計自然三。
初明妄計。
二明善說。
三明得益。
(辛)今初 又複愚癡堅執衆生。
聞如是等說亦生怯弱。
以取如來法身本來滿足。
非修非作相故。
起無所得相而生怯弱。
或計自然堕邪倒見。
圓滿菩提。
歸無所得。
以無所得。
則無所不得。
故得大用現前。
二利滿足。
而彼妄起無所得相。
則以不可湊泊而生怯弱。
又妄計生佛平等。
不假修習。
聞說淫怒癡性卽是佛性。
則恣行貪恚。
無慚恥心。
聞說幻化空身卽是法身。
則寶其臭穢。
不複厭離。
聞說地獄天宮皆為淨土。
則安此泥沙。
不求出要。
當今談圓頓者。
類皆堕此。
亦可哀也。
(辛)二明善說 我卽為說修行一切善法。
增長滿足。
生如來色身。
得無量功德清淨果報。
此依圓教全性起修之義。
仍屬有門。
對治無所得見。
并治自然邪倒見也。
(辛)三明得益 如此等說令離怯弱。
是名安慰。
初示種種巧說竟。
(戊)二明離相違過三。
初标。
二釋。
三結。
(己)今初 而我所說甚深之義。
真實相應。
無有諸過。
以離相違說故。
雲何知離相違相。
(己)二釋為三。
初釋慰怯弱者所說空義。
二釋慰不解者所說不空義。
三釋慰妄計者所說修得義。
(庚)今初 所謂如來法身中。
雖複無有言說境界。
離心想念。
非空非不空。
乃至無一切相。
不可依言說示。
而據世谛幻化因緣假名法中相待相對。
則可方便顯示而說。
以彼法身性。
實無分别。
離自相。
離他相。
無空。
無不空。
乃至遠離一切諸相故。
說彼法體為畢竟空無所有。
以離心分别(之時)。
想念則盡。
(更)無一相而能自見自知為有。
是故空義決定真實相應不謬。
此明如來藏如實空義。
與彼藏體相應不謬也。
(庚)二釋慰不解者不空義 複次卽彼空義中。
以離分别妄想心念故。
則盡畢竟無有一相而可空者。
以唯有真實故。
卽為不空。
所謂離識想故。
無有一切虛僞之相。
畢竟常恒。
不變不異。
以更無一相可壞可滅。
離增減故。
又彼無分别實體之處。
從無始世來。
具無量功德。
自然之業。
成就相應。
不離不脫故。
說為不空。
此明如來藏如實不空義。
正從如實空義而顯。
恒與無分别之藏體相應也。
(庚)三釋慰妄計者所說修得義 如是實體功德之聚。
一切衆生雖複有之。
但為無明[目/壹]覆障故而不知見。
不能尅獲功德利益。
與無莫異。
說名未有。
以不知見彼法體。
所有功德利益之業。
非彼衆生所能受用。
不名屬彼。
唯依徧修一切善法。
對治諸障。
見彼法身。
然後乃獲功德利益。
是故說修一切善法。
生如來色身。
此明如來藏所具性德。
必藉修顯。
故名修得。
亦不違平等體也。
今更借喻以合明之。
譬如室中。
本無鬼魅蛇蟲。
但有金銀珍寶。
盲人不見。
觸彼珍寶而受毀傷。
妄計蛇鬼。
憂怖失措。
今指蛇鬼本無。
名為如實空義。
珍寶本有。
名為實不空義。
須彼盲人去無明膜。
開智慧眼。
方能受用金銀珍寶。
名修得義。
二乘信如來語。
知無蛇鬼。
不生恐怖。
于空作證。
如彼盲人兀然中坐。
不觸珍寶。
故不能見不空義也。
又如來色身。
亦如乳中醍醐。
尼拘律子中五丈樹性。
不可謂有。
不可謂無。
須藉因緣。
然後得之。
二釋竟。
(己)三結 善男子。
如我所說甚深之義。
決定真實離相違過。
當如是知。
止說段中。
二演說竟。
(乙)三獲益 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
說如此等殊勝方便深要法門時。
有十萬億衆生。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住堅信位。
複有九萬八千菩薩。
得無生法忍。
一切大衆各以天妙香華供養于佛。
及地藏菩薩摩诃薩。
初開圓解。
能知如來秘密之藏。
名為發無上心。
信解不動。
名為堅信。
觀行佛也。
證圓初住。
名得無生法忍分證佛也。
天妙香華以為供養。
表圓道無作緣了。
二正說段竟。
(甲)三流通段三。
初囑付受持。
二結法名義。
三時衆歡喜。
(乙)初中二。
初囑付。
二受持。
(丙)今初 爾時佛告諸大衆言。
汝等各各應當受持此法門。
随所住處廣令流布。
所以者何。
如此法門。
甚為難值。
能大利益。
若人得聞彼地藏菩薩摩诃薩名号。
及信其所說者。
當知是人速能得離一切所有諸障礙事。
疾至無上道。
汝等各各下。
正勸受持廣布。
所以者何下。
釋成囑勸意也。
疾至無上道者。
顯是圓頓純妙法門。
不同方便權說。
(丙)二受持 于是大衆皆同發言。
我當受持。
流布世間。
不敢令忘。
(乙)二結法名義二。
初問。
二答。
(丙)今初 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诃薩白佛言。
世尊。
如是所說六根聚修多羅中。
名何法門。
此法真要。
我當受持。
令末世中普皆得聞。
本是堅淨信菩薩。
代為末世衆生請問。
所以還請結名受持。
流通永永也。
由結名故。
則顯真要。
真是經體。
要是經宗。
宗體既明。
方有力用也。
(丙)二答 佛告堅淨信菩薩。
此法門名為占察善惡業報。
亦名消除諸障。
增長淨信。
亦名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
顯出甚深究竟實義。
亦名善安慰說。
令離怯弱。
速入堅信決定法門。
依如是名義。
汝當受持。
結此諸名。
各有通别二義。
通則一部圓诠。
皆是占察善惡業報之義。
略如玄義所明。
又皆能除障增信。
皆是開示大乘進趣方便。
皆能顯深實義。
皆是善安慰說。
别則指初示占察法。
名為占察善惡業報。
指彼第二輪中修忏悔法。
名為消除諸障增長淨信。
指二示進趣義。
名為開示求向大乘顯出甚深究竟實義。
指三示善巧說。
名為善安慰說今離怯弱。
總此通别二義。
皆令速入堅信決定法門也。
又占察二字。
約宗立名。
善惡業報。
約體立名。
消除諸障增長淨信。
約用立名。
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
約宗立名。
顯出甚深究竟實義。
約體立名。
善安慰說令離怯弱。
約用立名。
速入堅信決定法門。
亦約用名。
兼顯圓頓大乘教相也。
二結法名義竟。
(乙)三時衆歡喜 佛說此法門名已。
一切大會悉皆歡喜。
信受奉行。
三義故喜。
如常可知。
占察善惡業報經疏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