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察善惡業報經疏卷下

關燈
界實相。

    舉此一法。

    總不出于十界各自心量心外無境。

    一切諸法。

    例皆可知。

    攝法歸心。

    則心外無法。

    因緣卽空也。

    心生想念。

    則法随心現。

    無量差别。

    因緣卽假也。

    法唯心生。

    以心為體。

    非有非無。

    離一切相。

    本無差别。

    不生不滅。

    因緣卽中也。

    若能念念如此觀察。

    則何執不破。

    何惑不消。

    執破惑消。

    朗然大覺。

    方知諸法本來寂滅。

    不複更滅矣。

     (醜)三勸修簡過又二。

    初勸修。

    二簡過。

    (寅)今初 常應如是守記内心。

    知唯妄念。

    無實境界。

    勿令休廢。

    是名修學唯心識觀。

     守者。

    不令馳散。

    卽是定也。

    記者。

    恒令分明。

    卽是慧也。

    内心者。

    不念前境。

    了知心外無法。

    故名為内。

    非枯守一腔之謂。

    不可不知。

     (寅)二簡過 若心無記。

    不知自心念者。

    卽謂有前境界。

    不名唯心識觀。

     設有外境當情。

    卽是慧心失照。

    不可不覺察也。

    初觀境唯心竟。

     (子)二善知心相 又守記内心者。

    則知貪想。

    嗔想。

    及愚癡邪見想。

    知善。

    知不善。

    知無記。

    知心勞慮種種諸苦。

     衆生無始以來。

    由于自心所現境界不了知故。

    但能内外妄生分别。

    不能反觀内自心相。

    今由善修唯心識觀。

    知境唯心。

    心不外馳。

    故想起卽知。

    不随想而漂堕也。

    貪嗔邪見。

    根本三毒。

    一起便知。

    知便不令相續。

    阿含經中所以貴知惡也。

    與信慚等善法相應。

    名之為善。

    與無慚等惡法相應。

    名為不善。

    俱不相應。

    名為無記。

    知此三性差别。

    則必能斷不善無記。

    令其恒善。

    知心勞慮種種諸苦。

    則必能息虛妄塵勞。

    令證寂滅一心法界矣。

     (子)三觀門成就 若于坐時。

    随心所緣。

    念念觀知唯心生滅。

    譬如水流燈焰。

    無暫時住。

    從是當得色寂三昧。

     前論修觀。

    通一切時及一切處。

    今約入定。

    則四威儀中。

    坐為最勝也。

    知惟心生。

    則色本無生。

    知唯心滅。

    則色本無滅。

    故得色寂三昧。

    又心生滅相。

    譬如水流燈焰無暫時住。

    則刹那才生。

    無間卽滅。

    無容從此轉至餘方。

    既無動轉。

    心相本寂。

    心既本寂。

    色豈不然。

    觀色唯心而悟本寂。

    故名色寂三昧。

    非謂色寂而心不寂也。

    得此三昧。

    是圓五品觀行卽佛。

    初正示觀門竟。

     (癸)二觀成勝進又三。

    初總示應修。

    二别示二觀。

    三結示利益。

     得此三昧已。

    次應學習信奢摩他觀心。

    及信毗婆舍那觀心。

     從事入理。

    名奢摩他。

    卽一心三止也。

    從體起用。

    名毗婆舍那。

    卽一心三觀也。

    二皆名觀心者。

    皆有智慧照了故也。

    皆言信者。

    指圓十信位中不二妙止觀也。

    前于名字位中。

    修行唯心識觀。

    而登五品色寂三昧。

    非無一心不二止觀但以定慧未深。

    未得名信。

    今既得此色寂三昧。

    觀行位極。

    故應學習信二觀心。

    念念冥理。

    念念起用。

    令其平等正直。

    速登佛慧也。

     (子)二别示二觀又二。

    初奢摩他。

    二毗婆舍那。

    (醜)今初 習信奢摩他觀心者。

    思惟内心不可見相。

    圓滿不動。

    無來無去。

    本性不生不滅。

    離分别故。

     修行唯心識觀。

    已能了達實無外境。

    唯有内心。

    今卽思惟此内心相。

    覓之了不可得。

    故不可見。

    是卽空也橫徧十方。

    故圓滿不動。

    豎窮三際。

    故無來無去。

    是卽假也。

    體卽法身。

    法界常住。

    故本性不生不滅。

    離于分别。

    是卽中也。

    一念内心。

    本是因緣生法。

    觀其卽空假中。

    無一事而非理。

    故名奢摩他觀。

    此觀徧能止息三惑。

    徧能停止三境。

    徧不分别止與不止。

    是故亦名一心妙止。

     (醜)二毗婆舍那 習信毗婆舍那觀心者。

    想見内外色。

    随心生。

    随心滅。

    乃至習想見佛色身。

    亦複如是。

    随心生。

    随心滅。

    如幻如化。

    如水中月。

    如鏡中像。

    非心。

    不離心。

    非來。

    非不來。

    非去。

    非不去。

    非生。

    非不生。

    非作。

    非不作。

     先知境界唯心。

    又知此心卽空假中。

    則無事而非理矣。

    事既卽理。

    理能成事。

    故設欲想見内色生。

    則内色便随心生。

    設欲想見内色滅。

    則内色便随心滅。

    設欲想見外色生滅。

    亦複如是。

    具如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所明也。

    所執受色。

    名為内色。

    不執受色。

    名為外色。

    背舍勝處及一切處。

    小乘修之。

    止名不壞法觀。

    今以圓解修之。

    便成圓行也。

    乃至習想見佛色身者。

    觀想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等事。

    中間超略餘九法界。

    及與佛界依報眷屬等想。

    故雲乃至也。

    如此若自若他十界色像。

    無不随心而生。

    随心而滅。

    從體起用。

    轉變自在。

    一一皆如幻化水月鏡像。

    非有似有。

    有而非有也。

    巧術力故。

    種種變現。

    名之為幻。

    心是能幻。

    十法界色皆所幻也。

    神通力故。

    無而示有。

    名之為化。

    心是能化。

    十法界色皆所化也。

    此心如水。

    十界月影恒于中現。

    而非外來。

    此心如鏡。

    十界形像對至卽現。

    而無出入。

    心本無色。

    故十界色一一非心。

    由心有色。

    故十界色皆不離心。

    心外無色。

    故十界色皆悉非來。

    心生色生。

    故十界色皆非不來。

    色秖是心。

    故十界色皆悉非去。

    心滅色滅。

    故十界色皆非不去。

    有而不有。

    故十界色皆卽非生。

    不有而有。

    故十界色皆非不生。

    緣起無性。

    故十界色皆卽非作。

    無性緣起。

    故十界色皆非不作。

    卽中之空假。

    名為非不來非不去非不生非不作。

    是心作十界色也。

    卽空假之中。

    名為非來非去非生非作。

    是心是十界色也。

    随于背舍勝處及一切處乃至佛身觀中。

    一一了達一心三觀。

    故名毗婆舍那。

    此觀徧能觀穿三惑。

    徧能觀達三谛。

    徧不分别觀與不觀。

    是故亦名一心妙觀。

    二别示二觀竟。

     (子)三結示利益 善男子。

    若能習信此二觀心者。

    速得趣會一乘之道。

    二觀成勝進竟。

     (癸)三結觀功能 當知如是唯心識觀。

    名為最上智慧之門。

    所謂能令其心猛利。

    長信解力。

    疾入空義。

    得發無上大菩提心故。

     了知心外無法。

    而修一心圓頓止觀。

    從五品位。

    增長信解而登六根淨位。

    則得疾入第一義空。

    不堕凡夫及二乘地。

    任運三心圓發。

    入圓初住。

    名為無上大菩提心也。

    初釋唯心識觀竟。

     (壬)二釋真如實觀三。

    初正示觀門。

    二觀成勝進。

    三結觀功能。

    (癸)初中三。

    初明觀法。

    二明所超。

    三明觀成。

    (子)今初 若學習真如實觀者。

    思惟心性無生無滅。

    不住見聞覺知。

    永離一切分别之想。

     前依他性止門。

    已知一切法唯心想生。

    唯心生滅。

    無暫時住。

    今卽因此而入真實性中觀門。

    故雲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也。

    何者。

    不了法界。

    似有心生。

    生時覓之了不可得。

    則性卽無生。

    既無有生。

    雲何有滅。

    滅則無心。

    而心性非無。

    故無滅也。

    次入真實性中止門。

    故雲不住見聞覺知。

    何者。

    心性雖無生滅。

    本非色聲香味觸法。

    如何可得見聞覺知。

    設有可見可聞可覺可知。

    便非心性。

    以心不自知心。

    心不自見心故。

    又複不得别認不可見聞覺知境界以為心性。

    故雲永離一切分别之想。

    何者。

    心性雖複不可見聞覺知。

    而見聞覺知。

    體卽是心。

    不可别喚不見不聞不覺不知境界以為心也。

     (子)二明所超 漸漸能過空處。

    識處。

    無少處。

    非想非非想處等定境界相。

    得相似空三昧。

     觀行位中習此真如實觀。

    直觀心性。

    永離分别。

    則雖不學次第禅門。

    自漸能超四空定境。

    以彼四空定境。

    皆不能離分别想故。

    且如入空處定者。

    必先厭患色籠。

    修觀破色。

    緣無邊空而入于定。

    定心與彼空處相應。

    住此覺知。

    是分别想。

    非無分别也。

    次入識處定者。

    必先厭患虛空。

    舍空緣識而入于定。

    定心與彼識處相應。

    住此覺知。

    亦是分别。

    非無分别也。

    次入無少處定者。

    亦名無所有處。

    必先厭患于識。

    舍識緣無所有而入于定。

    定心與彼無所有處相應。

    住此覺知。

    亦是分别。

    非無分别也。

    次入非想非非想處定者。

    必先厭患無所有處。

    舍無所有想。

    緣非想非非想而入于定。

    定心與彼非想非非想處相應。

    住此微細覺知。

    猶複是分别想。

    非無分别。

    所以報盡還堕。

    不證真常也。

    今修真如實觀。

    永離一切分别之想。

    所以觀行位中。

    卽已善超三有。

    而得相似空三昧門。

     (子)三明觀成 得相似空三昧時。

    識想受行粗分别相不現在前。

    從此修學。

    為善知識大慈悲者守護長養。

    是故離諸障礙勤修不廢。

    展轉能入心寂三昧。

     既登觀行一品。

    卽能圓伏五住煩惱。

    故心心數粗分别相不現在前。

    十方諸佛菩薩真善知識。

    同皆守護。

    令得長養。

    乃至能入心寂三昧。

    由觀心性無生無滅而入三昧。

    故名心寂。

    心寂則色亦寂矣。

    初正示觀門竟。

     (癸)二觀成勝進又二。

    初證入。

    二離過。

    (子)今初 得是三昧已。

    卽複能入一行三昧。

    入是一行三昧已。

    見佛無數。

    發深廣行心。

    住堅信位。

    所謂于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種觀道決定信解。

    能決定向。

     心寂色寂。

    是五品之終。

    一行三昧。

    是十信之始。

    觀行位極。

    相似解發。

    故雲卽複能入也。

    言一行者。

    圓信圓解。

    一行卽一切行。

    一切行卽一行。

    所謂系緣法界。

    一念法界。

    法界無外。

    更無餘行。

    以卽空故。

    名圓聖行。

    以卽假故。

    名圓梵行及嬰病行。

    以卽中故。

    名圓天行。

    又事卽理故。

    一心圓具聖梵天行。

    體卽用故。

    一心圓興嬰兒病行。

    又入一行三昧。

    卽前所明信奢摩他觀心。

    見佛無數發深廣行心。

    卽前所明信毗婆舍那觀心。

    由此一心圓頓止觀。

    住六根淨堅信位中。

    此但名為決定信解。

    決定能向一乘大菩提心。

    登圓住也。

    圓住以上。

    乃名真實奢摩他毗婆舍那道故。

     (子)二離過 随所修學世間諸禅三昧之業。

    無所樂著。

    乃至徧修。

     切善根菩提分法。

    于生死中無所怯畏。

    不樂二乘。

    圓教堅信位人。

    仍有二種。

    一者直修頓觀。

    中中流入。

    二者或修漸及不定兩觀。

    雙照二邊。

    雖照二邊。

    恒契中道。

    故學世間禅三昧時。

    不同凡夫之著有。

    修出世間菩提分時。

    不同二乘之樂空也。

    二觀成勝進竟。

     (癸)三結觀功能 以依能習向二觀心最妙巧便。

    衆智所依。

    行根本故。

     明此真如實觀。

    乃是能向奢摩他毗婆舍那二觀心之最妙巧便。

    依此得成一心三智。

    故是衆智所依。

    從此發生五行萬行。

    故是行之根本也。

    二别釋二觀竟。

     (辛)三料簡 複次修學如上信解者。

    人有二種。

    何等為二。

    一者利根。

    二者鈍根。

    其利根者。

    先已能知一切外諸境界。

    唯心所作。

    虛诳不實。

    如夢如幻等。

    決定無有疑慮。

    陰蓋輕微散亂心少。

    如是等人。

    卽應學習真如實觀。

    其鈍根者。

    先未能知一切外諸境界。

    悉唯是心。

    虛诳不實故。

    染著情厚。

    蓋障數起。

    心難調伏。

    應當先學唯心識觀。

     雖依一實境界以修信解。

    并屬圓教名字位人。

    而此圓人。

    仍有利鈍。

    若久熏圓解。

    知境唯心。

    五濁習輕者。

    則陰蓋輕微。

    散亂亦少。

    所以卽可體達識心本寂。

    了知三千宛然卽空假中。

    名為學習真如實觀也。

    若初獲圓聞。

    染情尚厚。

    五濁習重者。

    則蓋障數起。

    心難調伏。

    所以必須照于起心變造十界。

    知其無不卽空假中。

    名為先學唯心識觀也。

    然鈍根之人。

    不可卽修真如實觀。

    而利根之人。

    不妨亦修唯心識觀。

    但以理攝事。

    則名真如實觀。

    從事入理。

    則各唯心識觀耳。

    設欲舍事觀理。

    則既非唯心識觀。

    又非真如實觀。

    所以大乘止觀。

    深誡初心之人。

    不可越前二性。

    徑依第三性修。

    但可念念之中三番并學。

    資成第三番也。

    準此。

    則名字位中。

    止可先習唯心識觀。

    以其未能不起九界心故。

    觀行初品。

    便可随意修此二觀。

    若起九界心時。

    則觀唯識。

    若不起九界心時。

    則觀真如。

    觀唯識。

    則色寂而心亦寂。

    觀真如。

    則心寂而色亦寂也。

    初正明二觀竟。

     (庚)二曲為障緣三。

    初現離障緣。

    二求生淨土。

    三結歎方便。

    (辛)初中三。

    初明障緣。

    二示方便。

    三明得離。

    (壬)今初 若人雖學如是信解。

    而善根業薄。

    未能進趣。

    諸惡煩惱。

    不得漸伏。

    其心疑怯。

    畏堕三惡道。

    生八難處。

    畏不常值佛菩薩等。

    不得供養聽受正法。

    畏菩提行難可成就。

    有如此疑怖及種種障礙等者。

     雖學如是信解。

    謂依一實境界而學信解。

    亦卽名字初心人也。

    淨熏習淺。

    故善根業薄。

    染熏習厚。

    故煩惱不伏。

    此須四句料簡。

    自有善根厚而煩惱薄者。

    如前卽應學習真如實觀者是也。

    自有善根厚而煩惱厚者。

    如前應當先學唯心識觀者是也。

    若善根雖薄。

    煩惱亦薄者。

    事可兩向。

    以煩惱薄故。

    可習真如實觀。

    以善根薄故。

    或先學唯心識觀也。

    今為善根薄而煩惱厚者。

    多疑多障。

    并不能卽修唯心識觀。

    須為别示善巧方便也。

     (壬)二示方便又三。

    初稱名字。

    二觀法身。

    三修厭離。

    稱名字者。

    卽附淨分分别依他二性止觀以助唯心識觀。

    對治不常值佛菩薩聽法之畏。

    觀法身者。

    卽附淨分真實性之止觀以助真如實觀。

    對治菩提行難可成就之畏修厭離者。

    正破染分分别依他二性。

    成就唯心識觀。

    漸伏煩惱。

    對治三惡八難之畏也。

    (癸)今初 應于一切時一切處。

    常勤誦念我之名字。

     諸佛菩薩真實功德。

    通别名号。

    并由證真實性。

    稱性所成緣起作用。

    能與衆生作增上緣。

    衆生不了。

    計有心外佛菩薩名。

    卽為淨分分别性攝。

    若知名号。

    是我自心所現相分。

    卽為淨分依他性攝。

    能于一切時處常勤誦念。

    勿令間斷。

    則心不散亂。

    名為妙止。

    名号曆然。

    名為妙觀。

    便可助顯唯心識觀。

    兼有滅障勝功能矣。

     (癸)二觀法身 若得一心。

    善根增長。

    其意猛利。

    當觀我法身。

    及一切諸佛法身。

    與己自身。

    體性平等。

    無二無别。

    不生不滅。

    常樂我淨。

    功德圓滿。

    是可歸依。

     若得一心善根增長者。

    由前一切時處勤念稱名。

    伏除昬散也。

    昬散既除。

    意卽猛利。

    堪依一實境界以修信解。

    觀察地藏大士。

    及一切諸佛。

    同皆證此現前一念自性清淨心如來之藏以為法身。

    我身亦複全攬自性清淨心如來之藏以為其體。

    迷悟雖殊。

    性恒平等。

    生佛唯此一心。

    故無二。

    不因迷悟而有隔異。

    故無别。

    無始成就。

    故不生。

    永永常住。

    故不滅。

    無對待。

    故常。

    無所受。

    故樂。

    無戲論。

    故我。

    無所離。

    故淨。

    性具不可思議無漏清淨之業究竟顯發。

    故功德圓滿。

    是則歸依大士及佛。

    全卽歸依自心。

    故雲自歸依佛。

    自歸依法。

    自歸依僧也。

    除自法外。

    更于何處别有三寶可歸依耶。

    一切歸依三寶。

    無論達與不達。

    尅實論之。

    皆是自歸依耳。

     (癸)三修厭離 又複觀察己身心相。

    無常。

    苦。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