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别經
關燈
小
中
大
十善。
與定相應。
複有四業。
能令衆生得無色天報。
一者過一切色想滅有對想等。
入于空處定。
二者過一切空處定。
入識處定。
三者過一切識處定。
入無所有處定。
四者過無所有處定。
入非想非非想定。
以是四業。
得無色天報。
複有業能令衆生得決定報者。
若人于佛法僧。
及持戒人。
所以增上心施。
以此善業。
發願回向。
即得往生。
是名決定報業。
複有業能令衆生得不定報者。
若業非增上心作。
更不修習。
又不發願回向受生。
是名不定報業。
複有業能令衆生得邊地報者。
若業于佛法僧淨持戒人。
及大衆所。
不增上心施。
以此善根。
願生邊地。
以是願故。
即生邊地。
受淨不淨報。
複有業能令衆生得中國報者。
若作業時。
于佛法僧。
清淨持戒。
梵行人邊。
及大衆所。
起于增上。
殷重布施。
以是善根。
決定發願求生中國。
還得值佛。
及聞正法。
受于上妙清淨果報。
複有業能令衆生盡地獄壽者。
若有衆生。
造地獄業已。
無慚無愧。
而不厭離。
心無怖畏。
反生歡喜。
又不忏悔。
而複更造重增惡業。
如提婆達多等。
以是業故。
盡地獄壽。
複有業能令衆生堕于地獄。
至半而夭。
不盡其壽。
若有衆生。
造地獄業。
積集成已。
後生怖畏。
慚愧厭離。
忏悔棄舍。
非增上心。
以是業故。
堕于地獄。
後追悔故。
地獄半夭。
不盡其壽。
複有業能令衆生堕于地獄。
暫入即出。
若有衆生。
造地獄業。
作已怖畏。
起增上信。
生慚愧心。
厭惡棄舍。
殷重忏悔。
更不重造。
如阿阇世王。
殺父等罪。
暫入地獄。
即得解脫。
于是世尊。
即說偈言。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 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 複有業作而不集。
若有衆生。
身口意等。
造諸惡業。
造已怖畏。
慚愧遠離。
深自悔責。
更不重造。
是名作而不集。
複有業集而不作。
若有衆生。
自不作業。
以惡心故。
勸人行惡。
是名集而不作。
複有業亦作亦集。
若有衆生。
造諸業已。
心無改悔。
而複數造。
亦勸他人。
是名亦作亦集。
複有業不作不集。
若有衆生。
自不造業。
亦不教他。
無記業等。
是名不作不集。
複有業初樂後苦。
若有衆生。
為人所勸。
歡喜行施。
施心不堅。
後還追悔。
以是因緣。
生在人間。
先雖富樂。
後還貧苦。
是名先樂後苦。
複有業初苦後樂。
若有衆生。
為人勸導。
挽仰少施。
施已歡喜。
心無吝悔。
以是因緣。
生在人間。
初時貧苦。
後還富樂。
是名初苦後樂。
複有業初苦後苦。
若有衆生。
離善知識。
無人勸導。
乃至不能少行惠施。
以是因緣。
生在人間。
初時貧苦。
後還貧苦。
是名初苦後苦。
複有業初樂後樂。
若有衆生。
近善知識。
勸令行施。
便生歡喜。
堅修施業。
以是因緣。
生在人間。
初時富樂。
後亦富樂。
複有業貧而樂施。
若有衆生。
先曾行施。
不遇福田。
流轉生死。
在于人道。
以不遇福田故。
果報微劣。
随得随盡。
以習施故。
雖處貧窮。
而能行施。
複有業富而悭貪。
若有衆生。
未曾布施。
遇善知識。
暫行一施。
值良福田。
以田勝故。
資生具足。
先不習故。
雖富而悭。
複有業富而能施。
若有衆生。
值善知識。
多修施業。
遇良福田。
以是因緣。
巨富饒财。
而能行施。
複有業貧而悭貪。
若有衆生。
離善知識。
無人勸導。
不能行施。
以是因緣。
生在貧窮。
而複悭貪。
複有業能令衆生得身樂。
而心不樂。
如有福凡夫。
複有業能令衆生得心樂而身不樂。
如無福羅漢。
複有業能令衆生得身心俱樂。
如有福羅漢。
複有業能令衆生得身心俱不樂。
如無福凡夫。
複有業能令衆生命盡而業不盡。
若有衆生。
從地獄死。
還生地獄。
畜生餓鬼。
乃至人天阿修羅等。
亦複如是。
是名命盡而業不盡。
複有業能令衆生業盡而命不盡。
若有衆生。
樂盡受苦。
苦盡受樂等。
是名業盡而命不盡。
複有業能令衆生業命俱盡。
若有衆生。
從地獄滅。
生于畜生。
及以餓鬼。
乃至人天阿修羅等。
是名業命俱盡。
複有業能令衆生業命俱不盡。
若有衆生。
盡諸煩惱。
所謂須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羅漢等。
是名業命俱不盡。
複有業能令衆生。
雖生惡道。
形容殊妙。
眼目端嚴。
膚體光澤。
人所樂見。
若有衆生。
因欲煩惱。
起破戒業。
以是因緣。
雖生惡道。
形容殊妙。
眼目端嚴。
膚體光澤。
人所樂見。
複有業能令衆生生于惡道。
形容醜陋。
膚體粗澀。
人不喜見。
若有衆生。
從嗔煩惱起破戒業。
以是因緣。
生于惡道。
形容醜陋。
膚體粗澀。
人不喜見。
複有業能令衆生生于惡道。
身口臭穢。
諸根殘缺。
若有衆生。
從癡煩惱。
起破戒業。
以是因緣。
生于惡道。
身口臭穢。
諸根殘缺
與定相應。
複有四業。
能令衆生得無色天報。
一者過一切色想滅有對想等。
入于空處定。
二者過一切空處定。
入識處定。
三者過一切識處定。
入無所有處定。
四者過無所有處定。
入非想非非想定。
以是四業。
得無色天報。
複有業能令衆生得決定報者。
若人于佛法僧。
及持戒人。
所以增上心施。
以此善業。
發願回向。
即得往生。
是名決定報業。
複有業能令衆生得不定報者。
若業非增上心作。
更不修習。
又不發願回向受生。
是名不定報業。
複有業能令衆生得邊地報者。
若業于佛法僧淨持戒人。
及大衆所。
不增上心施。
以此善根。
願生邊地。
以是願故。
即生邊地。
受淨不淨報。
複有業能令衆生得中國報者。
若作業時。
于佛法僧。
清淨持戒。
梵行人邊。
及大衆所。
起于增上。
殷重布施。
以是善根。
決定發願求生中國。
還得值佛。
及聞正法。
受于上妙清淨果報。
複有業能令衆生盡地獄壽者。
若有衆生。
造地獄業已。
無慚無愧。
而不厭離。
心無怖畏。
反生歡喜。
又不忏悔。
而複更造重增惡業。
如提婆達多等。
以是業故。
盡地獄壽。
複有業能令衆生堕于地獄。
至半而夭。
不盡其壽。
若有衆生。
造地獄業。
積集成已。
後生怖畏。
慚愧厭離。
忏悔棄舍。
非增上心。
以是業故。
堕于地獄。
後追悔故。
地獄半夭。
不盡其壽。
複有業能令衆生堕于地獄。
暫入即出。
若有衆生。
造地獄業。
作已怖畏。
起增上信。
生慚愧心。
厭惡棄舍。
殷重忏悔。
更不重造。
如阿阇世王。
殺父等罪。
暫入地獄。
即得解脫。
于是世尊。
即說偈言。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 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 複有業作而不集。
若有衆生。
身口意等。
造諸惡業。
造已怖畏。
慚愧遠離。
深自悔責。
更不重造。
是名作而不集。
複有業集而不作。
若有衆生。
自不作業。
以惡心故。
勸人行惡。
是名集而不作。
複有業亦作亦集。
若有衆生。
造諸業已。
心無改悔。
而複數造。
亦勸他人。
是名亦作亦集。
複有業不作不集。
若有衆生。
自不造業。
亦不教他。
無記業等。
是名不作不集。
複有業初樂後苦。
若有衆生。
為人所勸。
歡喜行施。
施心不堅。
後還追悔。
以是因緣。
生在人間。
先雖富樂。
後還貧苦。
是名先樂後苦。
複有業初苦後樂。
若有衆生。
為人勸導。
挽仰少施。
施已歡喜。
心無吝悔。
以是因緣。
生在人間。
初時貧苦。
後還富樂。
是名初苦後樂。
複有業初苦後苦。
若有衆生。
離善知識。
無人勸導。
乃至不能少行惠施。
以是因緣。
生在人間。
初時貧苦。
後還貧苦。
是名初苦後苦。
複有業初樂後樂。
若有衆生。
近善知識。
勸令行施。
便生歡喜。
堅修施業。
以是因緣。
生在人間。
初時富樂。
後亦富樂。
複有業貧而樂施。
若有衆生。
先曾行施。
不遇福田。
流轉生死。
在于人道。
以不遇福田故。
果報微劣。
随得随盡。
以習施故。
雖處貧窮。
而能行施。
複有業富而悭貪。
若有衆生。
未曾布施。
遇善知識。
暫行一施。
值良福田。
以田勝故。
資生具足。
先不習故。
雖富而悭。
複有業富而能施。
若有衆生。
值善知識。
多修施業。
遇良福田。
以是因緣。
巨富饒财。
而能行施。
複有業貧而悭貪。
若有衆生。
離善知識。
無人勸導。
不能行施。
以是因緣。
生在貧窮。
而複悭貪。
複有業能令衆生得身樂。
而心不樂。
如有福凡夫。
複有業能令衆生得心樂而身不樂。
如無福羅漢。
複有業能令衆生得身心俱樂。
如有福羅漢。
複有業能令衆生得身心俱不樂。
如無福凡夫。
複有業能令衆生命盡而業不盡。
若有衆生。
從地獄死。
還生地獄。
畜生餓鬼。
乃至人天阿修羅等。
亦複如是。
是名命盡而業不盡。
複有業能令衆生業盡而命不盡。
若有衆生。
樂盡受苦。
苦盡受樂等。
是名業盡而命不盡。
複有業能令衆生業命俱盡。
若有衆生。
從地獄滅。
生于畜生。
及以餓鬼。
乃至人天阿修羅等。
是名業命俱盡。
複有業能令衆生業命俱不盡。
若有衆生。
盡諸煩惱。
所謂須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羅漢等。
是名業命俱不盡。
複有業能令衆生。
雖生惡道。
形容殊妙。
眼目端嚴。
膚體光澤。
人所樂見。
若有衆生。
因欲煩惱。
起破戒業。
以是因緣。
雖生惡道。
形容殊妙。
眼目端嚴。
膚體光澤。
人所樂見。
複有業能令衆生生于惡道。
形容醜陋。
膚體粗澀。
人不喜見。
若有衆生。
從嗔煩惱起破戒業。
以是因緣。
生于惡道。
形容醜陋。
膚體粗澀。
人不喜見。
複有業能令衆生生于惡道。
身口臭穢。
諸根殘缺。
若有衆生。
從癡煩惱。
起破戒業。
以是因緣。
生于惡道。
身口臭穢。
諸根殘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