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别經

關燈
賤。

    十者習諸惡行。

    以是十業。

    得醜陋報複有十業。

    能令衆生得端正報。

    一者不嗔。

    二者施衣。

    三者愛敬父母。

    四者尊重賢聖。

    五者塗飾佛塔。

    六者掃灑堂宇。

    七者掃灑僧地。

    八者掃灑佛塔。

    九者見醜陋者。

    不生輕賤。

    起恭敬心。

    十者見端正者。

    曉悟宿因。

    以是十業得端正報。

     複有十業。

    能令衆生得小威勢報。

    一者于諸衆生。

    起嫉妒心。

    二者見他得利。

    心生惱熱。

    三者見他失利。

    其心歡喜。

    四者于他名譽。

    起嫉惡心。

    五者見失名譽。

    心大忻悅。

    六者退菩提心。

    毀佛形像。

    七者于己父母及賢聖所。

    無心奉侍。

    八者勸人修習少威德業。

    九者障他修行大威德業。

    十者見少威德者。

    心生輕賤。

    以是十業。

    得少威勢報。

     複有十業。

    能令衆生得大威勢報。

    一者于諸衆生。

    心無嫉妒。

    二者見他得利。

    心生歡喜。

    三者見他失利。

    起憐愍心四者于他名譽。

    心生忻悅。

    五者見失名譽。

    助懷憂惱。

    六者發菩提心。

    造佛形像。

    奉施寶蓋。

    七者于己父母及賢聖所。

    恭敬奉迎。

    八者勸人棄舍少威德業。

    九者勸人修行大威德業。

    十者見無威德。

    不生輕賤。

    以是十業。

    得大威勢報。

     複有十業。

    能令衆生得下族姓報。

    一者不知敬父。

    二者不知敬母。

    三者不知敬沙門。

    四者不知敬婆羅門。

    五者于諸尊長。

    而不敬仰。

    六者于諸師長。

    不奉迎供養。

    七者見諸尊長。

    不迎逆請坐。

    八者于父母所。

    不遵教誨。

    九者于賢聖所。

    亦不受教。

    十者輕蔑下族。

    以是十業。

    得下族姓報。

     複有十業。

    能令衆生得上族姓報。

    一者善知敬父。

    二者善知敬母。

    三者善知敬沙門。

    四者善知敬婆羅門。

    五者敬護尊長。

    六者奉迎師長。

    七者見諸尊長。

    迎逆請坐。

    八者于父母所。

    敬受教誨。

    九者于賢聖所。

    尊敬受教。

    十者不輕下族。

    以是十業。

    得上族姓報。

     複有十業。

    能令衆生得少資生報。

    一者自行偷盜。

    二者勸他偷盜。

    三者贊歎偷盜。

    四者見盜歡喜。

    五者于父母所。

    減撤生業。

    六者于賢聖所。

    侵奪資财。

    七者見他得利。

    心不歡喜。

    八者障他得利。

    為作留難。

    九者見他行施。

    無随喜心。

    十者見世饑馑。

    心不憐愍。

    而生歡喜。

    以是十業。

    得少資生報。

     複有十業。

    能令衆生得多資生報。

    一者自離偷盜。

    二者勸他不盜。

    三者贊歎不盜。

    四者見他不盜。

    心生歡喜。

    五者于父母所。

    供奉生業。

    六者于諸賢聖給施所須。

    七者見他得利。

    心生歡喜。

    八者見求利者。

    方便佐助。

    九者見樂施者。

    心生忻悅。

    十者見世饑馑。

    心生憐愍。

    以是十業。

    得多資生報。

     複有十業。

    能令衆生得邪智報。

    一者不能咨問智慧沙門婆羅門。

    二者顯說惡法。

    三者不能受持修習正法四者贊非定法。

    以為定法。

    五者吝法不說。

    六者親近邪智。

    七者遠離正智。

    八者贊歎邪見。

    九者棄舍正見。

    十者見癡惡人。

    輕賤毀呰。

    以是十業。

    得邪智報複有十業。

    能令衆生得正智報。

    一者善能咨問智慧沙門婆羅門。

    二者顯說善法。

    三者聞持正法。

    四者見說定法。

    歎言善哉。

    五者樂說正法。

    六者親近正智人。

    七者攝護正法。

    八者勤修多聞。

    九者遠離邪見。

    十者見癡惡人。

    不生輕賤。

    以是十業。

    得正智報。

     複有十業。

    能令衆生得地獄報。

    一者身行重惡業。

    二者口行重惡業。

    三者意行重惡業。

    四者起于斷見。

    五者起于常見。

    六者起無因見。

    七者起無作見。

    八者起于無見。

    九者起于邊見。

    十者不知恩報。

    以是十業。

    得地獄報。

     複有十業。

    能令衆生得畜生報。

    一者身行中惡業。

    二者口行中惡業。

    三者意行中惡業。

    四者從貪煩惱。

    起諸惡業。

    五者從嗔煩惱。

    起諸惡業。

    六者從癡煩惱。

    起諸惡業。

    七者毀罵衆生。

    八者惱害衆生。

    九者施不淨物。

    十者行于邪淫。

    以是十業。

    得畜生報。

     複有十業。

    能令衆生得餓鬼報。

    一者身行輕惡業。

    二者口行輕惡業。

    三者意行輕惡業。

    四者起于多貪。

    五者起于惡貪。

    六者嫉妒。

    七者邪見。

    八者愛著資生。

    即便命終。

    九者因饑而亡。

    十者枯渴而死。

    以是十業。

    得餓鬼報複有十業。

    能令衆生得阿修羅報。

    一者身行微惡業。

    二者口行微惡業。

    三者意行微惡業。

    四者憍慢。

    五者我慢。

    六者增上慢。

    七者大慢。

    八者邪慢。

    九者慢慢。

    十者回諸善根。

    向修羅趣。

    以是十業。

    得阿修羅報。

     複有十業。

    能令衆生得人趣報。

    一者不殺。

    二者不盜。

    三者不邪淫。

    四者不妄語。

    五者不绮語。

    六者不兩舌。

    七者不惡口。

    八者不貪。

    九者不嗔。

    十者不邪見。

    于十善業。

    缺漏不全。

    以是十業。

    得人趣報。

     複有十業。

    能令衆生得欲天報。

    所謂具足修行增上十善。

    複有十業。

    能令衆生得色天報。

    所謂修行有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