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鏡經
關燈
小
中
大
後漢安息國騎都尉安玄譯
聞如是。
一時衆祐。
遊于聞物國勝氏之樹給孤獨聚園。
與大衆除馑千二百五十人俱。
及五百開士。
慈氏。
敬首。
始棄。
窺音。
開士之上首者也。
彼時若幹百衆。
圍累側塞。
衆祐而為說經。
爾時聞物城中有理家名甚。
與五百衆。
從聞物城中出。
往到勝樹給孤獨聚園。
詣衆祐所。
到以首禮衆祐足。
便就座而坐。
及理家有字愛遇。
有字乃遇。
有字善授。
有字大威。
有字給孤獨聚。
有字龍威。
有字谛思。
斯一切五百衆等。
共往詣佛所。
到以首禮衆祐足。
皆于衆祐前就座而坐。
其諸理家。
一切以發求大道。
皆與其衆共造德本。
有決于無上正真道。
惟給孤獨聚不耳。
于是甚理家以見大衆理家集會坐定。
避坐而起。
整衣服稽首長跪。
叉手白言。
已欲有所問。
要者衆祐豈有閑暇。
數演己所問。
衆祐報甚理家言。
如來常為理家有閑暇。
敷演所問。
理家汝便問。
恣汝所求索于如來應儀正真道。
吾當相為敷演所問趣得汝意。
甚理家問佛言。
于是要者衆祐。
若族姓男女。
發意求無上正真道。
好喜大道。
發行大道。
欲緻大道。
欲下大道。
欲知大道。
請命一切衆生。
安慰衆生救護衆生。
其誓曰。
未度者吾當度之。
未脫者吾當脫之。
不安隐者當慰安之。
未滅度者吾當滅度之。
為受一切衆生重任。
欲救護衆生故。
而自誓發斯弘大之誓。
知生死若幹多惡惡意如不倦。
生死無數劫意而不邂。
彼要者衆祐。
或有開士。
去家為道。
以緻道品之法。
或有居家者。
善哉要者衆祐。
愍傷衆生亦加惠。
此大道者。
以興隆三寶。
亦使一切敏典籍久在故。
如來願說開士居家者學德之法。
何謂要者衆祐。
開士居家。
而承用如來教誨者。
以不虧亦不損。
其本所願。
所謂無上正真道也。
亦現世有無罪之行。
後世往殊勝之道。
亦被要者衆祐。
開士去家為道者。
捐棄憎受。
除鬄須發。
被服法衣。
在家有信。
離家為道。
示其教誨。
法式正式德式具現之。
要者衆祐。
開士去家為道者。
及居家者。
修之雲何。
于是衆祐。
歎甚理家曰。
善哉善哉理家。
今汝乃知。
問如來居家去家開士之所施行。
是以理家且聽我所說。
勉進善思念之。
開士居家為道者。
修學德善之行。
甚理家受教而聽。
衆祐言。
于是理家。
開士居家為道者。
當以自歸于佛。
自歸于法。
自歸于衆。
彼以自歸之德本。
變為無上正真道。
理家。
自歸于佛法衆者。
雲何我當以成就佛身。
三十二大士之相以自嚴飾。
亦以其諸德本。
而緻三十二大士之相。
以緻彼諸德本。
便而精進行之。
開士居家者。
自歸于佛。
為如是也。
自歸于法者雲何。
謂為恭敬法。
求法欲法。
樂法之樂。
法隆法依。
法護法慎。
如法住。
随法術。
為法典。
為法力。
為求法财。
為法靜治。
為造法事。
我亦當天上世間分布是法。
開士居家者。
自歸于法為如是也。
自歸于衆者雲何。
若開士居家。
或見溝港。
或見頻來。
或見不還。
或見應儀。
或見凡人求弟子道者。
為恭敬彼。
承事供養。
師之尊之。
以禮待之。
若以承事彼正法正術者。
而以得是志。
亦我當得無上正真道。
以講授經。
成就弟子之德。
而為恭敬彼。
不亦而羨彼。
開士居家者。
自歸于衆。
為如是也。
又複理家。
開士以修治四法為自歸于佛。
何謂四。
一曰道意者終而不離。
二曰所受者終而不犯。
三曰大悲哀者終而不斷。
四曰異道者終而不為也。
是為四法。
開士居家者。
自歸于佛為如是也。
又複理家。
修治四法為自歸于法。
何謂四。
一曰諸法言之士。
以承事追随之。
二曰所聞法以恭敬之。
三曰已聞法本末思惟之。
四曰如其所聞法。
随其能為人分别說之。
是為四法。
開士居家者。
自歸于法為如是也。
又複理家。
修治四法為自歸于衆。
何謂四。
一曰末下要生弟子之道。
而意以喜一切敏。
二曰亦以為積聚物以法積聚而化之。
三曰以有依恃有決之衆。
而不依恃弟子之衆。
四曰求索弟子之德。
不以其德度而度也。
是為四法。
開士居家者。
自歸于衆為如是也。
又複理家。
在家修道。
以見如來則行思念佛。
是為自歸于佛。
已聞法則已思念法。
是為自歸于法。
若已見如來聖衆。
猶思念其道意者。
是為自歸于衆。
又複理家。
在家修道。
發求遭遇佛而以布施。
為自歸于佛。
若以擁護正法而已布施。
是為自歸于法。
若已其布施。
為緻無上正真道。
為自歸于僧。
又複理家。
在家修道者。
若修賢夫之行。
行不以凡夫之行。
彼是賢夫之行也。
而以法求财。
不以非法。
以正不以邪。
亦而為正命。
不以娆固人以法緻之。
财多行非常想。
以受其寶。
是以恒隆。
施而供養。
父母知識。
臣下毗弟。
親屬為以敬之。
奴客侍者。
瞻視調均。
亦以教化。
斯殊法亦以受重任。
是謂衆生重任也。
精進而不懈。
不受之重任。
而以不受之。
謂是弟子各佛智之事。
成就衆生而不倦。
不慕身之樂。
為緻衆生樂。
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不以傾動。
以殊趣世間法。
富有财不喜悅。
又于三道。
無利無稱。
無譽聲。
無賞。
所行為熟慮。
受正為喜悅。
邪受見知。
要意而有正行稱譽之兩。
以除解已。
得其所誓。
以憂人事。
不自忽其事。
有恩在人。
訖終不望其報。
作恩施若幹。
知恩知反。
複為造行恩德。
貧者為施财。
諸恐畏者為安隐之。
憂戚者寬解其憂。
無力者忍默之。
諸豪強者損憍慢。
以棄殊過慢尤。
慢以恭敬尊長。
承事多聞者。
能問明知者。
所現以直不虛飾。
衆人而有方便。
行德而可求哉。
為多聞不厭無足。
正修勤力。
固與聖人相遭。
追随聖人而尊敬之。
多聞者為事之。
知者為問之。
所以現直不師。
秘衆經如其所聞。
為現之所聞。
而曉其義。
一切欲之嬉樂。
為計非常。
不慕惜身。
以自觀其壽如朝露之渧。
計财産所有如幻雲也。
家屬人客計為怨。
妻子男女。
計為無擇之地獄。
以其所有者。
計為一切苦。
田地舍宅萬物所業者。
常以計為疵也。
所求緻之德。
為不敗壞想家居者為危想。
知識臣下毗弟親屬者。
為地獄主者想。
終日夜者為之同想。
以不實之身。
為以受實想。
以不實之壽。
為受實壽。
以不實之财。
為受實之想。
彼若以禮節衆事敬事人者。
是以不實之身。
為受實也。
若昔衆德之本而不毀。
又複增殊者。
是以不實之命。
以為受實也。
是若以制悭。
而布恩施德
一時衆祐。
遊于聞物國勝氏之樹給孤獨聚園。
與大衆除馑千二百五十人俱。
及五百開士。
慈氏。
敬首。
始棄。
窺音。
開士之上首者也。
彼時若幹百衆。
圍累側塞。
衆祐而為說經。
爾時聞物城中有理家名甚。
與五百衆。
從聞物城中出。
往到勝樹給孤獨聚園。
詣衆祐所。
到以首禮衆祐足。
便就座而坐。
及理家有字愛遇。
有字乃遇。
有字善授。
有字大威。
有字給孤獨聚。
有字龍威。
有字谛思。
斯一切五百衆等。
共往詣佛所。
到以首禮衆祐足。
皆于衆祐前就座而坐。
其諸理家。
一切以發求大道。
皆與其衆共造德本。
有決于無上正真道。
惟給孤獨聚不耳。
于是甚理家以見大衆理家集會坐定。
避坐而起。
整衣服稽首長跪。
叉手白言。
已欲有所問。
要者衆祐豈有閑暇。
數演己所問。
衆祐報甚理家言。
如來常為理家有閑暇。
敷演所問。
理家汝便問。
恣汝所求索于如來應儀正真道。
吾當相為敷演所問趣得汝意。
甚理家問佛言。
于是要者衆祐。
若族姓男女。
發意求無上正真道。
好喜大道。
發行大道。
欲緻大道。
欲下大道。
欲知大道。
請命一切衆生。
安慰衆生救護衆生。
其誓曰。
未度者吾當度之。
未脫者吾當脫之。
不安隐者當慰安之。
未滅度者吾當滅度之。
為受一切衆生重任。
欲救護衆生故。
而自誓發斯弘大之誓。
知生死若幹多惡惡意如不倦。
生死無數劫意而不邂。
彼要者衆祐。
或有開士。
去家為道。
以緻道品之法。
或有居家者。
善哉要者衆祐。
愍傷衆生亦加惠。
此大道者。
以興隆三寶。
亦使一切敏典籍久在故。
如來願說開士居家者學德之法。
何謂要者衆祐。
開士居家。
而承用如來教誨者。
以不虧亦不損。
其本所願。
所謂無上正真道也。
亦現世有無罪之行。
後世往殊勝之道。
亦被要者衆祐。
開士去家為道者。
捐棄憎受。
除鬄須發。
被服法衣。
在家有信。
離家為道。
示其教誨。
法式正式德式具現之。
要者衆祐。
開士去家為道者。
及居家者。
修之雲何。
于是衆祐。
歎甚理家曰。
善哉善哉理家。
今汝乃知。
問如來居家去家開士之所施行。
是以理家且聽我所說。
勉進善思念之。
開士居家為道者。
修學德善之行。
甚理家受教而聽。
衆祐言。
于是理家。
開士居家為道者。
當以自歸于佛。
自歸于法。
自歸于衆。
彼以自歸之德本。
變為無上正真道。
理家。
自歸于佛法衆者。
雲何我當以成就佛身。
三十二大士之相以自嚴飾。
亦以其諸德本。
而緻三十二大士之相。
以緻彼諸德本。
便而精進行之。
開士居家者。
自歸于佛。
為如是也。
自歸于法者雲何。
謂為恭敬法。
求法欲法。
樂法之樂。
法隆法依。
法護法慎。
如法住。
随法術。
為法典。
為法力。
為求法财。
為法靜治。
為造法事。
我亦當天上世間分布是法。
開士居家者。
自歸于法為如是也。
自歸于衆者雲何。
若開士居家。
或見溝港。
或見頻來。
或見不還。
或見應儀。
或見凡人求弟子道者。
為恭敬彼。
承事供養。
師之尊之。
以禮待之。
若以承事彼正法正術者。
而以得是志。
亦我當得無上正真道。
以講授經。
成就弟子之德。
而為恭敬彼。
不亦而羨彼。
開士居家者。
自歸于衆。
為如是也。
又複理家。
開士以修治四法為自歸于佛。
何謂四。
一曰道意者終而不離。
二曰所受者終而不犯。
三曰大悲哀者終而不斷。
四曰異道者終而不為也。
是為四法。
開士居家者。
自歸于佛為如是也。
又複理家。
修治四法為自歸于法。
何謂四。
一曰諸法言之士。
以承事追随之。
二曰所聞法以恭敬之。
三曰已聞法本末思惟之。
四曰如其所聞法。
随其能為人分别說之。
是為四法。
開士居家者。
自歸于法為如是也。
又複理家。
修治四法為自歸于衆。
何謂四。
一曰末下要生弟子之道。
而意以喜一切敏。
二曰亦以為積聚物以法積聚而化之。
三曰以有依恃有決之衆。
而不依恃弟子之衆。
四曰求索弟子之德。
不以其德度而度也。
是為四法。
開士居家者。
自歸于衆為如是也。
又複理家。
在家修道。
以見如來則行思念佛。
是為自歸于佛。
已聞法則已思念法。
是為自歸于法。
若已見如來聖衆。
猶思念其道意者。
是為自歸于衆。
又複理家。
在家修道。
發求遭遇佛而以布施。
為自歸于佛。
若以擁護正法而已布施。
是為自歸于法。
若已其布施。
為緻無上正真道。
為自歸于僧。
又複理家。
在家修道者。
若修賢夫之行。
行不以凡夫之行。
彼是賢夫之行也。
而以法求财。
不以非法。
以正不以邪。
亦而為正命。
不以娆固人以法緻之。
财多行非常想。
以受其寶。
是以恒隆。
施而供養。
父母知識。
臣下毗弟。
親屬為以敬之。
奴客侍者。
瞻視調均。
亦以教化。
斯殊法亦以受重任。
是謂衆生重任也。
精進而不懈。
不受之重任。
而以不受之。
謂是弟子各佛智之事。
成就衆生而不倦。
不慕身之樂。
為緻衆生樂。
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不以傾動。
以殊趣世間法。
富有财不喜悅。
又于三道。
無利無稱。
無譽聲。
無賞。
所行為熟慮。
受正為喜悅。
邪受見知。
要意而有正行稱譽之兩。
以除解已。
得其所誓。
以憂人事。
不自忽其事。
有恩在人。
訖終不望其報。
作恩施若幹。
知恩知反。
複為造行恩德。
貧者為施财。
諸恐畏者為安隐之。
憂戚者寬解其憂。
無力者忍默之。
諸豪強者損憍慢。
以棄殊過慢尤。
慢以恭敬尊長。
承事多聞者。
能問明知者。
所現以直不虛飾。
衆人而有方便。
行德而可求哉。
為多聞不厭無足。
正修勤力。
固與聖人相遭。
追随聖人而尊敬之。
多聞者為事之。
知者為問之。
所以現直不師。
秘衆經如其所聞。
為現之所聞。
而曉其義。
一切欲之嬉樂。
為計非常。
不慕惜身。
以自觀其壽如朝露之渧。
計财産所有如幻雲也。
家屬人客計為怨。
妻子男女。
計為無擇之地獄。
以其所有者。
計為一切苦。
田地舍宅萬物所業者。
常以計為疵也。
所求緻之德。
為不敗壞想家居者為危想。
知識臣下毗弟親屬者。
為地獄主者想。
終日夜者為之同想。
以不實之身。
為以受實想。
以不實之壽。
為受實壽。
以不實之财。
為受實之想。
彼若以禮節衆事敬事人者。
是以不實之身。
為受實也。
若昔衆德之本而不毀。
又複增殊者。
是以不實之命。
以為受實也。
是若以制悭。
而布恩施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