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诏譯
菩薩觀察品第三之餘
複次佛告舍利子言。
雲何名為不放逸法。
所謂常當攝護諸根。
雲何名為攝護諸根。
謂眼見色已不執其相。
亦複不執随形妙好。
亦不愛箸色等諸味。
如實了知出離之法。
如是耳聞其聲。
鼻嗅其香。
舌了其味。
身覺其觸。
意知其法。
皆不執相。
亦複不執随形妙好。
亦不愛箸諸法等味。
如實了知出離之法。
如是所說名不放逸。
又舍利子。
不放逸者。
謂自調心已善護他心。
去除煩惱現證法樂。
無所伺察。
欲尋嗔尋害尋無所伺察。
貪不善根嗔不善根癡不善根無所伺察。
身業惡行語業惡行意業惡行。
無所伺察。
不深固作意。
無所伺察。
總略乃至一切罪業不善諸法。
皆無伺察。
如是所說名不放逸。
又舍利子不放逸。
菩薩深固作意勤行相應。
若法是有如實知有。
若法是無如實知無。
雲何是有。
雲何是無。
所謂正道勤行能生信解即有。
邪道勤行能生信解即無。
諸業有報即有。
諸業無報即無。
眼即是有。
彼眼實性即無。
耳鼻舌身意即是有。
耳鼻舌身意實性即無。
色是無常是苦。
是不究竟。
是不堅牢。
是散壞法即有。
計色是常是樂。
是究竟是堅牢。
是不散壞法即無。
受想行識。
是無常是苦。
是不究竟。
是不堅牢。
是散壞法即有。
計受想行識。
是常是樂。
是究竟是堅牢。
是不散壞法即無。
複次無明緣行等諸法中。
不實無明緣行。
乃至生緣老死即有。
定實無明緣行。
乃至生緣老死即無。
行布施者能感大富即有。
行布施者返招貧匮即無。
持戒生天即有。
破戒生天即無。
多聞大慧即有。
愚癡大慧即無。
修習相應即有。
修習不相應即無。
深固作意相應即有。
不深固作意相應即無。
發勤精進菩薩得菩提果即有。
懈怠菩薩得菩提果即無。
無增上慢人作出家事即有。
增上慢人證涅槃即無。
于一切處通達空性即有。
計執我人衆生壽者即無。
複次舍利子。
是故當知。
不放逸菩薩。
能深固作意勤行相應。
即普遍世間。
有諸智者廣為開示。
普遍世間。
若無智者即不能開示。
于世俗谛。
不知其有。
不知其無。
何能随順諸佛世尊所說實義。
舍利子。
諸佛如來總略以其四種法印。
攝一切法。
何等為四。
一者諸行無常。
二者諸行是苦。
三者諸法無我。
四者涅槃寂靜。
而一切衆生于諸行無常中。
計有常想。
若諸衆生斷除常想。
此即是為如來所說。
又諸衆生于諸行苦中。
計為樂想。
若諸衆生斷除樂想。
此即是為如來所說。
又諸衆生于一切法無我中。
計為我想。
若諸衆生斷除我想。
此即是為如來所說。
又諸衆生于涅槃寂靜理中。
起有所得颠倒之心。
若諸衆生斷除有所得颠倒心者。
此即是為如來所說。
又舍利子。
若能了知諸行無常。
即能解入空無常性。
若能了知諸行是苦。
即能離諸願求。
若能了知諸法無我。
即能觀想空三摩地解脫法門。
若能了知涅槃寂靜。
即能于諸相中有所修作。
亦不非時取證實際。
舍利子。
如是等法。
若諸菩薩勤行相應。
即不減失一切善法。
速能圓滿一切佛法。
如來不思議品弟四之一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
信心住菩薩。
于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十種不思議法中。
信解清淨超越分别。
離諸疑悔。
後複生起身喜心喜适悅之相。
發希有想。
何等為十。
一者于佛如來最勝身相不可思議。
信解清淨乃至适悅之相發希有想。
二者于佛如來妙好音聲不可思議。
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
三者于佛如來最上大智不可思議。
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
四者于佛如來微妙光明不可思議。
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
五者于佛如來圓滿戒定不可思議。
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
六者于佛如來廣大神足不可思議。
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
七者于佛如來十種智
雲何名為不放逸法。
所謂常當攝護諸根。
雲何名為攝護諸根。
謂眼見色已不執其相。
亦複不執随形妙好。
亦不愛箸色等諸味。
如實了知出離之法。
如是耳聞其聲。
鼻嗅其香。
舌了其味。
身覺其觸。
意知其法。
皆不執相。
亦複不執随形妙好。
亦不愛箸諸法等味。
如實了知出離之法。
如是所說名不放逸。
又舍利子。
不放逸者。
謂自調心已善護他心。
去除煩惱現證法樂。
無所伺察。
欲尋嗔尋害尋無所伺察。
貪不善根嗔不善根癡不善根無所伺察。
身業惡行語業惡行意業惡行。
無所伺察。
不深固作意。
無所伺察。
總略乃至一切罪業不善諸法。
皆無伺察。
如是所說名不放逸。
又舍利子不放逸。
菩薩深固作意勤行相應。
若法是有如實知有。
若法是無如實知無。
雲何是有。
雲何是無。
所謂正道勤行能生信解即有。
邪道勤行能生信解即無。
諸業有報即有。
諸業無報即無。
眼即是有。
彼眼實性即無。
耳鼻舌身意即是有。
耳鼻舌身意實性即無。
色是無常是苦。
是不究竟。
是不堅牢。
是散壞法即有。
計色是常是樂。
是究竟是堅牢。
是不散壞法即無。
受想行識。
是無常是苦。
是不究竟。
是不堅牢。
是散壞法即有。
計受想行識。
是常是樂。
是究竟是堅牢。
是不散壞法即無。
複次無明緣行等諸法中。
不實無明緣行。
乃至生緣老死即有。
定實無明緣行。
乃至生緣老死即無。
行布施者能感大富即有。
行布施者返招貧匮即無。
持戒生天即有。
破戒生天即無。
多聞大慧即有。
愚癡大慧即無。
修習相應即有。
修習不相應即無。
深固作意相應即有。
不深固作意相應即無。
發勤精進菩薩得菩提果即有。
懈怠菩薩得菩提果即無。
無增上慢人作出家事即有。
增上慢人證涅槃即無。
于一切處通達空性即有。
計執我人衆生壽者即無。
複次舍利子。
是故當知。
不放逸菩薩。
能深固作意勤行相應。
即普遍世間。
有諸智者廣為開示。
普遍世間。
若無智者即不能開示。
于世俗谛。
不知其有。
不知其無。
何能随順諸佛世尊所說實義。
舍利子。
諸佛如來總略以其四種法印。
攝一切法。
何等為四。
一者諸行無常。
二者諸行是苦。
三者諸法無我。
四者涅槃寂靜。
而一切衆生于諸行無常中。
計有常想。
若諸衆生斷除常想。
此即是為如來所說。
又諸衆生于諸行苦中。
計為樂想。
若諸衆生斷除樂想。
此即是為如來所說。
又諸衆生于一切法無我中。
計為我想。
若諸衆生斷除我想。
此即是為如來所說。
又諸衆生于涅槃寂靜理中。
起有所得颠倒之心。
若諸衆生斷除有所得颠倒心者。
此即是為如來所說。
又舍利子。
若能了知諸行無常。
即能解入空無常性。
若能了知諸行是苦。
即能離諸願求。
若能了知諸法無我。
即能觀想空三摩地解脫法門。
若能了知涅槃寂靜。
即能于諸相中有所修作。
亦不非時取證實際。
舍利子。
如是等法。
若諸菩薩勤行相應。
即不減失一切善法。
速能圓滿一切佛法。
如來不思議品弟四之一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
信心住菩薩。
于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十種不思議法中。
信解清淨超越分别。
離諸疑悔。
後複生起身喜心喜适悅之相。
發希有想。
何等為十。
一者于佛如來最勝身相不可思議。
信解清淨乃至适悅之相發希有想。
二者于佛如來妙好音聲不可思議。
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
三者于佛如來最上大智不可思議。
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
四者于佛如來微妙光明不可思議。
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
五者于佛如來圓滿戒定不可思議。
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
六者于佛如來廣大神足不可思議。
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
七者于佛如來十種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