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摩诃衍寶嚴經(一名大迦葉品)
關燈
小
中
大
若聖賢性者則無業無作。
如此性中無作身業。
亦無作口意業。
此性平等無上中下。
亦無差别。
一切諸法悉平等故。
如是迦葉。
此性遠離舍身口故。
此性無為順涅槃故。
此性清淨離于一切諸結垢故。
此性無我離我作故。
此性平等離虛實故。
此性真出要第一義故。
此性無不盡至竟不起常如法故。
此性樂無為悉同等故。
此性清潔至竟無垢故。
此性非我求我不可得故。
此性潔白至竟淨故。
汝等迦葉。
當應求内反去求外。
當來之世。
當有比丘馳走如犬。
雲何比丘馳走如犬。
譬如有犬搏擲令怖。
反走逐之不趣擲者。
如是迦葉。
當有沙門婆羅門畏色聲香味細滑法。
而反樂中不觀于内。
不知何由得離色聲香味細滑法。
不知不覺遂入人間。
複為色聲香味細滑法而得其便。
彼在山澤而命終者。
因持俗戒得生天中。
複為天上色聲香味細滑法而得便也。
身壞命終生四惡趣。
雲何為四。
地獄畜生餓鬼阿須羅中。
是謂迦葉。
比丘馳走亦複如犬。
雲何比丘不走如犬。
若人撾罵默受不報。
呵責嗔怒比丘不報怒。
但觀内身罵誰打誰。
誰受恚責。
是謂迦葉。
如此比丘不走如犬。
譬如禦者。
若馬放逸即能制之。
修行比丘亦複如是。
若心馳散即随制止令順不亂。
譬如絞人必斷其命。
如是迦葉。
一切諸見有計我者必斷慧命。
譬如有人随其所縛則悉解之。
比丘如是随心所縛當即除之。
如是迦葉。
出家學道有二重縛。
雲何為二。
一者學世經典。
二者執持衣缽而不精進。
複次迦葉。
出家學道有二堅縛。
雲何為二。
一者見縛。
二者貪财名譽所縛。
複次迦葉。
出家學道有二法障礙。
雲何為二。
一者狎習白衣。
二者憎嫉師友。
出家學者複有二垢。
雲何為二。
一者任取二結。
二者詣知友家而從乞食。
複次迦葉。
出家學道有二雹雨。
雲何為二。
一者诽謗正法。
二者犯戒而食信施。
出家學者複有二瘡。
雲何為二。
一者觀他短。
二者自覆己短。
複次迦葉。
出家學者有二煩熱。
雲何為二。
一者藏濁持袈裟。
二者欲令有戒行者承順于己。
出家學者複有二病。
雲何為二。
一者憍慢不觀其心。
二者毀呰學摩诃衍者。
複次迦葉。
沙門稱說沙門者。
雲何沙門稱說沙門有四沙門。
雲何為四。
一者色像沙門二者詐威儀沙門。
三者名譽沙門。
四者真實沙門。
雲何色像沙門。
若有沙門成就色像。
剔除須發被著法服手持應器。
彼身惡行口意惡行。
不習調禦亦不守護。
犯戒作惡貪不精進。
是謂迦葉色像沙門。
雲何詐威儀沙門。
若有沙門成就禮節。
遊步正智。
食知止足。
行四聖種。
不樂衆聚道俗之會。
少言少睡。
然彼威儀詐不真實不期淨心。
不習止息而有見想。
于空便起如坑之想。
諸有比丘習行空者。
發怨家想。
是謂迦葉詐威儀沙門。
雲何名譽沙門。
若有沙門奉持禁戒。
欲令他人知奉持戒。
精進學問欲令他人知精進學。
住止山澤中欲令他人知住山澤。
少欲知足精勤獨住欲令他知。
不厭至死。
不求離欲。
不樂盡止。
不欲求道。
息心梵行。
不為泥洹。
是謂迦葉名譽沙門。
雲何為真實沙門。
若有沙門不為身命。
況複貪财著于名譽。
樂聽空無相無願之法。
聞則歡喜修行如法。
不為涅槃而修梵行。
況為三界不作空見。
況見我人壽命依法求道。
離結解脫不求外道。
觀諸法性皆悉究竟清淨無穢。
而自照察不由于他。
如法者。
不見如來況有色身。
不見無欲法況有文飾。
不想無為況有衆德。
不習斷法不學修法。
不住生死不樂涅槃。
不求解脫亦不求縛。
知一切法究竟清淨不生不滅。
是謂迦葉真實沙門。
是故迦葉。
當學真實沙門。
莫習名譽沙門。
譬如貧人外有富名。
于意雲何。
彼名有實不。
答曰。
不也世尊。
如是迦葉。
有沙門名無沙門德。
我說此人是為極貧。
譬如有人大水所漂渴乏而死。
如是迦葉。
有沙門梵志習學多法。
而不能除淫怒癡渴。
彼為法水所漂結渴而死。
生惡趣中亦複如是。
譬如醫師持種種藥療他人病而不自治。
如是迦葉。
有沙門梵志。
多諷誦法而不自除淫怒癡病。
亦複如是。
譬如病人服王妙藥。
不自将節而緻終沒。
如是迦葉。
多有沙門梵志。
行不如法起諸結病。
終生惡趣亦複如是。
譬如摩尼珠堕不淨中無所複直。
如是迦葉。
多有沙門梵志貪著财利。
當知亦如摩尼珠堕不淨中無所複直。
譬如死人著金花鬘。
如是迦葉。
人不持戒被著袈裟。
亦複如是。
譬如長者子淨自澡浴。
被白淨衣著薝蔔華鬘。
如是迦葉。
多聞持戒被著袈裟。
亦複如是。
複次迦葉。
有四不持戒似如持戒。
雲何為四。
若有比丘護持禁戒成就威儀。
至微小事當畏懼之。
持比丘淨戒。
成就威儀禮節。
身口意行正令清淨。
而計吾我。
是謂迦葉一不持戒似如持戒。
複次比丘。
誦律通利察住律法不斷身見。
是謂迦葉二不持戒似如持戒。
複次比丘。
行慈衆生聞說諸法不起不滅。
而懷恐怖。
是謂迦葉三不持戒似如持戒。
複次比丘。
行十二法淨功德行。
而起見我有我所。
是謂迦葉四不持戒似如持戒。
如是迦葉。
戒稱戒者。
謂無我亦無我所。
無作不作。
無事非事。
亦無威儀無行不行。
無名色相。
亦無非相。
無息不息。
無取無舍。
無可取者。
亦無不可舍。
不施設衆生。
亦不施設無衆生。
無有口行無不口行。
無心不心。
無倚不倚。
無戒不戒。
是謂迦葉無漏聖戒。
而無所堕。
出于三界離一切倚。
于是世尊。
說此頌曰。
持戒不有亦無垢持戒無憍而不倚 持戒不闇無所縛持戒無塵無污穢 究竟止息無上寂無想不想亦無穢 諸恸衆倚一切斷是為迦葉持佛戒 不著身口不倚命不貪一切受生死 以正去來住正道是為迦葉持佛戒 不著世間不倚世得明無闇無所有 無有己想無他想斷一切想得清淨 無此彼岸無中間于此彼岸
如此性中無作身業。
亦無作口意業。
此性平等無上中下。
亦無差别。
一切諸法悉平等故。
如是迦葉。
此性遠離舍身口故。
此性無為順涅槃故。
此性清淨離于一切諸結垢故。
此性無我離我作故。
此性平等離虛實故。
此性真出要第一義故。
此性無不盡至竟不起常如法故。
此性樂無為悉同等故。
此性清潔至竟無垢故。
此性非我求我不可得故。
此性潔白至竟淨故。
汝等迦葉。
當應求内反去求外。
當來之世。
當有比丘馳走如犬。
雲何比丘馳走如犬。
譬如有犬搏擲令怖。
反走逐之不趣擲者。
如是迦葉。
當有沙門婆羅門畏色聲香味細滑法。
而反樂中不觀于内。
不知何由得離色聲香味細滑法。
不知不覺遂入人間。
複為色聲香味細滑法而得其便。
彼在山澤而命終者。
因持俗戒得生天中。
複為天上色聲香味細滑法而得便也。
身壞命終生四惡趣。
雲何為四。
地獄畜生餓鬼阿須羅中。
是謂迦葉。
比丘馳走亦複如犬。
雲何比丘不走如犬。
若人撾罵默受不報。
呵責嗔怒比丘不報怒。
但觀内身罵誰打誰。
誰受恚責。
是謂迦葉。
如此比丘不走如犬。
譬如禦者。
若馬放逸即能制之。
修行比丘亦複如是。
若心馳散即随制止令順不亂。
譬如絞人必斷其命。
如是迦葉。
一切諸見有計我者必斷慧命。
譬如有人随其所縛則悉解之。
比丘如是随心所縛當即除之。
如是迦葉。
出家學道有二重縛。
雲何為二。
一者學世經典。
二者執持衣缽而不精進。
複次迦葉。
出家學道有二堅縛。
雲何為二。
一者見縛。
二者貪财名譽所縛。
複次迦葉。
出家學道有二法障礙。
雲何為二。
一者狎習白衣。
二者憎嫉師友。
出家學者複有二垢。
雲何為二。
一者任取二結。
二者詣知友家而從乞食。
複次迦葉。
出家學道有二雹雨。
雲何為二。
一者诽謗正法。
二者犯戒而食信施。
出家學者複有二瘡。
雲何為二。
一者觀他短。
二者自覆己短。
複次迦葉。
出家學者有二煩熱。
雲何為二。
一者藏濁持袈裟。
二者欲令有戒行者承順于己。
出家學者複有二病。
雲何為二。
一者憍慢不觀其心。
二者毀呰學摩诃衍者。
複次迦葉。
沙門稱說沙門者。
雲何沙門稱說沙門有四沙門。
雲何為四。
一者色像沙門二者詐威儀沙門。
三者名譽沙門。
四者真實沙門。
雲何色像沙門。
若有沙門成就色像。
剔除須發被著法服手持應器。
彼身惡行口意惡行。
不習調禦亦不守護。
犯戒作惡貪不精進。
是謂迦葉色像沙門。
雲何詐威儀沙門。
若有沙門成就禮節。
遊步正智。
食知止足。
行四聖種。
不樂衆聚道俗之會。
少言少睡。
然彼威儀詐不真實不期淨心。
不習止息而有見想。
于空便起如坑之想。
諸有比丘習行空者。
發怨家想。
是謂迦葉詐威儀沙門。
雲何名譽沙門。
若有沙門奉持禁戒。
欲令他人知奉持戒。
精進學問欲令他人知精進學。
住止山澤中欲令他人知住山澤。
少欲知足精勤獨住欲令他知。
不厭至死。
不求離欲。
不樂盡止。
不欲求道。
息心梵行。
不為泥洹。
是謂迦葉名譽沙門。
雲何為真實沙門。
若有沙門不為身命。
況複貪财著于名譽。
樂聽空無相無願之法。
聞則歡喜修行如法。
不為涅槃而修梵行。
況為三界不作空見。
況見我人壽命依法求道。
離結解脫不求外道。
觀諸法性皆悉究竟清淨無穢。
而自照察不由于他。
如法者。
不見如來況有色身。
不見無欲法況有文飾。
不想無為況有衆德。
不習斷法不學修法。
不住生死不樂涅槃。
不求解脫亦不求縛。
知一切法究竟清淨不生不滅。
是謂迦葉真實沙門。
是故迦葉。
當學真實沙門。
莫習名譽沙門。
譬如貧人外有富名。
于意雲何。
彼名有實不。
答曰。
不也世尊。
如是迦葉。
有沙門名無沙門德。
我說此人是為極貧。
譬如有人大水所漂渴乏而死。
如是迦葉。
有沙門梵志習學多法。
而不能除淫怒癡渴。
彼為法水所漂結渴而死。
生惡趣中亦複如是。
譬如醫師持種種藥療他人病而不自治。
如是迦葉。
有沙門梵志。
多諷誦法而不自除淫怒癡病。
亦複如是。
譬如病人服王妙藥。
不自将節而緻終沒。
如是迦葉。
多有沙門梵志。
行不如法起諸結病。
終生惡趣亦複如是。
譬如摩尼珠堕不淨中無所複直。
如是迦葉。
多有沙門梵志貪著财利。
當知亦如摩尼珠堕不淨中無所複直。
譬如死人著金花鬘。
如是迦葉。
人不持戒被著袈裟。
亦複如是。
譬如長者子淨自澡浴。
被白淨衣著薝蔔華鬘。
如是迦葉。
多聞持戒被著袈裟。
亦複如是。
複次迦葉。
有四不持戒似如持戒。
雲何為四。
若有比丘護持禁戒成就威儀。
至微小事當畏懼之。
持比丘淨戒。
成就威儀禮節。
身口意行正令清淨。
而計吾我。
是謂迦葉一不持戒似如持戒。
複次比丘。
誦律通利察住律法不斷身見。
是謂迦葉二不持戒似如持戒。
複次比丘。
行慈衆生聞說諸法不起不滅。
而懷恐怖。
是謂迦葉三不持戒似如持戒。
複次比丘。
行十二法淨功德行。
而起見我有我所。
是謂迦葉四不持戒似如持戒。
如是迦葉。
戒稱戒者。
謂無我亦無我所。
無作不作。
無事非事。
亦無威儀無行不行。
無名色相。
亦無非相。
無息不息。
無取無舍。
無可取者。
亦無不可舍。
不施設衆生。
亦不施設無衆生。
無有口行無不口行。
無心不心。
無倚不倚。
無戒不戒。
是謂迦葉無漏聖戒。
而無所堕。
出于三界離一切倚。
于是世尊。
說此頌曰。
持戒不有亦無垢持戒無憍而不倚 持戒不闇無所縛持戒無塵無污穢 究竟止息無上寂無想不想亦無穢 諸恸衆倚一切斷是為迦葉持佛戒 不著身口不倚命不貪一切受生死 以正去來住正道是為迦葉持佛戒 不著世間不倚世得明無闇無所有 無有己想無他想斷一切想得清淨 無此彼岸無中間于此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