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遺日摩尼寶經
關燈
小
中
大
于十方人。
不中斷等心悉遍至。
不斷慈心。
索諸經法不忘。
于經法中無有飽時。
所有惡不覆藏皆發露。
他人有短不念其短惡。
諸福功德悉究竟。
索所施與。
但發心索佛耳。
一切不索。
有所生心。
向十方人。
不适有所憎。
無思想之禅。
不願于其中也。
漚和拘舍羅。
護于智慧。
四事雜布施。
不樂于外事。
不喜于小道。
心喜于大道。
離于惡知識。
習善知識。
以五旬自娛樂。
譬如月初生時。
稍稍增益。
于智慧稍稍如是。
不堕非法。
所語無異。
所說谛者恭敬。
佛言。
如是迦葉。
三十二事。
是故名為菩薩。
佛言迦葉。
譬如地。
一切人随其所種。
其地亦不置人也。
如是發意菩薩。
自緻乃成佛饒益十方人。
亦适無所置也。
迦葉。
譬如春夏溫暖所種成熟。
菩薩智慧成熟十方人功德如是。
譬如水。
百谷草木皆因水茂盛。
菩薩如是。
發心諸經法悉從中生。
譬如風。
悉成諸佛國土。
菩薩如是。
漚和拘舍羅悉成諸佛經。
譬如日。
無所不照天下皆見其明菩薩如是。
智慧光明悉照十方人。
經道之明。
譬如月初生時日日增益。
菩薩如是。
精進具足于功德。
譬如師子。
獨行獨步無所畏。
菩薩如是被戒德之铠。
獨行獨步無所畏。
譬如草木。
雖無上枝下根由複生。
菩薩如是。
雖斷三處極大慈續見世間。
譬如萬川四流皆歸于海。
合為一味。
菩薩如是。
持若幹種行合會功德。
持用成願一味。
入薩芸若中。
譬如須彌山忉利住其上。
菩薩如是發心成薩芸若。
譬如樹蔭卻雨。
菩薩如是持極大慈雨于經道。
譬如國王得傍臣共治。
則好漚和拘舍羅。
如是菩薩。
所作為如佛。
譬如天[雨/星]欲索雨不能得也。
菩薩如是不學經道。
豫知不高明也。
譬如遮迦越羅王之所處。
自然後七寶自然來生。
菩薩如是初生薩芸若意。
然後自然生三十七品經。
譬如更治摩尼珠。
其價增倍多所饒益。
師成一人為菩薩道。
衆阿羅漢辟支佛皆依用得度。
譬如毒藥在人手中不害傷人。
菩薩雖在愛欲中。
持智慧不入惡道。
譬如郡國多積糞壤。
有益稻田菜園。
菩薩雖在愛欲中。
益于天上天下。
佛語迦葉。
若有菩薩欲學極大珍寶之積遺日羅經。
當随是經本法精進。
何等為本法。
無法無我無人無壽無常無色無痛癢無思想無生死識。
是為法本根。
有常在一邊。
無常在一邊。
有常無常适在其中。
無色無見無識。
是故為中之智黠本也。
譬如大地為一界。
複一佛界。
兩界之際中。
無色無見無識無我無識無所入無所語。
是為智黠本也。
心為一邊。
無心為一邊。
設無心無識無我無識。
是為中間之本。
諸佛經法等。
無有異有德無德。
内事外事。
有世間無世間。
為度者未度者。
脫愛欲未脫愛欲。
泥洹等無有異。
有在一邊。
無有在一邊。
有無有适在中間。
是為智黠中本也。
佛語迦葉。
我為汝曹說法。
從生至死身所出生。
苦癡在一邊。
黠在一邊。
無癡無黠适在中間。
是為智黠中間之本。
佛語迦葉。
空不作法。
法本無空無相不作法。
法本無相無願不作法。
法本無願無死生不作法。
法本無死生。
死生無出生無滅無處所。
無形不作法。
法本無形當随是本法。
是為中間視本法。
不自分别解身為空也。
空棄空中之空本自空甫當來空現在空。
佛語迦葉。
人甯著癡大如須彌山。
呼為有其過不足言耳。
人有著空言有空。
其過甚大。
若有著癡者曉空得脫。
著空者不得脫。
佛語迦葉言。
譬如人病得良醫與藥。
藥入腹中不行。
于迦葉意雲何。
是人能愈不。
迦葉報言大難。
佛言。
外餘道曉空得脫。
著空不得脫。
譬如人畏于虛空啼哭教人卻去虛空。
佛語迦葉。
是人甯卻虛空不。
迦葉言。
不可卻也。
佛言。
如是迦葉。
若沙門婆羅門畏于虛空。
其人亦空語複畏空。
是人為狂。
無有異。
佛語迦葉言。
譬如畫師自畫鬼神像。
還自複恐怖。
譬如人未得道者。
如是色聲香味。
坐是堕死生中不曉法。
譬如木中火出還自燒木。
從觀得黠自燒身。
譬如幻師化作人。
還自取幻師啖。
如是色聲香味對。
從中出念啖空啖無他奇。
佛語迦葉。
譬如燈炷之明。
不自念言我當逐冥去冥也。
然燈炷照。
不知冥所去處。
如是智黠不念。
我當去愚癡得智黠。
不知愚癡所去處也。
是智黠無所從來。
亦無有持來者。
是燈炷明是冥。
空不可得持也。
是智黠是癡。
兩者俱空無所持也。
譬如大舍小舍百歲若千歲。
未嘗于其中然燈火也。
卻後各于中然燈火。
迦葉。
于迦葉意雲
不中斷等心悉遍至。
不斷慈心。
索諸經法不忘。
于經法中無有飽時。
所有惡不覆藏皆發露。
他人有短不念其短惡。
諸福功德悉究竟。
索所施與。
但發心索佛耳。
一切不索。
有所生心。
向十方人。
不适有所憎。
無思想之禅。
不願于其中也。
漚和拘舍羅。
護于智慧。
四事雜布施。
不樂于外事。
不喜于小道。
心喜于大道。
離于惡知識。
習善知識。
以五旬自娛樂。
譬如月初生時。
稍稍增益。
于智慧稍稍如是。
不堕非法。
所語無異。
所說谛者恭敬。
佛言。
如是迦葉。
三十二事。
是故名為菩薩。
佛言迦葉。
譬如地。
一切人随其所種。
其地亦不置人也。
如是發意菩薩。
自緻乃成佛饒益十方人。
亦适無所置也。
迦葉。
譬如春夏溫暖所種成熟。
菩薩智慧成熟十方人功德如是。
譬如水。
百谷草木皆因水茂盛。
菩薩如是。
發心諸經法悉從中生。
譬如風。
悉成諸佛國土。
菩薩如是。
漚和拘舍羅悉成諸佛經。
譬如日。
無所不照天下皆見其明菩薩如是。
智慧光明悉照十方人。
經道之明。
譬如月初生時日日增益。
菩薩如是。
精進具足于功德。
譬如師子。
獨行獨步無所畏。
菩薩如是被戒德之铠。
獨行獨步無所畏。
譬如草木。
雖無上枝下根由複生。
菩薩如是。
雖斷三處極大慈續見世間。
譬如萬川四流皆歸于海。
合為一味。
菩薩如是。
持若幹種行合會功德。
持用成願一味。
入薩芸若中。
譬如須彌山忉利住其上。
菩薩如是發心成薩芸若。
譬如樹蔭卻雨。
菩薩如是持極大慈雨于經道。
譬如國王得傍臣共治。
則好漚和拘舍羅。
如是菩薩。
所作為如佛。
譬如天[雨/星]欲索雨不能得也。
菩薩如是不學經道。
豫知不高明也。
譬如遮迦越羅王之所處。
自然後七寶自然來生。
菩薩如是初生薩芸若意。
然後自然生三十七品經。
譬如更治摩尼珠。
其價增倍多所饒益。
師成一人為菩薩道。
衆阿羅漢辟支佛皆依用得度。
譬如毒藥在人手中不害傷人。
菩薩雖在愛欲中。
持智慧不入惡道。
譬如郡國多積糞壤。
有益稻田菜園。
菩薩雖在愛欲中。
益于天上天下。
佛語迦葉。
若有菩薩欲學極大珍寶之積遺日羅經。
當随是經本法精進。
何等為本法。
無法無我無人無壽無常無色無痛癢無思想無生死識。
是為法本根。
有常在一邊。
無常在一邊。
有常無常适在其中。
無色無見無識。
是故為中之智黠本也。
譬如大地為一界。
複一佛界。
兩界之際中。
無色無見無識無我無識無所入無所語。
是為智黠本也。
心為一邊。
無心為一邊。
設無心無識無我無識。
是為中間之本。
諸佛經法等。
無有異有德無德。
内事外事。
有世間無世間。
為度者未度者。
脫愛欲未脫愛欲。
泥洹等無有異。
有在一邊。
無有在一邊。
有無有适在中間。
是為智黠中本也。
佛語迦葉。
我為汝曹說法。
從生至死身所出生。
苦癡在一邊。
黠在一邊。
無癡無黠适在中間。
是為智黠中間之本。
佛語迦葉。
空不作法。
法本無空無相不作法。
法本無相無願不作法。
法本無願無死生不作法。
法本無死生。
死生無出生無滅無處所。
無形不作法。
法本無形當随是本法。
是為中間視本法。
不自分别解身為空也。
空棄空中之空本自空甫當來空現在空。
佛語迦葉。
人甯著癡大如須彌山。
呼為有其過不足言耳。
人有著空言有空。
其過甚大。
若有著癡者曉空得脫。
著空者不得脫。
佛語迦葉言。
譬如人病得良醫與藥。
藥入腹中不行。
于迦葉意雲何。
是人能愈不。
迦葉報言大難。
佛言。
外餘道曉空得脫。
著空不得脫。
譬如人畏于虛空啼哭教人卻去虛空。
佛語迦葉。
是人甯卻虛空不。
迦葉言。
不可卻也。
佛言。
如是迦葉。
若沙門婆羅門畏于虛空。
其人亦空語複畏空。
是人為狂。
無有異。
佛語迦葉言。
譬如畫師自畫鬼神像。
還自複恐怖。
譬如人未得道者。
如是色聲香味。
坐是堕死生中不曉法。
譬如木中火出還自燒木。
從觀得黠自燒身。
譬如幻師化作人。
還自取幻師啖。
如是色聲香味對。
從中出念啖空啖無他奇。
佛語迦葉。
譬如燈炷之明。
不自念言我當逐冥去冥也。
然燈炷照。
不知冥所去處。
如是智黠不念。
我當去愚癡得智黠。
不知愚癡所去處也。
是智黠無所從來。
亦無有持來者。
是燈炷明是冥。
空不可得持也。
是智黠是癡。
兩者俱空無所持也。
譬如大舍小舍百歲若千歲。
未嘗于其中然燈火也。
卻後各于中然燈火。
迦葉。
于迦葉意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