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曜經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十八變品第二十五
佛告比丘。
如來于是轉法輪已。
化彼五人拘鄰之等。
念此間有優為迦葉等。
大有名稱。
國王黎庶鹹來奉之。
與五百弟子俱。
欲往先開化令解道法。
然卻彼後當次伏焉。
即往從之迦葉見佛來起迎贊言。
大道人善來相見。
自安隐乎。
佛報曰。
無病最利。
知足最富。
有信最友。
無為最安。
迦葉曰。
有何敕使。
佛言。
欲報一宜願不嗔恚。
煩借火室一宿之間。
曰不愛也。
中有毒龍恐相害耳。
佛言。
無苦龍不害我。
重借至三。
迦葉曰往。
佛即澡洗前入火室。
持蓐布地适坐須臾。
龍即嗔恚身中出煙。
佛亦出煙。
龍大嗔怒身皆火出。
佛亦現神身出火光。
龍火佛火于是俱盛。
石室盡然。
其炎煙出如失火狀。
迦葉夜起相視星宿。
見火室盡然。
咄。
是大沙門端正可借。
不用我言為火所害。
佛知其意。
于内以道力降龍。
龍氣力盡則自歸伏。
佛告龍曰。
汝意伏者當入缽中。
龍即入缽中。
佛時置于缽中。
迦葉惶懅。
令五百弟子人。
一瓶水就持滅火。
如一瓶著更盛一火。
師徒益恐皆言咄咄。
殺是大沙門了矣。
明旦佛持缽盛龍而出之。
迦葉大喜。
大道人乃得活耶。
器中何等。
佛言。
然自安隐耳。
龍是器中所言毒龍為害者也。
今者降之已受降伏令受戒矣。
迦葉自以得道。
顧謂弟子。
是大沙門雖神不如我以得羅漢道也。
佛複移近迦葉所。
止坐一樹下。
夜四天王來下聽經。
四王光影明如盛火。
迦葉夜起占候見火。
明旦詣佛所曰。
亦事火乎。
佛言。
不也。
昨夜四王自下聽經。
是其光耳。
佛止樹下。
時天帝釋複下聽經。
帝釋光影甚明逾前。
迦葉占候見光益大。
心念沙門續事火也。
明日問曰。
得無事火乎。
佛言。
不也。
昨天帝釋來下聽經。
是其光耳。
後夜梵天複下聽經。
梵之光明倍于帝釋。
迦葉占候見光晃晃。
明日問曰。
想亦事火也。
佛言。
不也。
昨夜梵天來下聽經。
是其光也。
迦葉五百弟子人事三火。
合事千五百三火。
明旦然之火了不然。
怪而白師。
師言。
是大沙門所為也。
即行問佛。
我所事火今然不然。
佛言。
欲使然乎。
曰願欲使然。
佛言。
當然火即然矣。
火然之後。
迦葉欲滅之不可得滅。
五百弟子共助滅之而不能滅。
念言。
是複沙門所為。
即往問曰。
火既然矣今不可滅。
佛言。
欲使滅不。
答言。
願欲得滅。
佛言。
當滅應時即滅。
迦葉白佛。
願仁留意不須遠行。
我自給飲食。
還敕家内供設肴馔。
曰以時至請佛。
佛言。
便去今随後往。
迦葉适去。
佛以神足上忉利天。
取晝度果。
神足至東弗于逮界上數千萬裡。
取閻逼果。
南至閻浮提界上。
取呵蠡勒果。
西至拘耶尼界上。
取阿摩勒果。
北至郁單越地。
取自然粳米。
各滿缽還。
每先迦葉歸坐其床上。
迦葉白曰。
從何道來。
佛言。
卿每去後。
吾至四域及上忉利天。
取此果米香美可食。
卿可食之也。
佛明日自到迦葉家受飯而還。
于屏處食已念欲澡漱。
帝釋知佛意。
即下以手指地。
水出成池令佛用之。
迦葉向暮仿佯村中。
見水怪之何緣有此。
佛言。
吾朝食已意欲澡漱。
帝釋指地令出此水。
汝當名此為指地池。
佛還樹下。
道見棄弊衣欲取浣之。
帝釋知意。
即到頗那山上。
取成治四方好石。
上佛浣衣。
佛欲曬衣。
帝釋複行取六方石。
來給曬衣。
迦葉見于池側有兩好石。
問佛。
雲何而得此石。
佛言。
吾欲浣衣曬之。
帝釋奉上使吾用之。
是以然矣。
佛後入指地池澡浴竟。
欲上無所攀。
池上迦和之樹。
自然屈枝就佛。
佛牽得出。
迦葉見樹屈下垂條。
怪而問佛。
佛言。
吾入池浴出無所持。
是以樹神為我屈之。
時摩竭國王及諸臣庶。
以節會持禮贶詣迦葉相樂七日。
迦葉念佛聖達逾我。
衆人見之必當舍我普往事之。
使其不現快耶。
佛知其念即隐不現。
衆人還已。
迦葉念曰。
我有節會餘食甚多。
得大沙門飯之快耶。
佛即知之至迦葉所。
迦葉驚喜來何一快。
何以不現。
佛言。
用念卿故。
曰何以念我。
佛言。
前卿意念是大沙門道德巍巍相好紫金。
萬民見者必當舍我共奉事之。
是以不現。
今卿相念故複來耳。
時迦葉五百弟子适俱破薪。
各一舉斧皆不得下。
懅而白師。
師言。
複大沙門所為。
即往問佛。
我諸弟子向共破薪。
斧皆舉而不下。
佛言。
當下應聲得下。
既下之後斧皆著薪而不可舉。
複行問佛。
佛言。
可去自當舉耳。
即舉得用。
時尼連禅水長流激疾。
佛以神通斷水令住。
使水壤起高出人頭。
令底揚塵佛行其中。
迦葉見之。
畏佛為水所漂。
即與弟子俱乘船索佛。
見水隔斷中央揚塵佛行其中。
迦葉呼言。
大道人乃尚在耶。
佛言。
然在耳。
又問。
佛欲上船不。
佛言。
大善。
佛念今當現道令子心伏。
即從水中貫船底入。
無有穿迹。
如是變化凡十八焉。
迦葉複念。
是大沙門神即神矣。
然不如我已得羅漢也。
佛語迦葉。
汝非羅漢不知道證。
胡為強顔不知為恥。
虛妄自稱我有道德。
于是迦葉心驚毛豎。
慚愧無顔自知無道。
即稽首言。
今大道人。
實妙神聖乃知我意願得從大道人禀受經戒作沙門耶。
佛言。
且還報汝弟子共和益善。
卿是耆舊國内所敬。
今敬學道可獨知乎。
迦葉受教。
告諸弟子。
汝曹知不。
我自所見意方信解。
當除須發被服法衣。
受佛禁戒而作沙門。
汝等意欲何趣。
諸弟子曰。
我等所知皆大師恩。
師所尊信必不虛妄。
願皆随從得作沙門。
于是師徒脫衣裘褐及水瓶革屣。
諸事火具悉棄水中。
俱共詣佛稽首白言。
今我五百人皆有信意。
願欲離家剃除須發作沙門。
佛言。
善哉。
諸沙門來。
迦葉五百人須發自堕皆成沙門。
優為迦葉有二弟。
次名那提。
幼曰竭夷。
二人各有二百五十弟子。
舊舍水邊。
見諸梵志衣被什物事火之具随水下流。
二弟驚愕。
恐兄五百人為惡人所害大水所漂。
即合五百弟子。
逆流而上。
見兄師徒皆作沙門。
怪問大兄。
年百二十智慧高遠。
國王吏民皆共宗事。
我意以兄為是羅漢。
今反舍梵志業學沙門法。
佛豈獨大其道勝乎。
迦葉答言。
佛道最尊其法無量。
我雖世尊未有得道。
神智如佛其法清淨。
我見慈心度人無極。
以三事教化
如來于是轉法輪已。
化彼五人拘鄰之等。
念此間有優為迦葉等。
大有名稱。
國王黎庶鹹來奉之。
與五百弟子俱。
欲往先開化令解道法。
然卻彼後當次伏焉。
即往從之迦葉見佛來起迎贊言。
大道人善來相見。
自安隐乎。
佛報曰。
無病最利。
知足最富。
有信最友。
無為最安。
迦葉曰。
有何敕使。
佛言。
欲報一宜願不嗔恚。
煩借火室一宿之間。
曰不愛也。
中有毒龍恐相害耳。
佛言。
無苦龍不害我。
重借至三。
迦葉曰往。
佛即澡洗前入火室。
持蓐布地适坐須臾。
龍即嗔恚身中出煙。
佛亦出煙。
龍大嗔怒身皆火出。
佛亦現神身出火光。
龍火佛火于是俱盛。
石室盡然。
其炎煙出如失火狀。
迦葉夜起相視星宿。
見火室盡然。
咄。
是大沙門端正可借。
不用我言為火所害。
佛知其意。
于内以道力降龍。
龍氣力盡則自歸伏。
佛告龍曰。
汝意伏者當入缽中。
龍即入缽中。
佛時置于缽中。
迦葉惶懅。
令五百弟子人。
一瓶水就持滅火。
如一瓶著更盛一火。
師徒益恐皆言咄咄。
殺是大沙門了矣。
明旦佛持缽盛龍而出之。
迦葉大喜。
大道人乃得活耶。
器中何等。
佛言。
然自安隐耳。
龍是器中所言毒龍為害者也。
今者降之已受降伏令受戒矣。
迦葉自以得道。
顧謂弟子。
是大沙門雖神不如我以得羅漢道也。
佛複移近迦葉所。
止坐一樹下。
夜四天王來下聽經。
四王光影明如盛火。
迦葉夜起占候見火。
明旦詣佛所曰。
亦事火乎。
佛言。
不也。
昨夜四王自下聽經。
是其光耳。
佛止樹下。
時天帝釋複下聽經。
帝釋光影甚明逾前。
迦葉占候見光益大。
心念沙門續事火也。
明日問曰。
得無事火乎。
佛言。
不也。
昨天帝釋來下聽經。
是其光耳。
後夜梵天複下聽經。
梵之光明倍于帝釋。
迦葉占候見光晃晃。
明日問曰。
想亦事火也。
佛言。
不也。
昨夜梵天來下聽經。
是其光也。
迦葉五百弟子人事三火。
合事千五百三火。
明旦然之火了不然。
怪而白師。
師言。
是大沙門所為也。
即行問佛。
我所事火今然不然。
佛言。
欲使然乎。
曰願欲使然。
佛言。
當然火即然矣。
火然之後。
迦葉欲滅之不可得滅。
五百弟子共助滅之而不能滅。
念言。
是複沙門所為。
即往問曰。
火既然矣今不可滅。
佛言。
欲使滅不。
答言。
願欲得滅。
佛言。
當滅應時即滅。
迦葉白佛。
願仁留意不須遠行。
我自給飲食。
還敕家内供設肴馔。
曰以時至請佛。
佛言。
便去今随後往。
迦葉适去。
佛以神足上忉利天。
取晝度果。
神足至東弗于逮界上數千萬裡。
取閻逼果。
南至閻浮提界上。
取呵蠡勒果。
西至拘耶尼界上。
取阿摩勒果。
北至郁單越地。
取自然粳米。
各滿缽還。
每先迦葉歸坐其床上。
迦葉白曰。
從何道來。
佛言。
卿每去後。
吾至四域及上忉利天。
取此果米香美可食。
卿可食之也。
佛明日自到迦葉家受飯而還。
于屏處食已念欲澡漱。
帝釋知佛意。
即下以手指地。
水出成池令佛用之。
迦葉向暮仿佯村中。
見水怪之何緣有此。
佛言。
吾朝食已意欲澡漱。
帝釋指地令出此水。
汝當名此為指地池。
佛還樹下。
道見棄弊衣欲取浣之。
帝釋知意。
即到頗那山上。
取成治四方好石。
上佛浣衣。
佛欲曬衣。
帝釋複行取六方石。
來給曬衣。
迦葉見于池側有兩好石。
問佛。
雲何而得此石。
佛言。
吾欲浣衣曬之。
帝釋奉上使吾用之。
是以然矣。
佛後入指地池澡浴竟。
欲上無所攀。
池上迦和之樹。
自然屈枝就佛。
佛牽得出。
迦葉見樹屈下垂條。
怪而問佛。
佛言。
吾入池浴出無所持。
是以樹神為我屈之。
時摩竭國王及諸臣庶。
以節會持禮贶詣迦葉相樂七日。
迦葉念佛聖達逾我。
衆人見之必當舍我普往事之。
使其不現快耶。
佛知其念即隐不現。
衆人還已。
迦葉念曰。
我有節會餘食甚多。
得大沙門飯之快耶。
佛即知之至迦葉所。
迦葉驚喜來何一快。
何以不現。
佛言。
用念卿故。
曰何以念我。
佛言。
前卿意念是大沙門道德巍巍相好紫金。
萬民見者必當舍我共奉事之。
是以不現。
今卿相念故複來耳。
時迦葉五百弟子适俱破薪。
各一舉斧皆不得下。
懅而白師。
師言。
複大沙門所為。
即往問佛。
我諸弟子向共破薪。
斧皆舉而不下。
佛言。
當下應聲得下。
既下之後斧皆著薪而不可舉。
複行問佛。
佛言。
可去自當舉耳。
即舉得用。
時尼連禅水長流激疾。
佛以神通斷水令住。
使水壤起高出人頭。
令底揚塵佛行其中。
迦葉見之。
畏佛為水所漂。
即與弟子俱乘船索佛。
見水隔斷中央揚塵佛行其中。
迦葉呼言。
大道人乃尚在耶。
佛言。
然在耳。
又問。
佛欲上船不。
佛言。
大善。
佛念今當現道令子心伏。
即從水中貫船底入。
無有穿迹。
如是變化凡十八焉。
迦葉複念。
是大沙門神即神矣。
然不如我已得羅漢也。
佛語迦葉。
汝非羅漢不知道證。
胡為強顔不知為恥。
虛妄自稱我有道德。
于是迦葉心驚毛豎。
慚愧無顔自知無道。
即稽首言。
今大道人。
實妙神聖乃知我意願得從大道人禀受經戒作沙門耶。
佛言。
且還報汝弟子共和益善。
卿是耆舊國内所敬。
今敬學道可獨知乎。
迦葉受教。
告諸弟子。
汝曹知不。
我自所見意方信解。
當除須發被服法衣。
受佛禁戒而作沙門。
汝等意欲何趣。
諸弟子曰。
我等所知皆大師恩。
師所尊信必不虛妄。
願皆随從得作沙門。
于是師徒脫衣裘褐及水瓶革屣。
諸事火具悉棄水中。
俱共詣佛稽首白言。
今我五百人皆有信意。
願欲離家剃除須發作沙門。
佛言。
善哉。
諸沙門來。
迦葉五百人須發自堕皆成沙門。
優為迦葉有二弟。
次名那提。
幼曰竭夷。
二人各有二百五十弟子。
舊舍水邊。
見諸梵志衣被什物事火之具随水下流。
二弟驚愕。
恐兄五百人為惡人所害大水所漂。
即合五百弟子。
逆流而上。
見兄師徒皆作沙門。
怪問大兄。
年百二十智慧高遠。
國王吏民皆共宗事。
我意以兄為是羅漢。
今反舍梵志業學沙門法。
佛豈獨大其道勝乎。
迦葉答言。
佛道最尊其法無量。
我雖世尊未有得道。
神智如佛其法清淨。
我見慈心度人無極。
以三事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