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曜經卷第八

關燈


    一者道定神足變化自然。

    二者智慧知人本意。

    三者應病授藥。

    二弟各顧語弟子。

    汝欲何趣。

    五百人俱同聲言。

    願如大師。

    即皆稽首求作沙門。

    佛言。

    比丘來。

    二弟及五百弟子。

    須發自堕袈裟著身。

    即随佛後成為沙門。

    佛便有千沙門。

    俱到波羅奈夷縣叢樹下坐。

    諸弟子皆故梵志。

    佛為弟子現神變化。

    一者飛行。

    二者說經。

    三者教誡。

    諸弟子見佛威神變化。

    莫不歡喜。

    悉皆羅漢。

     佛至摩竭國品第二十六 爾時世尊。

    在波羅奈說經已竟。

    與千羅漢優為迦葉兄弟三人等。

    悉舊辮發。

    神通已達。

    生死已斷。

    行出三界。

    欲至摩竭流布道訓開化愚冥。

    時摩竭國瓶沙王。

    聞釋種王子身有奇相。

    三十有二八十種好。

    巨身丈六體紫金色。

    棄國捐王行作沙門。

    得自然佛。

    号名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為佛衆祐。

    講宣道義上中下善。

    義達微妙所演具足。

    淨修梵行戒禁具足。

    定成慧成解成度知見成。

    成就五眼。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六通三達。

    諸天釋梵皆奉事焉。

    莫不蒙濟。

    時瓶沙王聞之欣然大悅。

    吾本共要得佛相度。

    敕諸大臣長者梵志國中吏民。

    嚴治道路散華燒香。

    持諸幢蓋。

    王乘羽寶之車。

    大臣百官前後導從。

    千乘萬騎。

    長者梵志萬二千人欲出城迎。

    忽大風起閉其城門。

    王怪所以。

    今行迎佛。

    當有吉喜快善瑞應。

    時城門神。

    即謂王言。

    快無不利。

    王往前世與八萬四千王。

    治寺起塔。

    誓于來世一時見佛咨受道教。

    今有一人閉在刑獄。

    違其本誓故城門閉。

    當放大赦。

    獄中人出。

    同時見佛咨受訓誨。

    城門乃開。

    王聞乃達。

    速敕諸方。

    大赦境土獄囚得出。

    一時往迎。

    時佛入國。

    有大社樹名曰遮越。

    佛與比丘共坐樹下。

    王遙見佛與比丘衆。

    如星中月。

    猶如日出天下大明靡不照曜。

    亦如帝釋梵王聖帝處于本宮。

    如樹華茂晃。

    若金山威神特顯光明巍巍超絕無侶。

    王心踴躍下車步進。

    去五威儀。

    除蓋履扇冠帻刀仗。

    前稽首佛足。

    自稱其号。

    我是國王瓶沙身也。

    久服聖尊饑虛積時。

    如是至三。

    佛告王曰。

    實如來言。

    是王瓶沙也。

    諸佛天神皆護王身。

    王曰蒙祐。

    退坐一面。

    群臣百官稽首遷坐一面。

    前者作禮。

    中者低頭。

    後者叉手。

    皆卻坐訖。

    王及臣民睹優為迦葉。

    在山學仙耆舊來久。

    怪之佛邊。

    心自念言。

    佛是優為師耶。

    優為是佛師乎。

    佛睹心念。

    即告優為。

    為說偈言。

     雲何卿優為  本可所事神 祠祀歸水火  日月衆梵天 事來為幾何  夙夜精進學 心中不懈廢  甯盡緻神仙 于時迦葉。

    以偈報佛。

     自念祠祀來  已曆八十年 奉風水火神  日月諸山川 夙夜不懈廢  心中無他念 至竟無所獲  值佛乃安甯 王及群臣國中萬民。

    爾乃别知優為迦葉是佛弟子。

    佛告優為迦葉。

    汝起。

    迦葉即起。

    長跪叉手佛前。

    佛言。

    現汝羅漢神通。

    辄受佛教踴在虛空。

    身上出火。

    身下出水。

    身上水。

    還雨其身而身不濕。

    身下出火火無所傷。

    飛行虛空猶如飛鳥。

    七現七沒行于水上。

    猶如履地。

    不礙牆壁須彌山地。

    若如入水。

    從東方來。

    沒佛前地忽現西方。

    西來沒佛前。

    忽然現南。

    南沒北現。

    北沒南現。

    變化已訖。

    還在佛前長跪叉手。

    而白佛言。

    我是佛弟子。

    佛是我師。

    王及臣民爾乃重明優為迦葉是佛弟子。

    佛告王曰。

    天下有眼未必色故也。

    觀色無常。

    痛癢想行識亦複無常。

    無常苦空非身之義。

    非我非彼。

    未有好道如樂色者。

    明士達之。

    色如聚沫。

    痛癢如泡。

    思想如芭蕉。

    行亦如夢。

    識喻如幻。

    三界如化。

    一切無常不可久保。

    佛告王曰。

    造宮殿來為幾何年。

    王白佛言。

    七百餘年。

    為更幾王。

    王曰。

    更二十餘王。

    佛問王曰。

    悉識諸王不。

    王曰不識。

    唯知吾父耳。

    佛言。

    現地有常人物一切皆歸無常。

    天地雖現常不可久。

    三界無怙唯道可恃。

    絕禍于未萠。

    殖福于未然。

    滅盡五陰衆患之難。

    如消炬火。

    積德日進如月之初。

    佛言。

    王猶如母人懷子在胎。

    相祿各異。

    或豪貴貧賤智明愚冥盲聾喑啞。

    父母豈知。

    子生長後。

    乃别禍福。

    非二親過。

    是其宿殃所作善惡。

    非父母咎也。

    身行惡業。

    口宣粗言。

    心念毒惡。

    诽謗賢聖。

    壽終身散魂神堕惡地獄之中。

    身口心善。

    不犯十惡。

    修行十德。

    壽終生天。

    十方佛前。

    若在人間。

    豪貴富樂其命永長。

    佛言。

    雖有是禍福言辭。

    未必純一。

    所以者何。

    皆從緣起。

    緣合則生。

    緣散則滅。

    從無明緣則有行。

    從其行緣則有識。

    從其識緣則有名色。

    從名色緣則有六入。

    從六入緣則有所更。

    從所更緣則有痛癢。

    從痛癢緣則有恩愛。

    從恩愛緣則有所受。

    從所受緣則有所有。

    從所有緣則有生矣。

    從所生緣則有老病死憂悲苦惱大毒患合。

    以除無明行識名色六入更痛愛受有生老病死憂愁苦惱大毒患。

    滅衆罪。

    毒患自然消滅。

    乃至無為無窮之業。

    無三界神十二緣起之根株。

    坦然無迹猶如虛空。

    無心意識無所存立。

    與大道同分别本無。

    逮得法忍獨步無雙。

    度脫十方衆生蒙恩。

     佛說此經時。

    八萬四千諸天世人。

    萬二千遠塵離垢諸法眼生。

    無央數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時瓶沙王得法眼淨。

    心中欣然前受五戒。

    大臣百官國民皆前歸命亦受五戒。

    受五戒時。

    人馬車乘鹹悉寂然不暢音聲。

    王前白佛。

    吾國多事欲退比更親奉。

    佛言善哉。

    勞屈大王群臣民庶。

    王稽首禮。

    繞佛三匝。

    重禮而去。

    群臣百官人民次禮而還。

    大臣賀王前。

    時諸王悉不見佛。

    今獨王見。

    宿福祿厚故乃爾耳。

    王益欣踴。

    亦賀諸臣。

    卿等本德值是世尊。

    王還宮中。

    敕夫人婇女大小及國吏民。

    歲三月六齋守禁法施戒博聞。

    王适歸宮。

    時天帝釋将八萬天。

    散華佛上歸命作禮而去。

    言南無佛。

    尋皆悉度得法眼淨。

    時摩竭國有一長者。

    名迦陵。

    見佛入國天人所奉而無精舍。

    我有好竹園欲用上佛。

    往詣佛所稽首足下。

    前白佛言。

    佛愍一切如視愛子。

    棄轉輪王不慕世榮。

    今無精舍。

    有一竹園去城不遠。

    願以奉佛可作精舍。

    佛受咒願。

    佛及聖衆遊